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清朝那些年 > 第十章 发展软实力

?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对于这句划时代的口号,我想无论是在校园里将政治课本背得滚瓜烂熟的学生,还是普通的社会大众(包括万人推崇的犀利哥),耳朵都听出老茧了吧。和平为的是活着有保障,日子过得好不好先不说,留住性命最要紧。而发展则是在一定和平的前提下,秉着铁人王进喜的可贵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艰苦奋斗,让我们生活的更加舒坦。

  发展经济、强化军事,这是出于硬件配套的需要。而提升文化,完善制度,则是基于发展软实力的考虑。软实力一词,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的一名教授提出,一经问世便频繁出现在与发展紧密相连的各种场合,毋庸置疑,它是当今社会的宠儿,老百姓的日子需要它,国家的综合国力更需要它。

  在封建时代,由于人们思想的相对保守,软实力这样时髦的词是肯定不会有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做与之相关的事。出于统治的需要,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们没少在这件事情上忙活,他们将此称为文治。

  文治武功是中国古代评价一个君王的重要标准,努尔哈赤骁勇善战,很是能打,武功方面怕是只有成吉思汗等寥寥几人能与之媲美。但说到文治嘛,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这似乎跟努尔哈赤没啥关系。

  的确,努尔哈赤在发展软实力方面表现得不算很出色,但这并不代表他没动弹。在紧张的统一事业过程中,他还是发展了一些软实力的,其中有两项对女真乃至后世的中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扫除文盲,创建文字

  在辽统治时期,女真官方主要使用契丹文字,民间普通的老百姓大多都是文盲,别说写字了,怕是连文字为何物都不知道。到了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后,女真放弃了使用契丹文字,依靠契丹字母创建了属于女真自己的文字。

  封建时代,跟文化沾边的东西一般都属于贵族。虽说女真创建了自己的文字,但却没有进行大面推广,仅仅限于部分政府人员使用,致使能够书写女真文字的人少得可怜,有跟没有其实差不多。公元1234年,大金灭亡,女真再次支离破碎,这样一来,原本就鲜为人知的女真文字就更加的稀有,到了后来便彻底失传。

  一直到明末,女真仍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平日里写个信、传递个文件什么的都用的是蒙文和汉字,所以在当时的女真就会时常发生一些比较滑稽的事情。某位女真部落的高官站在主席台上,眉飞色舞的说着高调话,台下的人听到的是女真语,手里却拿着写满蒙文或汉字的文件,仔细核对,拼命地记诵着领导的发言,生怕弄错一句。

  只能说,却不能很好的写出来,在一般的会议上倒也造成不了多大的不便,但一到战争时期,头疼的问题就来了。打个比喻,努尔哈赤准备跟蒙古某个部落干一仗,为了轻松破敌,努尔哈赤需要跟对方玩点伎俩。由于是军事机密,努尔哈赤不可能拿个大喇叭或通过口头传信的方式将任务布置下去,所以他需要将内容写到纸上,做成密函发送给部下。此时,问题就来了,女真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只会点蒙文和汉字,写还是不写,努尔哈赤万般纠结。由此努尔哈赤清楚的意识到一点:没文化,某些情况下确实挺可怕!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已将建州完全统一的努尔哈赤财大气粗,他有能力也有信心发展女真的软实力,而当务之急就是创建属于女真自己的文字,摆脱文盲之苦。当然,努尔哈赤负责的只是下达命令,创建文字这种技术活得需要专业人员。

  接到努尔哈赤命令的是额尔德尼和噶盖,这两位头一次露面,大家肯定都陌生的很,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

  额尔德尼和噶盖都是早年间就追随努尔哈赤的老部下,两人不仅战功卓著,而且文化素质都不赖,精通蒙文和汉字,是难得的文武全才。其中噶盖位高权重,地位仅次于五大臣的额亦都等人。优秀的人才往往会得到领导的格外青睐,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都曾被努尔哈赤赐号,分别为“巴克什(即师傅的意思)”和“扎尔固齐(即断事官的意思)”,所以在史书上都将两人记载为巴克什额尔德尼和扎尔固齐噶盖。

  在封建时代,能被皇帝或追随的主公赐号、赐姓是件及其荣耀的事,足够一个人风光一番。像当年的郑和,本姓马,但由于追随朱棣时间长且又忠心,所以被赐姓为郑。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能得到努尔哈赤的赐号,足见他们在当时的地位。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来关注创建女真文字的事。努尔哈赤将这项艰难的任务布置给额尔德尼和噶盖后,两人也不负圣望,经过努力钻研,终于通过蒙古字母的拼写创建出了无圈点(也就是没有圆圈和点)的满文。面对属于女真自己的文字,努尔哈赤喜悦的心情难以形容,他不会再像以前的女真贵族那样小气了,他要让所有的女真人都会书写自己民族的文字,所以事后努尔哈赤便将创建的女真文字颁行全国,女真也因此在软实力方面又进一步。

  到皇太极继位后,他又改进努尔哈赤时期的无圈点满文为有圈点满文,使女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对女真入住中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八旗制度的确立

  提到清王朝,大多数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八旗子弟这个词。或是受了类似《康熙王朝》等清代古装戏的影响,亦或是在许多书籍中耳濡目染。无论是怎样的原因,总归一点,八旗两字对于我们来说是熟悉的,起码它认识我们。

  八旗是努尔哈赤为了方便管理女真而制定的一种制度,每个旗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分别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在人类不同的文明中,色彩一般都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当今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国旗都是三色旗(譬如俄罗斯、德国、法国等),看着简单,好像是为了图省事,随便扯一块布,然后涂上颜色。其实不然,这些国家之所以会选择此类的国旗,是因为国旗上的颜色能很好地象征他们的文明、代表他们的民族。努尔哈赤选择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作为八旗的标志,出发点同上,并不是为了图方便。

  女真这个民族虽然也是逐水草而居,但它并非蒙古、契丹那样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最典型的特点就在于日常生活及花销依赖于放牧且流动性比较大,其中流动性大的特点害苦了不少农耕民族的人们,匆匆来,一通好枪,然后匆匆离去,就算你想报复都找不到人影。而女真则就不同了,放牧这事儿他们的确也干,但并不是唯一的生活来源,居住在白山黑水间的他们享尽地理优势,打渔、狩猎、没事了采采蘑菇、挖挖人参甚至种点庄稼,他们能做的事太多了,随便找两件都可以让他们日子过得滋润。

  一个人若是行为懒散、思想张狂,别人往往会指责他无组织无纪律。人类社会依靠的是关系,而组织和纪律的出现就是为了服务于关系。女真人为了生存同样需要一定的社会组织,在长期的狩猎、采集过程中,他们形成了所谓的“牛录”制。

  “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支,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录额真。”(《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上述文字大家看的头疼,我写的也头疼。说了这么多,其实它就想表达一个意思:为了填饱肚子,女真人得出去找点吃的,遵照人多力量大的原则,他们十人一组,选出一个人作为组长,称为牛录额真(意为主)。

  很明显,这种“牛录制”很适合小打小闹,在小规模的狩猎和作战中它具有绝对优势。但努尔哈赤并不满足于小打小闹,他要统一女真各部,出入的都是一些大场合,“牛录制”拿出去未免太寒碜了,所以努尔哈赤决定对这一制度进行改进。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将女真原有的牛录编为“四固山(固山是满文,汉语译为旗)”。在确定“四固山”的旗帜时,努尔哈赤以“总领四方”为出发点,选择象征王权的黄色旗帜为居于北方的“汗旗”,象征忠诚的白、红、蓝三色旗帜分别为居于东、西南三方的贝勒旗。到了后来,随着事业的扩大,原先的四旗就显得有些不够用了,所以努尔哈赤又增加了四旗,将原来的四色旗帜周围镶上边,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这样,八旗的雏形就诞生了。到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职能的八旗制度正式确立。

  努尔哈赤确立八旗制度的初衷肯定是跟军事作战脱不了关系的,毕竟努尔哈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当务之急就是不断提升军事实力,确保霸业的顺利完成,什么大力发展经济、做好人口普查和户口登记之类的都主要是为军事服务。我们听到有关八旗最多的也是跟战争联系在一起,但大家必须清楚,八旗制度不光涉及军事,其实它主要是一种社会制度。

  努尔哈赤确立八旗制度后,便规定他治下的所有臣民必须全部编入八旗。一牛录编入三百丁,设立牛录额真一名、代子两人、章京四人。五个牛录编为一个甲喇,设立甲喇额真一名。五个甲喇编为一个旗,设立固山额真一名、梅勒额真两名。八旗人员居住在同一地区,可以互相婚娶,耕种田地,牧马放羊,采参打猎……听从汗、贝勒的统率,且必须无条件的使用满文满语,穿戴和发型要体现民族特色,妇女不得缠脚(这个很重要,努尔哈赤还是比较尊重广大妇女同志的),男子必须剃发留辫。

  这样一来,原先居住在不同地区、制度和文化习俗不一的数十万女真人、蒙古人甚至汉人在生产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女真原有的分裂逐渐消失,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也随之诞生。

  问谁能创造民族,答努尔哈赤似乎做到了。

(https://www.biquya.cc/id36226/191168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