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公,在下有一事不明,特向您讨教!”
“但说无妨!”诸葛老爷笑盈盈的看着眼前的乔四爷。
乔四爷心想:看来诸葛老爷今日心情不错,应该能够谈听得到一些诸葛家族之事。拱手道:“晚辈在此停留多日,自觉身体已经好了很多,多亏了贵府上下,尤其是小姐诸葛燕的照料,才得以迅速恢复。晚辈思家心切,但是一直不好开口,只因恩公说过的那个条件:想让我再次多多的停留些时日。如果恩公体谅晚辈的思归之心,他日晚辈定将携重礼登门拜谢。不知恩公意下如何?”
“父母在,不远游。壮士说得也很在理。老夫本当体谅的。”
乔四爷一看这事有门儿,接着道:“那恩公可否把您的尊姓大名赏下来,晚辈也好永生记得恩公的救命之恩。也好一日三拜,礼敬如宾。”
“难得你如此识礼,恩公长,恩公短。而且你一直秉持着该知道的知道,不该知道的不瞎问的原则,接触时日渐多,这让老夫越来越欣赏于你了。我知道你心中的疑惑是什么,老夫这就带你解开谜团。壮士请随我来......”说着,诸葛老爷领着乔四爷直奔那个供奉的黄绫子。点指道:“此是皇封,是三国时期的曹丞相所赐,赐予我祖上诸葛诞的盖世难没之功。想当年,我的祖上诸葛诞,在曹丞相帐下听用。一直稳居官职,他们君臣之间,并未因为他的堂弟诸葛亮辅保刘备,他的堂哥诸葛瑾辅保孙权而心存芥蒂。从这件事中可见曹公之心胸何其大也,有容纳百川之量。因曹丞相对祖上诸葛诞有知遇之恩,礼遇有加,所以愈发的尽心尽力。
这里我要多说一点儿感慨:曹公到底有如何的心胸呢?又是如何对待贤士的呢?
当时,在曹公帐下还有一人十分得宠,那就是郭嘉。此人学识广博,料事如神,对战局的分析透彻明晰,对时势的把握如桌面游戏般手拿把掐,建安三年九月,曹公采纳郭嘉之谋出兵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大军围困下邳。而吕布却坚守下邳不出。曹公久攻不下,便思退军。郭嘉劝说曹公继续攻城,郭嘉分析道;“吕布虽勇而无谋,现在其三战皆败,锐气已衰,三军将为首,将衰则军衰。陈宫有谋却反应迟钝。现在正应该乘吕布锐气未复,陈宫计谋未定之时,进军急攻,必能彻底打垮吕布。”曹公依计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沂、泗之水灌淹下邳,同年十二月果然就攻克下邳,擒杀吕布,陈宫。
这样的奇谋之策还有很多,建安四年,曹公派刘备去攻击进犯的袁术。郭嘉一听说就大吃一惊阻止道:“决不能让刘备率军而出,出则必反。”曹公后悔不已。刘备果然马上就杀了徐州刺史车胄,聚沛反曹。曹军两面受敌。曹公想迅速挥兵灭刘而向袁。众将却无一不怕袁绍乘机从背后攻来。曹公沉咛不决,又是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必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刘备刚叛不久,众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其必败无疑。然后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决战前夕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曹最终从郭嘉计,从官渡回师击刘,一战而破并“获其妻子”,擒其大将关羽,夺会了下邳。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已被击败了。
郭嘉为曹公屡出奇谋,与曹公言兵屡屡言中,乃绝世贤才。但是十分可惜,历史习惯性的又开了一次恶意的玩笑,上帝觉得太寂寞了,于是请才智双绝的郭嘉陪去喝茶了。
郭公虽少年得志,但天不佑才,郭嘉随同公征讨乌桓的途中,身染重病。在临行前,就留下了遗言:“吾不南回。”当曹公自柳城北还时,由于水土不服,郭嘉病情加重,曹公非常担心,不断前去探望。可惜,郭嘉回天乏术,死时三十八岁。
郭嘉在临死之前留下了一道遗计:坐在许昌城不动。如果此时攻打公孙康,那么袁尚袁熙公孙康三人必定拼死抵抗。如果放弃攻打公孙康,那么这三个人就会勾心斗角,自相残杀。果然不出郭嘉所料,公孙康砍掉了袁尚袁熙的首级,作为礼品献给曹*,并且向曹*臣服。
如此大才,直到死亡也能预知后事,却英年早逝,令曹公痛失半臂,以国贤之礼葬之,并扶棺而行。其所受之礼遇,非常人所能及也。有人说这是曹公借此邀买人心,我不认为如此。因为曹公对天下之贤士皆自始至终,像对待曾经书写檄文讨伐自己,并且辱骂自己的陈琳,从袁术之处投奔自己的许攸,曹公都不计前嫌,一如既往的礼遇。
历史上像曹公这样对待贤士的并不多见,隐约记得李唐武后则天皇帝有过如此之胸怀,她所礼遇之人是一个被乱箭射成了筛子的骆宾王,一个在乱军中已死多时的才子。
做父母的大概都给孩子教过几首唐诗,教的诗中相信会有这样一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据记载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
骆宾王是浙江义乌县人。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时,他写了一篇《讨武氏檄》,把武则天有的没有的劣迹全兜出来抖落了一番。据说武则天满不在乎,但听到“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不禁一震。听左右说是骆宾王写的以后,就说:“宰相之过也。人有才如此,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最终则天皇帝为骆宾王举行了十分隆重的葬礼,此事惊动长安,但是史书却是不敢记载,因为,则天皇帝为一位反臣举行葬礼,怎么说都是不应该的。
才子,胸怀,两者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那些令人神往的故事,涂抹着历史的天空。
刚才我讲了,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经在讨伐曹公的檄文中辱骂曹公:“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其中所言“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设置,确是事实。曹公在陈琳来投靠自己时,对檄文中的其他内容都给予了反驳,唯独这个“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设置,并未表示出不悦。
之所以要提及此事,是因为我的祖上诸葛诞就与这檄文中所说的发丘中郎将有关。
当时,曹公为什么要设这样一个官职呢,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战争打的就是金银,没有金银,士兵无法招募,兵器无法打造,粮草无法充备。就和现在的战争一样,一颗炮弹需要上千万,所以此职关乎军力和胜败。那时曹公势力正值快速掘起之时,很多后来亦得宠的谋士只知攀附富贵,鼠目寸光,投奔到了袁术帐下,许悠和陈琳等均未降曹,曹公当时宠信两个人,一个是郭嘉,但是早亡,另一个就是我的祖上诸葛诞,如此重要之事,交予他人差办,多有不放心,于是将此事委任于祖上诸葛诞。
诸葛诞饱读诗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想当年还在隆中之时,家与诸葛孔明相距不远,诸葛氏一门四杰,大爷诸葛诞,老二诸葛瑾,老三诸葛亮,老四诸葛均,经常在一起研习兵法,上观天象,地定山川,均深习各类术术,此四杰,又各有所长,于是当世人根据其所长,又分称为天地神鬼。老大诸葛诞通五经,犹擅周易八卦寻龙点穴之法,是得地。
老三诸葛亮聪慧出众,擅长观星,是得天。
老二诸葛瑾内敛博学,终日神语,是为神。
老四诸葛均藏锦绣于胸而轻不露,寿长于人,兄弟四人游戏,善出奇谋,高深莫测,是为鬼。
后来,诸葛诞因读曹公的《短歌行》,欣然前往,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也算遇明主,诸葛瑾见孙权仁厚,也自来投,就是这个鬼才诸葛均,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也曾相见,但见刘备虽能成主,但是仅限一时,不能称万世之君,贤才投明主,当明主未现,怎肯屈就。婉言谢绝刘备之邀,诸葛孔明将行之时,送三锦囊,后来诸葛亮由于过于自负,未曾打开,直到年54岁终,也不曾屈让,其实诸葛均的三锦囊内存延命之法,但是诸葛亮失之。此乃天意当绝。
自诸葛亮追随刘备离去之后,诸葛均曾叹言:兄之一去,五十四年相离,欲哭无泪,不全神鬼天地。此言现在看来也可算做是箴言了。历史正如诸葛均所料,可谓一语成谶(chèn),(意为:一句不好的话说中了,就是“不幸而言中”)再之后,天下局势三分,由于三位大哥各自辅佐一位明主,诸葛均更不便任助其一,所以也就打消了出士的念头,专心躬耕于野。
但是无论三兄,谁需帮扶,诸葛均都会隐于功后相扶。诸葛四爷才是真正的居于隆中,掌识天下之事啊。后来,诸葛亮六出祈山,命绝五丈原,诸葛均深知,天下三分为兄弟四人推演而成,世道当如此,不可破,三诸葛各辅一方,天下方可安定。诸葛均见三哥命绝于蜀,不忍无视天下将倾,于是出山任蜀汉官职,最终官至长水校尉。虽知屈才,非心中所愿,但是支撑江山平定,乃匹夫所不弃,更何况是贤德之辈。
后世之人不了解,还以为诸葛均能为有限,不可当国,故老守于隆中。以上这些,乔壮士不可不知,知诸葛一门四杰之往事,才可窥得我诸葛一门的功绩,才有了这黄绫皇封。
诸葛老爷说到这里,显然是有些激动,嘴角翻动,唾沫星子乱飞。说到得意之处,还不时的摆弄几下姿势,像什么婉拒刘备,暗送锦囊之类,仿佛诸葛氏一门能人,做为他们的后代倍感荣幸一样。
乔四爷耐心的听完,因为他知道,还有最为重要的内容,诸葛老爷还没有讲完,尤其是那寻龙点穴之法,并未吐露半字,这要是再添个油加个醋,让诸葛老爷一得意,也许就说出来了。所以总是时不时的插言,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不紧不慢。时已近午,诸葛老爷兴致未减,继续道来那一段祖辈盗墓传奇经历…………
(https://www.biquya.cc/id45017/241138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