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户口恩仇录 > 第五十三章 海水有时枯

?

  事不过三不仅是概率决定的。

  事不过三往往还能一语成谶。

  为什么当初金银秀不多不少,偏偏就决定连续三周到瓢城陪丈夫刘胜龙度周末呢?

  第二个星期日起了身,金银秀的确头重脚轻,站都站不稳,初冬的一个漫漫长夜,刘胜龙确实把她折腾得不轻。

  刘胜龙甚至还哄得金银秀用那个橡胶制品为自己找了一回乐。

  做赤脚医生的她本来就懂得那东西能作乐的原理,就是没有刘胜龙的先前示范也可以无师自通的,更何况刘胜龙那样卖力让她体验过了它的神奇魅力简直就和刘胜龙真身一样,能让她不枉为女人?

  只是那东西毕竟不能让金银秀怀上她梦寐以求的孩子,她拗不过刘胜龙而把它装入皮包里带回乡间家里,也并没有正常使用的打算,至多也就是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出来救救急而已。

  刘胜龙还是要用他那永久牌自行车驮着金银秀整天逛瓢城。

  “我来了,你怎么就不忙了啊?”

  “整天二十四小时都陪着我,你还做不做自己的事情啦?”

  “让你一个女人独自逛街,我在宿舍里也不会有做事的心情嘛。”

  “既来之则安之,在家听你的,到了瓢城,一切就让我安排嘛。”

  “陪着你,我就干劲十足呢。”

  “那下一周我不来了,不能为了我,误了你留城任教的事。”

  “不啊,不啊。下周你一定要来,我都规划好了,下一周我带你去看飞机场。”

  “我的事绝对误不了的,我都是按部就班做事的,预则立不预则废嘛。”

  刘胜龙不依不饶,差点就变脸了,直到金银秀答应下一周照常来瓢城才松了一口气:

  “下周日去飞机场,我让你驮我。打靶场就在飞机场旁边,军训,我可是打了十环的哦。”

  这一天,刘胜龙比上周日更卖力,驮着金银秀参观了新四军纪念馆,虽然没有记全“千古奇冤”那首诗,却学会了“相煎何急”这个词语。

  这一天,刘胜龙还带着金银秀找到了瓢城老城墙和杨楼遗址,第一次看到古代城墙是个什么样子,并由此推断长城的模样,也知道了瓢城还有杨楼翠霭一说,古代瓢城,只有南门有楼,骚人墨客,喜欢结伴游南门,登楼观景,借景抒怀。

  这一天,刘胜龙还驮着金银秀寻访了瓜井仙踪。知道了孙坚是瓢城的第一任县官,是孙坚的父亲孙锺在南门外开挖深井,引水种瓜,以此为生。这瓜井井深水甜,大旱不涸,保存了近两千年,是孙锺留下的。因为孙权自立为吴王,以京口为都城,孙锺家族发祥的故居和瓜井,便被人们称为"真龙地"了。刘胜龙还为她吟诵了那杨楼建造者杨瑞云的一首诗:

  “风景萧萧起暮愁,英雄去矣地还留。

  中原当日悲刘氏,建业行看有仲谋。

  近海鱼龙千叠浪,西风葭苇满城秋。

  只今吊故凭词赋,不尽凄凉对古邱。”

  也是在这一天,刘胜龙才对金银秀说明白,她坐汽车来的那204国道,为什么又叫范公堤了。

  范公堤原是唐朝大历年间黜陟使李承创筑的一条捍海堰。后来未能修治,年久颓圮。一遇海潮,阡陌洗荡,庐舍漂流,人畜死亡,屡遭其害。到宋朝天圣年间,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官,建议更筑,几经反复,多年完工。因为有了范公堤,农事、盐课两受其利,遂使泻卤地,化为良田,民得安居,其功甚大,人民颂之为范公堤,堤长一百八十里。当初的范公堤,大堤底基宽10米,高5米,顶宽3.3米。其下砖石围衬,其上广植杨柳,植草护坡,施工技术非常完善。登上堤顶,只见海天一色,波浪翻卷,雄浑苍茫,蔚成海岸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前后筑堤非一人,至今群口推仲淹”。纵观捍海堰整个工程,其实并非一时一人所为,但重修捍海堰,范仲淹乃首倡者,也是实际促成者,因此,后人为彰其德,乃笼统地称捍海堰为“范公堤”,并在很多地方建范公祠,立范公像,也就不足为奇了。诚如一首诗中所说,“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日已”。范仲淹爱国忧民、“有益天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瓢城人民世代感恩。由此可见,真正体恤民情、为民办实事的人,老百姓是不会忘记的。

  而清人高岑的那首《范堤烟雨》诗,其实就是写金银秀刘胜龙老家那串场河之东了:

  “拾青闲步兴从容,清景无涯忆范公。

  柳眼凝烟眠晓日,桃腮含雨笑春风。

  四围碧水空濛里,十里青芜杳霭中。

  踏遍芳龄一回首,朝暾红过大堤东。”

  而且,范公堤外还曾经有烟墩,是抗侯名将戚继光在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发动军民建成的,共有73座之多。紫云山土丘就是其中的一墩。

  当年,那73座烟墩,每墩有士兵5名,负责瞭望与守卫。一旦倭寇入侵,立即在墩上举火报警,各墩见一墩起烟,皆相继举火,内地官员见了即急驰救援,合力狙击。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四月,盘据在崇明三沙的倭寇三万多人,欲进犯扬州,在如皋被千户王良、吕雄打败,向北逃窜。会师镇村民戴选和校秀因事外出,路遇倭寇犯境,二人奋力阻击,戴选用盐叉戳死一个倭寇,因盐叉生锈,尚未来得及从倭寇身上拔出,另一倭寇就从侧面断其左臂,戴选不顾疼痛,用右手夺下倭刀,独臂再战,终因寡不敌众,二人英勇就义。这一年年八月,倭寇又窜至紫云山镇,副使刘景韶率军还击,连战皆捷,将倭寇围困在紫云山镇。这时,副总兵刘显偕同参将曹克新率领本部两千精兵增援,经过一场恶战,全歼倭寇600余人。倭寇见有了戒备,多少年不敢轻易来犯,至今人们仍传颂戚家军的抗倭功绩:

  “墩堡星罗接大荒,凭高远眺海云翔。

  射城庐舍临蛟窟,淮甸桑田逼水乡。

  试武春堤追细柳,谈文紫陌忆长扬。

  年来城外波涛静,岛国犹知有圣王。”

  难怪日寇当年打下瓢城杀人如麻后,还要在城里城外放火烧了七天七夜,原来他们曾经有那么多祖宗就葬身在瓢城大地上。他们对瓢城人,对瓢城这片英雄的土地,能不恨得寝食不安、咬牙切齿吗?

(https://www.biquya.cc/id37992/212728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