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帝王 > 第207章

???    明轩知道现在这些大臣里,最会用兵的就属杨鹤,听到如此布置后,也是很满意的,随即命令杨鹤总督京城内外的饿守御事务,统帅京畿各路兵马。

  

      夜晚,本应该宁静的北京城变得热闹起来,信使举着火把,骑着快马,四处的传递朝廷的命令,九门提督常炎林被从被窝里拉了出来,内心有些不满,心想什么事啊,三更半夜的把人拉起来。

  

      等他看到圣旨后,脸色立马变得刷白。身为九门提督,他知道事关重大,他吩咐身旁的一个家丁,拿出一些银两,贿赂一下传旨的太监。那个太监收到银子后,立刻满脸的媚笑,说了一些祝福的话后,就离开了。

  

      常炎林把圣旨收好,立刻命令家丁服侍他穿好官服,收拾妥当后,他骑马直奔九门提督府,召集所有九门提督府所属的官员,安排城防事宜。而在京的一些高级官员也收到了明轩的通知。一个个像死了娘似的,有些官员甚至连夜收拾家中金银细软,准备跑路。

  

      忠贞的官员也顾不得宵禁的规矩,穿戴整齐,都跑到天安门前准备见驾。;一些巡逻的兵丁看到内城之中大臣们来回的走动,想上前劝阻,说现在是宵禁时间。可是一个两个好说,现在是成群结对,而且都是高级官员,他们也不敢管啊,干脆就当没看见,反正还有两三个时辰就到上朝的时间了。

  

      不大一会儿,天安门前就云集了大量的高级官员,守卫紫禁城的禁军一看这架势,有些纳闷,这些大臣怎么变的这么敬业了,还没到早朝的时间啊。但是眼看城门之下的大臣们越聚越多,兵士们怕出什么事情,就赶快的报告一个军官,这个军官到城楼上一看,也傻眼了,虽说今晚不平静,也不至于闹出这么大动静吧。

  

      这个军官只是一个校尉,职位太低,他又向他的上级报告,最后闹到了王应朝那儿,但是宫里已经忙成了一团,内阁和皇上又在谈事情,看样子也没有空搭理这些大臣了,他也没工夫,就没当回事。

  

      在家收拾行李的大臣听说部分大臣已经齐聚宫门口了,他们想了想:现在正是表忠心的时候啊,再说,一些同僚已经到宫门口要见皇上,自己不去有些说不过去,于是他们吩咐更衣备轿,也去表衷心,临出门的时候,他们也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产,还吩咐那些家丁快些收拾,准备早晨就让家眷带着家产赶紧的跑路。

  

      宫门口的大臣三三两两的在议论皇太极扰边的这件大事,本来这些人以为有袁崇焕在山海关前挡着,蒙古在北边防着,他皇太极在怎么有才也打不到京畿啊。京城已经有十多年没有经历过战火,这些大臣也没经历过这事啊,一个个都慌了手脚,没了主意。

  

      再这干等着召见也不是办法啊,这些大臣思来想去,得,我们求见皇上得了。等也一个时辰后,他们开始要求晋见皇上。守卫的禁军可是犯了难,按规矩,入夜后,紫禁城是不准开城门的,城门都上着锁呢。可是这些都是高级官员,用武力驱散可不行啊。值班的军官只能在城楼上喊话,要求这些大臣在早朝的时候再到这里集合。

  

      明朝的大臣是很执拗的,有时候这些大臣连皇上都赶骂,更别说这些禁军军官了,一些情绪激动的大臣甚至破口大骂。

  

      军官哪是这帮大臣的对手,而且这帮大臣骂人还不代脏字,不大一会儿就被骂得不知东南西北。气得他直想命令手下的军士向城下开枪。

  

      无奈,底下的都是高官,一个小小的校尉还真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去找援兵了。王应朝在得知这个情况后,非常的气愤,他真想叫上厂卫的番子们好好的教训一下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大臣,只不过他也只是想想而已。毕竟时代不同了,再说皇上也是不允许的。

  

      王应朝只好将这个消息告诉皇上,皇上表情很平静,但是就是不表态,内阁这些大员们有心为在宫外的同僚说好话,但是因为犯边的事情已经惹怒了皇上,这个时候还是明哲保身的好,武英殿里出奇的平静。

  

      明轩看到这个样子,笑了笑说道:朕感欣慰啊,我大明皇朝有如此的忠臣,何愁建酋不平。喧,都喧进来,摆驾皇极殿。

  

      内阁看到皇上的态度都松了一口气。跟在皇上的后面到皇极殿去了。守卫天安门的禁军也到了命令,开门放那些大臣们进了皇宫。皇帝还是满有人情味的,因为正直黎明前的黑暗,再加上宫里照明不好,早就有提灯的小太监在宫门后等着。为这些大臣们照明、领路。

  

      皇极殿里灯火通明,殿内站满了大臣。对于目前的局势,这些大臣是没有一点的准备,更别说应对的办法。等到皇上来了,大臣们行礼过后,内阁首辅韩犷宣读了内阁拟订的应对方案,顿时朝廷就炸开了锅,同意者有之,反对者有之。

  

      尤其是一些遭到东林打压的大臣,认为这是一个天赐良机,翻盘的机会到了,所以更是不遗余力的痛斥内阁误国,要追究此次事件的责任人。矛头直对韩犷领导的内阁。

  

      有些大臣则认为这不是内阁的责任,再说现在也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就和那些要打击东林的大臣开始了新一轮的论战。当然,那些东林大臣不能眼看着东林内阁被人攻击,所以也加入到论战当中,皇极殿陷入一片吵杂当中。

  

      明轩一看到这种情形,心说你们是来吵架的,还是来议事的。这可真是明朝独有的政治现象,谁说封建社会没有言论自由,看看这些大臣、士大夫,什么都敢说,那个海瑞连嘉靖帝都敢骂啊。

  

      调停,是皇帝必须做的,否则这些大臣会辩论上一天而不用休息。打仗打的是钱粮,明轩问户部京城有多少的存粮,户部说京城只有三个月的存粮;明轩又问工部,守成器械全不全;军用物资准备的如何,工部侍郎王洽掌管这件事,便出列答到说器械完好,物资比较的充足。

  

      明轩很是满意,当时有个御史提出,是不是将在通洲的训练营的那些炮手调入京城,操作火炮,以加强防卫。

  

      但是身为理学大家的刘宗周却说道:堂堂中国,止用小技御敌,其不贻笑天下。

  

      明轩听到这个话,直接无视,心说:这个刘宗周不是读书读傻了吧?整个就是一个二百五吗,看来应该找个机会,把他弄到冷板凳上去安度余生,这样的人在朝廷,危害太大,什么理学大家,我说清朝怎么被洋人打的落花流水,就是清朝的皇帝竟用这些二百五了,清朝的皇帝也是,好的没学会,就学会读死书了。整个就是愚弄国人啊!

  

      因为情况紧急,再说,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大臣虽然有意见分歧,但还是在这个特殊的早朝上众位大臣同意了内阁的布置方案。朝会之后,内阁的命令火速的被传到了京军的大营。京军连忙作好准备,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去支援尊化,一部分进入京城。

  

      入援京城的京军迅速的接管了京城的九门防务,九门提督和刑部衙门辖下的各部士卒,全部集中在各部的衙门里,准备聆听长官的训示。

  

      清早起床的京城居民们看到京城森严的气氛不禁十分的吃惊,京城上的主要街道上布满了站岗的士兵,看他们的服饰根本就不是往常所见的那些衙役,有见识的知道那是京城三大营的官兵,暗道不是京城出了什么大事吧。

  

      京城的防务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边关的气氛更加森严。边关的各城镇,都进行了戒严,闲杂人等根本就不让随便的上街乱逛。驿卒在大道上飞奔传递着军令。边关的将领也在祈祷着皇太极千万不要进攻自己的防区。

  

      在洪山口旁的一个边境重镇里,身为参议道的梁廷栋仰天长叹到命运的不济,本来梁廷栋是代表上官来来这个镇子视察工作的,他刚到没多久,就传来建酋犯边的消息。

  

      听到这个消息的梁廷栋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走,跑回尊化去。毕竟那里是一个大城,而且离边境又远,再说,那里那么的官员,天塌了有他们顶着。

  

      梁廷栋收拾行装的时候,知县前来求见,梁廷栋不知道这个知县来干什么,但是出于礼节上的考虑,他还是和知县见一面。

  

      薛知县今年四十多岁,任上还算清廉。他是进士出身,是个文官,听到预警的消息后,他开始惊慌失措了,正当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的一个师爷对他说:大人,卑职有一个好友是梁廷栋大人的一个同乡,听他说梁大人素知兵事,大人,何不请梁大人来商议一下如何守成?

  

      薛知县如捞到了一个救命稻草,赶紧的来找梁廷栋。薛知县见到梁廷栋后,也不客套,直接说明来意,要求梁廷栋来主持守成大计,他薛知县甘愿担任他的副手。

  

      梁廷栋听闻后直翻白眼,一个参议道代替知县主持守成大计,闻所未闻。再说,他梁廷栋已经决定跑路了,他可不想被推上风口浪尖,连忙推辞道说什么才德不够,再有有朝廷的边军挡着,建酋打不过来。

  

      奈何薛知县就是咬死了梁廷栋,说什么也不行,就是要他梁廷栋留下来。梁廷栋哀怨的看着薛知县,用眼神说道:大哥,你放过小弟吧,小弟上有八十岁的老母,身边有如花似玉的小妾,下有听话的儿子,我是他们的顶梁柱,大哥,你放我全家一条生路吧!

  

      薛知县用同样的眼光看着梁廷栋,表达同样的意思:梁大人,梁大哥,小弟求求你,你就拉小弟一把吧,小弟的全家可都在这个城里头啊,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你就救小弟一家吧。

  

      梁廷栋看到薛知县铁定是要拉自己下水了,自己是跑不了了。再者,梁廷栋也算是一个好官僚,多年的仕途并没有抹去一个读书人要报效国家的信念,所以他想了想也就无奈的答应了薛知县的要求。

  

      薛知县听到梁廷栋答应自己的要求后,大喜过望,赶忙带着梁廷栋到县衙,将一切的事物全都交给了梁廷栋。随后,顺天巡抚的命令也到了洪山口,命令各地官员严密防守,不得收纳溃兵乱民。

  

      这道命令断绝了一些官员弃城逃走的想法,留给他们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拼死一战。洪山口镇在梁廷栋的主持之下,编练城里的精壮,以增加守成的力量;拆房梁做滚木;搬石阶做雷石,并将存放在库房里里的鸟嘴铳取出,命令城里的工匠赶制火yao,以加强防守力量。

  

      忙活了好些天,终于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令梁廷栋放心不少,一队大约一千名的边军来到洪山口镇,来加强守卫力量。但是他没开心多久,坏消息就来了,皇太极的前锋出现在洪山口,明日大军将抵达洪山口镇。

  

      梁廷栋赶紧请李副将前来商议,梁廷栋、薛知县、李副将三人商议良久,也没拿出一个好的办法。只能凭借城墙来守卫城池,幸好李副将带来了十门佛朗机火炮,众人对守成有了一些底。

  

      第二天,大批的后金军队出现在城郊,李副将大约估计敌军的兵力一万余的骑兵。梁廷栋和薛知县看到兵强马壮、气势如虹的八旗骑兵后,脸色变的煞白。尤其是薛知县,两条腿都直哆嗦。李副将也好不到那去,他心里直打鼓,本来前天他还觉得大概能守住城池,但现在开始怀疑,自己能守几天,一天还是两天。

  

      后金军队在城下列队,然后一个军官摸样的人骑马走到离城墙一箭之地后,停住,向城墙上的人开始喊话,要求他们立即投降,后金军队优待俘虏。

  

      梁廷栋、李副将严词拒绝了后金的要求。那个军官回到后金的军阵后,后金军队立即挥师攻城。后金兵士推盾车,运钩梯,步骑蜂拥进攻,万矢齐射城头。明军凭借着城墙的护卫,城上的明军利用佛朗机火炮、鸟嘴铳、弓弩拼命的回击,以阻止后金军队靠近城墙。

  

      后金的兵士顶着炮火,用盾车攻城;冒着严寒,用大斧凿城。城上的明军发枪炮、箭矢,郑雷石,飞火球,投药罐;后金兵士前赴后继,悍不畏死,冒死不退,数十架云梯也架上了城头,危机时刻,梁廷栋组织城内的精壮登城墙,在垛口处布置五人防守,配备钩丁两把、砍刀三把。当后金的兵卒登梯爬墙,靠近城垛的时候,收城兵民持钩者,将上城的兵卒钩住;持刀者,向登城后金兵士乱砍。

  

      后金军队攻城,一天未破,无奈,后金的将领只能指挥队伍,将城池团团的围住,打算天明之后,继续攻城。

  

      梁廷栋、薛知县和李副将也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下了城楼,对于明天的战斗,他们实在是没有把握。后金军队的强悍很是出乎他们的意料,而明军所依仗的城墙也在后金军队的进攻下被凿得千疮百孔,能不能继续坚持实在是不好说。

  

      薛知县向李副将和梁廷栋说道:几位大人,眼下的情况实在是不妙啊,希望明天我们也能顶住,好了,几位大人,快点休息吧,我现在组织人员去抢修城墙了。

  

      说完,薛知县一施礼,就组织人员抢修城墙去了。梁廷栋、李副将也对薛知县行礼,没有什么客套,看到薛知县走后,李副将对梁廷栋说道:梁大人,在下实在是睡不着,我看我还是上城去巡视一下的好,毕竟我还是不放心啊。

  

      梁廷栋答道:我也睡不着了,我看我们还是一起去巡视一番吧。

  

      收城的三位主要官员一夜没睡,薛知县组织敢死队冒死出城修补城墙,并收集战场上的箭矢,因为作为守城的一方,箭矢的消耗是十分的大的,并且难以补充。

  

      经过一日的激战,双方也出现了大量的伤员,李副将和梁廷栋巡视完城墙后,又下城楼到伤员安置点去看望伤员,但是明军因为有城墙作为依仗,所以相对于后金来说,伤亡比较的小。

  

      后金经过一天的战斗后,非但没有攻破城池,还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伤亡,一天的攻击,死亡兵丁五百余人,伤千余人。可以说是损失重大。再有,屯重兵于坚城之下,后金的将领十分害怕背后忠于明王朝的蒙古骑兵进行反包围,和明军围歼自己的部队。到那时,可就陷入死地了,除非身上长了翅膀,否则就交代在这,回不到沈阳了。

  

      就在后金和守卫洪山口的明军激战的同时,龙井关、大安口等地也受到了后金的猛烈进攻。

  

      杜度率领的大约两万后金军队在蒙古向导的带领下,于十一月初到达龙井关,向以往后金进攻明朝城池模式一样,他先派出汉官喊话,要求龙井关的守军快快的投降。否则后金大军将杀进关内,片甲不留。

  

      守卫龙井关的主要将领王副将严词拒绝了杜度的要求,表示要与城关共存亡。杜度随即命令后金大军攻城。(侠客中文网)

(https://www.biquya.cc/id47078/251092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