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天朝来说,最不值钱的或许就是人口了。天朝的人太多了,以至于在天朝你若果想看一个城市多发达,去看一下堵车的情况就可以了,堵车什么的才是衡量标准,证明人流量大。
七个人,不过是沧海一栗,即使是在帝都,也不会有人在意。不过,如果是莫名其妙消失的七个人的话,就有点意思了。
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xì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构成和社会关xì、经济构成和经济关xì。人口的出生、死亡、婚配,处于家庭关xì、民族关xì、经济关xì、政治关xì及社会关xì之中,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xì、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同人口发展过程相关。
中文名人口外文名Population增长模式原始,传统,过渡,现代型全球人口7,033,642,538(2012年8月19日)
目录1词语概念??基本信息??基本解释??引证解释2基本含义??全球??不均衡的增长格局??理想结构??中国生育率较低??人口爆zhà??普查??各国排名3合理容量??地球能养活多少人??合理的容量4分类??按行政建制分类??按常住分类??按是否在业分类5迁移??概念??原因6分布??四大稠密区??四大稀疏区7普查8政策9老龄化1词语概念编辑
基本信息
词目:人口世界人口密度世界人口密度
拼音:rénkǒu英文:Population基本解释
1.[population]2.人民或居民总数3.人[1]引证解释
1.居住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的总数。
《汉书·王莽传上》:“羌豪良愿等种,人口可万二千人。”宋岳飞《条画合行事件札子》:“本军头口老小正兵七万人口。”郭沫若《海涛集·流沙》:“这表示厂里并不止那烧窑老一人,一定还有相当的人口的。”
2.人。
元刘致《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有钱的纳宠妾买人口偏兴旺。”《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不动干戈,能入虎穴,取出人口,真奇才奇想!”洪深《香稻米》第三幕:“这种时候,偏偏还要添人口!”
3.人的口,指言谈、议论。
《孔丛子·抗志》:“夫其亲敬,非心见吾所可亲敬也,则亦以人口而疏慢吾矣。”明胡应麟《诗薮·遗逸上》:“惟其好立异名,故纷纷人口不已。”[1]2基本含义编辑
人口按居住地可以划分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还可以按年龄、性别、职业、部门等构成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人口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由于社会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口发展过程不同,人们对人口现象的认识和反映也不同,所以在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人口思想和理论。
全球
全球人口:7,033,642,538(2012年8月19日)
增长模式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为发展中国家,如亚洲的巴基斯坦过渡型:介于传统型与现代性之间的一种类型,出生率由高转向低,死亡率由高转向低,自然增长率亦由高转向低。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如欧洲的德国,东亚大部分国家除蒙古及北朝鲜外这一类型。
增长模式的转变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更加明显。
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呈现负增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是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总体看来,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有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能否顺利实现转变,对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预测人口预测就是根据现有的人口状况并考lǜ影响人口发展的各种因素,按照科学的方法,测算在未来某个时间的人口规模、水平和趋势。
人口预测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重要信息,预测的结果可以指明经济发展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借以帮助制订正确的政策。人口预测始于1696年,当时英国社会学家G.金使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对英国未来600年的人口发展进行了粗略的计算,虽然这一结果与以后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但他的思想却对后人的工作很有启发。
自然增长人口增长计算公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
出生率是一年内出生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人口的数量自有记录以来,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才大大加快。
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5亿。
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如今,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zhà”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不均衡的增长格局
根据联合国数据,世界人口已经达到70亿。与之相伴,世界人口的增长却极其不均衡,发达国家人口要么已经停止增长,要么增长缓慢,而很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仍然很快。每年新增的7800万口很大一部分分布在最贫穷的一些国家。
人类人类如今,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大大低于更替水平。2005年~2010年,发达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1.6,其中低于1.3的国家有14个。在平均生育年龄为30岁的稳定人口中,1.3的总和生育率意味着人口规模每年下降1.5%,人口规模45年就会减半。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在150个发展中国家中,2005年~2010年,仍然高于每个妇女5个孩子生育水平的国家有27个,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妇女平均每人生育4.4个孩子,其中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每个妇女平均生育5.3个孩子。如今,非洲大陆人口已经达到10亿,且以每年2400万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将超过20亿。
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会增加30亿左右,其中97%的新增人口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将从82%上升到87%,发达国家的比重相应地从18%下降到13%。世界人口的不均衡增长正在给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理想结构
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dà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低增长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高增长(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负增长(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由于人口出生率较难控制(特别是进入少子化社会以后更难于实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抑制或鼓励育龄妇女的生育胎次来实现。要实现代际均衡(零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13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要实现代际低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2胎(中产二胎,金领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2.5胎(普通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2010年人口普查长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18110,其中“城市”为0.88210,“镇”为1.15340,“乡村”为1.43755。要将中国的生育率调控到2.3胎,实行“鼓励二胎、充许一胎、征税多胎和无胎”的生育政策是最理想的选zé(俄罗斯已经实行鼓励多胎和征税无胎的政策),这有利于实现人口调控的“费改税”,并从根本上减少中国政府的非税收入,改善政府形象。同时,还有利于形成“普通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和少胎”的理想人口结构,有利于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尽快使中国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人口的理想结构如下图:
中国生育率较低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见后附文),依据其趋势好坏(民族构成、地区分布和人口的流动的好坏较难确定),可概括为:一、趋势向好的数据有:1、人口增长趋缓。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1999年来中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2、总人口性别比下降。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3、老龄化加速(注:老龄化与少子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4、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上升。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5、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二、趋势向坏的数据有:①少子化(注:少子化与老龄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
②总和生育率较低。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实现代际均衡的总和生育率,在发达国家为2.13,在发展中国家为2.30;实现代际低增长的总和生育率,在发达国家应达2.2胎;在发展中国家应达2.3胎~2.5胎(普通一胎,中产二胎,少数多胎或无胎)。
2008年中国人口结构如下图:资料1:3000万人口以上国家的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国名——普查时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少子化程度日本——2005-04-01——13.8%——超少子化意大利——2003-01-01——14.3%——超少子化西班牙——2003-07-01——14.5%——超少子化德国——2002-12-31——15.0%——严重少子化乌克兰——2002-12-31——15.8%——严重少子化中国——2010-12-31——16.6%——严重少子化俄罗斯——2002-01-01——16.8%——严重少子化波兰——2001-12-31——18.2%——少子化加拿大——2003-07-01——18.3%——少子化英国——2002-06-30——18.6%——少子化法国——2003-01-01——18.9%——少子化韩国——2002-07-01——20.6%——正常美国——2002-07-01——21.0%——正常阿根廷——2001-11-17——28.3%——多子化南非——2001-10-01——32.1%——严重多子化印度——2001-03-01——34.4%——严重多子化坦桑尼亚——2002-08-24——44.2%——超多子化(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网站)
资料2:中国人口出生率(09年中国卫生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份——人口出生率(‰)——少子化程度1949——36.00——超多子化1965——37.88——超多子化1970——33.43——超多子化1975——23.01——超多子化1980——18.21——多子化1985——21.04——超多子化1990——21.06——超多子化1992——18.24——多子化1993——18.09——多子化1994——17.70——多子化1995——17.12——多子化1996——16.98——正常1997——16.57——正常1998——15.64——正常1999——14.64——少子化2000——14.03——少子化2001——13.38——少子化2002——12.86——严重少子化2003——12.41——严重少子化2004——12.29——严重少子化2005——12.40——严重少子化2006——12.09——严重少子化2007——12.10——严重少子化2008——12.14——严重少子化(注:人口出生率21.0‰以上为超多子化;21.0‰~19.0‰为严重多子化;19.0‰~17.0‰为多子化;17.0‰~15.0‰为正常;15.0‰~13.0‰为少子化;13.0‰~11.0‰为严重少子化;11.0‰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3: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国家统计局数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份——总和生育率(孩)——少子化程度1950——5.81——超多子化1955——6.26——超多子化1960——4.02——严重多子化1965——6.08——超多子化1970——5.81——超多子化1975——3.57——严重多子化1980——2.24——正常1985——2.20——正常1990——2.31——正常1995——1.56——严重少子化2000——1.22——严重少子化2005——1.34——严重少子化2010——1.44——严重少子化(注:总和生育率:5.0以上为超多子化;5.0~3.0为严重多子化;3.0~2.4为多子化;2.4~2.1为正常;2.1~1.8为少子化;1.8~1.5为严重少子化;1.5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4:日本的总合生育率(2000年-2005年)
————————————————————-年份——总合生育率%2000——1.472001——1.302002——1.172003——1.192004——1.162005——1.08(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少子化社会白皮书)
资料5:1990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了1989年的日本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7%的惊人数字,这在日本被称为“1.57”危机。这一数字震动了日本政府和国民,“控制少子化进程,促进适龄妇女生育”就成为了当时日本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厚生省因此紧急设置了“有关今后家庭及抚养孩子的谈心会”,该谈心会主要讨论:从“为了企业生产活动的家庭生活”向“为了家庭生活的企业生产活动”的转变,今后要营造男女共同生育抚养子女的环境。并指出,教育、居住状况所带来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女性分娩、抚养孩子与继续工作的矛盾、女性的晚婚化、年轻人的单身化意识是当时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57”冲击就此拉开了日本政府与少子化斗争的帷幕。
日本当局一项新调查显示,日本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最理想的状况是每对夫妇诞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这极低水平。“少子化”即生育率低,在日本已达到危害“国家兴衰”的地步,日本政府一份内部文件就将少子化的严重程度,称为“静默发生中的紧急状态”。
资料6: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曾指出,出生率急剧下降,将导致劳动人口减少、国内市场规模缩小、中青年负担增加等问题,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实际上,在现今的日本,人口少子化已经给经济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首先,少子化加速了日本高龄化社会的进程。少子高龄化的结果,给日本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这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特别是波及到经济增长的减速以及家庭模式的变化。其次,少子化对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化最明显的特征是人口减少,同时,高龄人口的消费呈减少趋势,儿童数量减少也造成需要减少。从供给方面来讲,劳动人口的减少造成劳动供给缩小。供求双方的缩小将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高龄化会增加社会保障成本,给企业带来福利负担,甚至会给日该企业竞争力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日本经济企划厅2000年6月发表的推算统计显示:2005年后的15年间,因人口减少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6.7%(日日本内阁府网站)。
资料7:当进入了严重少子化社会后(年人口出生率低于13.0‰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18%或总和生育率低于1.8),人口均衡难于恢复,人口衰退不可避免!——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2011年4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亿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199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中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1999年以来中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城乡构成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区分布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dà,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九、人口的流动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后,在全国随机抽取了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通过与现场登记结果比对,这次普查的漏登率为0.12%。
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中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详细汇总和分析,并将陆续予以公布。
人口爆zhà
用来形容某地区的人口突然快速地增长,就像炸弹爆zhà的一瞬间般。人口爆zhà通常都会发生在战争之后的一至两年,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人口爆zhà。
全球人口数量爆zhà性的增长:从1820年的10亿、1930年20亿、1960年30亿、1974年40亿、1988年50亿、2000年60亿、截至2011年世界人口突pò70亿,正是因为人口爆zhà我们国家一直在努力做人口普查,很多大学都有人口普查小组负责和协助当地的人口普查工作.普查
(英文:census)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
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
各国排名
排名国家/政治体人口资料日期占世界比例-世界7,056,721,0822012-11-20100%1中国1,354,040,0002012-12-3119.07%2印度1,210,193,4222011-3-117.04%3美国315,250,0002013-2-14.44%4印尼237,556,3632010-53.35%5巴西193,946,8862012-7-12.69%6巴基斯坦182,118,0002013-2-12.56%7尼日利亚166,629,0002012-7-12.35%8孟加拉国155,058,0007月2,20132.18%9俄罗斯142,914,136January1,20112.01%10日本127,950,000June1,20111.8%11墨西哥112,336,538April15,20111.58%12菲律宾103,775,00220121.32%13越南87,375,00020111.23%14埃及84,030,0007月2,20131.18%15埃塞俄比亚82,101,99820111.16%16德国81,751,602January1,20111.15%17伊朗77,547,0007月2,20131.09%18土耳其73,722,988December31,20101.04%19泰国67,041,000July1,20100.94%20刚果民主共和国65,966,00020100.93%21法国65,821,885January1,20110.93%22英国62,435,709January1,20110.88%23意大利60,626,442December31,20100.85%24南非50,586,757July1,20110.71%25韩国50,400,00020110.71%26缅甸47,963,00020100.68%27哥伦比亚47,100,0007月2,20130.66%28西班牙46,125,154July1,20110.65%29乌克兰45,706,126May1,20110.64%30坦桑尼亚43,187,82320100.61%31阿根廷40,091,359October27,20100.56%32肯尼亚38,610,097August24–25,20090.54%33波兰38,501,00020110.54%34阿尔及利亚36,300,000January1,20110.51%35加拿大34,591,0007月2,20130.49%36摩洛哥32,864,0007月2,20130.46%37乌干达31,800,00020100.45%38伊拉克31,672,00020100.45%39阿富汗31,412,00020100.44%40苏丹30,894,00020080.44%41委内瑞拉30,154,0007月2,20130.42%42秘鲁29,461,933June30,20100.41%43尼泊尔28,584,97520110.4%44马来西亚28,334,13520100.4%45乌兹别克斯坦27,445,00020100.39%46沙特阿拉伯27,136,97720100.38%47加纳24,233,4312010-9-260.34%48朝鲜24,052,23120080.34%49叙利亚23,695,00020100.33%50台湾23,340,1362013-05-310.33%51澳大利亚23,291,1157月2,20130.33%52也门22,492,03520090.32%53罗马尼亚21,413,815January1,20110.3%54马达加斯加20,714,00020100.29%55斯里兰卡20,653,00020100.29%56莫桑比克20,579,26520070.29%57科特迪瓦19,738,00020100.28%58喀麦隆19,406,100January1,20100.27%59安哥拉19,082,00020100.27%60智利17,557,6007月2,20130.25%61荷兰16,697,80020100.24%62哈萨克斯坦16,518,000May1,20110.23%63布基纳法索15,730,977July1,20100.22%64尼日尔15,730,75420110.22%65马拉维14,901,00020100.21%66柬埔寨14,805,35820110.21%67马里14,517,176April1,20090.2%68危地马拉14,361,66620100.2%69厄瓜多尔14,306,876November28,20100.2%70赞比亚13,046,508October16,20100.18%71津巴布韦12,571,00020100.18%72塞内加尔12,434,00020100.18%73古巴11,241,161December31,20100.16%74乍得11,227,00020100.16%75比利时10,918,405January1,20110.15%76希腊10,787,690June1,20110.15%77葡萄牙10,636,979January1,20110.15%78突尼斯10,549,100July1,20100.15%79捷克10,535,811March31,20110.15%80玻利维亚10,426,15420100.15%81卢旺达10,412,82020100.15%82海地10,085,21420100.14%83匈牙利9,986,000January1,20110.14%84几内亚9,982,00020100.14%85白俄罗斯9,503,80720090.13%86瑞典9,440,588May31,20110.13%87多米尼加共和国9,378,818December1,20100.13%88索马里9,331,00020100.13%89阿塞拜疆9,165,000July1,20110.13%90贝宁8,778,64620100.12%91奥地利8,404,252January1,20110.12%92布隆迪8,383,00020100.12%9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8,264,070Mid-20100.116%94南苏丹8,260,49020080.12%95洪都拉斯8,215,31320110.12%96瑞士7,866,500December31,20100.11%97以色列7,759,300June30,20110.11%98保加利亚7,364,570February,20110.1%99塞尔维亚7,306,677January1,20100.1%100香港7,173,9002012年年底0.101%101塔吉克斯坦6,879,00020100.097%102巴布亚新几内亚6,703,00020100.094%103利比亚6,355,00020100.089%104老挝6,230,20020100.088%105巴拉圭6,230,00020100.088%106约旦6,187,00020100.087%107多哥6,028,00020100.085%108塞拉利昂5,868,00020100.083%109尼加拉瓜5,788,00020100.082%110萨尔瓦多5,744,11320090.081%111丹麦5,564,219April1,20110.078%112斯洛伐克5,435,273December31,20100.077%113芬兰5,432,3107月2,20130.077%114吉尔吉斯斯坦5,362,80020090.076%115厄立特里亚5,254,00020100.074%116新加坡5,076,700June30,20100.071%117挪威5,091,9007月2,20130.072%118土库曼斯坦5,042,00020100.071%119爱尔兰共和国4,581,269April10,20110.065%120哥斯达黎加4,563,53820100.064%121新西兰4,474,8007月2,20130.063%122格鲁吉亚4,436,400January1,20100.062%123中非共和国4,401,00020100.062%124克罗地亚4,290,61220110.06%125黎巴嫩4,228,00020100.06%126刚果共和国4,043,00020100.057%127利比里亚3,994,00020100.056%128巴勒斯坦国3,935,24920090.055%129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3,839,7372011-06-300.054%130波多黎各3,667,0842012-07-010.052%131摩尔多瓦3,563,800January1,20100.05%132毛里塔尼亚3,460,00020100.047%133巴拿马3,405,813May16,20100.048%134乌拉圭3,356,584June30,20100.047%135亚美尼亚3,264,500June20110.046%136立陶宛3,221,200June20110.045%137阿尔巴尼亚3,195,000January1,20100.045%138蒙古国2,909,7007月2,20130.04%139科威特2,737,00020100.039%140牙买加2,705,827December31,20100.038%141阿曼2,694,094December12,20100.038%142拉脱维亚2,218,800June20110.031%143莱索托2,171,00020100.031%144纳米比亚2,088,66920080.029%145斯洛文尼亚2,061,0107月2,20130.029%146马其顿共和国2,057,284January1,20110.029%147博茨瓦纳1,800,09820100.025%148冈比亚1,728,00020100.024%149卡塔尔1,696,563April20,20100.024%150几内亚比绍1,515,00020100.021%151加蓬1,505,00020100.021%152爱沙尼亚1,340,122January1,20110.019%153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317,714July1,20100.019%154毛里求斯1,280,925July1,20100.018%155巴林1,234,59620100.017%156斯威士兰1,186,00020100.017%157东帝汶1,124,00020100.016%158吉布提889,00020100.013%159斐济861,00020100.012%160塞浦路斯804,435January1,20110.011%161圭亚那784,89420100.011%162科摩罗735,00020100.01%163赤道几内亚700,00020100.01%164不丹695,82220100.01%165黑山625,26620110.009%166澳门556,800March31,20110.008%167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国531,00020100.007%168所罗门群岛530,66920100.007%169苏里南525,00020100.007%170卢森堡502,10020100.007%171佛得角491,575June16,20100.007%172马耳他417,608January1,20110.006%173文莱399,00020100.006%174巴哈马353,658May3,20100.005%175伯利兹333,200Mid-20090.005%176冰岛318,452January1,20110.004%177马尔代夫317,28020100.004%178巴巴多斯273,00020100.004%179瓦努阿图240,00020100.003%180萨摩亚187,03220100.003%181关岛180,00020100.003%182圣卢西亚166,526May10,20100.002%183圣多美和普林西比165,00020100.002%184库拉索142,180January1,20100.002%185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109,00020100.002%186美属维尔京群岛109,00020100.002%187阿鲁巴107,00020100.002%188格林纳达104,00020100.001%189汤加104,00020100.001%190密克罗尼西亚联邦102,624April4,20100.001%191基里巴斯100,00020100.001%192泽西岛92,500December31,20090.001%193安提瓜和巴布达89,00020100.001%194塞舌尔86,525July1,20100.001%195安道尔84,082December31,20090.001%196马恩岛83,00020100.001%197美属萨摩亚68,00020100.001%198多米尼克68,00020100.001%199百慕大64,566July1,20100.001%200根西岛62,431March31,20100.001%201北马里亚纳群岛61,00020100.001%202格陵兰56,45220100.001%203开曼群岛54,878October10,20100.001%204马绍尔群岛54,30520100.001%205圣基茨和尼维斯52,00020100.001%206法罗群岛48,596April1,20110.001%207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40,35720100.0006%208荷属圣马丁37,429January1,20100.0005%209列支敦士登36,157December31,20100.0005%210摩纳哥35,00020100.0005%211圣马利诺31,887December31,20100.0004%212直布罗陀29,44120100.0004%213英属维尔京群岛28,21320080.0004%214库克群岛24,600December20100.0003%215帕劳20,0000.0003%216安圭拉15,23620110.0002%217瑙鲁10,0000.0001%218图瓦卢10,0000.0001%219蒙特塞拉特岛5,1640.0001%220圣赫勒拿岛4,2550.0001%221福克兰群岛3,0000.00005%222纽埃1,5000.00003%223托克劳1,1000.00003%224梵蒂冈800July1,20120.00001%225皮特凯恩群岛67July1,20110.000001%[2]3合理容量编辑
地球能养活多少人
(https://www.biquya.cc/id43262/259209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