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宋时山河 > 传奇的李继迁 一

?传奇的李继迁之一——历史背景

  李继迁是北宋初期一个传奇性的人物!

  自十九岁始,在其族兄定难节度留后李继捧将定难五州献给大宋后,只身反抗强大的大宋,经过二十多年战斗,最终奠定了西夏的根基,1038年其孙子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后,李继迁被追为夏太祖!

  说起李继迁或许有人对这个名字还不熟,但说起他六百多年后的另一个一个子孙,大顺政权的皇帝李自成,估计没有几个会不认识的。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以李继迁为太祖。

  以一人之身,兼为大夏太祖和大顺太祖两国之太祖,只此一项,便足以见其传奇。

  说起李继迁,我们先对其祖上有一个大体了解。

  大唐僖宗年间,党项贵族拓跋思恭因为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领夏、绥、银、宥、静五州,并被赐姓为李,以后李家世代领有定难军。

  李继迁的高祖父李思忠的胞弟,也跟随兄长李思恭征讨黄巢,二人都在镇压黄巢起义时阵亡,唐僖宗赠李思忠为宥州刺史,于渭阳建立祠堂。曾祖父李仁颜,仕后唐,为银州防御使,从此李继迁家族便世代袭领银州防御使,在党项李氏贵族中,也是实权派。

  闲言少叙,背景简单做下了解,让我们从大宋建立开始说起李继迁的传奇。

  公元960年元旦,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导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中原王朝由周变宋。

  对于习惯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地处西北的夏州来说,这场发生在他们千里之外的政变,对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影响。当时的夏州统领称为李彝殷,在後周显德时,被加官至守太傅、兼中书令,封西平王。作为一个党项族的首领,李彝殷已经是伺候过七个中原皇帝了,新登基的皇帝需要的是什么,他比谁都清楚。就在赵匡胤登基的当月,李彝殷派出了家族中的青年才俊银州防御使李光俨率人前往朝贺,一定是有汉人帮助他,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名字“犯讳”了。他让李光俨给赵匡胤带话:“对不起了皇上,我党项人没什么文化,不熟悉皇上家谱,居然让我犯了宣祖皇帝的名讳。臣不胜惶恐,从今天开始我就不再叫李彝殷了,改名李彝兴。”对于一个少数民族首领主动提出要避讳,把自己的改名提升到了为大宋祈福的高度,赵匡胤非常高兴,当即加封李彝兴太尉之职。要知道这个“太尉”可是位列“三公”的,在北宋建立之初,能封为“三公”的,除了那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以外,藩镇之中只有一个李彝兴。李光俨很好的完成出使任务,也得到了李彝殷的表彰。

  两年之后的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李彝兴向大宋朝廷进献良马三百匹。这时的大宋王朝对于战马有一种特殊的渴求。因为要想收回幽云十六州,与契丹这样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作战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要有强大的骑兵,所以马对于赵匡胤来说,可比其他任何贡品都来得实惠。

  “太祖大喜,亲自监督为李彝兴制作玉带,且召来使问:「汝帅腹围几何?」来使回答:「彝兴腰复甚大。」太祖说:「汝帅真福人也。」遂遣使赐带。乾德五年(967年)秋,李彝兴卒,太祖废朝三日,赠他为太师,追封夏王。子李光睿嗣位,自立为留後。”

  当时,宋朝送礼的最高规格就是送玉带。看来送给李彝兴是一条超长的玉带,宝物啊!

  看来,北宋开国之初,西北的党项李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相当的融洽。在接到赵匡胤御赐的玉带以后,乾德元年(963年)四月,李彝兴又派人到汴京献上了犛牛一头作为回礼。犛牛其实就是牦牛,是西北一带以及青藏高原的主要力畜,在中原地区却是前所未见的稀罕物。犛牛的到来也着实让赵匡胤高兴了一把,在这一来二去的礼尚往来中,中原朝廷和定难共同度过了一段甜蜜的“蜜月生活”。就在这段甜蜜时光里,李家有一个新生命诞生了。这个孩子的父亲,就是先前李彝兴派往出使宋朝的李光俨,孩子起名李继迁。后来成为“夏太祖”。

  李彝兴死后,接替他的是李克睿(本名李光睿,为必宋太宗赵光义讳,改光为克),对大宋一向谨小慎微,在与北宋对峙的战战兢兢中度过的,虽说是期间有点小的波折,可是他毕竟是守住了夏州的一片江山,也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五月,的李克睿与世长辞了,李克睿死后,其子李继筠袭任定难军留后之职,也继承了夏州的统治权。赵光义为了表示对忠诚的李克睿的哀悼之情,也学着赵匡胤对待李彝兴的礼仪辍朝两日,并追封李克睿侍中衔。非常值得玩味的是,李继筠并没有像他的先辈一样,继位以后很快就转正成为节度使,实际上他到死都是个“留后”而已。这一点,完全背离了自五代以来的传统,赵光义这样做,一定是居心叵测。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三月,太宗皇帝御驾亲征讨伐北汉。夏州的李继筠为了配合宋朝的军事行动,命银州刺史李克远、绥州刺史李克宪率领蕃、汉军队数万人渡过黄河,进入太原境内,为宋军助威。最终,宋太宗终于灭掉了北汉,统一了中原,“五代十国”的历史至此才算真正结束了。

  奇怪的是,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十月,只统治力定难一年,年纪也不大的李继筠却意外地死亡。关于李继筠的死因,至今还是一个迷。山河个人始终认为他被人暗杀的可能性很大。李继筠死后,他的儿子年纪尚幼,弟弟李继捧继承了夏州的统治权。这样的做法在夏州不是没有先例的,当初李思恭(拓跋思恭)死后,就是弟弟李思谏担任留后,再把位子传给李彝昌(拓跋思恭的长子)这样才保住了夏州的一片江山。

  这时,李继捧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即位了,成为夏州第九任领导人。

  可是,从李继捧继位起,夏州开始大乱了。

  这一年,我们的主人公李继迁十四岁,他就要面对大乱的局面。

  而拨开层层迷雾,追索蛛丝马迹,我们似乎看到这大乱后面都有宋朝的影子。

  当年,李继筠即位,只给“留后”的职衔,所谓“留后”就是代理的意思。但是,李继筠在评定北汉时立功了,应该得到“节度使”了,可是,突然暴亡。

  接着,李继捧袭位。

  党项人之间也有权力之争,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八月,属于叔叔辈的银州刺史李克远于其弟李克顺起兵远袭夏州,企图发动武装政变,推翻李继捧。小心谨慎的李继捧事先得到了消息,派人埋伏于沿路,李克远遭到伏击,最后被斩首示众。据说,二李行动的背后,就有宋朝人的指使。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五月,李继捧的另一个堂叔绥州刺史、西京作坊使李克文向汴京方面上表,称李继捧承袭夏州最高长官的职位于礼不合,要是继续在任的话,“恐生变乱”,建议宋朝召其入朝。

  李克文的这道奏折,比西夏先前进贡的牦牛、良马都要讨宋太宗赵光义的欢喜。机会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当然不会放过,当即传诏,命李继捧入朝觐见。接到这份诏书以后,在李克文和传诏使的威逼胁迫之下,李继捧才极不情愿地到了大宋京师。

  李继捧到宋都,这在夏州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夏州,又称定难军,此前历史上的八位最高领导人,除了李克睿象征性地要求“入觐”了一下外,其他的人都以路途艰险难行为由,从来没有进京朝见过皇帝。李继捧的到来,赵光义非常的高兴,在崇德殿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在席上,李继捧向大宋皇帝进献了其祖母所献的玉盘一个,金盘三个。作为回赐,太宗皇帝赏李继捧白金千两,帛千匹,银百万。之后,李继捧游历了正在繁荣起来的汴梁,终于有一天,他无限诚恳地对赵光义道:“皇上,我太喜欢中原了,早已是乐不思蜀,要不我就留在这好了?”言下之意,就是自动放弃定难军留后的职位,只想待在皇帝身边做个京官。

  李继捧这个定难留后,就是当地的“土皇帝”,连爵位、职务都世袭,一片独立王国。怎么会有如此的请求呢?那就是他意识到了,他回去会有生命危险,留在汴京,还会保有一生的荣华富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继捧做了一件至今争议非常大的事情——就是把祖宗苦心经营了200年之久的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作为“贡礼”献给了宋朝。也许,他觉得,大宋要一统天下,“定难五州”,也就是夏州宋朝终究要解决的,以区区西夏之力,是对付不了宋朝的虎狼之师的。对此,他是深有体会的。

  这样,李继捧当了“夏奸”,真正的是卖国了,也如愿以偿地留在了汴梁,舒舒服服地住进了赵光义给他精心布置的精美的住宅里,再也不用待在帐篷里受那些杂七杂八的人的鸟气了。

  李克文借助朝廷整垮了李继捧,但他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在他看来,照自己这次的表现如此抢眼,这定难节度使(哪怕是留后)就是他的了,可大宋给他的官职仅仅是个夏州知州而已。就是这个知州,还不是他一个人主事,与他平起平坐的还有赵光义派来的中央政府代表尹宪。在此后四个月的时间里,赵光义已经将中央的势力逐步地向着定难军的势力范围渗透,并宋夏边境之上也屯集了重兵,接着——“遣使护李氏缌麻以上亲赴阙”。

  “缌麻以上亲”都是些什么人呢?缌麻,是古代丧服的一种。在丧制之中,凡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缌麻。据说,此次由赵光义亲自主持的“护送”活动,共计迁徙与李家有关的豪酋三百七十余人,约五万帐族。夏州李家的枝枝蔓蔓几乎都在这次的“护送”之下,被迁到京城“养”了起来。

  随后,那些掌握实权的夏州李家当权派们,也纷纷被赵光义调离了定难五州。李继捧被封为彰德军节度使(治今河南安阳),刚刚知夏州不久的李克文被调任澶州刺史,而绥州刺史李克宪也在几经挣扎之后,被迫接受了调任单州刺史(治今山东单县)的任命。而在他们走后,定难的权力真空很快就被赵光义选派的中央政府官员所填补。尹宪继续权知夏州,曹光实为出任银、夏、绥、麟、府、丰、宥七州都巡抚史。

  就这样,盘踞银夏五州百年之久的李家势力几乎被赵光义一举移除了。就连当年唐僖宗赐给其祖先拓跋思恭的铁券及朱书御札也被李克文转手给了赵光义(相当于领有定难军地盘的地契),赵光义成了这片土地无可非议的新主人。宋太宗又一次用一次不流血的战争向世人证明了他其实和唐太宗的差距只不过是姓氏而已,夏州李家马上就要成为西北的一个历史名词了。

  唐太宗当年,也收取了这样一批少数民族政权,而且做得很成功。

  这一次从形式上看,这个宋太宗做的较之唐太宗有过之无不及!

  可正当宋朝君臣为了这一辉煌的胜利饮酒高歌的时候,就在西北重镇银州,十九岁的青年李继迁,正面临着一个人生艰难地抉择。

  跟从大溜,去往中原,也不失荣华富贵,诗酒风流;可是,祖宗的基业,民族的奋争,特别是那民族的自由,就将失去!

  何去何从?

  眼看着,全族都要迁徙了,自己就是独立反抗,会有好的结果吗?

  

(https://www.biquya.cc/id22188/123142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