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最强皇帝 > 第七十六章集英社的新用途

???

  

      简雍是刘备的同乡,早在求学期间,刘备就与简雍相识了,两人一见如故,颇为投契。后来刘备结识了张飞,聚合豪杰,在涿郡做一些不尴不尬之事,而简雍则涿县混了一份小吏的工作。

  

      那个时候,刘备虽然心怀壮志,但是在别人眼中,他不过是县中“狡猾之徒”的头领,用现在的话说,就叫黑社会头子,并不是什么上得了台面的人物。而简雍,由于他为人不拘小节,身上又有一股士人的傲气,所以与他的上司和同僚,相处得并不怎么融洽,同僚们都觉得他是一个志大才疏的狂士,没什么本事,脾气却大的不行。

  

      但是,刘备与简雍之间,却是惺惺相惜,相互抬举。简雍认为刘备终非久居人下之辈,日后定能成就一番大业;而刘备也认为,以简雍的才干,做区区一名县吏,实在屈才了,在县吏这种低级职位上,根本没有简雍施展才华的余地。

  

      等到刘备起义兵讨伐黄巾的时候,本欲请简雍来军中,赞画军务,奈何简雍生性疏懒,实在过不惯军旅生活,因此最终只能作罢。

  

      如今,刘备终于有了一官半职,算是正式步入了仕途,也可以自行聘用幕僚、属官了。这时,刘备第一个想起来,也是唯一一个能请过来帮忙的,就是简雍了。

  

      刘备立刻修书一封,请简雍来广宗,担任他的主簿。在汉代,上自五府九寺,下至郡国州县,都设有主簿一职,乃是长官的亲吏,就如同后世的秘书一般。因此,刘备请简雍出任主簿,足见刘备对简雍的信任和重视。

  

      而另一边,曹操正式向朝廷上疏,表奏夏侯惇为巨鹿典农都尉左部长史,曹洪为左部司马,并聘任满宠为功曹掾。

  

      整个巨鹿典农都尉的架构,自此算是初步搭建起来了,二十余万降卒、流民的安置,也逐步走上了正规。

  

      但是,整个冀州,还没法让人高枕无忧。从廮陶逃走的那支黄巾军残部,最近正式打出了旗号,在神上使张燕的带领下,攻陷了位于太行山区的几座县城,在那里盘踞了下来,时刻威胁着冀州的其他郡县。

  

      卢植知道,要讨平这股黄巾贼,不是调动数万大军围剿,就能在短时间内见效的。而且,他身为司空,也不能一直在外滞留。最后,卢植做出了以下的安排:

  

      以破贼中郎将张郃驻守廮陶,率领五千精锐的常备军,作为防守冀州地区的机动兵力;以李暠为常山郡都尉,以王超为赵国中尉,以桥封为魏郡都尉,以杨勇为河内都尉,对张燕所部形成了包围的态势,防止其出山侵掠周围的郡县。

  

      以上诸郡都是内郡,按照东汉守外虚内的政策,这些郡是不设都尉一职的(王国的都尉叫中尉),其职权都被并入了太守(国相)。这一次,为了防止张燕所部的进犯,卢植特地向朝廷上疏,呈请在这四个郡国当中,重设都尉一职。

  

      与此同时,这四个郡国当中,也各自设立了一支为数三千人的常备军队,由都尉统领,配合本地服役的民兵,随时准备抵御黄巾军的进犯。

  

      当然,就这么一直被动防守下去,放任张燕等人休养生息,发展壮大,也是不行的。卢植准备在回京之后,先与太尉杨赐、司徒袁隗一起商议一番,拿出个方案,再向刘宏呈请,授予张郃都督四郡兵马的权力,令其随机应变,寻机讨伐张燕所部。

  

      此次出任都尉的这四个人,全都是刘照门下的郎中,这倒不足为奇——在平定冀州的战斗当中,刘照派出去的郎中、卫士,除了十余人不幸战死外,其他的人,全都挣下了大小不等的军功。其中,功劳最大的,莫过于鲍炜与典韦二人,他们都有斩杀黄巾军渠帅的功劳,为此,鲍炜被晋封为亭侯,而典韦也获得了关内侯的爵位。其他人虽不及鲍炜、典韦,但是凭借军功升上几级,那也是绰绰有余。

  

      那么问题就来了,对于这些郎中、卫士来说,是继续留在刘照身边好呢?还是凭借军功求取个一官半职,去地方任职好呢?

  

      按理说,当然是留在刘照的身边更有前途,皇子亲军,潜邸旧臣,这些身份,岂是那些中低级官职可以相比的?

  

      然而,这世上却没有那么绝对的事情。对于许多郎中、卫士而言,一来,刘照的年纪太小了,天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能继位登基,然后让自己这些亲军、旧臣得到重用?搞不好,没等刘照坐上皇位,自己就先一命呜呼了呢。

  

      二来,他们在刘照门下的地位,也不见得有多么高。你说鲍炜、三李兄弟,以及关羽、徐晃、典韦等人,在刘照登基之后,可以受到重用,这没人质疑。但若说自己一个寻常的卫士,在刘照那边连号都没排上,即便刘照日后成了皇帝,自己又能被重用到哪去呢?还不如把当前这次外放为官的机会牢牢抓住呢。

  

      所以,就有不少人抱着这种心理,选择了外放为官。当然,以他们的军功,也不过就是担任县尉一流的官职罢了。然而,县尉的品秩虽低(四百石),但对于这些游侠儿出身的卫士来说,却也颇为炙手可热——当初他们在地方上厮混的时候,没少见识县中官员的威风——所谓灭门的县令嘛——印象十分深刻,因此,能出任县尉这样的官职,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最后,选择了依靠军功,外放为官的卫士,共有六十三人。

  

      而那些地位比较高,在刘照心目当中份量也比较重的郎中、卫士,除了少数几人外,大部分都选择了继续留在刘照的身边。然而,造化弄人,虽然他们一心想要留下来,可是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刘照却不得不忍痛劝他们外出任职。

  

      比如出任上述四郡(国)都尉(中尉)的李暠、桥封、王超、杨勇四人,就是刘照考虑到,如果不及时扼杀张燕的发展的话,那么这一支黄巾军,将会成长为不亚于冀州黄巾的庞大势力。到那个时候,恐怕黄河以北、太行两翼的各个州郡,就又要陷入动荡之中了。所以,刘照不得忍痛割爱,让他们去地方上任职。

  

      而鲍炜则在刘照的安排下,出任陇西都尉,同时,由李晟出任汉阳都尉,还有阎亮、庞成等几名陇西出身的郎中,也随鲍炜、李晟去了凉州。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刘照考虑到,就在这一两年之内,凉州那边也会爆发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后来割据凉州的军法韩遂、马腾,都是从这场叛乱当中崛起的。因此,为了避免凉州像历史上那样,陷入长达三十余年的割据动乱当中,刘照决定让鲍炜、李晟等人回到家乡任职,整顿郡中的军队,联系当地的豪杰,为日后朝廷征讨叛军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接替鲍炜出任弘农王卫士长的,是典韦。虽然论军功,典韦也有资格出任都尉一级的官职,但是典韦却很爽快的放弃了,而刘照也不敢让典韦离开自己的身边——如今宫禁已经被董重一手掌控,到时候万一生变,刘照的身边岂能没有猛人保驾护航?

  

      一时间,刘照当初所招揽到的剑客、游侠,有将近一半的人,被外放为官,离开了弘农王府。说实话,除了自己有意放出去的那几个人外,对于其他人的离去,刘照还是很心疼的。毕竟,这些人都是刘照按照军官、将领的标准,慢慢培养起来的,如今,他们零星的散布到各地,去做县尉一流的小官,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

  

      可是,随着各地的黄巾军被一一平定,朝廷裁撤军队也是早晚的事情,能够被保留下来的部队,依旧只有北军五校而已。而北军的各级官职,都是父死子继,代代相承,势力盘根错节,根本没有外人插足的余地。所以,即便刘照想通过自己的舅舅何进,把门下有功的卫士安插入北军任职,也是无从下手,一个不慎,还要引起北军将士的反弹。虽然北军五校在对抗阉党时,表现得很不靠谱,但是,他们毕竟是京师安全的保障,也是何进手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政治资本。若是闹得北军将士与自己这一方离心离德,对于刘照而言,可没有半点的好处。

  

      然而,若是放任这些卫士外出为官,时间一长,刘照与他们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紧密关系,就要被时间与空间渐渐消磨、变淡,之前的一切努力,终将付诸东流。

  

      刘照既不能挡了门下卫士的迁升之路,又不能任凭他们与自己渐渐疏离了关系,所以,一个能让大家相互联系的联谊机构,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

  

      这个机构几乎是现成的,那就是集英社。这些剑客、游侠,在成为王府卫士之前,都算是集英社的一员;而在成为了卫士之后,又经常挂着“集英社”的名头,去洛阳巡视街道,协助治安;这次出去讨伐黄巾,他们更是以“集英社义从”的名义从征的。所以,他们对于集英社这个机构,还是很有归属感的。

  

      而今,刘照有意将已经基本成了空壳的集英社,改造为一个类似校友会的联谊机构,专门负责门下的这一批郎中、卫士之间的联系,不但能继续保持彼此之间的紧密关系,还能在关键时刻,将他们重新召集起来,再次为刘照效力。

  

      听了刘照的想法后,史阿倒是颇为兴奋了一阵子。说实话,看着从前线回来的一干同僚,升官的升官,晋爵的晋爵,史阿怎能不羡慕?沉寂了多日的心,终于又骚动了起来。因此,当刘照有意将这个重任,交付给他的时候,史阿一改往日的颓状,振奋精神,当即用心操办起这件事情来。

  

      弘农王府的每一位郎中、卫士,都收到了一个红底黑纹的木匣,里面盛放着两样物品:

  

      其一,是一枚铜质的腰牌,正面用阳文刻着“集英社”三个大字,背后的正当中,则用阴文镂刻着持有人的姓名,而姓名的两侧,则分别刻着“藩邸旧臣”“出入毋禁”两行字。这枚腰牌,不仅是集英社成员的身份证明,还可以持此腰牌,自由出入弘农王府的外院。

  

      其二,是一枚宽约一尺,长约二尺的瓦型铁制品。若是放在后世,一定会有人惊呼,这不是“丹书铁劵”么?

  

      没错,这就是刘照仿照丹书铁劵制成的“奖状”。在铁券的正面,镂刻着刘照对持有人所立功勋的感谢、褒奖之语,而在背面,则镂刻着持有人的姓名、籍贯、在剑术选拔大赛当中获得的名次(关羽、徐晃等没参加的人就没有这一项),以及在平定黄巾之乱的整个过程中,所参加的战斗、战役的名称。

  

      收到这两样物品之后,全体受勋人员都被感动的涕泗纵横,这可是那些朝廷重臣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啊!当年汉高祖得了天下,“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如今,他们居然也得到与萧何、韩信等人一般的待遇,这岂能不让他们为之感激涕零呢?

  

      收到丹书铁劵之后,有一部分人被刘照的行为感化,最终回心转意,说自己宁可在王府当中做一名普通的卫士,也不愿再外出为官。刘照自然也不会亏待了他们,将这些人全部由卫士晋升为郎中,虽然品秩依旧比不上县尉等官职,但好歹也算是一种恩赏和补偿。总不能冷了人家的心不是?

  

      三月十六日,卢植率领大军自巨鹿返回,四月初,大军抵达洛阳。汉帝刘宏亲自郊迎三十里,以示隆重。然而,当卢植缴还了符节之后,刘宏便迫不及待的遣散了军队——从各个郡国招募来的士兵,各自遣返回本郡,从北军五营抽调出来的士兵,则各归本营。

  

      不得不说,刘宏此举,实在有些太过匆忙和草率。眼下,兖、青二州的黄巾军,尚未完全平定,皇甫嵩正在移师前往东郡的路途中;而南阳的战事,更是扑朔迷离,胜负难料,而且,自从蹇硕去了宛城前线后,朝堂上的大臣们,愈发不看好宛城的形势了。

  

      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刘宏却匆忙的遣散了卢植所部,显然是对士人集团的势力增长,心存忌惮。

  

      好在,没过多久,兖州那边就传来了皇甫嵩于东郡苍亭,大破兖州黄巾军主力,斩杀渠帅卜己、张伯、梁仲宁的消息。同时,皇甫嵩杀降的恶名,也随之一并传到了洛阳。

  

      原来,皇甫嵩利用汉军骑兵较多的优势,将兖州黄巾三万余众,引诱、驱赶到了黄河边上,然后对背靠黄河的黄巾军,发动了总攻。卜己等人自然没有“背水列阵”的本领,而黄巾军也没有“置诸死地而后生”的决心,所以,很快就被汉军给打垮了。

  

      正因为黄巾军被汉军击溃得太快,所以,这场战斗,双方都没有太大的伤亡,战后,大约有两万多名黄巾军士卒,成为了汉军的俘虏。

  

      此前,皇甫嵩虽然数次打败了黄巾军,但是几次战斗大多都在野外,因此黄巾军战败之后,往往四散溃逃,让皇甫嵩抓不到几个俘虏,自然也就没给他屠戮降卒的机会。

  

      可是这一次,黄巾军背靠大河,几乎无路可逃,大半人马都被皇甫嵩所俘虏,这就让皇甫嵩忍不住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两万多名降卒,被皇甫嵩在黄河岸边,就地诛杀,尸体抛入了黄河当中,据说,当天黄河之水,为之变赤,尸体更是将航道壅塞,船只无法通行。此后的几年里,两岸的渔民,都不敢吃河中打捞上来的鱼……

  

      听到这个消息后,朝廷上下,居然一片沉寂,没有人出来指责皇甫嵩哪怕一句话。就连卢植,也只是在私下感叹了几句,说皇甫嵩手段如此酷烈,恐怕日后要遭到上天的报应,就如同白起一般。

  

      白起当年坑杀了赵国的四十万降卒,令赵国国内的青壮为之一空,几十年无法恢复元气。而白起在被秦昭王赐死时,先是愤愤不平的自问:“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紧接着,他便明白了过来,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刘照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同样只能感叹一番而已。皇甫嵩出身边郡,见惯了边地汉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仇杀,习惯了在战争当中运用酷烈的手段,包括杀俘。而且,在他眼里,黄巾军全都是叛贼,根本用不着仁慈和怜悯。

  

      而在朝堂之上,上至天子刘宏,下至公卿大臣,大部分都与黄巾军有着天然的【阶】【级】对立,因此,对于皇甫嵩杀降行为,他们不仅不会出言指责,恐怕还会为之叫好。

  

      这就是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了,有时候,不同【阶】【级】之间的仇恨与矛盾,远胜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时候,本国人、本族人互相残杀起来,也远比他国、他族更加残酷。

  

      刘照前世身为红旗下长大的孩子,从小受的是红色主义的教育,因此,对于黄巾降卒的被杀,他内心还是十分的不忍与反感的。

  

      奈何,他这辈子却偏偏把屁股坐在了统治【阶】【级】的椅子上,除非他愿意抛弃自己的【阶】【级】出身,否则的话,他只能站在黄巾军的对立面上,对皇甫嵩的行为,沉默不语。

  

  

(https://www.biquya.cc/id46372/243257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