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皇帝史 > 第30卷:商纣王

?

  

  人物简介帝辛,子姓,名受(一作受德),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帝乙少子,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帝辛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075年至公元前1046年。帝辛因母为正后,故得以立为嗣。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其父帝乙欢心。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因此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好发展,国力强盛之余,便兴拓土开疆之事,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商朝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帝辛(前1105年―前1046年),是中国商朝末代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残暴的君主。在位30年,周武王称其为“纣王”,部分文学小说则称其为“寿王”,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都城于沫,改沬邑为朝歌(今河南淇县)。帝乙去世,应立长子启,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而立少子辛为帝。帝辛自幼聪敏过人。《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帝辛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在评价帝辛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诗里说:“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

  

  败因帝辛之败有两说,其一,说帝辛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空虚。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使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杀比干,囚箕子,年年征战,失去人心。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连年用兵,国力衰竭,又需面对其因长年征战而日积月累有增无减的大批俘虏如何处理等问题而造成负担。该段早已无法考究,由周武编写。

  

  另一个说法是,帝辛重用奴隶,触犯贵族利益。周武一方给帝辛设立的六大罪状里,排前的便是“任用贱民为官”以及“以贱民辱贵族”。说白了就是纣王提前了一千年企图终结奴隶制社会,提前三千年想要玩民主……试想,商鞅七百多年后开启封建制都落了个车裂的下场,

  

  帝辛之墓何况七百多年前呢?所以当时以周姬昌等为首的大奴隶主便一起联手杀了帝辛。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大批俘虏倒戈,周兵攻至朝歌。帝辛登上鹿台,穿上他缀有宝玉的衣服,投火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帝辛死后,葬于淇水之滨,今墓尚存。

  

  传说帝辛,是商族人,或者说是商国的人称呼自己的国君的叫法。因为国君的名字就叫辛。按照现已发现的甲骨和史书的资料来看,商王朝的帝王的名字,一直是以天干命名的。而商帝国的人在称呼君主时,便是在名字前加一个帝字,如帝祖甲、帝文丁、帝太丁、帝武丁等等。

  

  制定的刑罚商人之所以将自己的君主称为帝,而不是像夏王朝一样称为后,这是和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教有关。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后,集王权、神权于一身,既是君主,又是祭司,在灭夏之时,按《尚书》的说法,是打着天命的大旗的。天命为什么在商汤一边,解释起来有些费力。因而自商汤起,经不懈努力,终将原始的多神教改造成祖宗一元神宗教。商人尊自己的祖先帝俊——据现代人考证,即帝喾,即三皇五帝中的一帝,在《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由于祖先是上帝,主管一切神灵,因而护佑商人便顺理成章。而且,历代商王死后,都要回到祖先身旁,“在帝左右”,成为沟通人间和上帝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后代会象尊敬祖先一样,将逝去的先王亦称为帝。既然死后为神为帝,因此在人间的称为便是帝××。(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殷王称号》)

  

  商纣王商纣王,或殷纣王,则是周人侮辱、蔑视性的称呼。商,是国名,是提醒人们,这是前朝的,被我们灭掉的。殷,则是地名,盘庚迁殷后改国号商为殷。而周人称殷商,多少有些蔑视的意味。如果说这还只是冠以蔑视性指代的话,那么,纣则是侮辱性称呼。按《说文解字》援引谥法的解释:“残忍捐义曰纣”。用一句现代话来说,就是凶恶的坏蛋。而查遍现有《逸周书》的“谥法”篇,却恰恰没有这一句。纣字,在《古文尚书》中通受,故帝辛又被受辛,就是坏蛋辛的意思。《史记》中说,“天下谓之纣”,是商代时的天下人呢,还是周时的天下人已不得而知。但司马迁将帝辛称为帝纣,实在是不伦不类。王,是周人对国君的称呼。这里面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周人从未达到商人那样的强力统治。周人灭商,是纠集所谓的“八百诸侯”的共同行为。而这些诸侯,按清人许宗彦的说法,“乃二代所建,至于纣时,其地之广狭,固未必仍其初封,文武抚而有之,要与之相安而已,岂得尽易其疆界哉?(许宗彦:《周礼记》。”说穿了,这些夏、商两代所封的诸侯只是同盟军,而非蕃属,对于周王室的认同和忠心是有限的,周王室对其的控制力和约束力也是有限的,文王、武王只是和他们相安无事,根本指挥不动。因此,终西周一朝,与这些诸侯的战争贯穿始终,并最终灭于诸侯。而周人本身,虽是诸侯中武力强盛的,却与煌煌大商相差甚远。

  

  所以,在未灭商之前,称之为“天邑商”、“天裔商”、“大邑商”,而灭商之后,亦称之为“大邦殷”、“大国”,而自称“小邦”。

  

  周武王灭商后,因殷人众多,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而彻夜难眠。(《尚书》)周武王英年早逝,除战争创伤外,恐怕这忧心忡忡、苦闷烦躁亦是重要原因吧。因此,周人不可能、也没能力把自己的祖先捧为天下共尊的上帝。再者,商王朝神权、王权的激烈的党争,亦使人对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宗教的“神道设教”作用和效能不无怀疑。周人既不能、亦不肯重创此类宗教,故而只能居诸侯之王的位置,而不能称帝。周王称为天子,是后世的事,至少在西周尚无此类证据。周王朝自大王亶父、王季历、文王昌、武王发所延续下来的称王的习惯,被其不自觉地用到了帝辛的身上,因而才出现商纣王、帝纣这些滑稽的称谓。

  

  趣闻轨事习俗中国民间有这样一种习俗,新娘子出嫁那天,不但要插花披红坐花轿,头上还要蒙块大红布。这是何故?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商朝君主纣王,有个皇叔叫闻仲,此人勇冠三军,纣王的江山千斤重,他横担八百还有零,满朝文武,各路诸侯,没有一个不敬重他的才能.唯有一点使群臣们不太佩服的,就是他太怕老婆了.这一年闻仲征战凯旋,满朝文武,就连纣王天子也到十里长亭迎接。酒席宴前,欢庆祝贺之余,也不知哪位大臣无意中与老太师开了个玩笑:“老太师征战北海,平定反寇凯旋归来,真是劳苦功高,今日万岁都来为你庆贺,真乃十分荣耀;只怕回到府内,见了妇人就......”老太师的脸微微一红。

  

  帝辛画像赶巧,这一情景被纣王看见了,纣王心想难道皇叔真的惧内,于是便想看个明白,回到宫院,纣王乔装打扮,往太师府而去。

  

  他刚到皇叔门口,正好见皇叔半跪在婶娘面前请安。纣王那个气呀,把脚一跺转回来。来到金殿即刻传下一道圣旨:命满朝文武大小官员,各带妇人随旨上殿。不多一时,大小官员都带着夫人来到金殿。参拜已毕,刚想落座。只听见纣王大喝一声,命人将他的婶娘拿下!并对婶娘说,我皇叔南征北战,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别说满朝文武,就是孤王我,也十分敬重于他。你竟敢这样在家屈辱他,你大模大样地坐在上面,让我皇叔半跪着给你请安!往日群臣议论,孤且不信,今日亲眼得见,你还有何话可讲?于是下令将婶娘砍头,武士们即刻拿过三尺白绫,往脖颈上一堵,一时染了白绫。纣王大声的说道:“就以这红绫为戒,不得虐待丈夫!今后女孩出嫁那天,头上还要蒙块大红布,记着这一教训,好好地侍奉丈夫!”

  

  人随王法草随风,圣旨一下,各路诸侯就慢慢地传开了,就这样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https://www.biquya.cc/id33518/183462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