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帝王 > 第507章

?    [燃^文^书库][www].[774][buy].[com]    众人都被崇祯描绘的情景呆住了,一个劳力可耕种数百亩地那是什么概念,宋应星也怔在哪里,他走南趟北,见怪了一般农民的穷苦,他这些年来编著了《天工开物》就是想把以前所有的生产技术都传给后人,使人们少走弯路,农民的生活条件能够更好些,蒸汽机出现后,他马上致力于农业上的推广,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可以做到如此地步。【更多精彩小说请访问www.wuruo.com】

  

      宋应星跪了下来:“万岁金玉良玉,使臣茅塞顿开,臣一定在有生之年,要制造出可以耕田、播种、收割的机器,使农民从世世代代的劳苦中解脱出来。”

  

      崇祯忙将宋应得扶起:“爱卿不必如此,能将农户从田间劳动中解脱出来,永远也没有人饿死,也是朕的心愿,爱卿若能制造出来,朕还要代天下臣民感谢你。”

  

      宋应星连道:“不敢,不敢。”

  

      宋应星也回过神来,他的反应却和宋应星完全相反:“万岁不可,如果一个劳力能耕数百亩地不是福而是祸,请万岁下令万万不可研究此物。”

  

      众人愕然的看着宋应星,崇祯不解的问道:“此话何解?”

  

      宋应星道:“天下之地有定数,如果一个劳力能耕数百亩地,那其他人又作何营生?到时必定天下大乱,臣肯请皇上下令,今日之事任何人不准传出去,更不可命令研究此物。”

  

      众人才知宋应星的想法,一时转不过弯来,怎么明明是有用的东西却成了害物,如果真是如此弄得天下大乱,那可就得不偿失。不由齐齐的望着崇祯。

  

      宋应星更是脸色大变,若皇帝也如此想,除了那些朝中重臣外,在场的其他人有可能都有性命之忧,照宋应星的说法,此物能够弄得天下大乱,最好的保密方法当然是灭口,一个帝王为了天下的安定,恐怕不会在乎多少人的死活。他急忙转动脑筋,却想不出什么话来反驳宋应星,顿时面如死灰。

  

      崇祯哑然失笑,难道农民不种田就不能做其他营生吗,不过,这也难怪宋应星如此想,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更替都是围绕着土地打转,从均田一兼并再到均田一兼并,其间就是一个个王朝的灭亡与涎生。

  

      所以历代王朝都是开始时多数人有耕地,政治也清明,到了中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整个朝庭便是憋病众生,虽然有作为的君主会努力改革,防止国家土地兼并的速度,便只是治标不治本,而这些改革损害了大多数地主官僚的利益,即使是治标,皇帝也不能坚持下去。

  

      到了后期,土地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大多数人只能靠给人做佃户过活,受着双重压迫,丰年也要挖野菜、树叶充饥,一遇灾年连野菜、树叶、这些东西也没有吃的时候,便揭竿而起,刚刚过去的大明正是活生生的例子。

  

      以前的王朝都用土地来束缚农民,认为只要人员流动便是大乱,这种情况到了大明用到了极致,朱元璋发明了路引,若无功名的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当地衙门发给证明,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

  

      “路引”的发明,并不能保障一个王朝的一直延续下去,到了明末,照样是天下大乱,眼下崇祯要让宋应星研究耕田、播种、收割的机器,无疑会大大加快土地的兼并,以前数百数的王朝说不定数十年就要演一遍,难怪宋应星说得如此严重。

  

      没有见到工业化,他们当然不会想到工业化后的社会分工会有多少,如果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永远束缚在土地上,这个社会就永远不会有进步。

  

      “爱卿多虑了。”崇祯只能耐心的解释道:“没有土地的农民完全可以做其他事情,从京师到天津的铁路花了十万人两年的时间,朕以后要在全国铺上铁路,那得有多少个十万人花上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如果大家都只能一年四季呆在田里,朕到哪里找这么多人修铁路。何况南方虽然地少人多,但看看朝庭地西北,东北。那里有多少人?一人分上一千亩地也是绰绰有余,如果没有机器,那些地方又怎能发展。有了机器。一人耕上数百亩地口不出数年,整个东西北都会成为朝庭的粮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朕又会怕什么天下大乱。”

  

      皇帝的话顿时让不少人面色和缓下来,宋应星脸上显现出一种苦恼地情形。皇帝的话不无道理,但他却不可能放下自己的担心。

  

      崇祯拍了拍宋应星地肩膀:“爱卿可以慢慢想,反正这些东西要研究出来也不是一年二年地事,到时完全可以先在北方试用。若真会发生爱卿所说地事,再停下来就是。”

  

      宋应星心中苦笑,如果让人尝到了这种机器的甜头,又岂是说停就停的,无奈他此时脑中已是糊涂,反来覆去考虑皇帝刚才所说是否可行,越想越觉得自己想不通,只能无奈点头。

  

      宋应星还是劝道:“皇上,微臣才智有限,不能推出以后的情景,不过,此物关系太过重大,还没有研究之前还请皇上千万下令保密,否则臣怕引起民间的动荡。”

  

      宋应星松了一口气,刚才他差点被宋应星的话吓死,连忙也劝道:“侍中大人所说有理,臣也认为暂时保密为好。”

  

      崇祯没有回答,反而向袁宗第询问道:“袁爱卿,你告诉朕,工部在陕西现在有多少人做工?”

  

      袁宗第算了一下道:“回皇上,工部在天津共有钢铁厂、纺织厂、棉衣厂、医药厂、采石厂、兵器厂、火药厂等总共七百五十一家,使用人员三十一万有余,如果包括各个矿井人员和筑路人员则超过七十万人有余,另外工部在其他各省也陆续建起了工场,各省加起来估计总共不不下一百万人。”

  

      崇祯嘿嘿一笑:“宋爱卿,你听听,天津目前就有七十余万人做工过活,如果包括他地家属那就要达数百万人,朕以后要大修铁路,筑路人员恐怕就不下百万,加上那些钢铁厂、纺织厂、棉衣厂、采石厂、火药厂扩建所需的人力,更是数倍于此,有多少失地的农民都可以找到工作,何况铁路一通,能产生多少个职位,宋爱卿可否算清?”

  

      宋应星摇了摇头,心中一片茫然,自己身为侍中,执掌着相当于内阁的大权,自以为精研治国之术,没想到今天皇帝提出来地问题一个也没有弄懂。

  

      其他人更是听得云里雾里,崇祯当然不奢望他们一次就能听懂,只是他们能够不反对就行了:“所以各位爱卿完全不用担心什么此物一出,天下大乱。有了此物天下只能越来越稳定。”

  

      孙承宗却根本没有宋应星那么多的顾忌,整个北方可耕之地不下亿亩,缺少的就是人,如果靠人去开垦,数百年也开垦不出来,有了机器,北方只要百万人,耕种的田地就能超过全国,对皇帝的话大为赞同:“万岁所说在理,北方可是极需人口。”他又补充一句,“当然机器更需要。”

  

      孙承宗的话让众人都笑了起来,一扫大家刚才的忧虑,而杨杰、洪承畴等人更是想到了其他方面,有了粮食,有了充足的人口,当然可以大量征兵,到时嫌地方小,打出去就是,反正天下除了中原,还有那么多的地方。

  

      崇祯等大家笑完,才道:“当然,侍中大人和宋院长所说也不无道理,此物没出来之前该保密还是要保密,今天所说之事,大家不可胡乱泄密,以免惹起不必要的麻烦。”

  

      众人都是一凛:“臣等遵旨。”

  

      参观完宋应星那里,皇帝又带着一行人到其他各个研究所参观,勉励了众人一番,在上午就结束了对天津的参观,到了下午三时左右,皇帝和一众大臣就要乘火车返回京师。

  

      崇祯在离开天津之前,下达了对天津研究人员的封赏,孙元化作为天津科学院的院长,明军中的每一样研究几乎都付出了他的心力,这次又研发出了火车,功不可没,皇帝下令封为宜君侯,封地四万五千顷,年俸九千银元。和马维兴并列,仅在周凤梧之下。

  

      若是没有参观完天津。没有乘坐过火车,皇帝直接对孙元化如此封赏,肯定会有许多人不服。此时众人听到孙元化封侯,更多地只是流露出羡慕之色。却无一人反对。

  

      孙元化一直呆在实验室里,他还让王夫之安排人员对非实验室的人员一律挡驾。传旨的侍卫都差点进不去。好在王夫之安排地人员不敢真得阻挡钦差。

  

      圣旨才发到孙元化手中,孙元化接到皇帝的封赏显得颇为扭捏,推迟了几下才接受下来。

  

      孙元化之后就是宋应星,宋应星封为延川侯,封地四万顷,年俸九千银元。方以智被封为韩城伯,封地三万顷,年俸八千银元,孙幼蘩封为诚意伯。封地三万顷,年俸八千银元。

  

      以下天津科学院中还有封赏为子爵、男爵的共有十余人,孙和鼎和孙和京两人也分别封了爵位,一下子孙家成为大明爵位最多之人,如果连袁宗第也算上,共有一侯、二伯、三男爵。

  

      方以智才知道皇帝对他所说地让他风风光光回家是何意,原来竟然是封他为伯爵,要是大明还在,他用尽一生精力也未必能够封为伯爵,能衣锦还乡是每个人地平生所愿,刹那间,方以智对皇帝地关心也有几分感动。

  

      封赏完毕,崇祯就带着一行人上了火车,众人是第二次坐火车,没有了次的兴奋和好奇,上了火车就坐了下来,彼此谈笑着这两日在天津的见闻,火车在天黑前刚好平稳的回到了京师。

  

      第二天,皇帝就打发周凤梧、顾君恩、洪承畴等没有跟随皇帝一起到天津的重臣乘火车到天津考察。等周凤梧他们回来后,崇祯将周凤梧、顾君恩、宋应星三人召集起来,含笑的问着他们三人:“诸位爱卿都到天津看过,不过各位有何感想。”

  

      三人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周凤梧首先发言道:“回皇上,臣等大开眼界,许多事物都是闻所未闻。不过……”

  

      崇祯见周凤梧吞吞吐吐,奇道:“不过什么?有卿有话请讲。”

  

      周凤梧道:“臣也说不上,只是感觉日后真如皇上所说地发展,民心将会大变,先贤所说的民各安其命将不再出现,反而是人人陷入追求金钱财富之中不可自拨。”

  

      崇祯默然,社会的发展肯定会打破百姓纯朴的思想,象以前地鸡犬相闻,老死不往来的情况不会再有。

  

      宋应隆也道:“天津的各种研究,想的都是如何用机器代替人力,若是一一实现,臣怕以后百姓再也不用做事即可坐亨其成,人若得闲,则容易胡思乱想,人心思变,朝庭再难予教化。”

  

      子曰有教无类,又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教育从来就是贵族的专利,所谓上品无寒门,而隋首开科举之后,寒门子弟才有挤身于朝堂之列的机会,却远没有达到有教无类。

  

      而下一句更是被窜改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明显和孔子的思想相驳,却被后世的朝庭奉为金科玉律,天子牧民,即然是放牧,自然不用告之羊群太多东西。

  

      而一旦火车通向全国,机器大量应用,土地再也不是百姓的束缚,朝庭要想轻易控制百姓的思想就成为不现实之事。

  

      正是有上面的考虑,眼前的三个重臣非但没有崇祯所预料的信心百倍,反而是显得忧心仲仲,崇祯却清楚,以后的发展是不可逆转,自己如果要阻止那就只能落在别人后面,落后就要挨打,那反过来说是不是先进就可以打别人。

  

      崇祯自嘲着笑了起来,三人都愣了一下,顾君恩开口道:“皇上为何发笑?”

  

      崇祯道:“三位爱卿可知道人有五种需求?”

  

      ...

(https://www.biquya.cc/id47078/283188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