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威终于当了皇帝了,这一点对中原百姓来说实在是太好了,因为他们终于能看到一点安稳生活的希望了。从李存勖建立后唐以来,到石敬瑭的后晋,再到刘知远的后汉,当皇帝的一直是沙陀人、沙陀人、沙陀人,中间耶律德光带着契丹来露了个面。到了郭威,终于是个汉族人了,中原大地终于又回到了汉族人的怀抱。老百姓终于有盼头了,当然胖子我并没有看不起沙陀族的意思,毕竟单就治理国家和当皇帝这个最高职位而言,还是汉族人经验丰富些。而且相对来说,也会更平和一些。而事实也是如此,后周的统治中原的十年时间里,为大宋的建立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我们说到郭威带给赵匡胤的第三个馈赠,就是让赵匡胤结识了柴荣。
柴荣,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柴守礼之子,郭威养子。此外郭威还是柴荣的姑父,柴荣年少之时就投奔郭威,在郭家长大。当年郭威和柴荣姑姑的之间的故事还是比较富有传奇色彩的。据说柴荣姑母本唐庄宗之嫔御,庄宗驾崩后,唐明宗遣其归家,行至河上遇大风雨,在旅店停留数日,偶遇郭威,看他体貌非凡,一见倾心。而郭威亦闻柴氏贤惠,父母知志不可夺,只得答应,于是二人便在旅店中成婚。
《隆平集》中的记载则更加神奇:柴翁者,尝独居室,人以为司冥事。一日,笑不止,妻问其故,不答。翁嗜饮,妻醉之以酒,乃曰:“上帝有命,郭郎为天子。”考柴翁即守礼之父,史佚其名。
柴翁是柴守礼的父亲,柴荣的爷爷,也就是郭威的岳父。有一天一个人在家里待着,想事。突然大笑了起来,还喝醉了。妻子埋怨他,他才说:“上天有命,郭郎为天子。”之前呢跟大家说过了,皇上嘛,总要有点事的,所以大家要理解、要习惯的。
说回到柴荣,柴荣到了郭家之后也比较争气。“时太祖无子,家道沦落,然以帝谨厚,故以庶事委之。帝悉心经度,资用获济,太祖甚怜之,乃养为己子。”柴荣生性谨厚,帮助郭威处理各种事务,深受郭威喜爱,被收为养子。当时郭威家境并不富裕,柴荣为资助家用,就外出经商做些茶货生意,以贴补家用。其间学习骑射,练就一身武艺,又读了大量史书和黄老著作。“太祖后稍贵,荣亦壮,而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沈重寡言。”
而且郭威本身也是比较重视柴荣这个义子,自从军以来就把柴荣带在身边,而且是多加提拔。“太祖为汉枢密使,荣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太祖镇天雄,荣领贵州刺史、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三年冬,太祖入平内难,留帝守鄴城。”
说到这事还得说说刘承祐,当年刘承祐杀郭家人杀得太兴奋了,郭威的子孙无一幸免,郭威继室张氏与郭威的儿子郭青哥、郭意哥,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定哥还有第三女都被诛杀。柴荣作为郭威的养子,他的三个儿子柴谊、柴诚、柴諴也被诛杀。只有柴荣自己因为在外统兵才得以幸免。
柴荣是公元921年出生,赵匡胤是公元927年出生,两个胸有大志的年轻人遇到一起,自然心心相惜,彼此欣赏,然后相约以天下为己任,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理想自然都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因为两个人现在都没那能耐。后来郭威当了皇帝,膝下又只有柴荣一个义子,柴荣此刻自然是贵不可言,可以称之为人人巴结的对象,想着终于可以实现心中的抱负了。可偏偏老天是不会让一个人轻易成功的,现在轮到柴荣的磨练期了。
早年郭威还在给后汉打工的时候,虽然对柴荣多家提拔。不过可能是出于对柴荣的关爱与信任他让柴荣做得偏偏都是稳固大本营的工作。大本营固然安全可是也没有过多的展现实力的机会。后来郭威当了皇帝,柴荣居然没有到开封参与朝事,而是被留在了地方。“授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
按照郭威后来的做法,他很有可能只是想让柴荣在地方上锻炼一下,然后在去军伍之中树立自己的威信,最后再回到都城开封。几个这么一个流程的锻炼,以柴荣的能力,怎么着都堪大用了。可是郭威唯一没料到的就是自己死得太早了,以至于后来柴荣登基后根本没有足够的威望,好在柴荣不是庸人。中国历史有太多问题都是由于这个死得太早了所导致的,前车之鉴就是后汉刘知远,但是这种事谁能想到呢。而郭威更没有想到,在他在位的这几年里,他对柴荣的培养受到了自己一个老朋友的阻碍。这个老朋友就是一直与郭威共进退的王峻。
王峻在本文中第一次出场是在后汉还未建立时,王峻从耶律德光那里给刘知远带来了一封信和一根拐。随后郭威讨伐李守贞,王峻讨伐赵思绾。然后和郭威一起抵御契丹,他是监军,结果刘承祐把他和郭威的家人全都杀了,不论老幼。后来,郭威军中兵变,黄旗加身,王峻又及时派郭崇威去拦截刘赟,极大地稳定了当时的局势,后来又一力辅佐郭威登上帝位。“从太祖赴阙,绸缪帷幄,赞成大事,峻居首焉。”有这么一层关系,再加上郭威的性格,王峻怎么着都能位极人臣,享一世富贵,还能惠及子孙,当然这一点有点难办。
可是王峻这人之后有点作,日益骄纵,还对郭威指手画脚,他难道是忘了后汉杨邠几个托孤大臣怎么死得了吗。而且,他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嫉妒柴荣这个后辈,事事阻挠,甚至到阻止郭威、柴荣父子的见面。不过在我看来,王峻更有的可能是因为没有安全感。
王峻这人其实也可以称之为起于微末的典范了。“王峻,字秀峰,相州安阳人也。父丰,本郡乐营使。峻幼慧黠善歌,梁贞明初,张筠镇相州,怜峻敏惠,遂畜之。及庄宗入魏州,筠弃镇南渡,以峻自随。时租庸使赵岩访筠于其第,筠召峻声歌以侑酒,岩悦,筠因以赠之,颇得亲爱。梁亡,赵氏族灭,峻流落无依,寄食于符离陈氏之家,久之弥窘,乃事三司使张延朗,所给甚薄。清泰末,延朗诛,汉祖尽得延朗之资产仆从,而峻在籍中,从历数镇,常为典客。”(《旧五代史》)
王峻(公元902年-953年),字秀峰,今相州人。他父亲王丰,是官乐营使。就是管理营妓的一种小官。可能是成长环境的原因,王峻唱歌很好。镇州节度使张筠非常欣赏他的才能,后来张筠把他送给了赵岩。结果后梁灭亡,赵岩也被杀,王峻就流浪了一段时间,不过这一段时间王峻过得确实比较凄惨。王峻就投靠后唐三司使张延朗。不过王峻这人估计命太硬,逮谁克谁。不久之后,张延朗也被杀了。刘知远收缴了张延朗的所有东西,当然也包括王峻,王峻这时候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为刘知远所看重,仕途也算是真正起步了刘知远称帝后,拜王峻为将,结果刘知远也死了。后来的事情大家就比较清楚了,郭威称帝后,对王峻也是极为优待。“加平章事,寻兼右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时朝廷初建,四方多故,峻夙夜奉事,知无不为,每侍太祖商榷军事,未尝不移时而退,甚有裨益。”王峻也为了稳固后周新立时,四方不稳的形势为之夙夜奉事,努力工作。
不过王峻这个人性格上确实有点问题,“然为性轻躁,举措率易,以天下之事为己任,每有启请,多自任情。太祖从而顺之,则忻然而退;稍未允可,则应声而愠,不逊之语随事辄发。太祖素知其为人,且以佐命之故,每优容之。峻年长于太祖二岁,太祖虽登大位,时以兄呼之,有时呼表字,不忘布衣之契也。峻以此益自负焉。”(《旧五代史》)
说得难听点就是不知进退,即使面对的人是皇上,商议的事是朝政大事,也要事事顺着自己的心意,不然还会耍脾气。还在郭威知道王峻这个人就这样,所以也并不跟他计较。反而很尊敬他,偶尔与他兄弟相称,不忘当初仍是布衣之时的情谊,居然更加自负。实在是不知道微臣之道,真不知道是如何混到现在的。也幸亏遇到的是郭威这种和善的人,要是晚生几百年摊上老朱家的人,王峻有几条命都不够糟蹋的,不被剥皮萱草就是人生一大幸事了。
不过这些在我看来很有可能就是因为王峻起于微末,从小又是在乐营这种甚至可以称之为官方妓院的地方长大,一切得来的太不容易,所以太怕失去。加上自尊心太强,以至于要通过耍脾气,摆脸色这种行为来证明自己存在与重要,担心郭威不再听取自己的意见,自己变得毫无用处然后被弃之如敝履,而这种事,在五代这种环境下实在是司空见惯,要是真的有人对你推心置腹,那才是真的不正常。
所以这个在五代这种环境中长大的老小孩才会显得这么作,就像现在的情人之间总是喜欢有事没事的找点事,发个脾气这类的来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存在,考验对方是否真的喜欢自己一样。而这一点在之后王峻对柴荣这个晚辈的嫉妒体现的尤为明显,只是王峻的行为实在太过了,或者说可能是这幅样子用久了,面具戴久了,就真的摘不下来了。
(https://www.biquya.cc/id45858/255609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