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海角迷雾 > 第69章 文化殿堂誉珠溪

?上世纪五十年代伊始,连小学教育都很难普及,农村上百户的大村才有一间初小学校,即一至四年级;一个乡镇方圆百里一百多个自然村,才有十间八间有五六年级的完全小学;一个县只有较大几个乡镇才有一间初级中学,只有县城中学才有高中班。文昌县十三区唯一一间初级中学是珠溪中学,是区里最高学府,它建在铺前镇东面偏南的一片岗坡上。

  

  文昌县铺前镇是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十三区村落多,人口密度大,更重要还是华侨多。清末,华洋往来繁密,外洋各国为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需求大量劳工,中国沿海各地就有大批青壮年人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主要是东南亚,也有走美洲,旧金山唐人街就很有名。华侨多,带回西洋文化,促进文昌人文比较发达,在清末各地民间都相续办新学堂,珠溪中学就是铺前镇的中学堂。

  

  珠溪中学前身为珠溪书院,始建于清末之一九零零年,因临近珠溪河出海口而得名。清光绪朝在珠溪河畔,出了一位著名的举人潘孺初,回乡筹建「珠溪书院」;潘死后,为纪念潘,曾一度改名「孺初书院」;民初新学勃兴,又改为孺初中学。一九五0年,此地解放后再改名为珠溪中学。建校半个世纪以来,珠溪书院培养出不少著名的人物,因此,珠溪中学在文昌县以至整个专区,都是较有名气的中学堂。

  

  珠溪中学坐北朝南。大门门楼,脊盖琉璃青瓦,龙盘凤舞;大门顶镶嵌着一块青石板,塑刻着「珠溪书院」四个苍劲的大黑字,乃清末潘儒初所书。在大门左面墙直挂着「珠溪中学」四个大字的木板招牌。

  

  珠溪中学学校保存原来的建筑格式,大门不是开放式,而是由几扇坤甸木重门组成。学校依然保留几十年前的四周方型围墙,厚厚的围墙高丈余,很像砖石结构的古城墙,围墙定期粉刷原来的赭红色。

  

  围墙东面是一大片旷坡,民初时已辟为学校的大*场和球场,供学校同学做早*和体育运动,把初建时的封闭形象扩出校园,树立与时代并进的新学形象。但学校门前依然保留左右竖立的两条一丈多长标志杏坛之石柱华表,以示启承孔孟之道。这样,珠溪中学给人的印象是:一间保留固有的中华文化传统的新学堂。

  

  珠溪中学学校大门外,左右各栽有一棵树龄和校龄一样五十多年的凤凰树,像两把天然巨伞撑在那里。浓密的细细羽叶,筛着南国炎日的光影,花花点点,像铺满遍地的银圆。每到盛夏开花,满树红烘烘,蜂怡蝶舞,好不热闹;熏风吹来,落红点点,好像天女散花。

  

  学校大门南面,三四十米之遥处有一个半月池塘。池塘四周用青石块砌个离地面有六七十公分高的护土墙。池塘里磨盘般的莲叶,团团簇簇。一枝枝带刺的莲苞杆射出水面,小小的莲苞还在孕育着嫣红的莲花,等待着金秋风姨到来催生。

  

  池塘外有椰子、荔枝、龙眼、海棠及苦楝等树木遍栽大道之旁,林木间有穿插的小路和成片的阴凉。右边一棵大榕树,树下置三排水泥石凳,就近有一口水井。经常有一些男女学子,在树荫下温习功课或散步谈心。

  

  进入学校大门,木柱屏风,开敞式大厅,左右是厢房。

  

  第一进庭院,有个石砌的日晷,往昔没有钟表,我们的祖先根据地球袖心的倾斜度设一铁针,地球自转,太阳照射,铁针投影可计时,以此来计算学生上下课的作息时间。半纪以来,早有钟表计时,日晷仍以古董保留下来。

  

  再往内进,左右有两棵大琵琶树,建校时所栽,也和学校同龄,现在枝繁叶茂,令从树下往来的师生心旷神愉,对美好前程无限憧憬,此也标志着学校教育兴旺,历届莘莘学子皆可成为栋梁之材。

  

  第二进横额大书「讲堂」二字,除了两边厢房,又是空敞的大厅,设为课堂。讲堂外左右为直通第三进「经正楼」的「东廊」和「西廊」。东西廊都设有上盖,往来可免日晒雨淋。两侧为后来加建的一排排整齐的平房,作为各班教室、师生宿舍、厨房、医务所等。东西围墙根则建有男女厕所。

  

  解放后,由北京大学科班出身的著名教育家周泰柏出任校长,冶学严谨,学风纯笃,珠溪中学的名气,就更是响当当的了。周泰柏就是本地人,家在十三区的箩豆乡,出身书香世家,一直在外地读书做事,解放后才回故乡任教,为家乡培养子弟,其志可嘉,乡里民望信誉甚高,故乡亲送子弟入珠溪中学读书,心皆安矣!

  

  当地一九五0初夏才解放。解放前后,能够进读初中的农村子弟,一般都是来自比较殷实的家庭,或者有华侨经济支持的农户。在日占时,许多中学停办,日本投降后才重新招生,期间相隔七八年,因此解放前后,初中学生都普遍大龄,二十岁左右好平常,初中生就像今之大专生,甚至有人已结婚生了孩子。

  

  一九五二年夏,南琼农村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评阶级,斗地主,没收财产,搞得天翻地覆;十三区清匪肃特中,竟挖出匪特“地下军”组织,株连了好几百人。因此,抓特务的浊浪,愈滚愈汹。“卖鱼明”、“补锅畴”是特务,连民兵队长铁柱也是特务,谁也不敢担保,抓特务不会抓到自己头上。因此,抓特务搞得一片恐怖,社会上人心惶惶。

  

  珠溪中学,现在还算是一块宁静的乐土。因为抓特务还只在广大乡村和墟镇开展,还没有扩展到神圣的学府。但是,在众多师生的心灵中,却同样得不到宁静,因为学校师生几乎都来自农村,或在农村出口长大。政治的低气压,令许多人都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今年暑假期,珠溪中学留在学校度假的师生,比往年都多,就是因为他们家庭都和当前土改抓特务政治运动摆不脱有关连。家在农村的教师几乎全部都留在学校,三百余学生,留在学校就有近百几十人,学校成为人们心灵上的避难所。

  

  社会上的政治运动怎会冲击到文化殿堂的中学校呢?当今耋耄老人都曾身临其境,他们皆明白半世纪前,解放初期政治运动频繁,极左路线大行其道,勿说学校,就是在党政中有显赫地位之要人也难幸免。具体说到教师,当时还没有由新政权培养出来的教师,师资短缺,几乎是把旧时的专职教师全部留用,而这些教师在旧社会时期,或多或少都涉及在旧政军中任过职,或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即使一时政治还未整到他们头上,他们心中什么时候都惶惶焉!

  

  上面说过,当时初中生年龄大小参差很大,高班级的学长,二十岁上下都很普遍,他们虽然是学生,但他们都是成年人,成年人就负有社会成年人之责任。土改是全民的群众运动,划阶级,农民中的成年人可以划入地主富农的行列,虽然还在学校读书的成年学生哥,一般还不会跟父母划为剥削分子,但其身份还被视为是地富子弟,其心理压力不能说不沉重。

  

  暑假期,本来学校师生可趁假期回乡度假,但一九五二年这个暑假期,却有大量的师生留在学校。个人历史有问题、社会关系复杂或家庭出身不好的老师,在暑期都留在学校,以尽量避开社会上是非的漩涡。学生中,一些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子弟,几乎都留在学校度暑期。他们谁也不愿意回去农村,看着自己的父母被斗争。由于假期留在学校的同学较多,所以一些家在铺前镇或附近农村的同学,即使回家后也提前回学校,各自找要好的同学,共商做暑期作业或自由参加各种文娱活动。

  

  珠溪中学怎说目前还很清平,但暑假期过了一半,平地一声雷,社会上激烈的阶级斗争,却因某一个人的某个问题受到牵连,像滚滚激流般一下就冲进这个神圣的殿堂,搞得人翻马仰,一片混乱!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正是:杏坛圣殿够庄严,培养栋梁天下瞻;运蹙妖风凌孔孟,纲常不展叹邪淹!(盐韵)

(https://www.biquya.cc/id29003/155039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