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最强皇帝 > 第六章 异变突起

???

  

      第六章异变突起

  

      杨赐的身后哀荣,可谓是人臣之极了。刘宏亲自为其素服致哀,罢朝三日,赐下了由东园匠署制作的梓棺和寿衣,并赏赐钱三百万、布五百匹。

  

      送葬的时候,则由侍御史持节送丧,兰台令史十人率领羽林骑兵、轻车介士,充当仪仗队,前后鼓吹相送。

  

      东园匠署是负责给皇家制作寿器的官署,所谓的“东园梓器”或叫“东园秘器”,原本也是为皇家预备的棺木,因此,下赐给臣子使用,可谓是莫大的恩赏。

  

      钱三百万,这也差不多是刘宏卖出一个两千石的价钱了,就不知道刘宏赏赐这笔钱财的时候,有没有为之肉痛了。

  

      满朝公卿,基本上全都出席了杨赐的葬礼,刘照也不例外。同时,一方面是出于对杨赐的真心敬重,一方面也是为了邀取士林清名,以及讨好自己的父亲刘宏,在葬礼上,刘照同学再一次将自己的身份放得很低,以弟子后辈之礼,拜祭杨赐。

  

      这一举动的效果的确相当不错,一方面,公卿大臣都纷纷盛赞“弘农王仁孝”,另一方面,刘宏也赏赐了不少郡国新近进献的珍宝财货给刘照,显然就有奖赏刘照代他向杨赐尽孝的意思。

  

      然而,杨赐的去世,也并没有让刘宏的举动收敛多少。虽然暂时罢去了“修宫钱”,但是当日杨赐所劝谏的几桩事情,刘宏却没有一样停手的。

  

      河南尹治下,点选采女一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虽说这不过是依照故例行事,但是,往年,点选采女的范围,不止河南尹一地,点选采女的数量,也远不及这一次众多,因此,这一项诏令,还是给河南尹治下的百姓,带来了不小的灾难。

  

      汉代,宫人必须从良家子中选取,所谓的良家子,第一,自己及家人,不可有违法犯罪的记录;第二,不能是市籍或者贱籍出身,前者指商人,后者指倡优、匠户、奴婢等人。

  

      问题是,有一定物质生活基础的“良家”,又有谁,会心甘情愿的把自家的女儿,送到宫中做采女?尽管汉代的宫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就会被遣散出宫,比起后世某些朝代,一入宫就只能老死其中的宫女的命运,还是要好上许多的。然而,即便有放出制度,那也得等到二十多将近三十岁,容颜凋落,才会被放出宫来,到了这个年纪,回家来还能嫁得出去吗?即便嫁得出去,议婚的条件能比得上豆蔻年华时吗?

  

      虽说进宫之后,女儿有可能倚仗容貌,得到皇帝的宠幸,从此飞黄腾达,连带家人也一并鸡犬升天。可是,这个几率,也太过渺茫了。首先,你得有足够出众的容貌,皇宫之内,可是蒐集了全天下的美人,别以为你在家里,号称南村一朵花,就能在宫里鹤立鸡群,牢牢的吸引住皇帝了。其次,即便你生得确实美丽,足够让皇帝乱性,但是,宫中的美人那么多,皇帝见惯了佳丽,未必就能对你一见钟情,到时候,拔且无情,一夕之欢后便将你抛到一边去,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最后,即便是成功的勾引住了皇帝,晋身于嫔妃之列,也还要面对【后】【宫】当中的争宠和倾轧,一路厮杀,击败所有的对手,才能笑到最后,而非成为暴室当中的一缕冤魂。

  

      所以,只要是精神正常的人家,或者女儿达不到祸水级别的人家,都不会把女儿的幸福乃至全家的腾达,寄托在入宫充任采女上面。相反,女儿一旦入宫,那这一辈子就算毁了,能不能活着出宫都是两说——低级宫女在宫中动辄得咎,生死全在贵人一念之间,一个不小心,可就香消玉殒了。即便熬到出宫,前面也说了,年纪太大,不好嫁人,要嫁也只能降低要求,嫁一些条件比自家差的人。如果女儿是完璧倒还好说,若是不幸恰好被皇帝给拔且无情了,那可就嫁得更次了。

  

      汉代对妇女的贞操,虽然不像后世理学昌盛时那么看重,但也仅仅限于女子再嫁这方面罢了。而男性对女性贞操的要求,却从父系社会建立就开始了,可谓是由来已久,即便在不禁女子再嫁的汉代,女子的完璧与否,也关系到她所嫁人家条件的高低。

  

      故而,对于朝廷点选采女一事,普通人家都是能避则避,能躲则躲。一方面,他们会出一些钱财,贿赂点选的官员,让他们高抬贵手,放过自家;另一方面,有些人还会直接购买贫苦人家的女儿,顶替自己的女儿入宫。只有实在躲避不过的,才会自认倒霉,含泪将自己的女儿送出去。即便是那些家境不是很好,却又生了许多女儿的家庭,也是宁可将女儿卖给富家为奴为婢,也不愿将女儿送进宫去——前者多少会给点卖身钱,后者却是白白带走,这个亏,谁愿意吃?

  

      可是,这一次,刘宏仅在河南尹一地点选采女,充实宫腋,这就让河南尹治下的百姓倒霉了,如此数量众多的采女,分摊下来,几乎家家难逃,都得把女儿进献上去,一时间,河南境内,可谓是哀声一片了。

  

      不仅如此,此次点选采女,可不光是为皇宫补充普通的宫人,更重要的,是为刘宏的西园,补充一批新的佳丽。这样一来,执行的地方官吏,身上的担子,便也更重了——在民间点选女子容易,可是佳丽却不是家家都能有的啊?

  

      于是,地方上的官吏,执行起这项诏令来,便更加的苛酷、严厉,无论是贿赂也罢,还是顶替也罢,这些往日里手段,如今统统不好使了,甚至,连提前给女儿定亲、议婚这种规避的手段,也失去了效用。

  

      此时的河南尹,乃是徐灌,是一名亲阉党的士人,何进升任大将军之后,为了制衡何氏一门以及势力日益壮大的党人,一干权阉们上下运作,最终选定了这位听话又肯掏钱的徐灌,出任河南尹一职。

  

      既然是靠阉党才能上位的,徐灌自然要把点选采女这件事,办得漂漂亮亮的,才能讨好自己的靠山,稳固自己的职位。前些天,徐灌已经听到风声,有位名叫樊陵的土豪,给宫里的常侍们进献了不少钱财,本欲买下司空一职,谁知最后未能如愿,出于对樊陵的补偿心理,几位常侍有意让其在京兆尹与河南尹二职当中,选取一个。虽然这事儿还没完全定下来,而且,京兆尹刘陶素与中官有隙,被替换掉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徐灌依然不敢有半分懈怠,他心里清楚,这些位中官,一个个可都是认钱不认人的主儿,如果自己不能巴结好他们,很可能就要被当成弃子了。

  

      所以,面对民间采用提前给女儿订婚、议婚的方法来躲避点选的情况,徐灌下令,婚约不是今年之前定下的,一律不能作数,哪怕你已经议定了婚事,女儿照旧入宫!

  

      从古至今,施政最怕的,就是上面的政策,到了下面执行的时候,被地方官吏狐假虎威,假公济私,最后执行得走了样。善政犹且如此,何况是恶政呢?

  

      这道命令一下,地方的官吏,更是如狼似虎,别说是刚刚议定了婚事的女子,就连一些姿容出众,刚刚成婚不久的女子,也被官吏们加入了点选的名册。一方面,是为了补足上面交代下来的“佳丽”的名额,另一方面,自然是乘机向这些人家索贿,想要自家的儿媳妇不被带走,那就乘早孝敬上一大笔钱来!

  

      整个河南尹,登时闹成了一锅粥。先是地方上一些正直的官员,上疏请求朝廷停止点选,再后来,连三公、大将军都被惊动了,见徐灌闹得实在不像话,三公一边移文责令徐灌停止点选已经订婚的女子入宫,一边上疏劝谏刘宏,暂缓点选一事。

  

      刘宏自然是把三公的劝谏,当成了耳边风,而徐灌,更是阳奉阴违,一边下令取消禁令,一边却依然暗示、逼迫下面的官员,继续搜罗民间的美女,哪怕对方已经订婚,也绝不能放过。

  

      徐灌知道,那些普通的宫女,无论是皇帝刘宏,还是诸位常侍,都不会放在心上,即便数量稍有不足,也无关紧要。相反,专门为刘宏挑选的西园佳丽,却一定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否则,别说天子雷霆一怒,就算是几位常侍对他心存不满,都足以让他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的了。

  

      就在卢植等人考虑,要不要再来一次联名进谏的时候,异变突起,一桩来自凉州的叛乱,登时搅乱了大汉的朝堂,令卢植等人,不得不放下点选采女一事,先行处置这桩叛乱了。

  

      发动叛乱的,乃是湟中义从胡的头领,名叫北宫玉。

  

      湟中义从胡,是羌化的月氏胡,原本是大月氏的一支,居住在张掖、酒泉一代,汉武帝打败匈奴,收取西河地区后,这一支月氏族归降了大汉,并内迁至金城郡的湟中、令居两地,与汉人混居。其中有一些青壮,经常作为汉朝的仆从军、雇佣军,驻扎在张掖,故而被呼之为“义从胡”。

  

      这只仆从军、雇佣军之所以会反,与凉州地区复杂的民族情况有关。在凉州地区,除了汉族之外,主要生活着羌族,和一部分内附的匈奴族。由于人数众多,羌族对于汉廷的态度,也就不那么恭顺,时而归降,时而反叛,因此被汉廷视作“灾害”,称之为“羌戎之患”。

  

      究其原因,就是羌族有着自身的文化传统,虽然不比华夏文化那么灿烂辉煌,但也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同化的。而汉廷对于这些羌族部落的政策,也是摇摆不定,时而温和,时而严厉,更多的时候,完全是看凉州地区的官员们,对羌族到底持什么样的态度,比如,先后担任护羌校尉的段颎和张奂,前者对羌族采取高压政策,杀得羌族人头滚滚,虽然让羌族一时变得服服帖帖,但是却也在羌族的心中,埋下了巨大的仇恨;而后者,则对羌族采取安抚政策,虽然稳定了羌族的人心,但是以张奂为代表的温和派,所采用的“迁移内附”的政策,却让羌族不断的深入汉家的疆土,最后甚至威胁到了三辅地区,将边疆地区的疥藓之疾,变成大汉的心腹之患。

  

      文化上没法同化,自然在心理上,就无法形成认同。再加上羌族内附之后,有不少部族,受到当地汉族豪强的欺压,往往沦为奴仆,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汉羌之间的矛盾。而身为仆从军、雇佣军给汉廷卖命的羌族部队,也常常会遭受主帅、上官的背信弃义,得不到战前许诺的好处。如此一来,也就无怪乎羌族要反复无常,时不时的发动叛乱了。

  

      此次,湟中义从胡造反,就是因为现任的护羌校尉泠征,没有当年段颎的手腕和威望,却要效仿段颎的作为,对治下的羌人采用高压政策,不断的施以逼凌,早就引发了羌族各部的不满。

  

      然而,不满归不满,段颎当年的余威犹在,羌人想要起来反叛,还真得好好掂量一番才。若只有泠征一人的欺压,羌族各部倒也勉强可以忍受。

  

      可是,随着刘宏向诸郡国征调良马的诏令下达,羌族各部,终于忍无可忍,只能奋起反抗,发动叛乱了。

  

      虽然刘宏下发的诏令,是面对全国范围的,但是,华夏虽然地大物博,却也无法改变物种的自然习性,马匹这个东西,可不是什么地方都有出产的,更何况是良马。

  

      如此一来,在实际的征调过程当中,西、北各边郡所承担的份额,就远比内地乃至南方诸郡国更多了。

  

      而各个边郡的官吏,就只能将负担转嫁给当地的游牧部族,向他们征调这些马匹了。

  

      羌人也是游牧民族,而且,他们还是出了名的善于养育马匹。西晋时,京师洛阳曾经传唱过一首歌谣,名叫《凉州大马歌》,其中就有一句,叫做:“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由此可见凉州马匹的优良。

  

      泠征自然想借着这个机会,好好向朝廷,向刘宏,展现一下自己的功绩,于是,在征调马匹的过程当中,泠征对羌族各部索求无度不说,而且所用的手段也十分酷烈,他一连扣留了十余位羌人的首领,命令他们的部众,限时缴纳足量的良马上来,否则,便要斩杀他们的首领,以儆效尤。

  

      自此,羌人终于下定决心——造反!

  

      当然,造反不是说反就能反的,羌族各部的头领,一边向泠征示弱,表示会尽快搜集良马,进献给朝廷,一边却在私下里暗自串联,整合力量,准备起事。

  

      有道是,蛇无头不行,凉州地区的羌人部族,据说有八十九个之众,此次参与起事的,就算没有这么多,至少也是三四十个。这些部族平日里互不相服,战时也很难拧成一股绳,来对抗大汉。

  

      有了往日惨痛的教训,这一回,羌族诸部,居然罕见的联合了起来,他们共推的领头人,正是湟中义从胡的首领北宫玉。

  

      推举北宫玉为首领,主要还是看重他的军事才能。湟中义从胡驻扎在酒泉,为的就是防备休屠各胡,而休屠各胡也向来不怎么老实,总是隔三差五的发动叛乱,因此,湟中义从胡长期跟随汉军,镇压休屠各胡的叛乱,战斗经验丰富,有他们参与这次叛乱,成功的几率可就大大提升了。

  

      巧的是,由于泠征长期以来,对湟中义从胡多有苛待,北宫玉也对泠征窝了一肚子的火,早就看泠征不顺眼了。若非他势单力孤,以一部之兵力,无法对抗汉廷凉州六郡的围剿,北宫玉早就起兵造反了。(凉州共有郡、属国十二,但主要还是以北地、安定、汉阳、陇西、武都、金城六郡为主)

  

      如今,听到羌人诸部都意图起兵反叛,北宫玉大喜,想也没有多想,便答应下来了。按照他的话说,只要能亲手杀了泠征,不管有什么后果,他也愿意一肩承担。

  

      借着押送良马的名义,北宫玉率领湟中义从胡,来到了护羌校尉的驻地,陇西狄道【注一】,此处,这里同时也是陇西郡的郡治所在地。

  

      泠征对此毫无提防。义从胡本就是护羌校尉的部下,北宫玉又是以押送良马的名义前来,泠征自然不疑有他。而且,平日里,羌族各部对泠征恭顺之极,任他怎么逼勒索求,也不敢有些微的反抗,因此,泠征也没有想到,这一回诸羌部族居然会联手反抗,而且与北宫玉串通到了一起。

  

      北宫玉所率的骑兵一进城之后,便立刻扑向了护羌校尉署,泠征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突入衙中的北宫玉,一刀砍下了脑袋。

  

      同在一城的陇西太守李相如,一见北宫玉反了,赶忙捧着太守的印信,到北宫玉面前哀哀乞命。北宫玉虽是胡人,但好歹在官场上混了这么多年,心知眼下还需要借重李相如,才能更快的控制狄道城,乃至整个陇西郡。因此,他将印信还给了李相如,让他下令,叫陇西郡的各个县城,放弃抵抗,开门归降。

  

      北宫玉得手之后,凉州境内的各个羌人部族,纷纷群起呼应。一时间,陇西郡几乎全部陷落,而金城郡也陷入了羌人的包围之中——当地的羌人义从首领宋建、王国,也起兵呼应北宫玉,包围了金城郡的郡治允吾。

  

  

(https://www.biquya.cc/id46372/243260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