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度被人打断,赵明大是气阻,第一次被红衣女子打断,看在美女的面子上,自己可以不计较,这回又冒出个什么姓沈的县令,听名字就女里女气的,若是如同后世一样,是个强势的女县长,凭着自己的主角光环早晚都能弄上手,自己也可以不计较,但在这大清雍正年间,却是哪里能出现什么女县长,赵明不由得暗暗咬牙,发誓找机会要这什么狗屁县令好看,只是一众官员竟都是站起身来,更是纷纷道:“是沈知县到了,快请进!”说是请进,那为首的三名官员竟是离座想要出门相迎,赵明诧异的看了众人一眼,吴奎亮亦是有些不明所以,这知县只是正七品文官,虽然一众官员中官衔最高的陕西布政使司都事张海诚也不过从七品,众人官衔都不如那知县,但众人多是陕西首府西安各级衙门的主事之官,身份地位可不是这宜君县的小小知县所能企及的,众人却是群起相迎,更是似乎在心底对那什么沈知县有着一股敬仰之情,吴奎亮不由大是奇怪,不明白一个区区七品知县,何以能得到一众上官的尊敬,眼看着那三名官员已经到了雅间门口,连忙离桌跟了上去,雅间门一开外面已然走进来三、四人,为首一人四十岁左右的年纪,一身穿戴与那陕西布政使司都事张海诚几乎是一模一样,面相清癯尽显儒士之风,吴奎亮暗暗打量那官员,那陕西布政使司都事张海诚早已迎上前去,拱手笑问了一声:“可是苏州沈青崖?「1」”
那儒士回礼淡笑道:“不才苏州吴县沈华,诸位是……”三人略作介绍,那儒士拱手道:“原来是布政使司的张都事、按察司的吕知事,还有盐法道的方巡检,沈华见过几位大人!”三人连忙拦阻,那陕西按察司知事吕士良笑道:“沈知县你可是正七品文职挂印,职衔可是在我等之上的,快别称呼什么大人了,呵呵!”那儒士亦是笑道:“三位大人虽然官阶不及沈某,但都是我陕西主理衙门的主事之官,更分别是我陕西布政使(从二品)程大人、按察使(正三品)何大人、盐运使(从三品)梁大人「2」三位大员的跟前红人,又怎是我这区区一介七品知县所能比拟的,沈某称呼三位一声大人,可是没有巴结的意思啊,哈哈!”几人客套几句,那布政使司都事张海诚将这鄜州府宜君县知县沈华引到主桌前,先是将那依然稳坐的赵明介绍给沈华,沈华点了点头道:“原来是赵差官,赵差官在西安多有创举,沈某早有所闻,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赵明呵呵一笑:“沈知县在宜君县亦是多有善举,本官也是有所所闻。”那布政使司都事张海诚讶然道:“赵差官也听说过沈知县?也是,沈知县继查公之后独担大任,广罗人才为这鄜州府宜君县作志,名传百里义动天地,张某虽在西安,亦是久仰青崖兄之大名,沈知县实为我辈楷模。”
闻听这知县沈华为这宜君县作志,吴奎亮暗暗点头,心中说了一句原来如此,看向沈华的目光已满是敬意,赵明却是愕然道:“作志?什么作志?什么意思?”
一众官员都是嗤笑一声,布政使司都事张海诚摇头闷笑道:“作志,当然是作这宜君县的县志了。”赵明讶然道:“作宜君县志?有必要为一个县城作县志么?”众人都是一愣,既而一脸愠怒,那知县沈华清笑一声道:“这位差官何出此言?编篡县志,可鉴古观今,以古为今用,亦可留诸史册造福后人。况我宜君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罢护军,始置宜君县,迄今千三百年。前朝时宜君曾编三十八里,然榆林镇宿驻重兵,致使延民大困,鄜州府已难复唐宋之旧,「3」至万历年间便已断里断甲(指残缺不全),及至崇祯年间,崇祯元年、四年、六年、七年、十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连年灾荒,黎民苦堪已是逃离殆尽。崇祯六年(1633年)时,闯贼李自成即率军两万破宜君县城并金锁关,待闯贼李自成据陕西称王,我宜君仅余文兴一里,民止九甲。及我大清兵入关进据关中,尚有贼将据宜君顽抗,直至顺治十年(1653年),我衙属方始进驻宜君县城。康熙十二年前后(1673年),逆匪朱龙聚众起事,贼军先后陷洛川、鄜州、中部(今黄陵县)及郡城(延安)等地,贼之一部入宜君,*城南娘娘庙山,欲扼金锁关阻我大军清剿,于庙山为我大军击溃,后朱龙遭俘贼军败散。迄今近百年我宜君方始复苏,得有五里镇、店头镇、烈泉镇、偏桥镇四乡,各设乡约置讲约所,然我黎民亦不过万余。「4」自闯贼倡乱,我宜君频仍兵燹(野火,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县志遗亡殆尽,其见于州府志者,不过十百之一。宜君虽蕞尔小县,亦可觇兴教致治。培植者心苦而从风服训,向荣者气盛矣,独是记载散佚,志乘阙如,不惟采风者无所据,即守土者亦末由披绎。及我朝鼎革,前任诸公尝有志纂辑,然力未逮,前署令查遴公虽大力而迁三原,惜乎厥功未竣!”
一众官员纷纷点头不已,吴奎亮、吴晓燕、钱志兴、关青等人都是听得七七八八只知大概,至于那赵明,却是一副云里雾里的样子,却又强笑道:“沈知县说这一大通文言,是在调书包么?不明觉厉啊!”
那沈华看了赵明一眼道:“余读诗可知国风者即十五国之志,读书而知禹贡者即九州之志也,至读春秋,而见夫编年纪月,非即一百四十二年之志乎。待至礼记,而见夫王制、月令,非即三百三千之志乎。大约三代以上,帝王师相,继天立极,以创天下之法守,则谓之经。经者,不易之大道也。三代以下,名公巨卿,修废举坠,以维天下之风化,则谓之志。志也者,不朽之盛事也。是以上自国都,下及省、府、州、县,莫不有志。盖各记其风景、土物,以备观风者之采择,此诚盛典也。「5」凡为治者,莫不言因地制宜,而地宜之何若?究之,或得其大概,而未悉其纤微;或传其疑似,而罔考其洞澈。以此见之措施,固不能省括命中。即留心治务者,欲每事鉴辩,亦不胜其瘁。此志之辑,如缩宜君于几案间,以供一览,而上下古今盛衰兴废,莫不备焉。由此而张弛损益,各协其地之宜,若鉴呈形,若烛照夜,不劳而集,有举必当,风气骎骎,腾跃而上。俾观之者进于古三辅之列,而陋唐宋之鄜坊,岂非斯志之作,大有造于宜君者哉?「6」”
注解:「1」苏州沈青崖:清雍正《宜君县志》之《序》沈华自谓“青崖”,孙海举之《跋》谓沈华“江南世胄”,《后记》谓“吴趋沈华”,《宜君县志》第十五编第三章《宜君县明、清时期历任主政者一览表》有沈华籍贯“江南吴县”。
「2」陕西布政使程仁析(土字旁):雍正十二年五月河东运使署,乾隆二年三月忧免。
陕西按察司何师俭:雍正十一年十二月陕驿传道授,雍正十三年十二月病免。
陕西盐运使未查到。
「3」据《宜君县志?序》。
「4」据《宜君县志》,其中明崇祯六年(1633年)与清康熙年间(1673年前后)战事据《宜君县志》第六章第一节《古代战事》,另据第三编《人口志》所载:“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永兴军路坊州领的宜君、中部(今黄陵)两县,共有13408户,人40191口。(《宋史?地理志》)。明、清时,宜君人口增长较快。《大明一统志》载,明朝天顺、嘉靖、隆庆年间宜君有38里,4180户,44700余人。《陕西通志》载,清道光三年,人口增至63900口。是本县人口历史发展最高峰,比明天顺、嘉靖、隆庆年间增长43%。”
「5」摘自《宜君县志?跋》。
「6」摘自《宜君县志?序》。
(https://www.biquya.cc/id42082/252485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