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大部分朝臣都赞成这个机构改革,原因很简单,自古以来,君权和臣权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个体。君权多一点,臣权就要少一点,君权少了,臣权就多。
所以,在朝堂的权力游戏中,不但是大臣之间在争权夺利,大臣们和皇帝之间也有所博弈。如果遇到一个强势的君主(这多见于开国皇帝),凡事都喜欢亲力亲为,遇事都乾坤独断,那么,大臣们就没什么搞头了,他们几乎只能沦为传声筒和皇帝意志的执行者。
遇到这样的皇帝,大臣们基本上没什么发言权,只是办事员而已,皇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皇帝指哪打哪,这就是君权最大,臣权最小的极端情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元璋。
相反情况下,大臣们很强势,几乎把持了朝政,皇帝几乎成为傀儡,这种情况下多见于皇帝年幼无法主政,或者皇帝极端贪玩,无心主政(如明朝那个几十年不上朝的奇葩皇帝)。
这两种极端情况都比较少见,多数是中间情况,皇帝和大臣们各有各的权力范围,大家各司其职,共享天下。至于皇帝的权力占多少,大臣们的权力又占多少,这没什么定数,也没有什么标准,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不同的。
这和大臣们与皇帝之间的博弈有关,大臣们总想尽量限制皇帝的权力,从皇帝手中夺取更多的权力,而皇帝,只要不是心智还不成熟的,也都想压制大臣,让自己成为个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的九五之尊。
所谓的帝皇心术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按道理,刘厚其实算是开国皇帝了,虽然从辈分上来说,刘备才是季汉的太祖,刘厚算是太宗,但是,魏、吴两国都是在刘厚手上被打败的,而且是刘备死后才被打败的,这样一来,统一天下的名声就落在了刘厚身上。
刘厚拥有和开国皇帝相当的威望,这一点很类似于唐朝的李渊和李世民。虽然李渊是太祖皇帝,但是,整个天下几乎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他的赫赫战功成就了他无上的威名,所以他能成功夺权,所以世人只知唐太宗而不知唐太祖。
本来以刘厚相当于开国皇帝的身份,应该是个强势皇帝,应该是个将皇权牢牢抓在手中的“有为圣君”。可是,他现在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大部分权力,甚至放弃得比历史上任何皇帝都彻底。
这令到大家都很意外,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皇帝是不是犯傻了,古往今来,就没见过这么傻的皇帝,人家都千方百计将权力篡在手中,他却主动放权。
皇帝犯傻主动放权,群臣们可不会客气,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历朝历代,大臣们都需要通过艰苦的斗争,甚至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才从皇帝那里占到一点点便宜,现在皇帝主动将权力送到手,个个都两眼放光,希望自己能多占点,所以他们纷纷表示支持皇帝的这个决定。
当然,对于设立内阁也不是所有人都没意见,也有一小部分分人不赞成这样的改革,上书劝谏皇帝收回成命,维持原来的组织结构。提出劝谏的人大致可以分三类,有三个人可以分别作为这三类人的典型代表。
第一个是司马懿,他是这场变革中最失落的人。他之前也算尽心尽力为小皇帝谋划,在多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伐吴的战争,因为他的出谋划策,使得战果非常顺利,避免了之前担忧的东吴水军遁入云梦泽成为水寇的恶果,虽然最后还是被孙登逃入东海,但是,这已经无关痛痒了。
若不是他的谋划,这场战争肯定没那么快结束,汉军付出的代价也肯定比这大得多。按照他的功劳,入阁为相是完全够资格的。可是,最后内阁名单公布出来却没有他,这令渴望得到权力的他大失所望。
于是,心有不甘的他就上书力劝皇帝不要擅自改变祖制,还举例子讲道理说了一大通。他的目的很简单,既然自己得不到,那就大家也别想得到。他要彻底将局面搅乱,让这场机构改革胎死腹中。
刘厚为了安抚他,给他封了个“太傅”的名头。太傅为三公之一,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位高权重的官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
不过司马懿这个太傅却没有实权,只是个虚衔,他的职责和太傅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差不多:皇帝的老师。他平时并不管理什么具体事务,皇帝会时不时召见他,就一些问题向他请教解决的方案。
说白了,他还是个顾问的角色,这个角色由他投降以来一直都没改变过,虽然官职一升再升,可是,却从来没掌过实权,一直都是处于顾问的角色。
这令到权力欲很重的司马懿很苦恼,他自认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一直以来忠心耿耿为皇帝谋划,应该已经打消他对自己的疑虑,洗刷魏国降臣这个身份,他应该能接纳自己,并委以重任了。
可是,这个小皇帝却自始至终都像在防备着自己一样,他都搞不明白,自己有什么值得小皇帝防备的。刘厚的确在防备着他,原因有点不理智,只是因为对后世历史的认知,所以一直对司马懿有成见。
司马懿失望归失望,可是也没办法,刘厚肯封他为太傅这么显赫的官位,算是很给他面子了,他已经算是魏吴两国的降臣中,最得重视的一个了。
他也是个聪明人,在刘厚封他为太傅后,知道再不知好歹很可能会大祸临头,于是马上偃旗息鼓,不再出来蹦跶,乖乖地接受了这份殊荣,然后撤回劝谏机构改革的奏章,安守自己的本分。
第二个反对的是邓芝,这有点出人意料,起码刘厚是没想到的。邓芝顺利入阁,成为阁臣之一,对他来说无疑是升官了的。他可以说是这场变革的既得利益者。
换了别人,高兴还来不及呢,而他却上书反对,说辞和司马懿的差不多,无非是祖制不得擅改,否则会导致朝政动荡之类。话说,无论是谁,出自什么目的反对这场变革,他们明面上拿出来说的理由都是这些。
(https://www.biquya.cc/id24781/2313593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