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复汉 > 开工

?

  一片荒野,一队人。

  张华带的这一队有十多人,张华背着自己的鲁密铳,然后是背着弓箭的邓虎,再然后便是六个长矛手——两个士兵和四个庄丁,还有四个手持刀盾的,是一个士兵带着三个庄丁。一个俘虏走在最前面。后面是两辆手推车。

  张华昨天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告诉那些俘虏们他们将有赎罪的机会,会被送到湖广去当兵,也算是让他们安心。晚上张华也没闲着,召集佃户们,一是宣布自己的使命,当然是自己军垦的计划,二是要从青年佃户中招收兵丁,并且允诺只要有一人应征,就立刻分给其家人二十亩的土地,现场就写地契,而且当兵之后由张华负责三餐管饱。不过兵丁也是要要求一定的条件。

  这一时期,大多数人一天是只吃两餐的,但张华是想要建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就势必要加强训练,也就不能心疼粮食。

  至于粮食问题,何超昨天统计出来了粮食总量,张华留在祖宅地窖里的粮食还有接近九十石,从湖广带来了十石,还有八十多石存在武昌。一石是一百五十斤左右(石是容量单位,具体的重量视粮食种类而定),而一般人一天是需要一斤粮,就算是平民一般用野菜代替部分粮食,但士兵训练需要的粮食必然多于一斤,平均下来也是一斤。那也就是说张华手头的粮食可供二百二十多人吃到九月左右,而那时佃农们春天按张华去武昌前要求种下的两百亩玉麦(荞麦)也该成熟了。明清的时候邓县一带主要种植的粮食与现在大不相同,主要以荞麦,高粱,再兼有少量大麦豌豆谷子黍子之类的杂粮。亩产一般是一石上下,到时候脱完壳能产出来一半多,大概是一百多石。另外春作高粱一般是农历三月到四月中旬,加紧赶播应该还能赶上个上百亩,到时候五月下旬到六月下旬的时候再种上秋作高粱,来年的粮食是不愁了。只需要考虑如何为九月之前的这几个月弄到足够多的粮食就可以了。

  当然,张华知道李自成最终是顶不住清军的,但张华记得很清楚李自成是在来年的二三月份经由邓州入湖广的,但到那个时候秋作高粱也该成熟了。至于到时候是否来的及收获,就要看这一年间张华能不能建立一支有抵抗之力的部队了。不过——再不济张华也能招揽个几千百姓,拉出千把人的队伍,然后转战湖广。毕竟一开始,张华就没有在中原长期与清军纠缠的准备。他只是为了有一只自己的队伍,加强明军的力量,削弱清军的力量而来的。

  这就是一场投机,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张华就是要在中原统治力量近乎真空的这一年里,干出一番事业。不然,河南仅存的这百万百姓,就会被清军征召到绿营军中,继续杀戮汉家子民。

  张华也时常感到一阵的无助。自己真的能够改变历史吗?还是自己正在做真实的历史上同一时期其他人也在做的失败的尝试?张华依稀记得,李自成的谋士们也曾给李自成提出过一南阳地区作为根据地的设想,但是现实看来,李自成或是白旺,好似还是放弃了看似极难发展的南阳。

  想远了。张华又想起昨天晚上征兵的时候。家里十几家佃户,算下来青壮也要有快二十人。可是却没几个人报名。

  张华顿时有些急眼了。怎么这一来就不顺,自己家里的佃农都这么不积极,这以后可怎么整呢?可是任他好说歹说,多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传统观念’的作用,多数家庭都不愿孩子去当兵。而张华又不愿强征。他总想开个好头。

  正当张华几乎无计可施的时候,何超走上前来,向底下的佃农们说道“大家伙都静静,今天张知事带我们往这边来的时候,路上遇见了十八人的土匪的袭击,你们大家在村里也该听得见铳声吧?张知事带领我们把这些人打死了十一个,活捉了七个,这也是你们大家都看得到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审过这些人之后,知道了他们为何要袭击我们。他们本来想过来抢你们的粮食,但是路上遇见了我们一行人,临时起意。可以说,若不是张知事,你们现在连一粒粮食都不会有了!还可能被掳去当牛做马!而且,你们这大半年以来吃的粮食,不都是张知事给你们的?”

  “你们现在安全了吗?西边还有好几股土匪,他们抢完了西边就会来抢你们!不组织一支队伍,能保得住你们的温饱吗!况且张知事是朝廷命官,官家的命令你们敢违抗吗?他分给你们土地是为了照顾你们的家人!何况,张知事英明神武,带着我们无一人受伤就灭了两倍于吾等的对手,儿郎们跟着张知事,不但不会有损伤,还能攒功名,挣前程!”何超到最后越说越急,渐渐有些语无伦次了。

  不过他的话也有了效果。百姓们也渐渐想明白了,自家的少爷不仅仅是以前那个和颜悦色的少爷了,人家现在是朝廷的官员了。至少在这些本分百姓眼里,官命,是不可违的。于是最终张华也招到了十名新兵。张华二话不说,当场就给他们发了二十亩的地契,并且交代众人,乘着四月还没过去,加紧补种春作高粱,不拘是哪里的地,只要是湍河北边的,都可以。

  何超这小子,还真有点儿急智。不过有些话还真不能由张华来说,那就成了王婆卖过自卖自夸了。

  不过这征兵还真是不像自己以前想的那么简单。直到几天后,张华在多日的征兵中才发现,只要是过不下去日子的,应征都是很容易的。而自家的佃农之所以刚开始不太积极,就是因为自己给他们留了粮食,日子还过的去,而自己也没有逼迫他们。

  “大人,快到了。”前面俘虏的提醒把张华从思考中拉回了现实。原来距离目的地只有一里地左右了。

  张华于是命令整队。一路上这只由散漫惯了的士兵和农民组成的队伍简直惨不忍睹。张华和邓虎约束他们不要掉队,不要散的太开,就没有功夫再组织队形了。毕竟还没有训练。张华这样安慰自己。不过也提醒自己,训练也要快些开始了。

  十几里路,张华命令他们休息了一次。其实对于这些青年农民来说,走十几里路还是不在话下的。但张华就有些吃不消了,就命令全队休息。还好鞋子合脚。不然非磨出血不可。

  但是快要临敌的时候,就不能放任他们再这么散漫了。虽然这只是一次理论上不会有危险的收编任务,但是小心一些总归是好的。张华命令长枪手站中间,一边两个刀盾手,他和邓虎押着俘虏走在一边。然后一起向前。

  张华没有分兵。这宅院的墙都不高,如果想翻墙的话是防不过来的。况且张华只有12人的部队。

  可是这队伍走的真是惨不忍睹。有的快有的慢就不说了。有人不停的把武器左手换右手,在右手换左手;有的东张西望;有的交头接耳;甚至有的停下来挠挠腿。整个队伍就在张华和邓虎的不断训斥中前进。戚继光的著作中说过,军队在战场上前进,一定要小步走,然后十步一调整。张华这只队伍,每走一步都会乱。

  张华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每逢军训都要首先练习队列。任何时代的战争,要想取胜,基础就是训练有素的士兵,对于常规战法极为熟悉的士兵。而冷兵器时代,士兵无非就是骑兵和步兵。张华没有练骑兵的条件,只有训练基于步兵基础上的各式兵种。而步兵战术在平原地带最常见的就是方阵。由枪盾兵为队伍核心和其他兵种的依托,刀盾兵在近战中保护枪盾兵,再由火铳兵或弓箭手炮手实现远程伤害的输出。

  多年来人们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在进入火器时代的明末,火器就能决定一切。实则不然。火器在明末的发展水平,还远未达到后世在攻击途中歼敌大部的攻击水平。此时大部分火器临敌不过一发,某种意义上还不如弓箭(临敌不过三矢),就算是排成五列依次射击,火铳明火点燃的特性也使得火力密度较低,只能是尽量多的杀伤敌人,导致量变,但仍然无法引发质变。

  其实明军在这一时期很多战斗中大部分杀伤效果都是由火器造成的,但战斗依然依然失败了。虽然有火器制造和使用上的诸多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枪盾兵和刀盾兵在肉搏中的失利。当然,这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也就是说,如果对方一千人前来攻击,哪怕火铳打掉对方九百人,而剩下的一百人仍然冲上了阵地,此时如果己方的方阵挡不住对方,结果还是失败。因为战斗胜负不是看死伤人数,而是看是否达到目标以及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合算。那么对方夺取了阵地,不管对方是否完胜,己方已然是失败了。

  说的更直白一些,在这个时代,火器的作用只是锦上添花,是辅助作用,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肉搏兵种。当然守城战是个例外,大部分是火力与血肉的交换。

  在野战中,明代火器兵取得的最好战果是在萨尔浒一战,戚家军的后人在打光了所有弹药之后全军覆没。那么是不是再给他们足够的弹药就可以了么?不是的。有多次后金军都突破了铳手的防线,是配合的‘白杆兵’堵上了缺口,否则戚家军根本坚持不到弹尽。

  一半是帝国最训练有素的火器兵,另一半是帝国最精锐的山地步兵。但是这支千余人的组合部队是大明少有的精兵,由于制度和财政的原因,无法再造。

  因此张华决定要有一支敢于而且善于肉搏的士兵。但看着身旁这只部队,只是让他火气上升……..

(https://www.biquya.cc/id47563/258202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