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铁流1911 > 第三九四章 蔡松坡要走

?    英军打累了,需要法军增援才能稳住阵线;法军流了太多血,政局又刚刚稳定,不敢冒险发起进攻,干脆坐等美军的到来;美国人不急不忙的做着准备工作,不想冒冒失失的白流鲜血;何向东交抱着膀子冷眼旁观,巴不得德军给英国人和法国人以教训,在教训别人的同时德军也被削弱,那时候中国远征军才动手。

  

      尚蒂伊城堡的会议就是这么一幅图画,反正,德军有足足的一个冬天准备进攻,法军也有足足的一个冬天准备防御。

  

      好不容易熬到会议结束,何向东与参谋长张孝准看到法军将领似乎有“留”的意思,自觉的加快脚步出了会议室。

  

      “参总,松坡在你的房间等候多时了。”

  

      “怎么不早说!松坡兄来这里就是救我于水火之中,看看那个会,纯粹浪费时间。哎,松坡有啥事儿?你们交情好,事先透露一下?”

  

      “这个”张孝准是不太赞成蔡锷此时离开指挥岗位回国去搞建设的,诚然,身为国家军人,一切以国家需要为重,个人利益为次。

  

      蔡锷在法国目睹了西方强国发达的工业,亲眼看到战场上成千上万吨钢铁的消耗、比拼,又发现何向东已经培养出一支尚且合格的参谋队伍,各师的主官也任用得当,两场胜仗打下来,军心士气高涨,必胜的信心已经在十七万远征军和十四万华工中建立。

  

      第二军司令官觉得法国战场上没有自己也能打胜仗,国内反而令人担心,特别是孱弱的工业经济基础和军工体系难以支撑起未来的大战略,需要加紧整备,需要一个胸中有大战略的人去掌控。

  

      以前,蔡锷在这个问题上还曾对何向东生出疑心,此时已然大彻大悟,衷心地接受了“何向东的做法”。如今何向东领军在外,坐镇国内的段祺瑞、蒋作宾、杨正涛等人都不太重视军工,蒋廷梓地位太低,亟需有人主持其事。私下里,蔡锷已经与张孝准谈过,此次前来就是向何向东请命了。

  

      “不好说?”

  

      “不是,参总,松坡这个人吧,有时候太过于清高,把名誉地位看得有些淡,他想……回国了。”

  

      这也太出乎意料了,何向东压根儿就没想到手下最信任的大将居然会在此时提出回国?嘶此次马尔梅松战役,何某人没有对第二军指手画脚吧?蔡松坡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在欧战名将的桂冠和国防基础工作之间,松坡选择后者。”

  

      闻言,何向东的双眼眯缝起来,停住脚步手扶栏杆想了一会儿,说:“松坡兄胸怀大格局,闰农,你看松坡出任总参谋长如何?”

  

      “参总!”张孝准的情绪激动起来,他能从何向东的问话中看出对自己、对蔡锷的绝对信任来。

  

      “我就不见松坡了,你告诉他,留在这里要准备打硬仗,回国更要担起重任。我给他的建议是领率第二军把明年春天的仗打过之后再回去,有时候,名声这个东西还是颇起作用的。不急,让他慢慢想,想好了,我再跟他见面。”

  

      何向东独自在城堡的草坪上散步,三省吾身。

  

      从1911年的六月来到这个世界上,六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如果没有蔡锷要求回国一事的刺激,何向东还真没想到需要抽出时间来好好的回顾、反省或者说总结一下。

  

      十七万中国远征军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并不起眼,与德军两次交手的胜利虽然被法国**肆宣扬,实际上在法军将领中反应并非那么的强烈。法军将领比普通人更了解战况和对手,与中国远征军交战的不是德军最精锐的预备队,而是久战疲惫、建制不全的“前沿守备部队”,按照德军一贯的做法,放在前沿的肯定是差劲儿的部队。中国远征军赢得两场胜利后,法军将领们看重的不是胜利本身,而是中国人在赢得胜利的过程中展露出来的“新战术”和战果中迥异于法军的“损益比”。

  

      两千多比三万;八百多比一万三。

  

      这些个数目字才是法军将领们关心的,也是法军底层官兵们看着眼红、腹诽,对他们的将领生出不满的因素之一。阿方索少将说,中**官是最珍惜士兵生命的军官。评语是正面的褒奖,也是负面的在中国远征军和法军的高层交流中增加障碍。

  

      刚才的会议上,仅有少数法军将领对何向东的目光报以善意的回应,这一事实足以说明何某人在法军高级将领中的“人缘”还不如刚来法国的那段时间。

  

      十七万中国远征军要在西线战场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国家争取更多的利益,又不能丧失独立的指挥权,由此何向东选择抱福煦的“细腿”,却也不能与贝当搞僵了关系,现在这种状况必须加以改变!

  

      冷静的想到自己的第一个错误之后,何向东开始从“自我陶醉”的成就中逐渐摆脱出来,更加深刻的反思过去。

  

      审视缔造远征军和国防军的每一步,从国家实力、社会面貌、产业基础到高层的**结构,何向东发现自己实在过于乐观也过于的相信黎元洪、段祺瑞和冯国璋了。今日的强军,乃是何向东从鄂东**军时期就抓权、抓军训、抓军官教育的结果,而今何某人领着十七万人在外征战,等于是脱离了国家权力的核心,一直被他压制着、着力化解的一系列矛盾会否激化?

  

      黄兴去年十月末病故时得到风光的国葬,大总统黎元洪追授黄兴为元帅,与已故大总统袁世凯一般待遇。可是,黎元洪、段祺瑞对孙文却不闻不问,把何向东“请孙先生继续督办全国铁路”的建议抛诸脑后,必然引起追随孙先生多年,视孙先生为**领导者的一部分不满。

  

      何向东为何能避免内战?为何能快速缔造出国防军?

  

      实际上,他在北洋军和**军之间走了一条中间路线,并通过战争的手段把中间路线扩大到融合两方的程度。1917年末,何向东的融合其实远远没有完成,段祺瑞、冯国璋身居高位,在故旧亲友的关系下北洋体系仍然存在。没有何向东,黎元洪压不住二人,而黎元洪本身也不愿意孙先生回来,成为大总统宝座的有力竞争者。

  

      何向东麾下有一大批“**军系”将领,蒋作宾以常务次长坐镇总参谋部,蓝天蔚以中央军区副司令官出镇山东,冷遹任第四师师长,蔡济民接任国防部军政总监部长以前,何向东通过黄兴、通过上海办事处夏建民与孙先生多有书信来往,自从踏上法兰西大地之后,书信交流就戛然而止!

  

      就算孙先生甘愿在野,他身边的一大群人也绝不甘心,肯定会推动着孙先生逐渐的走到“不容孙”的北京政府对立面上去。以今日北京政府与各国的交情和战争时期各国的顾忌,还有中华**党与日本**的渊源,何向东能不生出一些担心来?

  

      何某人行事的手法不是没有漏洞,只是别人摄于他的军力和动员民众的能力而不愿意揭破而已。民先会的存在和中央政府明令禁制党派活动干扰选举之间就是矛盾;国防军中大部分初、中级指挥职务与民先会身份挂钩;远征军中几乎就是清一色的民先会!

  

      依靠超卓的军事能力和民先会组织,何向东把控了军权甚至部分财权、政权,就难怪连蔡锷都要生出“何某**”的担心了。

  

      除了**利益关系尚未理顺之外,经济方面也有顾虑。何向东一手弄出《战略物资输出许可证》制度,他在北京坐镇时没有问题,如今蒋作宾能否抵挡住多方的压力,保证这个制度不走形?工商部、战略委员会能否继续对“盲目投资”采取政策、金融**?

  

      你说是盲目投资,人家眼里看着的却是大把的利益啊!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力量是无可估量的。

  

      屈指算来,出国参战已近一年,这一年时间里,国内没有重大人事变动,也没有能够牵动既定战略的大事发生,一切似乎都沿着何某人划定的道路在前进。可是,在尚蒂伊城堡的草坪上转着圈子的何向东却越想越担心,总觉得一股子自己未能触摸到的暗流正在涌动着,待机喷薄。

  

      何向东只有一个,没有孙猴子的分身术,不能一半在法国统军作战,一半坐镇北京压制各方势力,融合各方矛盾。他必须尽快的作出选择,是回去?还是留在这里?

  

      参战,建功,立威,配合战后谈判特别是在苏俄问题上的“协约国决议”。参战目的尚未达成,苦战、恶战就在明年开春之时。十七万远征军和十四万华工比刚刚来到法国时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在这个问题上何向东敢拍打着胸膛说:我是最合适的人选,没有之一。

  

      蔡锷想要回去,是真的出于国家战略利益的思考,还是感觉到在何向东的铁翼下“没有前途”?

  

      如果是前者,何向东会心甘情愿让出总参谋长一职,把整个战略全盘托付给蔡锷;如果是后者,那操蛋的历史书也真是骗死人不偿命,何某人也看走眼喽!

  

      草坪的另一面行来两个深绿灰色的身影,其中一个远远站定,另一个稍显清瘦的大步朝何向东走来。

  

      ps,今日保底两更,争取能三更,第二更稍晚一些。

(https://www.biquya.cc/id41818/234883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