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 第六十一章 游说赵国 下

??

  

  

                              (实在太困了,还有两更,第三更大家别先订阅啊,只能明天早上改了)                            “愿闻其详”赵王似乎觉得自己太过迫切会显得很是失态,故作从容道。但眉宇之间的激动之情,是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的。                            “敢问王上,赵国为何失去邯郸?”苏代却开始吊胃口。                            赵王眉头顿时就拧了起来,似乎没想到丢失邯郸和收复邯郸之间有何关联,更主要的是,苏代提到了赵王的痛处。                            “韩国国力太强,又有秦国为援,赵国不能敌也!”赵王找出了一个靠谱的理由。自己总不能将原因归咎于自己畏惧伤亡、识人不明吧?!赵王暗暗想道。                            苏代竟然点了点头,附议道:“王上所言甚是!赵国之败,非败在士卒不肯为王上效死,非败在官员临阵而逃,非败在王上用人不明,而在于一个国力。赵国若有韩国一半的国力,以王上的英明,凭借地利、人和,足以让韩国无功而返!”                            赵王差点泪流满面,知己啊知己啊!自己并不是不如韩王,而在于初掌大权,就被狡猾的韩王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韩国根本不顾忌伤亡,用巨大的实力碾压了赵国,自己若是不同意,韩国固然元气大伤,但赵国也将不复存在!自己割让邯郸是以退为进,保存实力,麻痹韩国。这么浅显的道理,朝堂之上居然还有人不不懂,叫嚣着赵国应该更加强硬。                            “先生所言甚是中肯!既然方才先生说可助寡人收复邯郸,不知如何一个收复?”赵王还是没忘记苏代的许诺,再次问道。                            苏代意味深长地笑道:“邯郸如何失去的,自然如何夺回来!既然韩国以堂堂国力逼王上献出邯郸,那赵国也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逼韩国献出邯郸,还给王上!”                            赵王顿时瞠目结舌,苏代说的确实没有错。韩国用实力碾压赵国,迫使赵国献出邯郸。只要赵国国力足够强大,也可以如此行事,迫使韩国交还邯郸!但问题是,韩国拥有两百万户百姓,赵国拥有二十万户百姓,这个巨大的数量差距,何时才能弥补上?!赵王甚至怀疑,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再踏足邯郸城!                            苏代似乎明白赵王脸上的复杂神色,解释道:“王上!赵国举国之兵不过二十万,韩国举国之兵近两百万,论及人口、兵力,赵国远不如韩国矣!但臣听闻,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想要折断一根筷子甚是容易,想要折断一捆筷子却非人力可为。天下又不非只剩下赵国一国,尚有秦、燕、齐、楚四国。如果王上可以以这四国为外援,韩国虽强,又有何惧?!”                            赵王默然不语。明白了苏代的意思,既然赵国不是韩国的对手,那赵国就要多找几个盟友,一个盟友不够就找两个盟友,两个不够就三个,三个不够就四个,直到可以战胜韩国为止!                            不过,即使清楚了这一点,赵王还是思考良久方才开口说道:“寡人何尝不愿与诸国合纵。但奈何寡人的赵国与秦国、燕国前不久还有战事,有所龃龉。齐国、楚国又远在千里之外。联系实在不易。君不密丧其国,臣不密失其身。先生肯定明白寡人的苦衷吧?”                            苏代却是不以为然的笑着摆摆手,宽慰道:“韩国已经占据天下三分之二的百姓和土地,于秦、燕、赵、齐、楚五国,可谓唇亡齿寒。韩国每消灭一个国家实力就壮大一分,剩余的国家就少一份助力。这个道理,王上知道,秦、燕、齐、楚四国亦是知晓。韩王此次称帝,就是在试探诸国。可惜,诸国不愿冒险与韩国为难,只剩下楚国一国谴责韩国,却独木难支,让韩王携九鼎而帝天下。经此一事,今后天下诸侯再与韩国交往,士气上就矮了一截。此为未战先败。”                            赵王不敢接话,自己当初也不愿意韩王称帝,但更加不愿意主动跳出来,找韩国的麻烦,让韩国惦记。赵王承认韩天子地位的时间比齐王还要早,这就是其中的惊人事实。                            “如王上所言,秦国、燕国虽然对赵国有不轨之念,于韩军兵临邯郸时落井下石,出兵攻打赵国。但在臣看来,两国必然以为韩国出兵不过二十万,以为凭借赵国的国力足可与韩国斗一个两败俱伤。但韩国实际上动用三十多万大军,王上又体恤百姓,主动与韩国议和,让韩国占得一个大便宜,想必此时燕王、秦王必然后悔不已。王上只要肯派一说客游说秦国、燕国,两国必然大喜,与赵国重修旧好。王上坐拥二十多万精锐,想必也不愿意龟缩在代郡、雁门、云中吧?!”                            赵王点了点头,还是有些担心地说道:“先生所言甚是!只是,如果此时合纵抗韩,谁又可为纵约长呢?以寡人来看,韩国必然率先攻打纵约长,燕、齐两国又太弱。”                            苏代一下子就听出来赵王的担心。燕国、齐国元气大伤,只有十多万士卒。如果让燕王、齐王来充当纵约长,那无疑会让赵王落了面子。何况,当韩国兴师动众攻打燕国、齐国的时候,身为盟友,赵国还需要派兵去救。站在赵国的角度上讲,自然希望纵约长既有威望又有实力,当然,更重要的是不要选自己!                            “诸王之中,以楚王最是年长。且韩国灭绝周祀,抢夺九鼎继而称帝的时候,唯有楚国反对。天下皆知,楚、韩两国已然势同水火,王上何不推荐楚王为纵约长?!依照楚王的骄傲、自大,在成为纵约长后,必然更加有恃无恐,与韩国为敌。有楚国在南方牵制韩国,王上也可以在北方谋利。这燕国、齐国可是毗连赵国,王上想要影响两国的决定,易如反掌。”                            最后一句话显然打动了赵王,赵王毕竟年轻,不愿意一辈子就这么苟延残喘下去。赵王也清楚,时间拖得越久,越是对韩国有利!楚王这个愣头青既然一根筋,不如为赵国所用,充当赵国复苏的踏脚石?!因此只是想了想,赵王就说道:“善!谁可为寡人一行?”                            苏代恭恭敬敬地说道:“臣虽然不才,愿意为王上一行。”                            赵王顿时大喜,任命苏代为赵国的客卿,赏赐了苏代三千金和十名精锐,用于替自己游说各国。苏代也没有客气,理所当然得收下了赵王的厚礼。                            当平原君得知苏代入宫求见了赵王的时候,苏代已经一路东行,前往燕都蓟城。老实说,对于合纵抗韩一事,平原君心里很是颇不以为然。合纵连横之说,不过是权宜之计。如果各国离心离德,提防相互之间的算计,还不如严守中立,坐等时局发生变化。远的如同山东各国合纵抗秦,近的就是五国伐韩。哪一个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奈何?不合也!                            不过,当平原君旁敲侧击地向赵王表示,莫要轻信说客的游说的时候,赵王脸色变得很是难堪。从备份上说,平原君是赵王自己的王叔,平阳君赵豹也是。但平原君身为两任赵王的丞相,门生故吏遍布赵国朝堂,单独比较威望的话,赵王甚至不如平原君,赵王一直很是忌惮。苏代入宫求见自己的事情多么机密,平原君居然可以得到风声。在王宫这个被赵王视为唯一一块*之地的地方,都对平原君没有了秘密可言,赵王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在朝堂上安插自己的心腹。在针对国家大事的立场上,自己也不能再完全听信平原君的一面之词。                            平原君哪里知道,自己无意中从宫中小黄门口中得到的消息,在赵王的眼中就成为了自己心怀叵测的确凿证据。如果不是有心,平原君为何要在宫中安插“亲信”,是不是赵王的一举一动都在平原君亲信的掌控之中,想想就觉得可怕。王家向来无情,虽然赵王现在动不了平原君,但这并不代表着以后不行。毕竟,平原君会越来越老,赵王只会越来越强大,等到赵王建立自己班底的时候,就可以将平原君赶往封地,执掌大权。                            对于合纵抗韩,廉颇是无从得知的。因为此时的廉颇正在雁门、云中巡视边疆,已经是十一月,匈奴人又开始在边境蠢蠢欲动。在关中大败后,匈奴老实了好一阵时间。但经过五年的恢复,这群马背上的民族又恢复了狠劲。关中毕竟太远了,匈奴吃过一次长途跋涉的亏,不想再在同样的地方跌倒两次。雁门、云中这些地方,就成了匈奴最好的选择。反正都是中原人的地方,攻打关中还是雁门、云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                            当然,如果廉颇在邯郸,也改变不了赵王的决定。廉颇说话耿直,有什么说什么,这样的性格只适合在军队厮混,在刀光剑影的朝堂,只会给自己招惹敌人。以前有蔺相如帮持,还没有什么。现在蔺相如已死,朝堂之上大都是豪族出身,跟平民出身的廉颇完全不是一个阵营的人。廉颇主动请命离开朝堂,未曾没有这样的想法!(未完待续)

  

  

  

  

  

  

  

(https://www.biquya.cc/id27856/179461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