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老赵家的事儿 > 第三十一章 我有小伙伴

?

  李筠驻守的地方是在潞州,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们换个名字大家就会比较了解了。潞州,古称上党。所谓上党,《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其东部是太行山脉,与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脉与临汾交界;北面为五云山、八赋岭等山地与晋中接壤。南面是丹朱岭和金泉山与晋城毗邻。上党地区地高势险,自古为战略要地,狄子奇在《国策地名考》中提到过“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其意即此。

  我们再来看看上党这块地方的历史,古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说。春秋末期,晋国在此设立上党郡。秦始皇完成大一统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党仍为其一。唐玄宗李隆基发迹之地就是上党,并升上党郡为大都督府,是仅次于中央的地方最高军事机构;宋徽宗于潞州置昭义军,辖泽、沁、仪、磁、洺、赵、怀、卫、河阳、郑、陈、颖等十二州,遥制二三千里;元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明设分巡冀南兵备道,辖泽、潞、沁、辽、汾五个州府。

  历朝历代对于上党也极其重视,诸如“上党之地,据天下之肩脊,当河朔之咽喉”,“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井陉关、壶口关、天井关),西为国蔽。”“跨太行之巅,居天下之脊。负太原,履蒲津,带汾河,裣伊洛”的称赞之语层出不穷。历朝历代都把占据上党、夺取上党看做是保卫国家、蔽护京师的大事要事。而每逢关键时刻,上党又必然是血流成河之地。据统计,在上党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大小战事多达400多起,其中,影响中国进程的战事超过10次之多。

  我们用了这么长的一段介绍,来让大家了解潞州的重要之处,也就是李筠的优势。李筠身边还是有明白人的,“从事閭邱仲卿说筠曰:「公孤军举事,其势甚危,虽倚河东之援,恐亦不得其力。大梁

  兵甲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怀、孟,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计之

  上也。」”

  邱仲卿用这么一句话就将敌我双方分析的异常透彻。

  第一点:李筠是孤军!这就很危险,因为孤军最大的特点就是耗不起,即使打不过也能磨死你。没有响应者,唯一的外援就是北汉,潞州和北汉比邻,谁不知道谁啊,北汉要是靠得住,母猪都会上树。

  第二点:大宋很强,所以打不过。因为之前的大周很强,作为大周赖以守住门户的大将,李筠及其麾下清楚的知道曾经的大周、现在的大宋有多强悍的实力。

  第三点:策略。前两点只是敌我势力分析,第三点则是计策。倚潞州之地利,西下太行,抢占怀、孟,塞虎牢等一系列重要关口。这就可以保证自己进退有度,可攻可守。随后,从太行山上直冲而下,抢占洛阳,随后控制黄河上游、漕运,抢夺黄河附近大大小小的粮仓,断绝开封的补给,赵匡胤必然人心浮动,天下不稳。至此,可夺半壁江山。

  于此同时,李重进即郭威的外甥,后周手握重兵的顶级将领也准备起兵反宋,并派人联络李筠,准备联手对付赵匡胤。

  如果真的一切顺利的话,李筠实力上的最后一块短板也将被补足,而且李筠也确确实实是为了后周复仇而来,除了赵匡胤的死忠,后周的大部分将领都不可能拼命与李筠作战,在战事不利时举城投降也是极有可能的。而且你也不可能指望北汉、辽、以及南方诸国不趁机占便宜。到了那时候,就不是赵匡胤讨伐叛乱了,而是举世攻宋了。

  理想永远都是美好的,现实永远都是残酷的,有些人真的就是命好,深受上天眷顾。就像当初李世民被薛举打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唐军死者十之有六,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等全都被俘,李世民灰溜溜逃回长安。就在连长安都极有可能被薛举趁势一举抢占,天下从此再无李家什么事的时候,薛举就这么死了。前一天还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第二天就这么死了。赵匡胤的命虽然没好到那份上,但也差不了哪去。赵匡胤虽然是军人起家,但是赵匡胤终其一生都没有遇到过,像李世民或者朱元璋遇到的那样需要赌上一切拼死而战的敌人。这也跟赵宋武备不修有极大的关系,但是唐宋元明清中,偏偏赵宋是周围敌国最多的国家。

  幸运的赵匡胤遇到单纯的李筠,实在没有不获胜的理由。没办法,注定之后的三百多年要姓赵。

  第一点:李筠没有采用邱仲卿的上策。而李筠没有采用的原因并不像有些将领将这种赤诚之言看得一文不值,李筠并没有否定邱仲卿的意见。因为一句话,这句话是亚圣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单纯的李筠认为,所有人都和自己一样,都是后周的忠臣,都是自己的兄弟,因为后周从建立之初就没有对不起他们的地方。只是迫于赵匡胤的淫威,才不得不选择暂时屈服。所以他以为只要自己率先起事,就能唤醒大家的良知。所以李筠对邱仲卿说:“吾周朝宿将,与世宗义同昆弟,禁卫皆吾旧人,必将倒戈来归。况吾有儋珪枪、拨汗马,何忧天下哉”李筠认为自己才是王师!所以才说的这么霸气,我有小伙伴我怕谁。

  当然,这一切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就是李筠刚愎自用、不听忠言、不知大势,怎么说都可以。但是我还是想说李筠只是因为太单纯、太直肠子了,这种暴脾气的武将不都这样吗。虽然牵强了些,但就算是给这五代已经结束之后,才出现的难得的一位忠良之辈的一点慰藉吧,至少我们把他当成忠良之辈吧,那些“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乎!”的小心思,不管有没有,我们都自动省略一下吧。因为写到现在要是再不写一个忠良的话,实在太黑暗、无趣了一些。

  第二点:李重进没能联络上李筠。李重进派去联络的李筠的人叫做翟守珣,是李重进的亲信,不是亲信的人也干不来这活。但是这个翟守珣走路走一半,掉头跑京城找赵匡胤去了,史书给出的原因是“守珣素识太祖”,就是说俩人关系好,李重进的亲信结果跟赵匡胤关系比较好,赵匡胤魅力还真不小,李重进也真够瞎的。

  赵匡胤一看翟守珣来了,直接就问了句“我打算赐给李重进铁券,他会相信我吗?”赵匡胤果然是天子,竟有未卜先知之能,翟守珣还未说话,就已经知道了他的目的。身为李重进的亲信,翟守珣成功把李重进推进了火坑,因为他来句“重进终无归顺之志。”赵匡胤一听也就不提安抚李重进的事了,许了翟守珣诸多好处,就一个要求,让李重进先别反,绝对不能让他不能和李筠一起骑兵。“太祖厚赐守珣,许以爵位,且令说重进缓其谋,无令二凶并作,以分兵势。”

  翟守珣带着赵匡胤的承诺,压根就没搭理李筠这茬事,转身就回去了。见到李重进后,翟守珣是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啊,把李筠说的是能有多不堪就有多不堪啊,就一句话,你要是跟李筠这么不靠谱的人一起起兵,你就等死吧。李重进还真就被唬住了,就这么带着不动了,硬生生等李筠被灭了好几个月才又造的反。这整个一出大宋版无间道的戏码啊。

  第三点,这一点是关于北汉刘承钧那熊孩子的。因为李筠这人比较应该能说是比较有骨气吧,反正他对刘承钧说了,我俩干,可以。戴上契丹,坚决不行。刘承钧就没办法啊,北汉本来就国土狭小,没多少人。头十年被郭威、柴荣父子打残了好几回,又往后周跑了一大批,这让刘承钧上哪凑军队去啊。可是这到嘴的肉又不能不吃,刘承祐就带着前些年剩下来的一群老弱病残来见李筠了,这李筠是差点没忍住要揍这熊孩子啊。

  形势就是这样,我们已经分析完了。这赵匡胤要是还打不赢,就实在说不过去了,毕竟他手下还是有一大批可用之士的。但其实重点不是这场仗大宋是怎么赢的,而是赵匡胤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实在有些紧张过度。讨伐李筠,赵匡胤总共派出去了三波人。

  第一波:驻兵河北的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石守信与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立即率军火速进讨。这时候,赵匡胤并不知道李筠会不会真如邱仲卿所说的那样充分抢占地势,所以命离得最近的石守信和高怀德火速征讨,抢占先机这是极为明智的。而且石守信与高怀德两人一个人是“义社十兄弟”的重要人物,一个是赵匡胤的妹夫,俩人手握重兵,又有赵匡胤的信任。按说这个力量征讨一个节度使的叛乱也差不多了,而且俩人也确实很快就取得第一场胜利。可能赵匡胤觉得有点不妥当,于是很快就派出了第二波军队。

  第二波:驻扎真定的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以及彰德军留后王全斌,兵进泽州。这个慕容延钊是何等人物,居然能在赵匡胤兵变登基之后接任空下来的殿前司都点检,我们先不急着说。按说这下赵匡胤该放心了吧,可是他还是不放心,立刻就派出了第三波人马。

  第三波:由赵匡胤本人率领,御驾亲征。开国不过半年,又不是柴荣登基那时面临举国之战,仅仅是一个节度使叛乱,赵匡胤居然连派三波人,压上一切要御驾亲征。实在有点不合常理。

  当赵匡胤压上一切的时候,李筠所说的他的那些小伙伴呢?他所依靠的那些袍泽、后周的忠臣,现在又在哪呢?

(https://www.biquya.cc/id45858/259506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