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小说《抗日铁血执法队》里,精心塑造了一个杨家后代杨胜武忠贞报国铁血抗日的人物——杨胜武,这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身上,聚集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爱国、卫国、保家的形象。他的身上,既有关于杨家在民间赋予的美好愿望,也有近代在外敌入侵时奋起反抗的性格。他的出身地,就是山西代县鹿蹄涧村,这里,有着天下杨家仅存的。
始建于道光16年(1836年),木结构四合院,上下两层,占地770平方米,由大门、戏台、过厅、廊房、正厅组成,呈长方形。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龙刻凤,戏台为穿斗式,正为抬梁式,整个建筑做工精细,极富民族特色,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时,杨家十七代孙奉旨建祠,明清时又曾予重修,已大部分成为明代遗物。
分为前后两院,有堂屋、东西厢舍、正殿等。前院,奉祀杨业后裔。后院,东西厢房三间,正殿五楹,殿顶为悬山式。正殿内,塑有杨业与其妻佘太君的坐像。杨业八个儿子的彩塑分列两旁。祠内,有“佘祖图”碑一通,碑文铭记着杨业后裔世系。大殿前,竖有鹿蹄石一块,形状奇特,雕刻秀美。
坐落在县城东北部的古城墙边。太子少保、果勇侯、镇竿总兵杨芳捐资修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祠堂由大门、戏台、过亭、廊房、正厅、厢房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占地770平方米。戏台为单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高16米,面阔7米,进深8米;檐下如玉斗拱,台柱雕龙刻凤。正殿为抬梁式建筑,山墙为猫背拱,分为一明二暗三间。两边配有厢房。设计精巧,做工精细。窗户、门、檐饰件均系镂空雕花,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在后院正中有一块鹿蹄石,关于这块石头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相传,杨业的十四代孙杨友与他的弟弟杨山在一次狩猎时,射中一只梅花鹿的前蹄,这只鹿带伤而逃,杨氏兄弟二人在后面紧紧追赶,那只鹿逃到鹿蹄涧村后突然消失不见了,杨氏兄弟在鹿消失的地方挖掘出一块印有带箭梅花鹿形状的怪石。他二人认为这定是有神仙点拨,所以就选择在此地居住了。
杨家将中首先令人怀念的,自然是一代忠良、为国捐躯的杨令公。《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曾在汉任职29年,屡立战功,威镇边陲,人称无敌,累迁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汉主刘继元降宋,杨业也随之归宋。宋迁杨业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副潘美以守山西,杨业遂移家于代州。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二十日,契丹皇帝耶律贤亲率骑兵十万来犯雁门,杨业命部将断峪谷南口,自率千余骑北出勾注山西陉。契丹军于雁门峡谷中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宋军奋勇冲杀,以少胜多,毙其名将,获其甲马。杨业以战功升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四月,契丹三路侵宋,中路以三万人入雁门山,杨业与战,斩契丹三千余人于雁门山下,深追敌军至雁北朔、应、寰等州。
雍熙三年(986),宋五路出兵伐辽。潘美、杨业率西路军北出雁门,雁北各州民众起义助战,很快收复朔州、应州、寰州、云州(今朔县、应县、大同一带)。后来,其它四路相继败归,西路已成孤军,契丹遂倾全国之主力军集于雁北一隅,潘美、杨业等奉命返归代州,分兵守护平型、飞狐、雁门诸关。宋朝廷决定将雁北起义军和汉民二十万人分别迁入河东(今山西)、河南(今河南省),命潘、杨保护撤退。杨业主张避免与新胜之辽军决战,建议由他率部从大石堡(在分繁峙县城西北三十里)北出应州,虚张军势,吸引辽兵主力;然后大队出关,接应义军和百姓,潘美等不但不采纳杨业的正确建议,反诬杨业惧敌,力主正面进兵,而自己又不为先锋,杨业只好从命,率部奔上寰州前线。临出发前,请潘美等派伏兵于陈家峪(朔县境内)接应。杨业率部至朔州东与敌相遇,被困,突围后退到陈家峪,不见宋兵前来接应。杨业拊膺大恸,率将士力战,手刃辽兵数十百人,中箭堕马被俘,绝食三日而死,时年五十五岁。
(https://www.biquya.cc/id23849/158496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