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百一十五章早朝(一)
次日,一觉睡醒,典韦捂着晕乎乎的额头,一抬眼,便正迎着捧着衣裳进门的邹柳儿。(小說網首发)
“汝怎的不多睡一会儿?”典韦挠了挠后脑勺,半响憋出一句话来。
“汝身为卫尉,每日须得上早朝,怎能迟到,来,快穿上盔甲。也不知道汝这身板怎生得这么硬朗,每日里驮着这数十斤锁子甲如常,若是压累了,何不卸下来。”邹柳儿看着典韦傻笑的模样,又掂量着手中沉沉的铠甲,忍不住埋怨道。。
“只要天下尚未太平,主公尚且需要俺,俺老典便要时刻穿戴着这身铠甲,持着双戟,放眼天下,到处亦是去得。”典韦咧嘴笑道。
“哎,也不知道这纷争的乱世何时方能平定,吾这妇道人家可不愿汝再上战场了。”邹柳儿细心为典韦一一穿戴着,嘟囔着嘴,昨夜过后,一切心思却都是放在了典韦身上,自然话中亦是为着典韦考虑。
“俺身为大夏五虎上将之一,只要前方战事紧急,主公一动,俺老典必然会跟随主公南下,汝且宽心,今日早朝之后,俺必会向主公请命赐婚于汝吾。”典韦面色有些泛苦,想到尚在前线征战的袍泽,眼中却是有些憧憬。
“那汝快些回来,妾身在家中等汝。”邹柳儿埋下头去,低喃道。
“夫人且宽心。”典韦微微颔首,昂首阔步便是出得房门,很快,当邹柳儿奔到酒楼走廊窗户旁边之时,典韦策马的身影已是消散在长街之上。
“参见典将军”神武门前,群臣云集,武将一列,见到典韦到来,俱是齐声行礼。
“免礼。”典韦微微颔首,目光一扫,却是落到典军校尉鲜于辅、护军校尉鲜于银、牙将齐周的身上,后三者俱是头一低,面色有些为难。
典韦冷哼一声,当即踏步便是自左门而入,此三将本是刘虞旧部,后来张任征讨三韩的时候,此三将调动在乌桓召集的两万兵马驰援,却是得张任赞赏,而后便是调来戍守洛阳,而如今,却也是给城中的保皇一党有着极深的渊源,鲜于二将俱有兵权在身,而齐周亦是洛阳城门守将,麾下三千精兵戍守北门,若是此三将动乱,洛阳城必然动荡。典韦怀着沉重的心思,踏步来到宫门之前,仰头看去,张任立于宫门之前,身后御林军六将俱持着兵刃,威势逼人,见到张任之后,典韦心中巨石也就落定了,自追随张任以来,何时曾有遗漏之处,更何况,如今贾诩掌暗卫,更有上万锦衣卫于皇城内外护佑着,三万御林军,皆是归他典韦亲自调遣,便是十万大军前来围城,他亦是无惧。
“主公。”典韦微微躬身便是迎着张任脸上莫名其妙的笑意,面上陷入苦难,这洛阳城,这北境十二州之地,何人能瞒得过张任,昨夜他自己在风拂柳留宿,想必亦是落入暗卫的耳目之中,只不过,这风拂柳,日后的秘密却也再无人敢窥视了,张任的亲信之人,俱是如此,对于此事,典韦却是感到十分欣慰,即便是自己有任何好歹,张任尚在,自己的家人便可安稳无忧,有这等主公,一生追随,却是万幸。
“一切有吾。”张任摆摆手,带着几分笑意,便率先转身,踏入堂中,大堂中,荀氏一族已是率先到达,对于每日的早朝,这些顽固的朝臣们,向来很是看重。
“拜见夏王。”见得张任到来,群臣陆续站定,堂中那刚刚抵达的一小半人竟然大部俱是保皇一党,但见到张任,亦是不敢托大,俱是躬身一礼。
“嗯。”张任随意摆摆手,踏步上前,一屁股便是坐到了金銮殿之下的台阶上。
“王爷为何居坐此处,吾等...”群臣俱是面色疑惑,而蔡邕更是皱着眉头上前便要拉起张任。
“岳父无须上前,今日早朝,孤便在此坐观一件乐事。”张任摆摆手,示意蔡邕不要上前,蔡邕正要再言相劝,而一旁的戏志才、郭嘉却是将其拦住,凭他二人的天分,自是不难猜出张任有着另外的打算。
门外,接连不断的脚步声传来,大队大队的朝臣纷纷入内,眼看着一场腥风血雨将要再次掀起,张任嘴角微微勾勒,或许,这便是为天下一统之前最后一次清理朝堂之上的蛀虫了罢。
......。。
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帝喾都亳邑,夏太康迁都斟,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十三个王朝。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建东都,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网;东汉时期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
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程颐、程颢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洛邑、神都。境内山川纵横,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据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关都邑,八面环山,五水绕洛城”的说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名,“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称。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正统王朝在洛阳建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跨度最大的城市,“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先后100多个帝王在这里指点江山,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称,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法定命名为神都的城市,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中国的国名便源自古洛阳,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世人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阳有着数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从夏朝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阳指点江山。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市。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时间最长的城市。洛阳历史曾用名或别名,斟、西毫、洛邑、洛师、成周、王城、雒阳、神都、京洛、洛京、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
洛阳,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开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以来,洛阳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为天人共羡之神都。洛阳代表最早的中国,也是最本色的中国、最渊深的中国。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而且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八方辐辏”、“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所以历朝历代均为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距今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黄河中游两岸及伊、洛、、涧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新中国成立后在洛阳一带发现的孙旗屯遗址、王湾遗址、矬李遗址等近200处聚落遗址,便是当时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
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地。洛阳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今偃师二里头)为都。二里头(一至四期)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1735-公元前1540年。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亳(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商汤之后的数代帝王均以此为都,前后累计200余年。偃师商城(一至三期)的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1600-公元前1260年。
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自此,有23个国王都居洛阳,前后历经500余年之久。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
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辖洛阳、河南(汉置,治王城)、偃师、缑氏、平(偃师西北)、平阴(孟津东北)、新成(伊川西南)、成(新安东)及巩、荥阳、新郑、中牟、开封等22县。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属司隶。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阳为宜阳,设“新室东都”和“中市”。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为河南尹。汉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黄初元年(220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设司隶校尉部。泰始元年(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东晋时称故都洛阳为中京,一直沿用到南朝宋武帝、宋文帝、宋明帝。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阳置洛州,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洛共计330余年。北周平齐之后,升洛阳为东京,设置六府官,号东京六府。
隋开皇元年(581年),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次年,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四年,于金墉城别置总监。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洛阳城。同年,改洛州(东魏改司州置)为豫州,三年又改河南郡,十四年复置洛州,辖河南、洛阳、偃师、缑氏、阌乡、桃林、陕、熊耳、渑池、新安、巩、宜阳、寿安、陆浑、伊阙、兴泰、嵩阳、阳城等18县。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称东都。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总管府,辖洛州、郑州、熊州、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鲁州等九州,洛州辖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巩、阳城、嵩阳、陆浑、伊阙等9县。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洛阳属河南道。显庆二年(657年)置东都。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于洛阳置都畿道。天宝年间,改东都为东京。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阳。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东都为神都,对都城进行扩建,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以更大的规模开凿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便是盛唐雕刻艺术的辉煌代表。武则天还令薛怀义为白马寺住持,大规模整修白马寺。唐代,中国佛教臻于鼎盛,佛教史上势力最大、影响最广、流传最久的教派禅宗在洛阳形成。唐玄宗长期居洛,曾敕令大修中岳庙,并赐风穴寺(在今汝州)内佛塔名“七祖塔”。
唐天四年(907年),唐室亡祚,其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的王朝,史称五代。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均曾都洛阳,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这一时期洛阳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宋以洛阳为西京,置河南府。朝廷设“国子监”于洛阳,名臣遗老和文人学士多会于此,赵普、吕蒙正、富弼、文彦博、欧阳修都曾居住洛阳。理学家程氏兄弟、邵雍等,在洛阳著书讲学。司马光在洛阳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金代定洛阳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并河南县入洛阳县。时因洛阳旧城毁弃,便在隋唐城东北角另筑新城,周围不足9里,即今日老城之前身,它仅是隋唐洛阳城的一小部分而已。
自元代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明代河南府辖洛阳、偃师、巩县、孟津、登封、新安、渑池、宜阳、永宁、嵩县等10县,又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清代洛阳仍为河南府治。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署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民国9年(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盘踞洛阳,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民国12年(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适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21年(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七七事变”后,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民国27年(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易.看.小.说.
(https://www.biquya.cc/id42385/278663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