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科幻灵异 > 事象的宏图 > 事象的四分之一 其之十二

???受到母亲的影响,有时甚至他们兄妹之间也会以这样的解谜方式在进行交流和游戏。而且猜测的对象几乎什么内容都有,从赠送礼品的对象,到今天的行程不一而足。所以这种解谜游戏对她来说,可谓轻车熟路。

  

      大部分的时候,母亲的游戏都不会太难,因此穹乃认为自己能够很快破解这个谜题。但实际上,她在第一步的时候就被困住了。

  

      任何解迷游戏的首要任务,都是审视和检查题目本身。但这次,题目却并未浮现于表面。唯一的入手点,也就只是那张明信片而已。

  

      考虑到明信片内的色球是宇宙本身,穹乃第一个想到的是爱因斯坦场方程。但当她尝试将答案输入的时候,却遇到了困境,因为密码锁并不支持输入字母。这一点她倒是并不感到意外,就一贯而来的认知而言,她也不觉得母亲会将谜底设计得如此复杂。

  

      (答案一定是某一个具体的数字,问题是究竟是哪一个?)

  

      手指轻点嘴唇,她觉得自己一开始的思路应该不至于距离答案太远。略微沉吟之后,她选择输入引力常数。

  

      但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奇怪,我难道误解了什么?按理来说不会差得那么多啊。至少应该是一个常数这一点不会错得太多吧?)

  

      她重新合上卡片,再度审视起那个让她颇有些感触的故事。

  

      (无论怎么看都是在说非欧几何。如果引力常数都不是的话,还有什么既与故事贴切,又与宇宙相关呢?)

  

      犹豫片刻后,她改输入另一个与宇宙相关的常数,也就是光速。依然是理所当然地不正确。老实说她自己也觉得如果引力常数都不正确的话,光速的相关性无疑就差得更多了。

  

      再次打开明信片,让色球浮现出来。看着色球上那些斑斓的光点,穹乃开始从另外的一端思索可能性。

  

      (按照理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全景图上的每一点都应该是微小的量子波动。这之后它们扩张开来,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星系团,直接造就了我们。)

  

      听起来好像是很了不起的东西,对穹乃来说却也就只是一个被谈论了许多的课题而已。

  

      (如果“开始”指的是宇宙的初始,那么难道答案是这个?)

  

      她从最小的层面开始寻找答案,最终决定做一个尝试。也就是输入与宇宙有关的第三个常数,也就是被认为与宇宙诞生有关的,微观尺度上的普朗克常数。

  

      依然是不正确的。

  

      (奇怪?)

  

      也许,应该再审视一下那张贺年卡最开始的部分。

  

      “瓦尔珀吉斯之夜,光明与黑暗诞生的开端。”

  

      这句话中的后半句,明显是说宇宙诞生。但前半句……

  

      按照哥哥刚才的反应,明显是看出了什么。但作为民俗历史不算非常好的学生,她只记得瓦尔珀吉斯之夜是4月30日晚开始,跨过5月1日凌晨结束。至于具体的内容,她却是一点都不知道。那么说来,明信片本身在暗示的,其实就是宇宙诞生膨胀的过程……

  

      (嗯?等一下……宇宙的膨胀,也就是说……)

  

      她忽然觉察到,自己应该已经接触到答案了。

  

      (作为宇宙膨胀的决定性要素,有一个是重点,哈勃常数。)

  

      哈勃常数决定了宇宙的膨胀速率,看上去是合理的。

  

      输入哈勃常数后……

  

      并不正确。

  

      穹乃停下了输入密码的动作,她闭上眼睛,将双手叠放在膝盖上。

  

      如此一来,答案已经出来了。

  

      虽然她最后输入了哈勃常数,但她本就不认为哈勃常数是正确的,原因在于5月1日这个日期。

  

      就民俗历史并不好,她也知道计算夜晚时间的方式是至第二天到来为止。从这个时间点以后,就被称为凌晨。当时间来到5月1日,“瓦尔珀吉斯之夜”也就结束了。

  

      母亲写下5月1日这个日期并指向密码箱的所在,也就是说,答案是“瓦尔珀吉斯之夜”的结束。在这里,“瓦尔珀吉斯之夜”就是宇宙。母亲想出的密码的谜底,也就是宇宙的结局。

  

      根据亚历山大·弗里德曼的描述,宇宙的结局完全取决于三个常数——H,Ω,λ。

  

      H,即哈勃常数。它代表着宇宙的膨胀速率。

  

      Ω,是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它同样意味着宇宙中有多少物质,产生多大的引力,这引力将会将膨胀的宇宙往内侧拉。

  

      λ,真空中存在的能量。爱因斯坦曾经引入的宇宙常数,但随后被他认为是错误,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零的值。

  

      原则上,宇宙的结局存在三种可能:如果Ω大于1,也就意味着物质将产生足够大的引力使宇宙收缩;如果Ω小于1,且λ等于0,则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第三种可能则是Ω和λ之和等于1,宇宙同样将永远持续膨胀下去。

  

      但让所有宇宙物理学家哑口无言的是,宇宙不是在膨胀,而是在加速膨胀。那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全景图所揭示的最为惊人的事实。

  

      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彻底失控的宇宙。

  

      如此一来,那个故事的内容就是答案了。

  

      明信片中的那个故事是非欧几何学的思考,但它展现的却不是黎曼几何,不是将宇宙往内拉的引力,而是非欧几何的另一面。

  

      罗氏几何,它展现的并非拉近的趋势,而是远离的趋势。

  

      宇宙是开放的,这也是宇宙最终的结局。

  

      λ是存在的,而且必须被引入。它隐藏于真空中无处不在,且永远均匀而不因距离而变化。在引力将宇宙变得卷曲的时候,它将宇宙拉伸使其变得平坦;在引力将宇宙拉到一起的时候,它将宇宙往外侧推。

  

      λ就是宇宙常数,是暗能量,是反引力。是一个几乎占据了宇宙四分之三的强大力量。

  

      它才是宇宙结局的真正裁决者,是这个谜题的真正谜底。

  

      喀嚓!

  

      保险柜的锁扣位置发出了机械结构被触动的声音。

  

      为什么母亲要选择这个作为谜题的答案?虽然母亲做事一向有随性而为的嫌疑……

  

      打开保险柜,只见里面放着一个做工精美的大约一个手掌宽的皮质匣子。不同于常见的那种批量生产的皮匣,这个看起来似乎是有些年头的纯手工艺品。

  

      这应该就是这次的奖励吧?虽然自己恐怕是用不到这个匣子的,不过也许哥哥会对这样的匣子有兴趣。

  

      捧起皮匣,入手的感觉预料之外的重。很明显,里面还放着什么东西的样子。稍稍摇晃的话,还能听到硬物碰撞的声音。

  

      她将皮匣放在自己的腿上,然后将匣子的搭扣轻轻解开解开。她的动作称得上是小心翼翼,因为她曾经在类似的事情上,遭遇过母亲的恶作剧。

  

      不过,这一次倒是并没有恶作剧的成分存在其中。

  

      匣子的最上层,只放着一个挂着钥匙扣的金属小壶。刚才摇晃匣子时硬物碰撞的声音,应该就是由它发出的。在下层,却摆放着一叠厚厚的纸张。

  

      穹乃拿起小壶,拧开瓶盖后,里面掉出了一张纸。将纸张展开后,发现这是一条便签。

  

      “奥列格·迪米特里耶维奇·库尔科夫学生时代就嗜酒如命。为了避免被学校发现自己饮酒,他想到了用这样的酒壶携带少量高度烈酒作为解瘾的手段。不过看在上帝的份上,自作聪明的他显然忘记了自己那满嘴的酒气。”

  

      “噗嗤!”

  

      虽然取笑自己的老师好像不是什么学生应该做的事,但穹乃一时间还是没能忍住。

  

      这张便签上的字迹,显然是来自于母亲。和平时比起来,今天得到的这种奖励倒真是非常有趣。

  

      带着一丝恶趣味的好奇,穹乃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剩下的那一叠厚厚的纸张上。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这些纸张已经微微有些泛黄,显然它们已经经历了一些岁月。

  

      本以为,或许也是和老师以前的糗事有关的内容,可是仅仅只是看了一眼,她就知道自己猜错了。

  

      这叠厚厚的纸张,居然是一篇论文。

  

      诚然,她看过无数的论文。但没有一篇的标题,像手中的这篇那样引人注目。论文的标题是这样的:

  

      《如何在一个匣子中烹调出宇宙》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穹乃甚至本能地看了一眼存放着这片论文的匣子。

  

      在匣子中烹调出宇宙?所以母亲才把这篇论文放在这样的一个皮匣里?很难避免产生这样的念头。

  

      其实任何一个习惯于查找论文的人一眼看到这个标题,都只会觉得它喧哗取宠。按照学术界一般的惯例,论文标题通常不会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

  

      事实上,在这篇论文标题的下方,就确实有人手写了一段评语。这段评语是西里尔字母写的,翻译过来是:“这是我见过的少有的不包含胡说八道内容的奇谈怪论。”

  

      几乎毫无疑问,这句手写的评价正是来自于她的老师奥列格·迪米特里耶维奇。

  

      最让她在意,其实是这篇论文的作者。这篇论文的署名,竟然是她的父亲。

  

      在物理上,她的老师奥列格·迪米特里耶维奇一贯以思路开阔不拘一格著称。虽然这明显是一篇当年的论文,然而居然能被她的老师评价为奇谈怪论,这实在不能不让她感到好奇父亲当年究竟是写下了什么样的内容。

  

      坐在正前往烟火晚会的车上,穹乃翻开了这份由母亲奖赏给自己的,来自于过去的礼物。

  

      结果,仅仅数分钟后,她就几乎忘记了除了论文之外的一切。

  

      ===================================================

  

      上传者的注: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我也是很久没出现了。这次就讲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小故事。

  

      对科学家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们可敬的理查德·费因曼同学,是个逗比。关于他的故事,什么一边自称不喜欢公众中的名声,一边却把自己是诺奖得主传得到处都是啊;什么义正言辞地为一位美女薪酬太低打抱不平,邀请那位美女来自己这边做助手,然后把这位美女忽悠成了自己老婆啊;什么明明自己花了大心血搞出来的成果,非要说成是灵机一动就出来的啊。等等等等,可谓不一而足。简而言之,就是在才华横溢世人赞的同时,处处不忘彰显自己的逗比天赋(当然客观来说,战后那个年代的科学家也许是出于战后的精神状态,逗比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就连热衷于从**中获取灵感的也大有人在)。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可敬又可爱的费因曼同学,其实也有过相当委屈的经历。

  

      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关于“重整化”的故事。在引入“重整化”之前,QED的无穷大是个当人无比抓狂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具体不是我们在这里要说的内容。这里要说的重点是,当时得出解决方法的总共有三个:朝永振一郎最早,朱利安·施温格最详细最完美。和上面两位相比,费因曼似乎在两方面都不如。不过费因曼提供了最直观的方法,也就是现在我们看着无比头大的费因曼图。

  

      但费因曼当时的委屈,也恰恰是由他的这个发明而起。他和施温格都是在宾夕法尼亚的会议上提交自己的方案的,施温格在前,费因曼在后。这就是费因曼悲剧的开始。

  

      施温格据说讲了超过5个小时的内容,几近完美。得到了当时在场几乎所有人,尤其是大神尼尔斯·玻尔的盛赞。然后我们的费因曼同学上场了,也不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一上来不说什么别的,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堆图。要知道,当时不是现在,与会的对他的图根本没半点了解。当他用各种歪歪曲曲的线试图表达自己的理论的时候,玻尔大神坐不住了,他站起来严厉地指责费因曼误导,粒子间不可能存在一条明确的线,声称费因曼搞错了最关键的东西。被大神突然喷了一脸口味,我们可怜的费因曼同学据说当场就被吓傻了。支支吾吾地说他的这些图只是一种数学技巧,不是真的说存在明确的路径。还好的是,虽然玻尔指责了他,却还是让他把内容讲完了。不过可怜的费因曼那还真叫一个惨,讲完后都不敢停留,直接逃离了会场。据说当晚还委屈的哭了鼻子。

  

      当然,这一切在奥本海默证明费因曼和施温格的方法等价后总算是让费因曼长舒了一口气,大家也在之后真正理解了费因曼图的实际意义。但事情可能还没完,据说(未证实,不知道真假)由于费因曼图里存有类似于逆时间运动的轨迹(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听闻还曾让另一尊大神爱因斯坦很是不爽。这要是真的,那可真是一出悲剧。

  

      不过话说回来,这到底是谁的错呢?有许多人甚至因此责怪玻尔排斥费因曼的新观点。实际上客观地说,这个指责也是太苛刻了。其实就我个人感觉,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可爱的费因曼同学做事太粗糙了。用一个简明而新鲜的数学工具来表示,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伙计,你好歹先把这东西普及开来让所有人都了解了再说吧?这一上来就按自己的路数画上一串没人看得懂的玩意,谁搞得明白你想干嘛?尤其是前面施温格刚才严谨完美地论述了几个小时,大家都还没回过味来呢,你接着上去玩这一手,指不定下面看的人都怀疑你是不是上去捣乱的了,你说是不是?

  

      费因曼的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学术研究的真理:一个人可以特立独行。在在特立独行之前,先得让人认同。

  

      我个人感觉,这应该也是一个在各个领域都能够互通的道理。

  

      ;

(https://www.biquya.cc/id25773/172580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