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自生火铳
自生火铳是1635年毕懋康发明的。它的构造和性能与上述鸟铳无多大差异,所不同的是自生火铳的发火装置得到改进。
毕懋康将过去一直使用火绳的龙头,改制为安设火石,扣扳机时,龙头落下的同时与安设的燧石磨擦发火。这一改进,看起来十分容易,却是我国古代火器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在“自生火铳”问世以前,我国火器使用火绳点火法长达200多年。用火绳点火,在气候条件恶劣的作战环境中有诸多不便,比如遇到风雨交加的天气,火门内的火药不是被风吹散,就是被雨水淋湿而难以发火。
毕懋康发明的燧石发火法,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所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可以使瞄准较为准确,并在各种环境气候条件下,随时都可发射。
燧石发火的枪,最早发明于17世纪初的瑞典。当时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640~1688年),只有极少数的贵族军官才用得起这种新式武器。到了18世纪初,俄国军队才开始使用这种燧发枪。而毕懋康发明的“自生火铳”是当时世界上较早出现的燧发枪之一,
它的出现表明我国的兵器研制在当时还处于世界的前列。
9.明代鸟枪中还有一种专门适合北方地区使用的“轩辕铳”,它也是著名兵器专家赵士祯创制的。
由于北方常刮大风,当士兵们端枪瞄准时,风已将火门里的火药吹去,使枪无法开火。对此,赵士祯在铳身上安装了一种能自动开闭的火门装置,并在上面加了防阴雨盖篷,这样风再也奈何不得它,所以很适合北方作战用。
“九头鸟”是明代的一种大型鸟铳,重约20余斤,可装药1两2钱,装大弹1个,小弹(约有铜钱大小)9个。枪管口径较粗,射出的火力也大。另外还有一种专供皇帝使用的鸟枪,称“御制火枪”,长约10尺,枪管细长,其射程较远,制做精良,是狩猎的优质火枪。
10.清代的鸟枪和抬枪其形制基本沿袭明代,没有很大发展。特别是清代前期,一度政治较清明,战事渐少,使得废弛,世人安于盛平年景。
加上清朝统治者思想守旧,重骑射而轻火器,故对明末的一些先进火器,如“掣雷铳”、“迅雷铳”、“自生火铳”等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使用,结果渐渐成了鲜为了人知的历史遗物。康熙年间,有位兵士专家名叫戴梓,他曾发明了一种“连珠铳”,形状类似琵琶,火药和铅弹皆贮藏在铳脊处,安装机关可以开闭。铳有两机相连,扳动第一机时,火药弹丸自动落入枪管,同时第二机随之转动,磨擦燧石发火。这种“连珠铳”装填一次可连续发射28发铅弹,其性能类似近代的机关枪。
这种武器在当时西方各国尚未出现,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了。同时期,戴梓还研制出“蟠肠鸟枪”和“冲天炮”,都堪称当时火器之精品。
但这些重大的发明创造并未引起清朝统治者的重视,更没有得到利用和。而戴梓本人也因受人陷害,被贬职充军关外,遂使发明创制的兵器大多失传。
在清王朝统治的近300年间,我国的火器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却在火器发展方面,飞快地崛起,不断吸收各家之长,大胆创新,研制出一代又一代新式火器,这就拉开了我国火器与西方火器的差距。
当清政府高枕火绳枪,闭关自守,忙于盘剥百姓,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时候,西方国家新兴的资产阶级军队已经端起新式步枪,虎视眈眈地把爪牙伸向了昏昏欲睡的东方古国。
在宋代以前,'砲'专指抛石机,后来才把一部分射击火器,爆炸性火器都称为'炮'。
自明代中叶以后,人们逐渐把那些口径大,份量重的射击性火器称为“将军”或“炮”,而将口径较小,份量较轻的火器称为“铳”或“枪”,从而逐渐出现了枪和炮的区分。
所以“炮”真正成为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种含义,还是16世纪以后的事情。
火炮最早产生于元代,是由金属管形火器发展而来。在我国古代,蒙古族原先是个社会生产比较落后的民族,但他们能够充分吸收和利用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到宋朝末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兵器制造方面取得显著进步。
为发展实力,征服中原,进而统治中国,蒙古军队以勇猛剽悍的骑兵队冲入了内地。在兵器制造方面发展很快,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
到了元代末年,火铳已经成为部队作战的重要武器。
1395年,朱元璋部与张士诚部交战于绍兴,双方军队都使用了火铳。1366年,徐达率领军队攻打平江(今江苏苏州)时,曾大量地使用火铳,到清朝乾隆年间,清军平定苗疆时,共毁除1000多个苗寨,缴获铳炮46500具,另外还有刀矛弓弩标甲148000件。
可见,不仅内地军队兵器繁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大量拥有铳炮。
明代在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火器的创造和生产有了较全面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
从简单的火铳发展到鸟枪和大炮,并大胆吸取和引进了西方国家的先进兵器制造技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从而将我国古代火器发展推向颠峰。
火炮具有轻型武器无法抵挡的强大威力,在战斗中往往能有效地击溃敌人大部队的正面直攻,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
还能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敌军的城防堡垒、桥梁、路障等军事设施,为部队前进扫清障碍。
同时,在海防守卫战中,能远距离击毁敌船。
我们所熟悉的大炮,多是从反映战争题材的影片、画册中看到的。
那烈火硝烟的沙场上,数门大炮齐射,炮弹呼啸着飞越天空,爆炸声震撼天地,所有目标顿变废墟…
鉴于火炮的威力,自它问世以来,倍受兵家赏识。我国古代的火炮常常冠以“神威”、“威远”、“无敌”、“百胜”等令人听之顿生敬畏之心的头衔。
由此炮兵的建设更显重要,在我国明代专设“神机营”,封各型火炮为“将军”,有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等,还有铜将军,夺门将军等。
不仅我国军事家如此看重火炮,世界各国军队也都非常注重炮兵的发展,斯大林曾赞誉炮兵为“战争之神”。
我国古代每年春秋,军中都要派官员祭奠神炮,以表示推崇。
我国明代装备军队的火炮达百余种,用于水战、陆战、海防等。明代中叶以前的各种火炮没有瞄准具。这些火炮身管短,炮的口径和弹药均无标准,装填发射速度慢,射程也较近,命中率偏低,威力有限,而且发射时后座力极大,一般要把后座建的有二三十步远,有时还会左右横蹦,甚至翻转倒地,往往伤及炮手。
还由于炮身笨重,行军移动时,须车载骡驮,极不方便。15世纪创制了专用炮车,把大型火炮固定在炮车上,临敌射击,省去了搬运的不便。这种炮车有两轮、三轮和四轮的,但火炮发射时,炮车仍要后座一丈远。后来又用铁锚来固定炮车,或将车轮埋入土中,小一点的火炮就直接用铁橛钉在地上,这样可以控制后座力,同时又可使命中较为准确。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兵器家们又发明了炮架。火炮安装在这种炮架上,可以上下左右旋转,变换各个方向射击。这些改进,使得火炮可以运用自如,机动性加强;可随时变换射击方位,扩大了射杀幅度。
在此基础上,为了增加火炮的发射速度,还发明了“两头铜铳”和“百子连珠炮”。为了增强炮身的抗裂性能,在炮身外增加了铁箍。
下面先择要介绍没有瞄准装具的各类火炮的形制及性能。
1.虎蹲炮
这是明代中叶的一种将军炮,创制于明朝嘉靖年间,那时在我国东南山区,倭患猖獗,当地军民利用多种形式与倭寇战斗。
但由于水田里沟渠纵横,地形复杂,原来使用的武器显现出很多缺陷,有的毒虎炮体轻易跳;佛朗机体重形笨,装运困难,举步维艰;鸟铳火力弱,难以抵挡倭寇的结队冲锋。
于是兵器家们创制了这种虎蹲炮,它像一只蹲卧的老虎,有着粗壮的炮身,首尾2尺长,周身加了7道铁箍,炮头由两只铁爪架起,另有铁绊,全重36斤。
看起来虎虎势势,煞是威风。发射之前须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于地面,每次发射可装填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一个重30两的大铅弹或大石弹压顶,发射时大小子弹齐飞出去,轰声如雷,杀伤威力及辐射范围都很大,特别适用于防险守隘,轰击倭寇密集的作战队形,有效地阻遏其疯狂的攻势。所以,在以后的抗倭战争中,戚继光的军队里,每500人装备3门虎蹲炮,专门用来扼守路口和要塞。
嘉靖年间制造的虎蹲炮,长1呎9吋(约合0.6米),重36斤(约合21.5千克),配有铁爪﹑铁绊,发射前可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于地面,形似虎蹲,这种炮克服了发射时后坐力大﹑跳动厉害的缺点。
虎蹲炮属于用手点火发射的有筒式火炮,特点是具备有炮架。
在炮口和第二节炮筒之间设置了固定炮加,火炮始终处在举头状态,因其状如虎蹲之势,故命名为虎蹲炮。填装过程是:先装火药和土隔,再装弹丸,据《火炮式谚解图》,填装一次需要炮捻半条,火药6两,土隔两寸,铅丸70颗或铁丸30颗。发射前再将一颗大铅子(重5两)放在炮口中央发射。该炮铸铁而制,全长40cm,口径4cm,外径14cm。
2.轰天霹雳猛火炮
这是一种专门用来攻城的火炮。火炮由坚木制成的原炮架支撑,炮首高昂,炮尾用铁索固定于地面。
炮弹用生铁熔铸,内装1升、2升或3升火药,依爆炸力大小依次称作飞火、神火、烈火。这种炮弹,破坏力、杀伤力都很强。攻城战斗中足以炸毁城门,破坏城墙等。
我国的火炮装有瞄准具是从明代中叶,佛朗机输入之后开始的。
火炮装设瞄准具以后,大大提高了射击的准确度。这些火炮普遍延长了身管,从而增加了火炮的射程;还采用了多子炮,可以连续射击,加大了火炮的射速,有效地防上了火炮炸裂。通过这一系列的技术改进,火炮的威力大增。
“佛朗机”,是当时土耳其人、阿拉伯人以及其他东方民族泛指欧洲人所用的名称。中国人称葡萄牙人为“佛朗机”,这是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口中传来的。
1497~1498年,葡萄牙殖民者瓦斯科-达-伽马乘船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的马拉巴尔海岸以后,目睹富庶的东方宝地,激起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垂涎。为了更多地掠夺东方的财富,扩张他们的势力,从那时起,葡萄牙的海盗商人不避远洋之险,经常率舰队东来。进而于1505年占领了印度的西南海岸。
1509年又到了马六甲。
1517年,葡萄牙殖民者的八艘海盗船驶到广东东莞县境。当时的两广总督陈金对他们以礼相待,并让这些远方来的不速之客住进专门招待外宾使节的怀远驿。
那时我国东南沿海的渔民经常遭到“海盗”的杀戮和抢劫,罹患深重。因此广东金事、署海道事顾应祥,正忙于镇压海盗“雷震”等。
葡萄牙殖民者通过通事(翻译)献给顾应祥一个火铳并火药方,顾应祥曾在教场上试放过。那铳身是用铁铸造,长5~6尺,炮管细长,炮身腹部浑圆粗壮,腹中有长孔,可安装弹药。另有五个贮满火药的子铳,轮流从长孔中装入腹内,可连续发射,铳外又用木包铁箍以防炸裂。
葡萄牙人的海船上都装备这种火器,船舷两边各安置四五个,人躲在船舱内用炮铳射击。
敌船接近时,只要中弹,立时穿透船板,水进船沉。所以葡萄牙殖民者凭此利器,横行霸海,所向无敌。中国从他们手中获得的这支铳,是最早的一支佛朗机铳,只是那时人们只称它“铳”。
后来,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势力日渐扩张,在我国沿海地区的活动十分频繁,不仅掠夺财物而且掠买人口,无恶不作,使当地人民无法生活。
1521年,明政府要求他们离境被拒绝,于是不得不采取武力驱逐,双方发生了冲突。
当时,葡萄牙的海盗船上的两名中国水手,一个叫杨三,一个戴明,多年住在国外,随船奔波四方,熟悉葡萄牙人造船、铸铳以及制火药的方法。
当时广东海道副使汪鋐,秘密派人到葡萄牙船上假装卖酒、私下与杨三等人通话,晓以大义,劝他们为祖国效力,为父老乡亲争气,并给予重赏。
趁黑夜用小船接迎他们上岸,令照样制造铜铳和火药。1521年,杨三、戴明等人在广东仿制葡萄牙火铳,是中国正式铸造佛朗机的开始。
首批仿制的佛朗机铳装备了海船,汪鋐率明军水兵用它击退了葡萄牙海盗船,以其人之道还治了其人之身。这次作战共缴获葡萄牙人大小火铳20余支,无以命名,便因其人称而得名“佛朗机”。
据明史记载,这些缴获的佛朗机铳,是用铜铸造的,长五六尺,大铳重1000斤,小铳也达150斤,巨腹长劲,腹部有长孔,可以安装子铳5枚,贮药置于腹内,发射时,火力迅猛,射程足有百余丈,最适合水战、海战。这种新式火炮,比明朝原有的火炮先进一步,其特点是装填弹药便利,发射速度相对加快,并安装了瞄准具,使得弹着点比较准确。1529年,根据汪鋐的建议,按照佛朗机的样式,铸造铳炮300门,命名为“大将军”,分配到各边防要镇,守卫海防。从这个时期起,中国开始大规模地铸造佛朗机铳炮。当时制造的佛朗机有大、中、小样佛朗机,百子佛朗机,万胜佛朗机等。
3.威远炮
这种炮是明代兵器家根据大将军炮改装而成的。大将军炮原用铁箍缠身,重达370多斤,运动十分不便。改制后的炮身去掉铁箍,并将装药部位增厚,前加准星,后设照门,取名“威远炮”。这种炮竖起来像巨大的花瓶,分1号、2号两型。2号炮身长2尺8寸,底至火门高5寸,火门至腹部高3寸2分,炮口径2寸2分,全重120斤。火门上有活盖,以防阴雨。1000步处可瞄准发射。每次装药8两,重3斤6两的大铅子1枚;装小铅子时,可装100枚,每枚重6钱。发射时,将炮口垫高1寸,据说大铅子可远射10里,小铅子也可达4~5里,子弹散布面约40多步。1号炮重200斤,口径大小和炮身长度比2号炮略有增加。这种炮用车装载,每门炮配炮手3人,发射时,炮口垫高5~6寸,射程比2号炮还远。
16世纪末,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新的资产阶级国家——荷兰。荷兰诞生后不久便开始参与了殖民战争,与西班牙、葡萄牙争夺海外霸权。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曾几次进攻澳门,劫掠葡萄牙殖民者的船只。1604年,荷兰船只与明朝军队相遇,荷军以强大的攻势击败了明军,人们在此战中都被荷军猛烈的炮火所震惊。后来,在与荷兰殖民者的接触中,明朝人得到了这种巨炮。据记载这种炮“长二丈余,重者达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因为当时中国人称荷兰人为“红毛夷”或“红夷”,所以也移名于大炮身上,称“红夷大炮”。到清朝时,满清统治者忌讳“夷”字,故改称“红衣大炮”。
明朝万历末年,我国东北边境局势日趋紧张,为了对付满军的攻势,天启、崇祯年间,大科学家徐光启、李之藻等人提议引进外国先进火炮,为我所用。明朝政府先后两次从澳门进日“红夷大炮”,并聘请意大利人、葡萄牙人教练中国士兵*炮之法。进而于1622年(明天启二年),开始仿制“红夷大炮”,封其为“大将军”。当时的两广总督王尊德,监造大中型西洋火炮500具,向朝廷进贡了175具。现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的12门明末西洋火炮中,有5门是当年王尊德所进,重量达1300~2000斤,至今依然完好。这便是仿制红夷大炮,用来充实明军武备的历史见证。当明朝军队与后金军作战时,有效地发挥了这些进口和仿制的红夷大炮的威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1626年,后金首领努尔哈赤率大军进攻宁远(今辽宁兴城),明军守将袁崇焕将12门红夷大炮,一字排列城头。只见后金兵用坚厚的盾牌护住头颅,尾随在牌车后面,跃过城壕,云集于城脚下,架起云梯,攀援而上。袁崇焕急命军士坠下大石,夹杂着火器,将云梯摧毁。敌方盾牌兵又在城下用利器凿穴。袁崇焕命令开大炮,只见大炮轰然一响,弹飞空中,烟雾蔽天,血肉遍地,牌车粉碎。明军以这种摧枯拉朽之势,一次又一次打退了后金兵的进攻,努尔哈赤也身负重伤,很快身亡。明军在宁远守城战中,以不到2万人的兵力,击垮了后金军精兵五六万人的强大攻势,取得了明军与后金军作战的首次大捷。
第二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又率大军围攻锦州,再攻宁远,均被明军的红夷大炮击退,后金兵死伤惨重。这是明军自“宁远大捷之后,取得的又一次胜利——宁锦大捷”。从此,“红夷大炮”名声大噪,天启皇帝接连下旨,要求“如法多制,以资防御”。于是朝野上下无不闻风而动,掀起了仿造红夷大炮的热潮。
在明朝晚期,军工部门仿制红夷大炮的过程中,一些西方传教士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他们翻译西方书籍,介绍了西方先进的造炮技术,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日耳曼人汤若望。崇祯皇帝对他倍加赏识,曾专门在皇城内择地设置炮场,供汤若望研制大炮用,并且派人跟班学习技术。汤若望先造出20门巨炮,能一次发射40磅重的炮弹。这种炮被运到郊外试放,威力惊人,试验非常成功。此后,又造出500门小炮,便于随军携带,使用方便灵活。1643年,由汤若望口授,焦勗整理写成《火攻挈要》一书,分上下两卷,并附有《火攻秘要》一卷。此书对火炮的冶炼、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的配制,炮弹的制造等均有详尽的阐述,另附40幅图。这部书是明末有关西洋火炮技术的最权威性著作,一直到晚清仍被奉为“圭臬”,即火炮的“准则”或“法度”。
4.红夷大炮
这种炮是一种前装滑膛炮,当时在欧洲各国军队中十分盛行。
炮身是用铜铁熔铸为一个整个,膛壁前部薄,渐次向后增厚,尾部装尾珠。
炮身中部有炮耳,可架于炮车、炮架或固定在炮台上,炮耳炮身用活轴连接,射击时,炮身可变换角度仰射或俯射。火门孔设在炮身尾部。
红夷大炮与明代原有火炮相比,冶铸精细,设计比例更为科学,做工细致,可谓精坚耐用,并且射程较远。
红夷大炮使用的火药,加工较细,事先按定量用布袋装好,这样装填时既迅速又用量准确。放炮时,先将药袋填入炮膛底,用药撞压紧,上面再装填弹头。
炮弹多是实心球形弹,用石、铅、铁等材料制成。用于攻坚战时,可装体重个大的独弹;用于消灭敌集团人马时,可装个小量多的霰弹,即先在火药上填入一些碎铁,用破布塞紧,顶上再填一枚独弹封口,另外红夷大炮还配备有一些特制的链弹(又称“蝴蝶弹”)、响弹、凿弹等,分别用于不同的作战目的。
红夷大炮一般配有两轮木架炮车,有两道车墙,尾墙较长,便于安装炮身,并起固定作用,机动性较强。
红夷大炮还配备了较先进的测量弹着点距离的仪器——铳规,另有望远镜等辅助工具。
铳规多是铜制的,根据勾股弦定理设计,股长1尺,勾长1.5寸,宽4分,厚1分,勾股间连一弧形规,规分12度,中垂权线。
发射炮弹前,将规的股端插入炮口,看权线所指的角度,来调整炮身的俯仰角度,预测弹着点的远近。
通常有竖射、仰射、平射、侧射几个基本角度,而以仰射(6度,即今45度)射程最远。所以我们所见到的普通大炮一般都是炮筒仰成45度角的姿势。
在当时,弹道学尚未问世,也未发明出更精密的测距仪,发射炮弹全凭炮手的实践经验来判断方位,望远镜用来延伸视线,辅助炮手远距离观察敌阵,确定射击目标。
但这种仪器当时在我国还是稀罕物,不能大量装备炮兵。
关于红夷大炮的射程,据汤若望《火攻挚要》一书记述,用头号大铳,可将9斤重的弹头发射16里远。
但当时火炮有效射程没有这么远。据史料记载,宁远之役中,后金兵距城五里处扎营,城上以红夷大炮击之,杀伤数十人,后金兵被迫向后移营。据此看来,有效射程可在数里之内。
5.神飞炮
这种炮是明末创制的一种新型火炮。它兼收了佛朗机镜和红夷大炮的优点,在当时被封为“神感飞电大将军”。号神飞炮身长8尺,口径8寸,重达1000斤,有5门子炮,每门重80斤,良1.5尺,内装火药5斤,可发射25斤重的独弹丸,用来轰击战船、战车、城垣等;若用于射击敌军人马时,可装填200校各重2两的石弹。2号神飞炮,身长7尺,口径7寸,重800斤,于炮5门,其重量和装填弹药的数量均比二号炮递减。
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在清朝政府统治下,我国的造炮技术非但没有进展,而且日渐落后,火炮重量减少,质量下降。与此同时西方军工技术突飞猛进。到鸦片战争以后,清军装备的旧式火炮便逐渐被西方近代化火炮所取代。
辎重营编制:全营1908人,内将官1,中军1,军车兵30人,杂役兵254人,车炮兵1622人。每车配佛郎机炮3门,每门3人,共计佛郎机160门,鸟铳手640人。全营一次载米200石,烘炒300石,黑豆500石,可供1万人3日之用。
水兵营:每营编2哨,共510人,配大、中、小战船10艘,装备大炮4门,佛郎机40门,碗口铳30门,喷筒500个,鸟嘴铳68支。使用火炮和佛郎机者132人。
明朝末年神机营的编制: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炮);共计官兵5000人。
装备火器:霹雳炮3600杆(步兵火铳),合用药9000斤,重八钱铅子90万个。大连珠炮200杆(多管火铳),合用药675斤。手把口400杆(炮兵防身用手铳),盏口将军160位(野战重炮)。
孙承宗编炼的车营资料(标准车营):全营兵力: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辎重车夫512人,各级军官,侍从,传令,杂役515人,共计官兵6627人。
装备火器:枪1984枝;其中鸟铳256枝,3眼枪1728枝,大小佛朗机共256挺,各种火炮(红夷,神飞,灭虏等等,都是牛*的啊!)88门。
装备车辆:偏厢车128辆(战车,主要对付骑兵,或是放置大炮),辎重车256辆。
车营的编制:战车子营按照营-冲-衡-乘-车分5级编制。每营4冲-每冲2衡-每衡4乘-每乘4车(偏厢车),合计战车128辆,配属给步兵子营使用。
步兵子营和骑兵子营则仿造战车子营编制。步兵子营每100人为1乘-400人为1衡-800人为1冲-4冲3200人为1步兵子营。
骑兵子营以50骑为1乘-200骑为1衡-400骑为1冲-4冲1600骑兵为1骑兵子营;另配一个2冲的骑兵权勇队(预备队),一共有2400名骑兵。
网梭船:超小型,形如梭,竹桅木帆,吃水七八寸,内有2-4人,装备二三支鸟枪。战时二三百船蜂聚蚁附。
鹰船:轻型,两头尖翘,不辨首尾,进退如飞,机动性强。四周用茅竹密钉以掩护,竹间留铳眼。常冲入敌阵,与沙船配合。
连环船:轻型,长4丈,形似一船实为二船。前船占三分之一,后船占三分之二,中用2铁环相连。前船有大倒须钉多个,上载火球、神烟、神沙、毒火,并有火铳,后船安桨载乘士兵。战时顺风直驶敌阵,前船钉于敌船上,并点燃各种火器,同时解脱铁环,后船返航,后船既返,前船烈焰旋起,敌船遂焚。
子母船:轻型,母船长3丈5,前2丈,后1丈5,只有两边舷板,内空,有一小船,上有盖板,有4桨可划,用绳索与母船绑。母船有柴火猛油,火药火线。战时母船迅速抵近敌船,钉在一起,点燃母船后人乘子船而返。
火龙船:轻型,分三层。以生牛皮为护,上有铳眼,中置刀板,钉板,下伏士兵。两侧有飞轮,4名水手。先伪败于敌,诱敌登船,开动机关,使敌从上层落入中层刀板钉板中。
赤龙舟:轻型,船身像龙,分为3层,内藏火器刀枪。船首如龙头张口,内藏士兵一人,侦察敌情。龙背用竹片钉之,胸开一小铁门,两侧各有1口供一兵划桨。身有坚木架2个,船龙骨以铁坠,使船平稳。内部除兵器外不装他物,2兵于其内发射火器,一兵掌舵*帆。常以数百船齐射攻敌。
苍山船:小型,吃水5尺,装备佛郎机2门,碗口铳3个,鸟枪4把,喷筒40个,烟筒60个,火砖30块,火箭100支,药弩4张,弩箭100支。全船37人,水手4人,战士33人,编三甲。第一甲佛郎机与鸟枪,第三甲火器,第二甲冷兵器。
车轮舸:以轮击水的战船,长4丈2,宽1丈3,外虚边框各1尺,内安4轮,轮头入水约1尺,船速远快于划桨。船前平头长8尺,中舱长2丈7,尾长7尺。上有板钉棚窝,通前彻后,两边伏下,每块板长5尺,宽2尺。作战时先放神沙、沙筒、神火,之后掀开船板,士兵立于两侧,向敌船抛掷火球,发射火箭,投掷标枪,毁杀敌船。
海沧船:中型,吃水七八尺深,风小时机动,配合福船。装佛郎机4门,碗口铳3个,鸟枪6,喷筒50,烟罐80,火炮10,火砖50,火箭200,药弩6张,弩箭100。乘员53人,水手9人,战士44人,分4甲。第一甲佛郎机和鸟枪,第四甲火器甲。
福船:大型,身高大,底尖上挑,首昂尾翘,树2桅,舱3层,船面设楼高如城,旁有护板。士兵掩护在其后向敌船射箭发弹,掷火球、火砖、火桶。并顺水顺风撞沉倭船。船备舰首炮一门、大佛郎机6门、碗口铳3个、喷筒60个,鸟枪10支,烟筒100个,弩箭500支,火药弩10张,火箭300支,火砖100块,火炮20个,及冷兵器上千。乘员64人,水手9人,战士55人,编5甲。一为佛郎机甲,*舰首炮、佛郎机,近敌掷火球火砖;第二甲是鸟枪甲,专门射鸟枪;第三、四甲为标枪杂役,兼*舟近战;第五甲为火弩甲,专射火箭。
蜈蚣船:仿葡萄牙多桨船,大型。底尖而阔,航行迅速,逆风亦可行,不惧风浪。上有大佛郎机舰炮,重千斤,并有火球、火箭。
(https://www.biquya.cc/id44833/240051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