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日月同光耀大明 > 主要出场人物的简介

?

  

  此段内容比较多没心情看的朋友可以跳过主要讲的是本书中主要出现的一些重要的官员(这些都是明朝比较值得一写的正派精英)看过的朋友如果觉得还有什么人值得一写的可以给我留言声明下!本书只是我自己对自己向往的明朝的**写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见谅毕竟本人不是专业的写手而且第一部小说“征服之傲世帝皇”写到一半稿本丢失也就没有写下去了这本是我的第一本历史类小说我也想也会尽量写好,写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指正!谢谢将军武将类袁崇焕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号自如(或又自如),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今属广东省东莞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暨文学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抗清名将。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进兵部,守卫山海关及辽东,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胜利,并且参与构建关宁锦防线,多次击败后金部队进攻,被敌人称为前所未有之劲敌。由于己巳之变,明思宗下旨诛杀袁崇焕卢象升卢象升(1600-1639),明常州宜兴人,字建斗,号九台,天启进士。授户部主事,擢员外郎,迁大名知府。崇祯二年(1629年)募兵入卫京师,以功进右参政,兼副使。整饬大名、广平(治今河北永年东南)、顺德(今邢台)三府兵备,号「天雄军」。六年镇压由山西入河北之民变队伍。七年任右佥都御史,抚郧阳。次年因镇压民变军功,擢右副都御史,总理江北、湖广、豫鲁军务。不久升兵部侍郎,加总督山、陕军务。九年败民变队伍于滁州。迁左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十一年晋兵部尚书,抗清于钜鹿(今属河北),率部五千在贾庄被清军数万骑包围,孤军无援,力战败死。著作有《卢忠肃集》。

  

  孙承宗孙承宗别名:恺阳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北直隶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出生日期:公元1563年逝世日期:公元1638年职:东阁大学士,战略家,军事家主要成就:修筑关宁防线代表作品:《车营扣答合编》1638年(崇祯十一年)十一月,清兵围高阳,率全家及城内百姓登城拒守,城破被擒,自杀殉国。全家子孙男妇四十余口壮烈牺牲。后赠太师,谥文忠。

  

  孙传庭孙传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百谷,一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生于明神宗万历21年,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天启中,由商丘知县入为吏部主事。魏忠贤乱政,乞归。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擒斩流贼,累建大功。忤杨嗣昌下狱。十五年,起兵部侍郎,总督陕西。明时,加尚书,督师征流寇,卒于明思宗崇祯16年柿园之战,年约51岁。

  

  洪承畴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却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曹文诏曹文诏(不详~1635年)早年在辽东从军,历事熊廷弼、孙承宗,积功升至游击。1629年冬,随袁崇焕入关保卫京师,在抵抗后金侵略中有功。1630年7月,陕西民变势大,曹文诏被封为延绥东路副总兵,带明军中最为强大的关宁铁骑入关进行征讨。1631年4月,曹文诏击灭据守河曲的变民首领王嘉胤,以功升任临洮总兵官,又连续击灭点灯子、李老柴、一条龙、扫地王等民变首领。1635年与李自成鏖战湫头塬曹文诏殒命姬家山。

  

  阎应元阎应元(?-1645)字丽亨,汉族,北直通州人(今北京通县),明末抗清名将。任江阴典史期间,率六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孤城困守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终英勇就义。(抗清三公之一)

  

  陈明遇陈明遇(?—1645)明末浙江上虞人。崇祯末任江阴典史。弘光元年(1645),闰六月初二,江阴士民擒杀方亨,明遇被推举为领导人,倡义抗清。二十一日,清贝勒博洛命刘良佐包围江阴城,七月初一,开始攻城。七月九日,陈明遇迎前任典史阎应元入城主兵,守城战斗激烈异常,孤军坚守八十一日。清军俘吴志葵、黄蜚至城下劝降,不为所动。城破后,明遇放火烧死其家男女四十三人。复持刀与清军作殊死战,身负重创身死,僵立墙边,率众巷战死。(抗清三公之一)

  

  冯厚敦冯厚敦(?—1645)华夏杰出先烈,金坛人,崇祯末年任江阴训导,明末江阴十万义民在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的领导下杀方亨、拒二十四万清师于城门之外,奋战八十一日,守城战斗激烈异常,斩清军三王十八将于城下,后在清军二百多门火炮轰开城门后于明伦堂自尽。后世将他与阎应元、陈明遇和称为“抗清三公”。(抗清三公之一)

  

  秦良玉秦良玉(1574年-1648年),字贞素。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人。父秦葵明朝贡生出身,习阵法。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嫁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至播州(治所在今贵州遵义),平定杨应龙叛乱,连破金筑等七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八月,马千乘因开矿事得罪太监邱乘云,死狱中,秦良玉袭任石砫宣抚使,所部号白杆兵。1648年,在西南颠沛流离的南明永历帝派人加秦良玉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讨使"。久卧病床的一代女豪杰,闻之瞿然而起,拜伏受诏,感泣道:“老妇人朽骨余生,实先皇帝(崇祯)恩赐,定当负弩前驱,以报皇恩!”可惜的是,几日之后,秦良玉就因病重抱恨而终。其孙马万年把奶奶葬于回龙山,墓碑题文可彰示这位女中丈夫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赫赫功勋:“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持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贞素秦太君墓”

  

  毛文龙毛文龙(1576年2月10日-1629年7月24日),一名伯龙,字振南,浙江布政司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祖籍山西布政司平阳府太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为明朝抵抗后金的名将,历仕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官至“钦差平辽便宜行事总兵官征虏前将军左军都督”。辽东失陷后,毛文龙率100多人深入敌后,开创了军事重镇东江镇,收复了一些失地,与后金展开拉锯战,战功卓著,有“海外长城”之誉,后被袁崇焕矫诏杀害。

  

  中期出场人物夏完淳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祖籍浙江会稽,明思宗崇祯四年生于松江(今属上海),家住郡城西花园浜。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与复社相应)。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郑成功郑成功(闽南语:TennSing-Kong;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名讳郑森(闽南语:TēnnSim),表字明俨、大木,幼名福松,为东宁王朝的开国君王。郑成功原为中国南明政权的大将军,因蒙南明绍宗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郑赐姓”、“郑国姓”、“朱成功”,又因蒙南明昭宗封延平王,称“郑延平”。尊称“延平郡王”、“开台尊王”、“开台圣王”等。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乃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但不久即病死。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李定国李定国(1620年7月11日-1662年7月21日),明末民变势力之一大西军将领,南明武将,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抗清将领之一,民族英雄。字鸿远、宁宇。陕西延安人,一说榆林人。张献忠义子,封为安西将军。隆武二年(1646年)张献忠战死后,与孙可望等率部联明抗清。永历六年(1652年),入广西,克桂林,乘胜北上,连克永州、衡阳,“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但遭孙可望嫉忌,退入广西,再屯云南。十年,密迎永历帝入滇,封晋王。后孙可望降清,并向清朝献上了“滇黔地图”西南防务机密尽失,清军大举攻黔。他转战不利,退入缅甸。永历十六年(1662年),永历帝被杀,他忧愤病作,于同年病亡。

  

  曹变蛟曹变蛟(?-1642年),大同人。明朝军事人物。曹文诏的从子,早年随文诏出兵作战,积军功至游击。崇祯四年(1631年),跟从曹文诏、马科、王世虎等克复河曲,斩首1500余级。曹文诏战死,曹变蛟收集溃卒,追随洪承畴为部下,身不解甲二十七昼夜,其后李自成大败,遁走商洛。进位为左都督。崇祯十四年(1642年),参与松锦之战,清军偷袭明军笔架山粮草得逞,明军辎重尽失,更无斗志。诸将趁夜突围,死伤甚惨。曹变蛟则放弃突围,突袭清军大营,身被两创仍拼死向前,直入大帐中,清军猝不及防,皇太极本人拔刀抵抗。遏必隆与锡翰偕同辅国公额克亲合力抵御,变蛟受伤撤离。崇祯十五年正月,明军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二月十八日夜晚,夏承德开城门,清军由南城墙登梯而入,松山城陷。洪承畴与曹变蛟与辽东总兵王廷臣、巡抚邱民仰皆被俘。与4000名明军俘虏被皇太极处决,仅洪承畴、祖大寿、祖大乐存活。一说曹变蛟随洪承畴被押至凌河,对洪承畴说︰“可以死矣。”遂自刎死。

  

  张煌言张煌言(1620年-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明大臣,文学家,被清兵所俘,殉国。父张圭章,天启四年(1624)举人,官至刑部员外郎。母赵氏早逝。张煌言少有大志,“慷慨好论兵事”。崇祯年间举人。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南下,与钱肃乐、沈宸荃等人起兵抗清,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授翰林修撰。后清兵破钱塘,随鲁王逃至浙闽沿海,入据舟山。永历五年(1651年),清军攻破舟山,张煌言、张名振等人退避海上,为了保护鲁王安全,最后只得前往投靠闽南郑成功;郑成功军队尊唐王朱聿键为正朔,一向与鲁王不合,但为了顾全抗清大局,于是仍将鲁王安置于金门。之后,张煌言回到浙东组织抗清力量,与郑成功、张名振等势力多次北伐南京。永历八年(1654年),张煌言会同张名振北伐,入长江,师抵南京燕子矶。隔年,张煌言、张名振再次攻至燕子矶但仍因兵力薄弱以失败告终。张名振于兵败不久后病逝(一说遭到郑成功毒害),由郑成功部将陈六御接收其军队。永历十二年(1658年),张煌言与郑成功自厦门出兵北伐,克复乐清、宁海等地;后却于羊山海面遭遇台风袭击,两军损失船舰百余,士卒伤亡以千计,不得已撤军回到厦门。永历十三年(1659年),张煌言奉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命,以兵部尚书职,与郑成功会师北伐,张煌言部收复太平、宁国、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另一方面,郑成功军队沿长江西上,克镇江、围南京,反清复明大业一时大好。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兵败南京城,郑军乃退离长江出海南下;张煌言军队孤立无援,益遭清廷援军攻击,一路败退、突围,撤回浙东。隔年清廷实施迁界令,断绝抗清各势力的联系与生计。郑成功于中国东南沿海多年征战也始终未有进一步发展,乃决定东进台湾,以为据点;对此张煌言曾修书劝阻郑成功,他认为如果郑军进入台湾,则金、厦将不保,而复兴大业与人心亦将断绝。但最后郑成功仍一意孤行,将目标转为台湾。后永历朝覆亡,郑成功入台后亦无力回师闽南;张煌言只得纠集民间各反对力量,继续于浙东沿海一带进行抗清行动。及至永历十七年,鲁王朱以海病死于金门,张煌言终于认为复明无望,将军队解散,躲避至浙江象山附近的小岛隐居,之后仍为清军侦知逮捕。张煌言被捕后,神色自若,拒绝清廷的招降,在省城杭州被处斩决,临刑前,赋《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坐而受刃”,同死者还有罗纶等人。其妻与长子押解至镇江处斩。张煌言死后由鄞县人万斯大等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生前的友人叶振名登越王岭遥祭忠魂,撰祭文将张煌言与罗纶二人并称为“张司马二客”。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现今南屏山荔枝峰下建有张苍水祠,与章太炎纪念馆为邻。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宁波市区也有苍水街以示纪念。

  

  文官史可法史可法(1602年12月16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又字道邻,南明谥忠靖,一说忠烈。乾隆时改谥忠正。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今河南开封市),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师承左光斗,义子史德威。明末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民族英雄。因为抗清被俘,不屈而死。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史可法为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5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民变。崇祯十年(1637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诸府县。崇祯十四年(1641年),总督漕运。崇祯十六年(1643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南明时期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陷北京,崇祯帝自杀身亡,李自成自称大顺皇帝。四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军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时史可法任南京兵部尚书,为留都百官之首,当南方官员得知崇祯皇帝自害驾崩,对于拥立新君有所争议时,史可法却未能当机立断。五月,凤阳总督马士英与镇将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人率先拥立福王朱由嵩监国于南京,不久后称帝,改年号为弘光。马士英等人也因策立有功,备受弘光帝青睐;马士英更取代了史可法成为朝中首辅大臣。明朝此时处在清朝、大顺两方面压力之下,史可法为首的诸臣,主要采取的策略是“联虏平寇”。希望能够借重满清的力量,首先剿灭流寇李自成势力,再谋求后续打算。然而南明朝中却不能同仇敌忾,反而仍旧党争不断,文、武官员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东林党人与马士英、阮大铖之间的矛盾,以及姜曰广、高弘图、刘宗周等人的辞官,说明了明朝廷的无法齐心向外,也因此种下弘光朝败亡的原因。史可法失势之后自请督师江北,前往扬州统筹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江北四镇军务机宜。然而,四镇因定策之功而飞扬跋扈,各据地自雄,史可法与朝廷皆无力管束。四镇尾大不掉、各自为政,致使明军非但无力进取,连抵抗清军南下皆不得要领。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竟诎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以致淮防空虚。左良玉为黄得功所败,及后左良玉呕血身亡,全军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抗清。扬州殉国五月,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逃,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复多尔衮书》:“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不卑不亢,流传万世。副将史德威随可法有年,可法纳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日清军以红夷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被俘。多铎劝降他:“前以书谒请,而先生不从。今忠义既成,当畀重任,为我收拾江南。”但史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终年45岁。总兵刘肇基、骁将马应魁、幕僚何刚、炮队专家陈于阶等皆遇难。多铎因清军攻打扬州伤亡甚大,攻陷扬州后恼羞成怒下令屠城,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遗体不知下落。

  

  黄道周黄道周(1585年-1646年),字幼玄(又作幼元、幼平),又字螭若、细遵,号石斋,谥忠烈,乾隆时改谥忠端,人称石斋先生,闽南、台湾尊称为“助顺将军”,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铜山(清属诏安,今东山县)人,学者、书法家、艺术家、明朝官员,明亡后抗清,被俘殉国。道周于明万历十三年二月初九生于东山深井村,出生世家,年少家贫,在福建铜山(今属东山县)岛上石室刻苦攻读,曾在闽南漳州和广东潮州收徒讲学。有“闽海才子”之誉。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与倪元璐、王铎同期。崇祯时任右中允,崇祯十一年,因指斥大臣杨嗣昌等私下妄自议和,七月初五日崇祯帝在平台召开御前会议,要杨嗣昌与黄道周当场辩论,连贬六级,谪戌广西。遂辞官,于邺山讲堂开坛讲学。明亡后,任南明礼部尚书,“严冷方刚,不偕流俗”,杨廷麟曾力荐他充讲官兼直经筵。弘光帝亡后,至福建福州。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兵部尚书。但兵权落入郑芝龙手中,时清廷颁布剃发令,江南人民求救于南明隆武朝廷,芝龙养兵自重,不发一兵一卒。黄道周只得返乡筹兵筹粮。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道周募众数千人,马仅十余匹,另有一月粮,出仙霞关,与清兵抗击。施琅曾一度与他前往,不久却径自返回福建。夫人蔡氏叹道:“道周死得其所了!”十月初抵达广信(今上饶),募得三个月兵粮,分兵三路,向清兵发起进攻,一路向西攻抚州(今临川),另两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宁,不久三路皆败。十二月六日,黄道周率队向婺源出发,至童家坊,得知乐平已陷,二十四日,抵明堂里时遇伏,参将高万容逃,于是全军崩溃,道周被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获。道周俘后,至金陵狱中,狱中吟咏如故,清廷派明旧臣洪承畴劝降,黄道周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将史可法与洪承畴对比。承畴颇愧,上疏请求免除道周死刑,清廷不准。后绝食十二日,期间其妻蔡氏来信:“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隆武二年三月五日就义,临刑前,盥洗更衣,取得纸墨,画一幅长松怪石赠人,还给家人留下了遗言:“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至东华门刑场上,向南方再拜,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有血书遗家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最后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其门人蔡春落、赖继谨、赵士超和毛玉洁同日被害,人称“黄门四君子”。

  

  倪元璐倪元璐(1593年-1644年),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代政治人物、书法家。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授庶吉士,任编修。崇祯时,元璐请求毁去《三朝要典》,逐来宗道、杨景辰等阉党。历迁南京国子监司业、右中允。崇祯四年,进右谕德,充日讲官,进右庶子。崇祯八年,迁国子监祭酒。后被温体仁嫉妒,因而去官闲住。崇祯十五年(1642年)重新启用为兵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次年至京,面陈制敌机宜。五月,破格提拔为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仍充任日讲官。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陷京师,自缢死。弘光时,追赠少保、吏部尚书,谥文正。清朝赐谥文贞.张同敞张同敞(?-1651年1月8日),字别山,今湖北江陵人。诗人、政治家。明朝政治家张居正的曾孙,祖父张敬修。崇祯时,以荫补中书舍人,永历时为锦衣卫指挥使。曾拜瞿式耜为师,与瞿式耜一同在湖广地区进行抗清活动。永历三年(1649年),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瞿式耜邀请了张同敞、王夫之、金堡等至桂林。后任桂林总督。顺治七年(1650年)张同敞对友人钱秉镫说:“时事如此,吾必死之。”十一月初五日,清兵*近桂林,于元烨|于元烨被杀,南明守军溃散,将领赵印、王永祚、蒲缨、杨国栋、马养麟皆逃去。傍晚,同敞从漓江东岸泅水入桂林城,与式耜相伴。瞿式耜曾劝他逃亡,同敞毅然回答:“死则俱死耳!古人耻独为君子,君独不容我同殉乎!”初六日上午,被清军押往靖江王府见定南王孔有德,被软禁于桂林。二人共赋诗一百余首,题名“浩气吟”。孔有德愤甚,命折张同敞右臂;“两人困愈久,苦愈甚,而志愈坚烈,知终不可辱。”不久,瞿式耜写给焦琏的信被查获,孔有德担心有后患,下令将二人处斩。永历四年闰十一月十七日(1651年1月8日)与瞿式耜在桂林风洞山仙鹤岭下就义。张同敞人头落地时,身子向前行走三步,然后倒下,同殉难者还有靖江王朱亨歅,敞妻亦殉节。著有《张忠烈遗集》等等。瞿崔耜和张同敞殉节后,已经削发为僧的给事中金堡,上书孔有德,请准收葬瞿式耜和张同敞,获准。吴江人杨艺为具衣冠棺捡,同葬于北门外白鹤山下。

  

  瞿式耜瞿式耜(1590~1650)字起田,号稼轩、耘野,又号伯略,汉族,江苏常熟人,明末诗人、民族英雄,南明政治人物。崇祯一朝官至户科给事中。晚年参加抗清活动,拥立桂王朱由榔。顺治四年,城破被捕,与张同敞同在桂林风洞山仙鹤岭下英勇就义。有《愧林漫录》、《云涛集》等。

  

  王夫之王夫之(1619年-1692年,即万历四十七年-康熙三十一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或署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晚年隐居于形状如顽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明末清初大儒。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黄宗羲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夏允彝夏允彝(1596—1645),字彝仲,号瑗公,上海松江人,诗人,夏完淳的父亲,其兄为夏之旭。夏允彝,字彝仲,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出身。崇祯初年,大名士张溥在吴江把南北许多知名文社的负责人召集起来,其中包括江南应社、苏州羽明社、浙西闻社、江西则社、中州端社等,结成新的“复社”。与“东林党”相比,复社并不是一个卓然标格的政党类型,它强调的是“以学救时,以学卫教”,而东林党人在末期鱼龙混杂,不少人“急功名、多议论、恶逆耳、收附会”,严重违背了孔子有关君子“群而不党”的圣训。后来,复社因其精神领袖张溥的去世而渐趋衰落。夏允彝自开炉灶,成立了新的师生相传的“几社”,诗文酬和,社友们互相以文章道德激励。夏允彝的仕途很短暂,“真官”只作过福建长乐县令,时间约五年左右。在官期间,他治绩优秀,成为当年由吏部点名表扬的全国政绩突出的七位“优秀”知县之一,并受崇祯皇帝亲自接见。可惜,由于母亲病逝,他只能丁母忧回老家守丧。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夏允彝急忙拜谒史可法,商议恢复大计,由于南明弘光政权的迅速崩溃,夏允彝才不获展,在林野乡间仍旧想有所作为。当时满清在江南的统治还不稳固,义师纷起,明朝残余军事力量散落其间。于是,夏允彝暗中写信给自己从前的学生、明朝江南副总兵吴志葵,商量准备合兵攻取苏州,然后收复杭州,再进兵南京,以图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在那时,年仅十五岁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后,马上和父亲一道加入戒旅军中。可惜,吴志葵无长远谋略,军将多懈怠贰心,苏州城不仅未被攻下,这些残明的乌合之众,也大败四溃。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夏允彝反而变得愈加平静,他决定要自杀殉国。乡人劝他可以趁乱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纳兵马,再图恢复。夏允彝考虑再三,没有同意,怕举事再败以至于蒙羞万世。松江清军主将早闻夏允彝大名,表示只有他出山,一定给大官作。清将还表示,即使夏先生不愿新朝为官,出来见一面也行。夏允彝以“贞妇”自比,明白无误表达了自己不事二朝的决心。他给好友陈子龙等人写信交待后事,然后平静与家人告别,并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幸存录》交予独子夏完淳手中,叮嘱他毁家饷军,精忠报国,代父完成恢复志愿。然后,夏学士投松江塘自杀。《明史》上讲他“自投深渊以死”,实乃误记。夏允彝自杀是形同日本人仪礼性的剖腹自杀,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肃穆哀恸地立于水滨观视。松塘水浅,只达夏允彝腰身以上,这位大才子生生埋头于水中,呛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湿,生殉了他的大明朝。彼情彼景,身为儿子的夏完淳肝胆欲裂,目睹父亲刚烈死状,他也更加坚定了必死报国之心。至于陈子龙,他与夏允彝乃同年进士,也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文学家。本来,陈子龙想与夏允彝同死,但夏允彝以母妻托付于他,他本人又有九十老祖母需要赡养,故而忍死待变,割发为僧隐于乡间。明宗室鲁王监国时,陈龙子暗中接受鲁王的任命,与夏完淳一起策动满清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天不祚明,兵变失败,不仅吴胜兆被杀,陈子龙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陈子龙终于作出了与其挚友夏允彝一样的人生选择:跳水自杀殉国。

  

  陈子龙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南直隶松江华亭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文震孟文震孟(1574~1636)初名从鼎,字文起,号湘南,别号湛持,一作湛村,明臣。字文起,别号湛持。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徵明曾孙。生而奇伟,遐稜上指,目光射人,与世所传文信国像无异。年五十始成进士,为熹宗改元岁,廷对大魁天下。崇祯初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卒年六十三。文震孟酷爱《楚辞》,颇有自比屈原之意。朱由嵩在南京称帝,追谥“文肃”。

  

  郑鄤郑鄤(1594~1639),字谦止,号峚阳,明代常州横林人。进士郑振先之子,少有才名,随父讲学东林。熹宗天启二年(1622)进士,因上疏弹劾阉党,被降职外调,回籍候补。天启六年,杨涟、左光斗等六君子遭魏忠贤阉党诬陷入狱,郑作《黄芝歌》寄予同情,乃遭削职为民。为免遭毒手,曾远遁江西、广东一带。崇祯立,始得返里。崇祯八年(1635)复起用,入京后,因批评内阁首辅温体仁,后遭温体仁诬陷,指使常州府武进县中书舍人许曦劾以“杖母不孝”和“奸妹”,刑部尚书冯英经过审理后,报告:“郑鄤假箕仙幻术,蛊惑伊父郑振先无端披剃,义假箕仙批词,迫其父以杖母。”十一月,郑鄤被捕入狱,备受毒刑,狱中作《痛沥奇冤疏》“疾痛呼天,一字一血,字忘溢格”。崇祯十二年(1639年)被凌迟处死。《瑞严公年谱》记刽子手把郑鄤的尸体肉一条条地出售。计六奇在《明季北略·磔郑鄤》一文中写道:“归途所见,买生肉以为疮疖药料者,遍长安市(指北京街市)。二十年前文章气节,功名显赫,竟与参术甘皮同奏肤功!”顾炎武作《陆贡士来复述昔年代许舍人曦草疏攻郑鄤事》诗:“梅福佯狂名字改,子山流落鬓毛侵。郑鄤著有《峚阳草堂文集》和《峚阳草堂诗集》。

  

  侯恂侯恂(1589~1659)明户部尚书。字大真,号若谷。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明万历丙辰年(1616)进士,授山西道御史。东林党人。天启年间因与阉党魏忠贤斗争,父子三人曾遭罢官。崇祯元年(1628)再次启用任河南道御史。次年任太仆少卿。崇祯三年(1630)任兵部右侍郎督治昌平。崇祯六年(1633)任户部尚书。崇祯九年(1636)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开封后,以按兵不救之罪遭陷害入狱。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谢绝任官,归家隐居。任上为官清廉,不附会权奸,屡遭陷害,两次入狱,仕途坎坷。

  

  科学徐光启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谥文定。大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朝末年西学、数学、天文、机械、水利、农学、军事学者,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基督徒,作为热心和忠贞的教友领袖与护教士,被誉为明代“圣教三柱石”之首。著有《徐氏庖言》、《诗经六帖》、《勾股义》等,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李之藻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一字我存,号凉庵居士,又号凉庵逸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代科学家,学识渊博,娴于天文历算、数学。“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孙元化孙元化(1581~1632)字初阳,号火东,上海川沙县高桥镇人,是西洋火炮专家。天启间举人。从徐光启学西洋火器法,孙承宗荐为兵部司务,在边筑台制炮,进兵部职方主事,崇祯初为职方郎中,三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五年叛将孔有德陷登州,被俘后放归。后遭首辅温体仁等诬陷,被冤杀。著有《经武主编》等。

  

  宋应星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汉族江右民系,江西奉新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七年(1643)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著有《天工开物》一书。共共3卷18篇,从农作物的种植、收割、加工,到制盐、糖、油、酒、曲和制衣服、染颜色;从砖瓦、瓷器、纸张的生产,到五金的采冶,器具的锻铸,石灰、矾石、硫磺和煤炭的利用,以及车船、朱墨、珠宝等的制作。英国汉学家与历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的狄德罗”。

  

  汤若望汤若望字“道未”「出典于《孟子》的“望道而未见之”」,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逝世后安葬于北京利马窦墓左侧,康熙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一级正品)。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在意大利耶稣会档案馆有他大量资料。

  

  金尼阁金尼阁(NicolasTrigault,1577年3月3日-1629年11月14日)字四表,法兰西人,耶稣会会士,汉学家。1577年3月3日,金尼阁生于西班牙佛兰德斯杜埃城(现属法国),1594年11月9日加入耶稣会,1607年3月自修院毕业,被派遣至远东开展传教工作。金尼阁在1610年抵达澳门,1611年到达南京。1611年4月,因李之藻之请,偕司铎郭居静、修士钟鸣仁赴杭州开教。1613年2月,奉耶稣会中国教区会长龙华民之命返回欧洲,赴罗马向教宗保禄五世汇报教务工作,并向教廷请求允许以汉语举行圣事,以中文翻译圣经。1615年6月,教宗颁发诏谕,同意耶稣会中国教区的请求。1618年4月,金尼阁带着教宗的诏谕以及在欧洲募集到的七千多部图书,率领二十余名新招募的愿意来华传教的传教士,由里斯本出发。后来成为著名传教士的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傅汎际与之同船赴华。次年7月,金尼阁抵达澳门,1620年抵达南京。1621年,金尼阁赴南昌、建昌、韶州视察。1623年,赴开封开教。1624年,赴绛州建教堂。1625年,赴陕西。1627年,返回杭州。1629年11月14日,金尼阁于杭州逝世,葬于杭州城外的耶稣会司铎公墓。

  

  罗雅谷罗雅谷(GiacomoRho,有一说为JacquesRho,1593年-1638年4月27日),字味韶,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罗雅谷1593年出生于米兰,是一位地位崇高的法学家之子。在1614年加入耶稣会,并成功的完成了早期的学业,对于数学特别有天份。1617年,在罗马被贝拉明(CardinalBellarmino或是SaintRobertBellarmine)枢机主教授任神父职之后,与44个伙伴一起前往远东地区传教。最早他待在果阿邦学习神学,后来待在澳门。1622年,当澳门被荷兰军队围攻时,他教导居民使用大炮,进而使该市解围。1624年随高一志进入中国,住在山西,学习语言与相关的在地知识。1631年,被传唤至北京历局与徐光启、汤若望、龙华民和邓玉函共事,协助改革中国历法,编修《崇祯历书》。1638年逝世于北京,享年45岁。许多中国官员都有参加他的葬礼,他被葬于滕公栅栏。

  

  邓玉函邓玉函(JohannSchreck,1576年-1630年5月11日),天主教耶稣会德国传教士。生于康斯坦茨。1618年4月16日,随金尼阁在里斯本启程赴东方。1619年7月22日抵达澳门。同行的传教士还有汤若望、罗雅谷、傅泛际(FranciscoFurtado)。1621年到杭州传教。1623年到达北京。1629年,经徐光启推荐在历局任职,1630年病逝于北京,享年55岁。埋葬在北京滕公栅栏。著有《远西奇器图说》。他第一个把天文望远镜带进中国。他还是伽利略的朋友。

(https://www.biquya.cc/id46492/244882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