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最强皇帝 > 第四十七章 肘腋之变 十

???

  

      第四十七章肘腋之变(十)

  

      漆黑的夜空中,张牙舞爪的火焰显得极为引人注目。一名汉军骑兵,被烟火熏黑的脸上带着兴奋的表情,来到颜良身边,道:“武猛,今晚可谓大胜!我看这座营寨里,不怕有上千斛米粮,这一把火烧得,既觉着痛快,又觉着惋惜。”

  

      颜良哈哈一笑,神情愉悦,不过,他还是勉强压下了心中的得意,喝令道:“传令下去,全军立刻重新集结,离开此处,我们还有的是事情要做!”

  

      “武猛,可是要攻打下一处营寨?”有士兵问道。

  

      “恐怕别处的贼军看到火光后,已经有了提防,没那么容易打下来了。”有人小声质疑道。

  

      “哼!谁说我们要去攻打营寨?周围的贼军看到此处失火,总该派人来探查一二吧?我们到半路上寻机再歼灭他几队人马,今夜便算是完满了。”颜良道。

  

      果不出颜良所料,看到冲天的火光,其他几处地方的黄巾军,还以为是这边的营寨失火了,赶忙派人过来帮忙抢救,其中的两路,就不幸沦为了颜良的猎物,被汉军的骑兵杀得溃不成军,四散而逃,折损了大半的兵力。

  

      然而,经此一役,颜良的行径和意图,也彻底暴露在了黄巾军的眼底下,很快,黄巾军就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

  

      除了在运粮的时候,多分派兵力随行守护外,黄巾军还在运粮的路上,沿途设下了许多简易的“烽火台”,这些烽火台有些只是在附近的小山上,找个地势比较高的土丘,堆上几堆牛马粪便和柴草;有些只是在路边用木头搭建一个哨台,顺带也可以举火示警罢了。

  

      然而,就是这些简易的烽火台,却极大的限制了颜良的活动,虽然得益于骑兵的机动力,颜良始终没有被黄巾军咬住,但是,他破袭黄巾军粮道的效率,也大大的降低了。

  

      颜良曾尝试拔出这些烽火台,可是,效果并不明显。这些烽火台,修建起来十分简单、快捷,你今天拔除,黄巾军明天就能紧接着再建起来,而烽火台上派驻的人手,也不过三五人而已,就算你一口气拔除几十个这样的据点,杀死的士卒,对拥众十万的黄巾军来说,也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这一对策,正是出自柳随风之手。当时,汉军袭破后方的一处屯粮营的消息传到黄巾军大营之后,庄聚贤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分出相当一部分的兵力,去搜索、剿杀这支汉军骑兵,但却被柳随风给劝阻了。

  

      柳随风认为,汉军派骑兵去袭扰黄巾军的粮道,这恰恰说明,汉军并没有正面抵御住黄巾军攻势的信心。因此,黄巾军就更要加大力度,来猛攻成皋才是,万万不能分兵去驱逐后方的那支汉军骑兵,那样反倒会拖延攻陷成皋的日期,正中汉军的下怀。

  

      自然,粮道也不能不顾。对此,柳随风的看法是,汉军的骑兵人数比较少,只要稍微加强各屯粮营的防守兵力和护送粮食的人马,便足以抵挡得住汉军骑兵的强攻了。而黄巾军的粮草运输,又采用了二三十里设一处屯营的策略,对于运粮队而言,二三十里差不多就是辎重车辆一天的行程,因此,早发晚归,随时都有屯营可以依托防守,再加上烽火台的预警机制,足以将损失减少到最低了。

  

      至于说屯粮营和运粮队会在汉军骑兵的袭扰下,遭受一定的损失,这本就是难免的,只要把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黄巾军就可以支撑下去。而只要不被汉军打乱进攻成皋的计划和节奏,那么,笑到最后的,一定会是黄巾军一方。

  

      果然,才到第五日,袁绍便已经坐不住了。倒不是说他快要守不住成皋城了——虽然守城的汉军伤亡极大,但还能勉力再坚持几日——而是从洛阳传来的讯息,让他觉得心绪颇为不宁。

  

      在成皋受到围攻的这段时间里,朝廷已经初步集结起了两支部队,一支由南阳、颍川二郡的郡兵组成,随后即将赶到的江夏、汝南二郡的郡兵,也会被划入这支队伍;另一支,则是由陈留、陈国两处的郡兵组成,东郡、济阴、梁国三地的郡兵,同样会在随后抵达之后,划入其中。

  

      这便是朝廷从周边征调来的郡国兵了。陈留那一路,朝廷已经下令,由陈国相骆俊暂时统率,待诸郡兵力会齐之后,再由兖州刺史桥瑁都督诸路之兵,从东边进讨。

  

      而河南这一路,按理说,兵力会齐之后,应当交付给司隶校尉袁绍才是。然而,前文说了,河南尹何苗,早就有意率兵平叛,只是苦于河南境内实在没有多少兵力可以抽调,才没有竞争过袁绍。如今,既然有了现成的军队,何苗自然又要跳出来争一争了。

  

      以张让为首的诸常侍,当然要推波助澜,帮何苗上位了。他们或明或暗的向刘宏建言,说袁绍劳师无功,在成皋与贼军相持十余日,却一点进展都没有,说不定,是尝到了虢亭一战便因功封侯的甜头,准备在成皋这里养寇自重,等待朝廷更大的封赏呢。

  

      刘宏闻言,还真信了几分。这倒不能全怪刘宏昏聩无能,偏听偏信,而是袁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当初,樊亭津一战,袁绍对自己的功绩大书特书,险些就没说自己已经将贼军给一举击溃了。而在此后的日子里,袁绍只能苦苦的在成皋城中守御,没法取得半点像样的战果,又怕在别人说他没有本事,被贼军压着打。因此,袁绍只能将成皋前线的真实情况,隐瞒下来,在给朝廷的奏报中,语焉不详,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成皋是“前线无战事”,两军正在高垒深沟的相持呢!

  

      于是,在诸常侍的歪曲、诱导下,刘宏还真就信以为真了——当初虢亭一战,你袁绍大胜贼军,我一时兴起,封你为繁阳亭侯,如今,你又在樊亭津大胜贼军,我没有继续厚加封赏,你就给我来个消极避战,养寇自重?真以为我手下没有一二可以平贼的将领人选了吗?

  

      刘宏当然有这个底气。在平定黄巾之乱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上至卢植、皇甫嵩、朱儁这三位统帅之才,下至徐晃、关羽、张郃、孙坚等一干年青年青将领,一瞬间,大汉便摆脱了“凉州三明”去世后,将领青黄不接的窘状。如今,朝中“三帅”俱在,在外带兵的徐晃等人,也不是不能抽调一二人回来,你袁绍就敢如此自大,想要胁迫天子?

  

      因此,在刘宏心里,他已经起了另选将领,取代袁绍的心思,只是一时间对于张让等人推举的何苗,还有些心存顾虑。

  

      何苗毕竟是何氏一门,若是让他掌握了兵权,再立下赫赫战功的话,那何氏一门的声势,必然会再上一个台阶,到时候,让他这个天子如何制衡才好?

  

      就在刘宏犹豫不决的时候,袁绍也正在与心腹掾属商议对策。

  

      “主公,既然大将军与何河南并不同心,那主公何不求助于大将军?”蒋奇道。

  

      “不妥,何河南虽与大将军不同心,但毕竟是一门亲戚,所谓疏不间亲,大将军又岂会因为明公,而与自家人反目?”逢纪摇了摇头。

  

      见蒋奇还有些不解,逢纪接着解释道:“虽说大将军亲近党人,而何河南亲近诸常侍,立场上的确有些分歧。可是,大将军也是靠诸常侍提携才能有今日,因此,他与诸常侍之间,还是有些许情分在的。而且,大将军亲近党人,也只是想借党人的力量,来扶保弘农王顺利继位罢了,根本不会铁了心站在党人这边,与诸常侍为敌。再说了,何河南得势,大将军或许会有几分不喜,但是,这样却可以让何氏一门势力大增,使弘农王日后继位更有保障,既然如此,大将军又为何要阻拦呢?所以,冀望于大将军出面,根本是行不通的。”

  

      “那让太尉出面,联合卢司徒,向天子进言,如何?”蒋奇又问道。

  

      “太尉的进言,天子未必愿意听。而且,由太尉出面的话,无私显见私,白白惹得别人说闲话。”逢纪叹道。

  

      “主公,何不求助于弘农王?”一个粗豪的声音在屋中响起,众人看时,却是文丑。

  

      看到众人望向了自己,文丑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主公,前几次与弘农王会面之时,属下觉得,弘农王对主公乃是真心钦重,求助于他,或许可行。”

  

      袁绍闻言,不以为然的摇了摇头,道:“疏不间亲,弘农王又岂会不念甥舅之亲,反过来帮我?”

  

      “士雄所言,未必不可行。弘农王自幼授业于卢司徒,对待士人的态度,肯定比大将军更为亲近、诚挚。加上明公你出身名门,誉满天下,如今又身居司隶校尉这等雄职,实乃弘农王不可多得的助力。只要明公向弘农王积极示好,想来弘农王的态度,还是会偏向明公这边的。”逢纪道。

  

      袁绍闻言,觉得逢纪说的颇有道理,他微微一点头,道:“既如此,那就请元图亲自入京走一趟,代我向弘农王殷勤致意罢!”

  

      对于成皋的战况,刘照自然十分关切,奈何,袁绍军中,可没有人时时刻刻给他传递信息,通报军情,因此,刘照对成皋战况的了解,同样只能依靠袁绍发回的奏报。可是,袁绍的奏报,语焉不详,又哪里靠得住!

  

      为此,刘照只能派遣门下的郎卫,亲自到成皋附近去打探。最终,郎卫们传递回来的消息,总结起来,无非只有两点,其一,叛军人多势众,蚁附攻城,汉军似有不支之状;其二,叛军拥有数十辆井阑,给汉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与往常的黄巾贼大有不同。

  

      “袁司隶隐瞒了军情。”说话的,乃是荀彧:“他怕自己久战不利的消息传回洛阳后,会被朝廷见弃,索性就隐瞒了这些消息。唉!扬胜讳败,为害不浅呐!”

  

      “若是袁本初能早些向朝廷求援,就算朝廷没有足够的兵力,但总可以支援他一些精良的器械,助他破贼罢?可是他偏偏一声不吭,白白死伤了那么多的将士!”卢恺愤然道。

  

      “不错,想要对付井阑,除了派精兵出城突击,冲入敌阵将其破坏之外,就唯有用砲车这一个方法了。”裴潜应和道。

  

      “公达,你为何一语不发?依你之见,成皋能支撑到援兵抵达吗?”刘照望着荀彧身边,一位面容清癯,神情淡然的男子,出言问道。

  

      这名男子就是荀攸荀公达了。十月份,颍川太守阴修遵循约定,派遣荀攸为上计吏,赴洛阳上计。荀攸抵京后,立刻被四府(三公加大将军)并举,先是被朝廷征召为议郎,紧接着,又转迁为黄门侍郎。

  

      刘照对荀攸,自是渴慕已久,荀攸刚抵达洛阳,刘照就通过荀彧的安排,亲自前去见了荀攸一面。

  

      刘照与荀攸的会面,气氛可比与荀彧会面时,要轻松得多了。也许,荀攸早就从荀彧那里,得知了刘照的相关情况,用不着再想方设法的考察刘照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只是荀攸的性格使然。

  

      曹操曾经评价荀攸,说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从这段评价,我们就可以看出,荀攸外表上不是一个锋芒毕露,处处争强的人。他的外在表现,是“愚”、是“怯”、是“弱”。然而,这些表象,都是用来迷惑别人,保护自己的,荀攸之所以是真正的智者,也正在于此。因此,曹操才说,“智可及,愚不可及”,意思就是,荀攸的智慧,也许有人可以比得上,但是他外面表现出来的“愚”,这种自我保护的伪装,这种更深层次的大智慧,却是其他人比不上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荀彧就是一个锋芒毕露,处处争强,不知道自我保护,没有大智慧的人。而是荀彧与荀攸的人生理想有所不同。

  

      荀彧虽然也是一名足智多谋的谋士,但他更是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政治家,复兴汉室,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这就是荀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荀彧就必须找到一个“明主”来辅佐,因此,他才会迫不及待的考察刘照,看能否在刘照身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而荀攸,则表现的更像是一名纯粹的谋士,在政治方面没有过多的诉求。

  

      历史上,荀攸虽然曾经参与过谋诛董卓的行动,但是,董卓死后,他却一心只想找个地方避难,因此向朝廷请求出任蜀郡太守。与此同时,荀彧却是在四处积极的奔走,考量各路诸侯的能力,并最终选中了曹操。若非道路阻隔,让荀攸最终没有去成蜀郡,恐怕曹操就要痛失臂膀了。

  

      会面之后,刘照依然是以“师友”之礼,来对待荀攸。而荀攸,一方面对刘照执礼甚恭,从不因刘照年幼便失了人臣之礼;另一方面,每次与刘照等人谈论时政的时候,荀攸轻易都不发表意见,当然,一旦刘照有所垂询,荀攸还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绝没有敷衍的意思。

  

      听到刘照出言询问,荀攸拱手一礼,从容答道:“以袁司隶的本领,既然他还没有向朝廷求援,那就说明他还能继续坚守住成皋。”

  

      刘照闻言,眉头微微一皱,据他所知,袁绍可是出了名的“好面子”,在历史上,他因为好面子而做出短视、不明智的选择,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那么又如何保证他这一次,不是为了面子而死扛呢?

  

      但是,对于荀攸的判断,刘照同样也有近乎迷信的信任。细细一想,刘照算是摸到了一点眉目。

  

      首先,袁绍的本事,这的确不能否认,否则,他也就不会在历史上雄踞河北,兼并四州了。如今,据守成皋这样一处显要之地,抵挡战斗力并不怎高的黄巾军,袁绍应该还是足以胜任的。

  

      其次,历史上,由于汉室衰微,袁绍头顶上已经完全没有了制约,作为割据一方的诸侯,他在部下和属臣面前,其权威与皇帝几乎无二。因此,一旦他好起面子犯起错来,根本没有人可以遏止他。

  

      但是,如今汉室的权威犹存,纲纪尚在,袁绍若是犯了大罪,即便他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袁家,也没法逃避朝廷的责罚。因此,袁绍在行事的时候,肯定要考虑后果,不能一味的讲究自己的面子。

  

      支撑不住,向朝廷求援,虽然会丢了面子,甚至被刘宏“见弃”,别选将领取代他,但是袁绍也很清楚,若是真的丢了成皋,那可是有可能要掉脑袋的!

  

      因此,只要袁绍还没主动向朝廷求援,就说明,他尚且能够守得住成皋。

  

      就在刘照一行人谈到袁绍的时候,侯谨进来禀告,说侯振在外求见。

  

      刘照闻言,心知侯振肯定是有要事要向他禀告,否则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来打扰他,于是便下令宣侯振进殿。

  

      侯振进殿,向刘照行礼问安之后,恭声禀报道:“启禀殿下,方才王府那边派人来传话,说有个叫逢纪的人,自称奉袁司隶之命,特来向殿下问安,希望殿下能够拨冗接见。”

  

  

(https://www.biquya.cc/id46372/243264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