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有许多咏赞春雨的诗句,民间更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可在1917年4月的埃纳河两岸,法军却把“如约而来”的绵绵春雨称之为“霪雨”。
细密落下的雨水湿润了泥土,无数双脚踩踏之后,大地一片泥泞。肉眼看向远处是蒙蒙一片,高地、德军的碉堡、树林都模糊在雨幕中,三百米外的物事就难以分辨清楚了。如果炮兵用觇口直射或者炮膛靓视直射的话,他会发现视野更加模糊不清,所有的景物经过狭窄的孔径投射到眼睛中时产生各种折射现象,稍远处就是白茫茫一片。如果使用照准镜,原本较差的视野在放大作用下变得更加糟糕。
炮火准备的第三天,也就是4月9日,雨水来了,而此时的法军炮兵们已经完成对德军前沿的轰击,正向纵深加以饱和轰击,炮火准备的效果由此大打折扣,就连炮兵指挥官也说不清楚炮弹到底落到哪里去了?
七千多门火炮的合奏,在恶劣天气的干扰下变了调子。
雨,继续下,刚刚回升到15摄氏度左右的气温逐渐降低到4摄氏度左右,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官何向东上将,民事协调官姚青松少将乘车从蒂埃里堡前往埃纳河前线时,亲眼看到一群塞内加尔黑人士兵在身上裹着一切能裹着的东西,跌跌撞撞、叫苦连天的步行前进。
几乎,预料中的一切不利因素都出现了。
“一万伤亡代价,48小时,哼哼。”何向东从路边的黑人士兵身上收回目光,顺手裹紧军大衣。倒春寒来了,雨水会不会变为雪花呢?老子不管了(其实也根本没法管)!
深受英国将领影响的尼维尔将军对中国远征军的态度,实在令何向东有些接受不了。徐树铮把与英国远征军将领的关系弄得很僵,尼维尔公然违抗陆军部长潘勒韦的命令扣下中国人重炮,还让中国远征军司令官从巴勒杜克到蒂埃里堡,再从蒂埃里堡到苏瓦松,为的只是实现两军高层的“礼节性会晤”。
抛开协约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对法**民的同情心理,何向东是巴不得尼维尔栽跟头的!
姚青松开着车,何向东坐在前排副手位置,后面是两名警卫参谋,可以说没有“外人”,少将说:“老师,是否派出全部医疗力量增援埃纳河?”
显然,刚才何向东带着嘲笑和幸灾乐祸意味嘀咕的那一句,给姚青松造成了一些影响。[77nt.COM]
“我在想,埃纳河一线炮火准备已经第三天了,德军大本营应该已经可以作出大规模攻击在即的判断,派出预备队和从次要战区抽调援军。如此,加尔维茨的第五集团军会否被削弱?如果第五集团军被削弱,那么他的战书就是虚张声势,我们完全可以抽调大部分的医疗力量增援埃纳河;如果,德军把破解法军埃纳河攻势的目光转移到圣米耶尔呢?中国远征军刚刚来到,立足未稳,没有战绩也就没有在欧洲的作战经验,是软柿子还是硬石头?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谁也不知道!我看,加尔维茨冒险发起进攻,企图以突破我军防线而给法军造成压力,迫使法军把预备队投入圣米耶尔方向,削弱埃纳河攻势的强度,这一可能性大大的存在。”
姚青松说:“东部战区对法军和德军是相同的概念,即便德军完成对巴勒杜克的突破,要造成对法军侧翼的实际威胁,就还需向巴黎挺进。这一路地形比之别的方向更加复杂,德斯佩雷将军也会设法阻止。是否把第六师野战第一医院调出来?”
何向东听出姚青松的意思了。姚青松其实也认为德军会对巴勒杜克发起进攻,又认为进攻的规模、强度都不会太大,只是作为对中国远征军战力的试探,如果德军顺利突破就会投入预备队,如果不能则就此作罢。由此,姚青松少将有把握认为己方能稳守战线,甚至能抽调一部分医疗力量来替尼维尔擦屁股。
法预备集团军群司令部按照尼维尔将军的估算,为埃纳河攻势作战准备了应对一万人伤亡的医疗力量。
“不,华工军团医疗队也要调往巴勒杜克!”
不容置疑的语气,那就是总司令官的命令了。姚青松在路边的宪兵勤务哨停车,一名警卫参谋下车跑到架设了天线的帐篷门口,出示证件后进入,不多时就拿着一张底稿回来,完成了“调动华工军团医疗队”的命令下达。
车辆开动,何向东的思绪也跟着动了起来。
“英节,既然你我都认为德军会对巴勒杜克发起进攻,为何我们不能在巴勒杜克争取一场胜利呢?没有重炮支持是现实问题,可是防御反击作战可以削弱对重炮的依赖。如果我军要在巴勒杜克长久驻防的话,第一师当面高地就必须拿下,与突出部之敌至少在高度上拉平,取得炮兵前观阵地,否则我们会很难受。”
德军会试探性进攻,前沿地形态势不利,这是一对矛盾。
中国远征军被尼维尔扣下了重炮,调整前沿态势获得炮兵前沿观察阵地,发挥炮兵作用,又需要发起“调整态势”的小规模进攻作战。这又是一对矛盾。
如果是别人,兴许就会把困难上交给集团军群司令官,何向东却不打算那么做!先前一席话中,他已经给学生指明了方向。
“防御反击!”
“德军一旦发起进攻,我军稍事抵抗就撤到第二线阵地,把第一线的三道堑壕全部交给德军。没有重炮,那就让工兵利用应用地雷,让曲射炮兵部队充分发挥特长,把放弃的阵地变成德军的坟墓。”
姚青松马上就跟随何向东的思路展开思考,他停下车,示意警卫参谋接替驾驶位置,自己钻进狭窄的后排,从皮包里取出地图查看,过了一会儿,说:“放弃一线阵地意味着德军轻易突进四公里。从突出部的态势来看,德军最好的进攻发起地就是第一师当面237高地,我们不能全线退却,那会让进攻的德军占据内线的便宜,加大我军的防御正面。撤退,只能在第一师和右翼的第五师阵线,放开正面两公里,纵深四公里的口子,至少能装进两个德军师。撤退必须做出仓促的、慌乱的假象,撤退的同时还需组织小股部队的连续反击,迫使刚刚进入我军放弃一线阵地的德军不得喘息,立即应对我反击部队,难以修整加固或者检查阵地。”
“两个师正面两公里,纵深四公里。”何向东沉吟不决,反手向后摊开,姚青松会意递上地图,趴在椅背上指点了几下,何向东看了看,道:“第一师布防详图。”
警卫参谋找出地图。
何向东看了看,笑道:“第一师左翼师第二师,右翼是第五师,从第一线堑壕的构筑来看,每隔三十米就有一道斜切折线,每隔两百米有通向后方堑壕的交通壕,加上掩蔽部、避弹坑、弹药囤积所我看,撤退放弃第一线阵地的方式要作修改,不能是稍事抵抗就放弃,而应该发挥我军在步兵轻武器上的优势,跟德军打一场堑壕内的短兵相接战。”
14年式轻机枪比德军修改的mg08-15式马克沁“轻机枪”轻便,600米射程内的威力和火力连续性差不多;汉造元年式手榴弹与德军16年式手榴弹相比,威力可能略小一些,但是在堑壕狭窄空间内几乎没有区别;每个步兵班一把雷明顿霰弹枪就是优势——堑壕不是一条直线,为了防炮和展开堑壕争夺,法军在构筑堑壕时就加以充分考虑,每三十米一转折,转折处,一把霰弹枪喷射出无数霰弹,清扫一米半宽,三十米长的空间正好合适!堑壕扫帚之名可不是随口胡诌的。
短兵相接,敌军就无法发挥重炮优势,而其中等口径火炮和轻炮,则有中国远征军的同类火炮相对应。
“第一线阵地要放弃,至少需要德军付出相当代价才行,只有付出代价得到的东西才会被重视,德军才会在两公里宽度,四公里纵深的狭窄地区内,逐渐的增加兵力到两个师甚至三个师。第一场交手战,就这么多吧!”
六个师的中国远征军,与德军第一场交手战之前,何向东就似乎笃定的要吃掉人家两个到三个师!?
从1914年底战争逐步转入堑壕战之后,交战双方在发起进攻时,基本都遵循“一个师进攻正面一公里到一点五公里”的规则,这一规则是由装备技术条件和相应战术赋予的“铁律”。
由此可以推测出德军如果向中国远征军驻守的巴勒杜克防线发起进攻时的情景——依靠237高地赋予德军的地利,德军两个步兵师在高地东坡集结,在整理进攻队形的同时缓慢推进到高地棱线待命。德军炮火发起轰击,因为高地的缘故,参加轰击的只能是在高地上的小口径直射炮和纵深的榴弹炮。往往是在一天甚至两天、三天的炮火准备之后,德军两个步兵师在演化为徐进弹幕的炮兵射击下向前推进,也就是从高地向下冲击撕开中国远征军第一师和右翼第五师结合部,突入第一防线的第一道甚至第二道堑壕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一旦德军步兵冲进第二道堑壕,高地上的德军炮火给以的直射火力支持就会因为距离放大而大大减弱。那么,中国远征军的堑壕争夺战,就应该是在第二、第三道堑壕内展开,迫使德军持续增加兵力到何某人满意的程度之后,再向第二线阵地撤退。
再之后,就是炮兵指挥官姜明经中将集中使用师属炮兵部队“按照地图发射”,战斗工兵部队摁下应用装药起爆器
雷诺16型汽车上的四个人,脑子里几乎都浮现出了这么一幅图画。
(https://www.biquya.cc/id41818/229026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