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明军的战斗序列里,最为精锐的无疑是关宁军,但是任谁也不敢随意调动关宁军,如果后金军队趁关宁军西调之机东犯,损兵失地之责是谁也担不起的。(m首发)至于说朝廷布置在热河的兵马,朝臣们连考虑都没有考虑,开玩笑,布置在热河的兵马连自保都成问题,还调人家增援宣大?
洪承畴以及杨嗣昌率领的西北部队,人家正努力的镇压西北的民变呢,要是抽调他们的部队,那洪承畴以及杨嗣昌之前的努力肯定是要付之东流的,要知道农民起义军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要是这次镇压不了起义军,今后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镇压他们,而这个代价朝廷几乎是付不起的。
惊的是本来蒙古察哈尔部与朝廷是相安无事的,这回察哈尔部不知道是犯了什么病,冷不丁的来怎么一下,你蒙古察哈尔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是你闲的没事了还是你与后金相勾结了?
怒的是你蒙古察哈尔部已经与我明庭达成了协议,两家共同抵御后金的疯狂进攻,我明庭在财政快要破产的时候还要付出大的金钱给你,到现在你还来扰边,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怎么着啊,你蒙古察哈尔部登鼻子上脸也不是这么干的,所以明朝的君臣非常的恼怒。
因为蒙古察哈尔部即将犯边,所以朝廷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怎么样抵御此时的蒙古犯边行为以及之后怎么样来教训一下这个桀骜不驯的蒙古察哈尔林丹大汗,这次一定要教训一下这个胆大包天的哈尔林丹大汗,要让他知道,明朝可不是一个软柿子,人谁都可以随随便便的来捏。
至于怎么样“消化”吕宋,崇祯皇帝命令朝臣,一定要在三天之内,最迟不过五天,必须拿出解决方案。内阁一众人等听到崇祯皇帝此刻的命令,觉得脑袋都大了一圈,本来对于如何“消化”吕宋,朝臣们的意见就很不统一,现在崇祯皇帝要内阁在三、五天之内拿出解决方案,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不过内阁、朝廷里还是有明白人的,这些人知道,皇商可是和十大商帮有着不同寻常的交往,而皇商的背后是谁啊,那是皇上啊,再加上皇上对商人的态度以及对一些祖宗法典的异议,这些都昭示着一些什么事情。
于是在有心人的探寻之下,一些官僚有些明白了崇祯皇帝的意思,这些人为了迎合皇上,也为了在今后的政治生活中增加资本,在加上事情已经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候,所以这些大臣们终于讲出了皇上不愿讲的话。
朝廷没有钱,但是十大商帮可是有钱啊,那就要求十大商帮来筹措为建立吕宋行省所需要的钱、粮等物资。当然了,朝廷并不是无偿的让商帮出血,那样的话不就是饮鸩止渴了,与民争利了吗。朝廷会拿出让这些商帮动心的条件出来。
朝廷拿出的条件就是废除大明皇朝立国以来歧视商人的所有法案。并允许所有商人可以考科举、做官。这一陈条的提出在朝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就现实情况而言,在明朝中期以后,朝廷对商人的一些限制性措施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但是即使是名存实亡,但是很多官员依旧不愿改革朝廷的某些制度,他们顽强的抱着旧有的制度不放。而这些官员就成了阻碍朝廷实现这一政策的最大的阻力,而其中法对尤为激烈的就是东林的部分大臣。
现实要求朝廷必须改革某些所谓的“祖宗家法”,但是这些顽固的大臣们一就不愿意朝廷有丝毫的改变,于是这些顽固的守旧大臣与既得利益集团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要是放在平时,崇祯皇帝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这些大臣去争辩,反正到时候这些政策还会实施。
但是蒙古察哈尔部犯边在即,朝廷是没有功夫来听这些老夫子的言论,在内阁与朝臣就此项政策争论不休之际,崇祯皇帝强行通过此项政策,但是即使皇帝强行通过,要颁行天下,还需要内阁同意。
于是为了取得内阁的支持,崇祯皇帝将内阁召集起来,摆事实,讲道理,企图令内阁同意自己的主张。其实内阁还是比较赞废除限制商人政策的。毕竟内阁不乏开明人士,再说这些在官场混迹了大半辈子的老油条都知道,这些限制的政策其实都不可能落到实处。
再加上自从景泰年间,允许“绢纳”之后,实际上商人已经可以当一些低级官吏了。由于商人地位的提高,也影响了商人与士人阶层的关系,也改变了士人对商人的印象。所以内阁之中对此并没有太多的异议。
现实情况是盐商之子可以考科举、商人也可以通过“绢纳”充当低级官吏,那现在朝廷彻底放开对商人的限制措施也不是不可以,再说了,朝廷要是真放开了这些限制措施,商人理所应当的感谢天恩浩荡,然后就要感谢我们这些位于中枢朝廷大臣,即讨好皇上,有卖好给实力雄厚的商人阶层,这何乐而不为啊。
至于说那些脑袋一根筋的御史言官以及守旧大臣,找个时间给他们开个会,统一一下思想,让他们认识到此项政策对自己“党派”的好处,他们呢,是不会誓死反对此项政策的,最多他们在闹一阵子就好了。于是此项政策在朝廷的吵闹声以及崇祯皇帝、内阁的强力推行之下,颁行天下了。
自从废除歧视商人律法的圣旨发出去以后,以十大商帮为首的商人集团也很给朝廷面子,他们不仅拿出了让朝廷满意的钱粮,晋商还表示,因为朝廷钱粮紧缺,近来听说宣大一线有些不太平,于是晋商的代表说为了表达晋商对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晋商愿意拿出三百万两白银用来支援宣大一线的防御。
满朝武一看商人这样的“上道”,都十分的欣喜,因为毕竟蒙古犯边在即,朝廷钱粮紧缺,能有晋商这样的商人为朝廷分忧,朝廷的大臣们有谁能不高兴呢。至于那些死抱着祖宗家法的人,朝廷上的大多数大臣都选择性的失聪了,毕竟有些事可以斤斤计较,但是有些事情,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好。
在崇祯五年秋季,备战蒙古察哈尔部成了朝廷的主旋律,要知道,虽说蒙古察哈尔部经过后金皇太极的连番打击,但是蒙古察哈尔部的实力犹存,号称“控弦之士四十万”的蒙古察哈尔部并不是那么好惹的。
朝廷一边命令马世龙积极备战,一方面朝廷也知道,一旦朝廷与蒙古察哈尔部开战,会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毕竟现在朝廷与蒙古察哈尔部是联盟关系,双方一起抵御后金的疯狂进攻。
一旦联盟破裂,那就意味着后金可以将明朝与蒙古察哈尔部各个击破,当然了,现在明朝的君臣对于东北战事还是比较放心的,袁崇焕率领的辽军镇守广宁,料想后金的皇太极想要击破袁崇焕的辽军还是相当费事的。
现在朝廷是不担心的是一旦朝廷与蒙古察哈尔部公开的撕破脸皮后,蒙古察哈尔部会不会联合或者投降后金的,因为林丹汗是一个骄傲的人,以林丹汗的性格,他是不屑于和后金联合的。
但朝廷担心的是一旦与蒙古开战,那朝廷将面临两面受敌,一个后金已经弄得明朝的君臣焦头烂额的,在加一个蒙古,那还让不让人活了。于是朝廷上下一面命令宣大以及热河、陕甘一线严加戒备。毕竟人家蒙古察哈尔部已经集结兵马意图犯边了,明朝不得不进行防范;一方面朝廷也通过蒙古事务衙门安抚忠于朝廷的蒙古部落,令他们不必担心林丹汗的报复行为。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大臣提出与蒙古察哈尔部进行和谈的建议,因为毕竟朝廷经过历次大战后,耗费钱粮无算,再加上远征吕宋,朝廷已经有些精疲力竭了,即使有商人富户支援朝廷相当多的钱粮,但是朝廷还是有些不堪重负啊。
但是大多数武大臣对于和蒙古察哈尔部谈一事并不是很热心,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持反对态度。要知道朝廷有朝廷的尊严,不能说还没有动兵呢,朝廷就像蒙古察哈尔部“求和”吧,那不是成了让人有些不齿的南宋的君臣了吗。
于是与这种论调一出,满朝君臣就有些闻和谈变色了,崇祯皇帝不是不想与林丹汗坐下来谈谈,但是一,众怒不可犯啊,即使是崇祯皇帝也不得不顾忌一下满朝的大臣以及天下民众的意愿;其二就是蒙古察哈尔部先前在收了朝廷的“赏银”的情况下,还提兵掳掠边境地区,强索归顺明朝的蒙古三部。
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这种做法显然使得原先就对其十分不信任的明朝君臣加深了对林丹汗的疑虑,而今林丹汗再次提兵扬言要进攻明朝,使得明朝的大臣们开始重新思索今后对蒙古各部的政策。
当然了,拉拢漠南蒙古诸部这一根本政策崇祯皇帝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今后明朝对察哈尔部的政策肯定要有一定的转变的,毕竟支助一个有些变幻无常的,尤其是一个势力雄厚的蒙古大汗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于是崇祯皇帝也觉得应该教训一下林丹汗了,但是对于马世龙所率领的宣大兵马能不能战胜林丹汗的蒙古大军,崇祯皇帝心里还是没有多少的底气的。虽说蒙古大军已经不是那个纵横欧亚大陆的铁骑了,但是明军也不是那个五次深入草原大漠、打的蒙古大军丢盔弃甲的大明雄师了。
明军纪律混乱、战力下降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守城还好说,一旦出城野战,胜负实在是难说。不过好在宣大一线的重要城池经过历代的修缮,而兵马也算雄厚,再加上堪称名将的马世龙镇守,朝廷有八成把握宣大一线重要的城池不会失守。但是为了以防外一,兵部尚孙承宗还是建议抽调五千京军支援宣府,以拱卫京畿。
明朝方面正在积极的调兵遣将的准备抵御察哈尔部的进犯,而林丹汗却十分的郁闷。因为自从他决定征讨明朝以后,就招到了察哈尔部一部分将领、台吉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一旦激怒明朝皇帝,使得明朝关闭“互市”,那样的话部落的子民怎么样来生存。
要知道北方大旱,不仅使得明朝北部地区遭到严重的损失,蒙古诸部和后金的日子也很难过,但是因为察哈尔部与明朝达成同盟,所遇能得到明朝物资的支援,日子还能过得去,但是明朝一怒之下切断“互市”那蒙古诸部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但是林丹汗一意孤行,强行决定要发兵征明,要给明朝的君臣一些颜色看看,究其原因,其一是明朝势力的介入,使得部分蒙古部落抛弃了他林丹汗,转而投入到明朝的怀抱,这让自诩为全蒙古大汗的林丹汗不能容忍。
其二就是明朝不断的收编归顺的蒙古各部,充实其军事力量;不仅如此,明朝通过归顺的蒙古各部,其势力开始逐步的渗入到草原,现在林丹的驻地里明朝的边境堡垒不过两百里,这就使得林丹汗认为自己在蒙古各部的影响力除了受到后金的挑战外,又受到了明朝的严峻威胁。
所以林丹汗要教训一下明朝的君臣以及蒙古各部,让他们知道在草原上谁是霸主,不过林丹汗的行动还是有所保留的,因为林丹汗自己也明白,不明朝惹急了,自己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再说皇太极还在一边虎视眈眈。
虽然林丹汗决意提兵进犯明朝,但是却得不到他手下部分将领、台吉的支持,这就使得这次军事行动就很不顺利,一些台吉不愿出兵,但是摄于林丹汗,不得不出兵,于是各部将领阳奉阴违,一再拖延出兵时间,而且部分蒙古将领与台吉暗中联络明朝边关守将以及已经归顺明朝的蒙古各部,和他们互通消息,并且表示在适当的时候愿意归顺明朝。
林丹对手下的这些将领、台吉的行为也有所耳闻,林丹汗对于手下的这些行为那是相当的愤怒,几乎要暴走了。而终于林丹汗的将领对与其他将领的这种叛变行为也是十分的气愤,当即表示要提兵剿灭企图叛变的部落。
不过好在林丹汗比较清醒,他知道,要是按他手下的那帮将领行事,结果非得是把那些将领以及台吉逼到明朝那边,现在出兵在即,还是压下来,等到战后在找机会处理那些三心二意的人。
林丹与崇祯五年十月十五率领兵马从归化城出发,以明朝方面“互市”不公,明朝商人盘剥蒙古人以及追讨叛逃到明朝的阿鲁科尔沁部长达赉楚琥尔、四子部落台吉伊尔扎布墨尔根台吉、阿鲁伊苏特部台吉齐桑达尔汉、噶尔玛伊勒登等所谓蒙古诸部的叛徒为由,宣布提兵二十万要到北京与明朝皇帝谈判。
明朝方面当即关闭“互市”,并宣布因为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不顾明蒙双方的约定,擅自提兵骚扰明朝边境地区,鉴于林丹汗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明朝方面停止对其所部的“抚赏”。明朝方面与蒙古察哈尔部正式进入交战状态。
大同镇,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史载大同镇“三面临边,最号要害。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自秦汉以来,大同曾发生大小上千次战事,而大同镇东的马铺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
自明朝立国以来,尤其是兴和卫被放弃以后以及大宁、东胜卫内徙以后,边防线就向南推移数百里,大同镇就不可避免的成为边防最前线。自明英宗起,历代皇帝都对大同镇多加修缮并屯以重兵,最多时大同镇屯兵十三万五千七百七十八员名。
但是自隆庆年间起,尤其是崇祯以来,大同镇的边防形式大加改观,尤其是崇祯时期,因为明朝改变政策,对蒙古以降服、拉拢、联姻等政策为主,塞外的一些蒙古部转而落归附明朝,使得明朝的边防线向北推移数百里,大同镇的边防形式趋于缓和。
虽然如此,但在宣大总督马世龙的支持下,大同总兵渠家帧依然对大同镇的城防设施大加修缮,增设炮台,并积极操练士卒,以防不测。而事实证明渠家帧的这些努力并没有白费。
崇祯五年十月中旬,林丹汗率领蒙古察哈尔部十万余骑兵部队,从归化城出发,一路越过明军的边防哨卡、城堡,直驱大同镇。在崇祯五年十月二十日,林丹汗驱大兵到达大同镇。
...
... (江苏文学网)
(https://www.biquya.cc/id47078/251103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