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游览参观偶记 > 第廿六章山东“无棣”一行

?

  从“无棣”回来,已经两周多了。因在无棣时,天气刚刚开始接近零下,清晨在宾馆淋浴后,吃罢自助餐,便去了公务现场。或许风寒入里,导致阴阳失衡,并加上水土不服,到无棣第二天便出现了耳闷、鼻塞和咳嗽的苗头,而这些症状直到今天,才明显减轻。正因为如此,也让我更急于想把对无棣的一份挂念,尽快书写出来,了却自己渴望记录下此行一份意外感受的心愿。

  二周前的周五,按要求应在晚上到达滨州市无棣县,先报到。隔日,便开始对在此地某专业机构,进行例行两天的资质能力评审。因同行的一位专家,其单位当天下午要召开实践活动总结会议,而作为一个部门领导,他又不能缺席或早退。所以,若严格执行公务程序,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话,起码这一次根本无法保障此次工作的时间安排,故改为自行驾车前往。

  尾随城市下班高峰的车流,在接近东外环立交桥收费站时,已是近暮六点多钟,天色也完全暗了下来。进入高速路行驶之中,见到第一个转向青岛方向的指示牌,司机便拐了上去,随即发现南辕北辙,却亦不能退回来,只能将错就错,改由莱芜到淄博转滨州方向而去,等到了无棣地界,已是夜深十时许。

  无论因工作还是为个人,对于滨州地区,尤其那些比较大点的市县,特别像是惠民、沾化、博兴、邹平等,即便说不上都是轻车熟路的话,起码也清楚曾经在那儿途径或逗留过。但是,唯有无棣县,此次出门之前,我原以为根本没有去过,但在无棣的第二天中午,在安排我们进入老县城区就餐时,一见那周边街巷城貌,也唤醒了我的记忆,想起曾经因公务来过这儿一次,只是吃罢午饭,随后返回济南了。所以,那一次去无棣,也就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其实,这一次去无棣来回,包括路程和食宿,也不过就两个整天。就在这看似短暂的时间里,通过与当地人交流,却一下子改变了我头脑中,对于滨州这一地区,尤其是无棣这一块土地,一些固有的传统看法和陈腐认识。

  就我来言,对于滨州的熟悉程度,在山东除了济南和青岛之外,滨州市及其周边区域,都是我停留时间最长,也是最频繁光顾的地方。即便就是这样,在此行之前,如果谁和我讲起,这一地区还有贝壳岛,有碣石山,并有海港和码头等等,亦不管如此海岸般的名堂,究竟是先天存有或是后天改造,我都一样会疑惑,并迟疑不决。然而,也就在沟通交流之中,不但印证了无棣临近海岸的真实性,也让我更加亲身体会到海边盐碱地水质的滋味。

  当问当地人,这儿为何叫“无棣”时,就我接触到的几位老同志,虽然各执一词,说法不一,但大致可归结为两种传说。

  一说是在上古文书中,“棣”的意思就相当于现在的“树”字,泛指一切的树木,故“无棣”就是“没有树”的地方。

  另一种说法,源于明朝初年,大概应在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保证皇位嫡传,曾经把当时颇有能力的燕王朱棣流放于此地。至于“为什么把朱棣流放到了这里?”的问题,当地人也没有细说清楚,依我自己推断,大概朱元璋有圣旨或私下暗示过,甚至可能是朱棣及其同伙的谋划,即一定要把朱棣流放到一个“没法再找到他”的地方。而在那一时代,无棣这一块地儿一定是更加荒凉,而朱棣来到此处,旋即便消失在了茫茫荒野之中,自然再也无法找到他了。因此,或许正是通过官差向皇帝回复的口信或转达的文书上面,有过“已经朱棣发配到了无法再找到他的地方了”,于是,在民间代代相传的故事中,便有了“无棣”这一地名,也就是那一块“无法找到朱棣”的地方。

  其实,单就“无棣”一名,早在春秋《左传》中就有记载,其上曰:“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见于《左传?僖公四年》)据此,也可推断“无棣”的名字,在商代应该就有了。所以,考虑到这块地方,正是海河交接处的淤积平原风貌,即典型的“盐碱地”区域。那么,第一种“无树”的说法,既符合事实,亦应确信无疑。但是,第二种说法,也不失为一种佳话和美谈,特别是从中透视出来的国民性情之中,一种由来已久的乐于攀龙附凤,借以彰显“人杰地灵”的风气;另外,这后一种的说法,还可以激发人们探寻明朝历史上一段流传下来的故事,进而揭示了洪武年间朝廷内部皇权斗争的残酷和狰狞。

  在山东地界上,凡是处于上古“四渎”之一的“济水”入海古道的途径地上,不只有像无棣这样接近海边的地方,即便远离海边二三百公里的内陆区域,依然因为曾是海河冲刷而成的淤积平原之故,都无一例外的遭受着地下水质“苦、咸、涩”的困扰。近二十年来,由于兴修水利和水库建设,特别是“引黄”灌溉农田和改善饮水等规划。所以,一直认为比邻渤海湾像滨州或东营地段的家庭用水,已经很少再有八十年代末我自己曾经感受的那种“口苦舌干”“越喝越渴”样的症状了。

  说起“越喝越渴”,在七八十年代山东的“德、惠、聊、菏”地方……这一区域,也正是古代济水和现代黄河入海的途径处,基本上都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笑话。

  有人来家里做客,主人都会礼节性地倒上一碗水,对客人说道:“快坐下来,喝碗水吧!”来人一般也都会十分客气地答复:“谢谢了!不渴,不渴。”主人随后的话,即诙谐,但也是大实话:“喝吧,喝吧,喝喝就渴了。”

  此次无棣一行,于其短暂生活之间,除了惊诧这地方确实有着不亚于胶东半岛一样极其新鲜的鱼、虾、蟹供应外,当地人在待人接物上,也凸显出海边渔民一般的豪爽气质。若说此行感到特别不适应的地方,大概还是此处的饮水质量问题。虽然当地人说,现今的地方饮水,早已经改用了水库里的黄河水,但我在这儿工作一天下来,却真正体会出何谓“越喝越渴”“口苦舌干”的滋味。

  其实,就在离开无棣,回到济南上班的第一天,我便和周围的同事们,极力赞美着地处渤海湾的无棣,那一处处一桩桩令人颇感意外的渔业文化和海边特色。但是,话语之间,也在为现代技术能力和经济水平,尚没能根本改变那儿水质,而一再叹息和遗憾再三。是啊!甚至就在此刻,书写如此感慨之际,我仿佛依然感觉到舌根后面沁润着一丝丝咸涩的苦味。

  (2014年12月12日晚草。2015年3月13日星期五夜整修。)

(https://www.biquya.cc/id48592/258276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