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帝王 > 第313章

???    而代善非常荣幸的被皇太极选为“背雷顶缸”的不二人选。【首发】因为皇太极明白,自从自己几次失误之后,后金对明朝的几次进攻可谓是损失惨重,而自己的威信也受到了很大的损伤。

  

      所以,皇太极决定,为了重建威信,以后,凡是有过的事情,必须要有一个地位高尚的人来背,而代善就十分符合这个条件;至于有功的事情,无论情况怎么样,最后当然会算在自己的头上。

  

      而对于今后后金的道路,皇太极也在思索着,现在的明朝可不是个软柿子,自己可以随便的捏,明朝方面已经加强了边防,尤其是在广宁方面,袁崇焕麾下的辽军可不是吃素的。

  

      自己要是在想向当初天命汗那样不费吹灰之力夺取广宁是不可能的。而在前几次的攻击行动中,后金大军可谓是损失巨大,所以在现阶段,皇太极不打算对袁崇焕的辽军动手。

  

      但是,后金现在的状况比较的糟糕。因为气候的原因,后金最近几年连年干旱,粮食歉收,而后金又不像明朝那样,明朝地方广大,北方粮食歉收,明朝政府可以调派南方的粮食去救济北方。明朝政府也可以通过海外贸易大肆购买粮食来缓解国内的粮食危机,再说了,通过对外交流,明朝方面也引进了一些西方的抗旱、高产的粮食作物。

  

      但要是金发生粮食危机,后金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解决。而且因为后金的叛乱,明朝也不可能来救济后金,所以后即只能选择抢掠。当然了,后金抢掠的首选就是明朝方面。

  

      当然了,后金也可以抢掠蒙古,但是蒙古方面根本没有余粮,甚至还要向明朝方面申请救济,所以后金要是抢掠蒙古的话,根本抢不来什么东西;再说了,后金自己身单力薄,要想加强实力,后金的首选就是联络蒙古。

  

      后金因为生活习俗和语言与蒙古相近,所以后金很容易的与蒙古拉近关系,而后金的统治者,无论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也都深知自己的这一优势,所以后金就利用这一点,再加上武力逼迫,联姻,将一些蒙古部落牢牢的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但是到了现在,情况又不同了,明朝方面开始把手深入到了草原。明朝方面凭借这粮食、钱财、联姻、重教等政策,也收罗其部分蒙古部落,而明朝政府收罗其的这些蒙古部落,也十分忠于明朝政府。

  

      这样的情况对后金来说那是太遗憾了,就因为这些忠于明朝的蒙古部落,使得后金在想要从蒙古方面进兵明朝、进而劫掠明朝腹地的计划破产了。如果硬是要从蒙古方向进兵劫掠明朝的话,明朝方面肯定会预先得到蒙古方面的预警,而明军就会集结重兵等候后金的进攻。

  

      而袁崇焕的关宁军也不会在山海关—广宁一线闲着,说不定会来一次釜底抽薪,广宁就是这么丢的。所以皇太极面临十分尴尬的境地,想要劫掠明朝来缓解自己的粮食危机,但是他面临的情况却不允许他这么干。

  

      于是皇太极将目光再次放在了蒙古方面,在蒙古大草原上,皇太极还有一个劲敌,那就是察哈尔部的林丹汗。皇太极可是将林丹汗示威眼中钉、肉中刺,就是这个林丹汗,成为皇太极一统草原的最大障碍。

  

      皇太极想要壮大自己,只有拉拢蒙古,但是林丹汗却时常来破坏皇太极拉拢蒙古各部的计划,所以皇太极决定,首先将察哈尔部的林丹汗给搞掉,只有搞掉了林丹汗,皇太极草有可能一统草原。

  

      但是林丹汗与明朝是盟友,明朝每年付给林丹汗大的金钱,以寻求林丹汗不扰边以及和明朝一起对付后金。但是皇太极知道,明朝与林丹汗并不是铁板一块,双方还是有不少矛盾的。

  

      明朝将手伸入草原,并且拉拢了很多的蒙古部落,林丹汗能眼睁睁的看着明朝将手伸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再加上,林丹汗那样的人物可能满足与明朝“赐”于他的那些钱、粮吗。

  

      所以皇太极判定,林丹汗迟早会与明朝方面发生冲突,只要明朝与林丹汗发生冲突,自己的机会就来临了,那是自己就可以击败林丹汗、一统草原,壮大自己的力量,然后在想尽办法削弱明朝;最后挥兵攻明,定鼎燕京、逐鹿中原。

  

      万寿节和春节过后,朝廷再次陷入繁忙之中,由于朝廷要成立新的衙门,所以吏部尤为的繁忙,吏部尚成基命更是十分的苦恼,既要顾及人情世故,也要为朝廷选拔能干的官吏,在这两者之间找个平衡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吏部就是干这个活的,成基命没有办法逃避,只能硬着头皮上,不过这个成基命也是一个人才,智商高,情商也高,成基命在吏部这几年混的也是风生水起,与内阁、同僚、部下的关系也很好。

  

      再加上这几年吏部的历练,成基命处理这一类事情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但是毕竟这一回新成立的衙门口是管理宗教的,事关重大,不容有半点马虎,所以成基命时常来内阁,与内阁讨论这件事。

  

      不过没等成基命与内阁讨论出来一个所以然,在一月中旬的时候,西南送来捷报,四川总督朱夔元与云贵总督傅宗龙终于平定了奢崇明、安邦彦的叛乱,朝廷终于有重新控制了西南地区。

  

      奢崇明,彝族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袭职四川土司永宁(治所在今四川省叙永西南、辖境相当今叙永、筠连、古蔺等县地)宣抚使,与其子奢寅久有反明割据之心。天启元年,奢崇明自请调马、步兵2万援辽,随后派遣其婿樊龙、部党张彤等领兵至重庆。

  

      天气元年九月十七日,奢崇明起兵杀死巡抚徐可求等军政官员20余人,发动叛乱,占据重庆,攻合江,破泸州,陷遵义(今属贵州省),建国号“大梁”,设丞相、五府等官。尔后,奢崇明、奢寅率军数万分道向成都进发,先后攻陷富顺、内江、资阳、简州(今四川简阳)、新都、龙泉(今四川成都市东南附近)。

  

      奢崇明与天启元年十月十八日,包围成都。时成都守兵只有2000人,布政使朱燮元急调石柱宣慰司(治所在今四川石柱县)、龙安府(治所在今四川省平武县)等地官军入援,同巡按御史薛溥政等分门固守。明廷升朱燮元为四川巡抚,调派杨愈茂为四川总兵官,入川平叛。

  

      就在朱夔元率领四川明军加紧围剿奢崇明的叛乱,并快要将其剿灭的时候,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与入川平叛为由,于天启二年二月,率军2万至毕节(今属贵州省),发动叛乱,自称“罗甸大王”,在乌撒(今贵州威宁)土知府安效良的协助下,攻占毕节。

  

      四川东川(今云南会泽)、云南沾益(今云南宣威)、贵州洪边(今贵州开阳县境)等地土官纷起响应。叛军先后分兵攻陷安顺、平坝、沾益、龙里、瓮安(今均属贵州省)、偏桥(今贵州省施秉县)、沅州(今湖南芷江县)、普安(今贵州盘县)、安南(今贵州晴隆)等地。

  

      随即安邦彦率领叛军包围贵阳,并且声称破辰(辰州)常(常德),下荆州,直抵中原。而当时由于四川叛乱,朝廷已经调走贵州大部兵马,贵阳兵力空虚,好在巡抚巡抚李橒、巡按御史史永安、提学佥事刘锡元等官员率领军民奋勇抵抗,才保贵阳不失。

  

      奢崇明、安邦彦叛乱,朝廷只得再派遣湖广、云南、广西等地4万官军入黔。但是因为朝廷北方边患严重,朝廷中央派系斗争激烈,在加上奢崇明、安邦彦两处叛军联合行动,致使朝廷平叛行动极不顺利。

  

      天启四年正月,新任巡抚王三善因粮草不济、再加之向明军诈降的陈其愚出卖,王三善所部兵马被叛军击败,王三善本人也被俘、遇害;天启五年正月,鲁钦等回师渡河,遭叛军袭击,士卒死亡2000多人。

  

      因为朝廷平叛行动极其不顺利,所以朝廷只好重新启用蔡复一,并任命傅宗龙巡按监军主持贵州军务。在经过蔡复一以及傅宗龙通力合作,奢崇明与安邦彦的叛乱终于得到了扼制。

  

      但是朝廷并没有乘胜追击,使得安邦彦和奢崇明可以从容的退回到水西,后经两年多休养生息,蓄积力量,兵力发展到10万余人。到了崇祯元年,朝廷任命朱夔元和傅宗龙两人总督云、贵、川、广西军务。

  

      朱夔元和傅宗龙两人通力合作,招流移,广开垦,恢复经济;据险要,立营垒,充实军伍;并且联合忠于朝廷的土司,比如秦良玉等土司。在经过一番整训之后,朱夔元和傅宗龙展开了对奢崇明、安邦彦的军事行动。

  

      因为朝廷决定,对参与叛乱的土司采取“改土归流”的政策;对于忠于朝廷,帮助朝廷平叛的土司,采取暂时保留土司制度,并且大加封赏的政策,所以那些叛乱的土司负隅顽抗,使得朝廷平叛军队进展缓慢。

  

      虽然叛军拼死抵抗,但是朝廷军队经过奋勇作战,先后在五峰山、桃红坝、鹅项岭,大败叛军,斩首数万级,叛军主力基本被消灭,安邦彦、奢崇明先后败死。但是安位却率领叛军余部继续顽抗朝廷官军。

  

      朱夔元、傅宗龙等继续率领官军继续围剿叛军余部。朱夔元、傅宗龙采取“四面迭攻,渐次荡涤”的作战方针,屯兵险要,四面包围,逐步压缩,绝其资储等措施,终于在崇祯五年正月,安位走投无路,向明军投降。

  

      朝廷费时十余年、耗费巨额粮饷、调动了大量的主力部队,终于平定了西南的叛乱,在这次平叛中,朝廷消灭了西南的两大割据势力,并且在万历之后,再次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虽然朝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朝廷终于能够有一个稳固的大后方,而且朝廷也终于能够腾出一只手来,使得朝廷能够专心的对付北方的边患,再者,朝廷也能够更充足的时间来休养生息。

  

      所以平定西南来说对朝廷意义重大,但是平定西南以后,因为“改土归流”的需要,朝廷需要选拔大量的官吏到西南去任职。不过根本没有几个官员,其实是压根就没有官员想要到西南实行“改土归流”的地方去任职。

  

      究其原因,因为西南那块地方,打出明初的时候起,朝廷根本就无法直接控制那个地方,无论是明太祖皇帝还是明成祖皇帝,都无法使西南的土司屈服,所以朝廷无可奈何,只能对西南的这汇总状况睁一眼,闭一只眼。

  

      即使朝廷在西南任命了一些“流官”,但是朝廷的政令根本出不了县城,到了县城的外边,朝廷的政令根本不管用,全凭当地的土司做主。至于说收缴赋税,那就拉倒了。

  

      县城周围的那些少数民族的子,看你这个官还不错,听爱民的,给你点面子,交点钱粮,至于说那些边远的子,你还去收赋税,还没等你带人到子,就让人家给你灭了。

  

      这种情况到了万历皇帝实行“改土归流”之后,有所改变,但是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致使朝廷里根本没有官员愿意到西南去任职。当然,这种情况不能光算在“土司制”上,朝廷的官员们也是有责任的。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朝廷要选派得力官员,以往朝廷派往西南的官员,有很多一部分不懂得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造成当地官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紧张,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当地作威作福。

  

      所以这次朝廷派往西南的官员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但是现在朝廷上哪找这么多德才兼备的官员,而且现在“热血青年”也少了,你想啊,刻苦读几十年,步入仕途,谁不想去一个好地方稳稳当当的当官,有几个愿意去西南任职的。

  

      本来应该是举朝同贺的事情,但面试吏部尚成基命他怎么乐不起来,究其原因是根本没有官员到西南去任职。只要一些官员风闻自己要被派去西南任职,这些官员就会想尽一切的办法疏通,请求吏部不要派自己到西南去。

  

      有的官员甚至私下里向成基命表示,自己宁可去西北,也不去西南。还有一些官员通过一些关系找到成基命,见到成基命的面之后,抱着成基命的腿开哭啊,而且还哭喊着:成大人,您发发善心啊,我上游八十岁的老母,下游嗷嗷待哺的孩儿,您千万别派我去云贵任职啊。

  

      这样的场景时常在吏部衙门和成基命的家中上演几回,高的成基命是哭笑不得,最后成基命只好解释说:某某大人,吏部还有没有决定派遣官员的名单,你多虑了,然后成基命在好言安慰一番。

  

      吏部因为没有官员愿意去西南任职,而且被选定的官员也是百般推脱,所以吏部迟迟拿不出派遣官员名单,而内阁和崇祯皇帝连连催促吏部赶快敲定派遣名单,官员尽快到西南去任职。

  

      成基命愁的头都大了,这份官员派遣名单不好写。西南那个地方,尤其是云贵、四川那些地方,其情况极其复杂,而且朝廷刚实行“改土归流”的地方尤为复杂,朝廷必须派遣十分有才华、得力、能干的官员到那去。

  

      朝廷要是派遣一群草包到那地方任职,十有**朝廷还要进行一次平叛行动。朝廷虽说有官员数万人,但是朝廷平定西南后,需要几十名官员到西南安定地方,成基命一时间上哪收罗那几十名官员啊。

  

      成基命是被逼的没有办法了,他只好找到内阁,对于此事,内阁也是觉得十分的难办,内阁官员都是浸染官场几十年的老油条,他们虽然没有到云贵、四川等地任过职,但是他们都听说过在那地方当官,难、真的很难。

  

      西南那地方,打从大明皇朝建立起,就不怎么安稳,大的叛乱也时有发生,比如正统三年六月云南宣慰司斯任发、土知州数万人造反,直到正统六年朝廷才平定这次叛乱,可是好景不长,正统十四年缅甸宣慰司又发生叛乱,随即又被朝廷平定

  

      自此以后,西南在景泰二年、成化元年、弘治十五年、弘治十六年、正德三年、隆庆五年、万历元年、万历二十八年、万历三十年、万历四十六年相继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

  

      因为西南地区时常发生叛乱,再加上在那地方当官,风险极高,收益极低,所以官员们根本不愿意去那地方当官,到那地方当官,一个弄不好,赶上当地土司叛乱,不说钱没捞着,小命都得丢在那地方。

  

      所以内阁也很棘手,云贵总督傅宗龙、云南巡抚钱世晋、崇祯皇帝都连连催促朝廷尽快派遣官员,要不然迟则生变啊。下边催,上边也催,内阁会同吏部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草拟了一份官员名单。

  

      ...

  

      ...    (江苏文学网)

(https://www.biquya.cc/id47078/251103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