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蒙古人称布伦札萨克汗。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在位13年。
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1865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八旗兵)中捻军埋伏后全歼,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乱到1868年为止。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崩于皇宫养心殿,终年19岁。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之惠陵。庙号穆宗。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人物生平登基前后
御赏、同道堂印章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储秀宫。八年,其弟悯郡王早夭,其后载淳一直是咸丰帝唯一存活的儿子,也是慈禧皇太后的亲生儿子。十一年,载淳开始上学,由编修李鸿藻授读。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二十一日,咸丰帝病危,召户部尚书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代写珠谕,立载淳为皇太子,并命上述大臣赞襄政务,第二天咸丰帝去世,6岁的载淳即位,拟定年号“祺祥”,载淳嫡母钮祜禄氏和生母叶赫那拉氏并尊为皇太后。
辛酉政变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勾结奕?发动北京政变。当时,朝廷主要分为三股政治势力:其一是顾命大臣势力,其二是帝胤势力,其三是帝后势力。三股政治势力的核心是同治皇帝,哪股政治势力能够同帝后势力相结合,它就会增加胜利的可能性。
同治帝生母慈禧太后慈禧太后鼓动东宫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夺权力,暗中联络在京的恭亲王奕?为援。御史董元醇奏清皇太后进行垂帘听政,并派恭亲王辅政。八大臣以清朝无此先例,令军机处拟旨斥驳。慈禧串通慈安拒绝盖印,将折旨留中不发。八大臣以“搁车”示威,迫使两宫太后让步,颁发驳斥董折谕旨。事后八大臣以小胜而疏于防范,其对手则加紧暗中策划。在取得外国势力支持后,奕?不顾八大臣梗阻,于9月中旬奔丧热河,与两宫密谋政变之策,召鸿胪寺少卿曹毓英密拟拿问各旨,旋即返京布置。奕?争取到朝中大学士贾祯、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的支持,握有兵权的僧格林沁、胜保等人也表示效忠于两宫太后。在两宫太后催促下,八大臣同意回銮北京。
1861年10月26日两宫太后和幼帝载淳启程回京,肃顺护送咸丰帝灵柩后行。11月1日两宫太后抵京,即召见奕?等王大臣,安排政变事宜。次日,将载垣、端华、肃顺等革职拿问,罢景寿等军机大臣职。3日命奕?为议政王,入军机处,并以桂良等五人为军机大臣。7日改年号“祺祥”为“同治”。8日诏赐载垣、端华自尽,肃顺处斩,景寿、匡源、杜瀚、焦祐瀛褫职,穆荫遣戍军台。
幼年天子
同治帝幼年同治幼年,政事由两太后管理,同治帝只是读书。朝廷对同治帝的读书十分重视,派礼部尚书祁寯(jùn)藻、管理工部事务前大学士翁心存、工部尚书倭仁、翰林院编修李鸿均、编修李鸿藻教授汉文,礼部尚书倭拾珲部、左侍郎伊精阿臣、兵部尚书爱仁均教授满文。此外还教授步射、骑马。同治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开始,在咸丰朝获状元、同治朝担任詹事府右中允的翁同龢受命教皇帝读书。
同治帝即位之初,清政府利用湘军并借列强之师助剿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将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了下去。接着李鸿章率淮军于同治七年将捻军也镇压了下去。
19世纪60年代开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办起了洋务,以建立新式军备为中心,并创办了一些为它服务的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洋务运动与镇压太平天国为清朝赢来了“中兴”。
亲政时期由于慈禧太后贪恋权力,她以同治帝“典学未成”为由,拖延同治帝亲政时间。直到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
同治皇帝塑像(1872年10月16日),才为自己十七岁的儿子载淳举行了大婚典礼。同治帝婚姻是个大问题。找谁做皇后,两宫皇太后意见不一:慈安太后提议以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慈禧太后主张以侍郎凤秀之女富察氏为皇后。同治帝本人喜欢前者,同治皇帝便以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为慧妃。同治十二年,同治帝亲政,亲政时间只有一年多。
同治十二年九月,同治帝以方便太后颐养为名,实为自便,降旨兴修颐和园。修颐和园需银1000万两,木材一项,径七寸至四尺多,长一丈五到四丈八的楠柏陈黄松木要3000根。钱,因为镇压太平天国,各省款项支绌,当时西北左宗棠又正镇压回民起义,捐输和厘金全用在上面了,清政府的财力根本不允许再拿出这么多钱来修园。木材需从四川采集,但道光初年以来已经砍伐得差不多了,无从购觅,况且运输艰难万分。十月二日,御史沈淮上疏请求缓修,师傅李鸿藻与翰林院侍讲学士李文田也都上疏劝谏。同治不听。十三年正月十九日,正式开工。钱出自捐款40多万,木材由人到福州买进口的。十二日,同治帝亲自视察工地,此后又于四月初九、五月十一日视察工地。
赞成修园的也有,那就是与慈禧太后同族的两广总督瑞麟,而越来越多的大臣反对同治这一做法。三月二十
慈安皇太后四日,奕?、奕譞、景寿等共同上疏劝谏,仍不听。七月十六日,开始忍耐并出了两万两报效银的恭亲王也上《敬陈先烈请皇上及时定志用济艰危折》,附议此折的还有10多名御前大臣与军机大臣。该折提出了一系列大政要事,要求停工。同治读了折子上几行字,便勃然大怒,说了好些低水平的话:“我停工何如?尔等尚有何哓舌?”奕?又提出一些问题,同治帝大怒,说:“如此位让尔何如?”奕?又提到同治“微行”一事。所谓“微行”是指他便装到宫外寻秦楼楚馆。同治帝开始矢口否认,待奕?说出时间、地点和人证,才无话可说。同治帝对奕?怀恨在心,写了一道朱谕,革掉他一切职务。九月二日又改为只将他降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九月三日又下朱谕,革去惇王奕誴、醇王奕譞、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伯讷彦谟诂、额驸景寿、贝勒奕劻、军机大臣奕?、文祥、沈桂芬、李鸿藻等9人的职务。慈禧太后尽管与奕?有矛盾,但她还不想马上就把奕?完全排斥掉。她立即叫同治帝取消这个上谕,说:“十年以来,无恭王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谕著即撤销。”同治这才立即发出上谕,恢复了奕?世袭网替的亲王衔,奕誴、奕譞的官职也得以恢复。
由于众多大臣反对,同治帝终于于八月一日下令停工。
早年崩逝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病逝,终年19岁,其寿命是清朝十二帝中最短的。同治帝的死因有不同说法:
清东陵?惠陵惠陵妃园寝全景一、梅毒说。这是民间说法。同治帝喜欢皇后阿鲁特氏。而慈禧太后要同治帝多接近慧妃。同治帝不高兴,常独处乾清宫。苦闷的他,由王庆祺导*,与载澄微行,在宫外寻花问柳,引起性病。慈禧太后误作天花来治,最后病死,这种说法证据不足。
二、天花说。这是官方说法。根据相关史料,时人笔记记载,多数史学家认同同治帝死于天花。
同治帝死后葬河北昌瑞山惠陵,庙号穆宗,谥“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为政举措政治同治继承皇位后,在位的13年间,主要发生了四件大事:第一件是即位当年发生的辛酉政变;第二件是清军攻占南京,太平天国失败。第三件是同治新政;第四件是重修圆明园。新政政策同治朝遇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国内处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重大社会动荡之间,在国际处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如同处在两次大风暴中间的缓冲期。同治之前的道光、咸丰,之后的光绪、宣统,都没有这样的有利条件。这就给同治朝实行新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日本明治维新也正在此时。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议政王奕䜣主持政务,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䜣集团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总理衙门、设立同文馆、办新式学校、派人出洋、办厂开矿、修筑铁路等,实行学习西方近代化举措,开始走向开放、进步。
设立总理衙门全称为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一般称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咸丰十年(1861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批准成立。它的实际职能是总揽新政的中央政府机构,是面对世界局势、完全创新的机构。它不仅掌管清廷与各国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4张)
间的外交事务,而且包括对外贸易、海关税务、边疆防务、海军建设、新式工矿业,以及建新式学校、兴修铁路、矿务等,实际上它相当于清廷的内阁兼外交部。这是二千年来第一个专门处理外事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由亲王一人总领,实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从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等中指派充任。下设独立公所,计有英、法、俄、美和海防五股等机构。其中,俄国股,兼理俄、日两国外交事务;英国股,兼理奥地利交涉事务;美国股,掌办对美、德、秘鲁、意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时、丹麦、葡萄牙各国交涉事务;法国股,兼理法国、荷兰、西班牙、巴西各国交涉事务;后设海防股,掌管南北洋海防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主旨是办理同西方关系事务,创办近代化事业,它的出现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标志。随之,设立驻外使领馆。
修园之争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同治帝亲政,时年18岁。他亲政时,诏“恪遵慈训”,就是要遵守圣母的懿旨。他亲政后也办了些事,如在西苑紫光阁会见日本国大使副岛种臣、俄国大使倭良嘎里、美国大使镂斐迪、英国大使威妥玛、法国大使热福理、荷兰国大使费果荪,并接受他们呈递国书。同治亲政只有一年多的时间,
圆明园他亲自主持经办的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圆明园。
慈禧退帘后,想到宫外游冶愉悦,回忆起当年的圆明园生活,她懿旨重修圆明园。这是重大的工程,至少要花几千万两白银。九月,同治帝发布上谕:兴修圆明园以为两宫太后居住和皇帝听政之所,让王公以下京内外大小官员量力捐修。恭亲王不好完全拒绝,报效银2万两,指令户部先拨银2万两。拨款之后,朝廷震动。接着百官疏奏,反对重修圆明园。御史沈淮疏请缓修圆明园工程。同治览奏大怒,立即召见沈淮,严词申责。接着御史游百川再上疏谏阻,同治又下谕将游百川革职。经过一段准备,十三年(1874年)正月,圆明园重修工程正大光明殿、天地一家春(原慈禧住处)等处先后开工。四月,同治视察圆明园,慈禧亲自看取图样,应修殿宇不下3000余间。七月初六日,发生广东商人李光昭自称“圆明园李监督”,借购修园木料诈骗白银30万两的事件,引起朝臣反对。同治帝仍不同治帝绘《祝万年图》理睬,继续其工程。七月十八日,恭亲王奕?、大学士文祥等十人(三位亲王郡王、三位御前大臣、三位军机大臣、一位师傅)联衔疏奏,请停止圆明园工程:“宜培养元气,以固根本;不应虚糜帑糈(xǔ),为此不急之务。”同治帝与十重臣几番
颐和园十七孔桥面对面地辩论,他明知错误,仍不悔改。当大家一再反对时,同治帝准备发上谕,以十大臣“朋比为奸,谋为不轨”的罪名,宣布将十大臣革职。两宫太后见事情闹大,只好出面调解。据吴汝纶日记载:召见时“两宫垂涕于上,皇上长跪于下。谓十年以来,无恭邸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谕著即撤销云云”。其结果是:革十大臣职的上谕没有发布,重修圆明园改为修葺三海。在奕等谏阻下,同治说:“我停工何如!尔等尚何哓(xiāo)舌!”二十九日,停止圆明园工程。重修圆明园工程是慈禧的懿旨,奕等的谏阻,触怒了慈禧。三十日,同治帝上谕:“著革去亲王世袭罔替,降为郡王。”此次补盖、添建、粘修、揭瓦后基本成型的殿阁亭榭等100座500间。八月初一日,同治发出上谕:“朕奉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懿旨:皇帝昨经降旨,将恭亲王革去亲王世爵罔替,降为郡王,……著加恩赏还亲王世爵罔替”云云。谕修葺西苑三海工程。
军事兴办洋务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在上海、南京、福州相继办起了近代军工厂,多聘请洋员充当技术指导。这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它包括举办新式军用工业,编练新式军队,加强国防建设等,其宗旨是“求强”与“求富”。奕强调学习“西学”,制造“西器”。他认为,“采西学”、“制洋器”早在清初康熙大帝时就进行过了,如今再搞
洋务运动中的新式海军是发扬光大祖制和传统。同治三年,清政府才开办大型兵工厂,计有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西安机器局等20余个。而规模大、有典型性的为江南、金陵、福州、天津、汉阳等几个兵工厂。
江南制造总局。是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的一个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委托海关道员丁日昌买下设立在虹口的美商旗记铁工厂,把上海、苏州两个洋炮局搬至上海,成立了大型军事工业制造局。同治六年,曾国藩主张在该厂制造轮船,又在上海海关拨出两成关税,为造船经费之用。此后,工厂逐年扩充,计有洋枪厂、洋炮厂、炮弹厂、火药厂、轮船厂、炼钢厂、子弹厂、水雷厂,并设有学校和翻译馆,其规模较为宏大。同治七年,造船厂造出了第一艘轮船,取名“惠吉”,至中法战争前共制出15艘军舰,最大者为2800吨,小者只有数百吨。
培养洋务人才开办外国语学校、实业学堂、近代军事学校、派遣留学生等。同治朝新式学校最早者是京师同文馆。从京师
留学生八旗子弟中选出10名学生,教员则由英国教士包尔腾担任。同文馆除了聘请洋人教授外语,还请徐树琳教授儒家经典。
同治朝开设的新式学校,还有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福州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等。福州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是同治五年(1866年)由左宗棠主持福州船政局时附设。这所学校是近代较早开设的一所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的新式学校,同时又有军事学校的性质,以培养海军和造船人才为目的之一。
派留学生出国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30名“幼童”奔赴美国留学,史称“幼童出洋”。同治年间留学之风兴起,与容闳(hóng)分不开。容闳(1828~1912年),广东香山(今中山)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入澳门马礼逊教会学堂读书,家长想让
清末海军他学成后做买办。后该校教员、美国人布朗回美国时,容闳随他去了美国,成为近代早期留学生之一。容闳提出并把他们分别安排在美国平民家庭中生活。美国的教师、医生、绅士们纷纷把中国幼童领到自己家中,每个家庭对幼童都关怀备至,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吃住条件,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但是,清政府派往美国监督留学的官员陈兰彬等,以留学生学运动、学跳舞,不穿长袍马褂而穿西服,不行跪拜礼而行握手礼,甚至于有的学生剪了辫子等,认为“他们纵能学成归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向清廷建议将留美学生撤回。他们在美国虽未完成计划的学业,但都受到西方的教育。这些留学归国的青年,后来逐步成为中国政界、军界、学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和科技骨干,为中国近代建设做出了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事行政和外交者24人,其中成为领事、代办者12人,外交次长、公使2人,成为总长者1人,内阁总理1人;加入海军者20人,其中成为海军将领者14人;从事教育者5人,其中成为大学校长者2人;从事实业者30人,其中成为工矿负责人者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等。
外交应对日法第一,同治处理了一些外交事务。同治十二年六月十三日,他在紫光阁接见日本特派大使。之后,俄国、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公使向他递交了国书。
第二,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应越南国王要求,同治帝派遣两广总督瑞麟帮助越南抗法。
第三,由于台湾高山族人误杀漂流到台湾的琉球人,日本以此为借口侵略台湾。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同治帝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湾部署防务,少年同治帝写字想抵御日本侵略。后来通过谈判,订立《北京专款》,日本撤出台湾,清政府赔偿白银50万两。要是说同治帝在外交方面还算做了点事的话,那么内政方面他就什么成绩都没有。要说有,那就是他制造了麻烦。
出洋考察西方国家两次破门而入,清朝才被迫开门而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国。清朝向西洋考察,开
出洋考察的李鸿章与德国首相俾斯麦在一起始于同治五年(1866年)。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二十一日,斌椿率三名同文馆的学生及自己的儿子广英(为照顾其父同行),离京从上海乘轮船出洋,经过一个月零八天的航程,到达法国马赛。他在欧洲游历110多天,访问了法、英、荷兰、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挪威、比利时等国,于九月十八日回到北京。斌椿写出《乘槎笔记》,第一次记录下亲眼所见诸如火车、轮船、电报、电梯、机器印刷、蒸汽机、摄影、起重机、抽水机、显微镜、幻灯机、纺织厂、兵工厂等。还第一次参观并记述了欧洲博览会、芭蕾舞、大英博物馆、国家议院、近代报社、高等学院,以及法国的凡尔赛宫、凯旋门等。他看到了西方近代的科技与文明。
轨事典故死因之争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举行了载淳的登极大典,改号为同治,实际上是慈禧一人总揽大权,开始了她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统治。载淳于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岁时举行了大婚典礼。两宫皇太后于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帘归政了,但慈禧极不放心,还常常插手干预,使年轻自负的载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两年就死了。对于同治帝的死,尽管清代宫廷史料,特别是档案内均有较明确的记载,但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笔记中,
慈禧太后还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并加了一些演义性的描绘,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桃花圣解庵日记》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国史旧闻》)濮兰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沈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临朝,两宫皇太后代执国政,月底帝遂降谕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闻》中载:“穆宗之崩,传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医药不能尽合……”这些著述除了记载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还特意说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并且把这件事与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联系在一起。说明由于西太后专权,同治忧郁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监视之下,仅有几个太监夜间常出没于宫禁森严的大内,至整夜不归,竟达次晨来不及召见军机大臣或醉语胡言的程度似难出现。
其实。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中看得一清二楚,《万岁爷进药底簿》中详细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载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它完全证明了载淳最后死于天花。
这是详实可靠的。19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医院的有关专家教授,对同治皇帝的病情发展及用药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大家的结论仍认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是无疑的。
关于他的死因,传闻很多,十分离奇,广为流传的是说他因患天花而死。尤其一些野史小说,无中生有,添枝加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例如,影响很大的《清史演义》第七十九回写道:“同治帝患天花”,并将其死因归于“御医未识受病缘由”患天花而死。另部影响亦很大的《清宫历史演义》卷十二第九十六回也称:“穆宗(同治帝)一向在外胡闹不已,早就沾染了天花”,并在该书《编辑大意》中讲:“本书事实,或采辑名人文集,或依据私家笔记,语有来因,事可微信,绝非凭空结撰、向壁虚造之作品所可比拟。”这样,百年来就给广大读者一个印象:同治帝确系死于天花,“绝非凭空结撰、向壁虚造”。广为流传的台湾作家高阳写的长篇巨著《慈禧全传》第二部《玉座珠廉》(下)的《恶疾初起》一节中,认定“是天花!”。特别是电影《一代妖后》的公演,片尾说明同治皇帝本患天花,但在慈禧授意下,外称“梅毒”,还篡改档案,将御医们写的“脉案”。(即诊断记录及处方)篡改成梅毒病症。使得同治帝患天花致死之说,尽人皆知。
同治进药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同志为澄清历史事实,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七辑中编纂公布了《同治进药簿》编者根据宫中所藏《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中御医对同治帝临死前诊断记录(即脉案)及处方进行研究,认为“从这本进药薄的名称,以及从载淳患病到去世的脉案、用药处方,都可以证明是因患天花没有治好而去世的”。
恭亲王奕忻第一从理论上讲,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梅毒则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播疾病,患天花之初都要发烧,这是患急性传染病的规律,体温增加一度,脉搏增跳十次。从同治脉案可以清楚看到,从发病第一天就脉搏加快,发高烧达7天多:十月三十日发病第一天,他“脉息浮数而细……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第二天“脉息浮数……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头眩身热”;第三天因发烧而“大便四日未行”;第四天至第七天,天天皆“脉息滑数”、“脉息数大”,均为发烧导致脉搏加块症状,说明起病很急。而患梅毒起病不急,无发烧症状,病情发展缓慢。
第二天花发病带季节性,有严格的发病时间,一般在冬春发生,非其时不可能发生,同治帝发病在阴历十月末,死于阴历十二月初,与天花冬季发病相符合。而梅毒发病无明显的季节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第三患天花开始还头痛、背痛、发冷、寒战等,皆为天花明显症状,在脉案中上述现象记录得相当详细:“十月三十日……发热头眩……身酸腿软”;“十一月初二日……腰疼胸堵”;“十一月初三日……呛咳腰疼”;“十一月初七日……腰疼腿酸,未能骤减”。皆为天花典型症状。而梅毒发病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表面像个健康人。
第四天花皮疹的形态,分布及转化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天花发病后的第一或第二日,皮肤上就可见皮疹,即斑疹,但数小时后即迅速变为丘疹,丘疹呈园形,边缘清晰。同治发病第一日,脉案记载:“皮肤发出疹形未透”;第二天为“疹形透出,挟杂瘟痘”,“头面周身疹中换杂之痘颗粒透出,系属天花二朝之喜”,“头面颈项颗粒稠密,颜色紫滞”,这里所说“瘟痘”,是指斑疹已转为丘疹。自这天御医确认同治帝患天花,在以后脉案中均记为天花。
天花皮疹光发于额部、发际、面颊、腕,逐渐延及臂、躯干而至下肢,疹多见于身体暴露部位,即呈离心型分布,这与同治帝发病第二天脉案记载相同,直到十一月初七日仍“蒙头盖面,锁项咽关”,这与天花的皮疹分布特点吻合。
天花在出疹后全身中毒症状显著减轻,脉案记:“十一月初三,颗粒渐长,紫艳稍化,胸堵烦呕俱退,大便已行,胃口渐开”;初四日“颗起长紫滞渐润,内症俱见稍减”;初五日“已有放白之势,饮食亦佳”;初六日“浆汁已行,饮食俱佳”。这些记载与天花症状极为相似。
天花出疹后二至三日,丘疹开始灌浆,成为疱疹,疱疹中央凹下呈脐形,周围有红晕。脉案中亦记载:十一月初三日疱疹颗粒“极实顶陷,攒簇紫滞”;初四日疱疹“色艳板实,顶平不凸”;初五日“顶陷渐起”,“惟形欠饱满”;初六日“浆汁已行”、“惟浆未充足,根晕未收”。上述症状说明天花疱疹顶陷为明显脐形。
天花发病的第八天至第九天,疱疹转为脓疱,脓疱形成二至三日逐渐干缩成痂,于发病的二至四周开始脱痂。同治帝脉案记载他皮疹转化始终都与天花症状一致:十一月初八日“浆渐苍老,盘晕赤色见退”;初九日“渐有收靥之势,惟收靥较迟”;直到十一月十八日“痂渐脱落,滑浊渐止”,说明天花病已基本结束。
但梅毒则没有如此明显的急性发病过程,它发的斑疹如蚕豆大小,呈园形或略带不规则形,初起淡红,二至三周后呈青色或绿色,并不是脐形,与天花疱疹有明显区别。
十一月十九日起,同治帝染上皮肤感染,这一天的脉案记载“发热头眩俱退,惟温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浸流脓水,头项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毒”,这种“痘痈”即并发的皮肤感染。二十日“痘痂渐落,发热咳嗽俱减”,天花渐愈,乃正常现象,但“腰疼重软,漫肿流汁,头项、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说明形成广泛皮肤感染的迹象;二十二日感染恶化:“溃破流汁,其余各处痘痈有已溃而毒未净者,有未溃而仍肿者”;二十三日虽然天花“痘痂俱落”,“惟腰间溃孔脓汁不减,红肿不消,臀肉左右溃孔二处流汁”;以后逐日恶化,说明他几乎没有抵抗力。此时又并发坏疽性口炎,俗称“走马牙疳”,此病一般发生在全身性重症疾病的末期,常于短期内因全身衰竭而死亡。从同治脉案看,他全身皮肤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又并发了走马牙疳,导致他迅速死亡。
这种病在口腔坏死部分迅速向周围及深部发展,痛疼、恶臭。脉案记载:十一月二十九日“牙胀面肿”:三十日“面颊肿硬,牙浮口粘”;十二月初一日“面颊硬肿,牙龈黑糜口臭”;初二日“各处痘痈俱见正脓,唇腮硬肿,牙龈黑糜,舌干口臭,大便黑粘”,开始便血,死期已近;初四日“牙龈黑臭,势恐口疳穿腮,毒热内扰”,这一天,御医已确诊为走马牙疳;初五日酉刻死亡。
爱吃食物同治帝曾让一个小宦官拿着自己御笔批的字条到内务府领500两银子去买木瓜吃。内务府负责人荣禄前来奏请:“各宫所需木瓜有专门部门供给,没必要再花这么多冤枉钱!”
相关传说在社会上还有一种传说,李镇在文章中也加以重复:“据祖父面告,同治之病经曾祖父精心治疗,已有起色。十二月初四日午后,阿鲁特氏(同治皇后)来东暖阁视疾,当时载淳神志清醒……(皇后)哭诉备受母后(慈禧)刁难之苦,皇帝亦亲有感受,劝她暂且忍耐,待病好之后,总会有出头的日子。可知载淳在去世的前一天,所想的是病好之后的事,没有预感到明天就要死了。不料在窗外偷听的慈禧听到此处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闯入帏内,一把揪住皇后的头发用力猛拖,一大撮头发连同头皮都被拉了下来,又劈面猛击一掌,顿时皇后血流满面,惨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监传杖,棒打皇后,同治大惊,顿时昏厥,从床上跌落在地,病势加剧,从此昏迷不醒。急传先曾祖入阁请脉,但已牙关紧闭,滴药不进,于次日夜晚死去”。此说未见档案史料记载,其事有无策,姑不作评论,仅以脉案对照,可知:自十一月二十九日同治帝患走马牙疳后,御医们已经束手无策,脉案记载“正不制毒,症势日进,温补则恐阳亢,凉攻则防气败”,左右为难;到十二月初四日(即皇后挨打这一天)同治帝“脉息弦数无力,上唇肿木,腮紫肿硬……不能作脓,时流血水……毒热内扰,减食少寐,理必耗伤气血”。这样的状态,就不可能再经“精心治疗已有起色”,“神志清醒”,还能讲话更不可能有气力“从床上跌落在地”。
总之,通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公布的《同治进药簿》研究,我们认为,同治帝因患天花而死,而非梅毒。
人物癖好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同治有两个癖好,一是好玩,一是好奢。
储秀宫同治喜欢两种游戏,一是蹴踘,一种是蹶张。前者类似足球戏,后者是以足踏弩,使之张开。
同治喜欢演戏,但他演的不是重要角色。有一次,演《打灶》,恭王奕儿子载澄扮演小叔,一个妃子演李二嫂,同治演灶君,他身穿黑袍,手持木板,为扮演李二嫂的妃子一打一骂以为乐。
同治最喜欢玩的是掼交。他让小内监横卧板凳之上,他用手按在小内监肚子上,要下面的小内监旋转如飞。好些小内监受不了。
有一个叫王庆祺的,提前开发同治男女方面的情趣,给他提供*秽画册,皇帝看得乐此不疲“心神不宁”,并且心中逐渐有了一座“断背山”,此后与长得“丰美仪”的王庆祺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故事。
同治生活奢侈。有一天,小内监拿着同治御笔批的字条到内务府要500两银子买木瓜吃。管内务府的荣禄到宫门口奏请说:“各宫要的木瓜已由管理部门供奉,即须添加,怎么要这么多钱呢?”同治听后,发脾气。此事后来不了了之。
史学界有这样评价:“宣宗好俭,穆宗好奢。”
(https://www.biquya.cc/id33518/192925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