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胖子一番话下来,那个大金牙显然是被胖子的知识吓到了,他万万没想到一个古董店的小伙计竟然知道这么多,但是那人表面上并没有便显出任何的心情,只是顺手给了胖子一支烟,胖子也是不客气的接了过去直接点燃。
那人抽了一口烟露出了自己的大金牙呵呵的说道:“没想到你竟然知道这么多,看你老板真是对你不薄啊。”
胖子也是呵呵一笑,其实这些虽然大部分是他老板教他的,但是平常胖子也是会自己在下面摸索,不然白天遇见了什么客户,连一点古董的知识都不知道还怎么将东西卖出去,如果卖不出去东西,即使和老板再有缘分估计也是会将自己扫地出门的吧。
那人看了胖子一眼说道:“你都还知道些什么?都说出来看看,让我这个老头子也开开眼,很久没有见这么年轻的人知道这么多东西了。”
胖子一听老头子?呵,这家伙还真是将自己抬得很高啊,胖子虽然心里面这样想,但是最上是不会这样说的,毕竟自己还是有求于人的,所以胖子继续的将自己知道的知识都说了出来。
胖子看着那个人说道:中国历来有三大瓷都的说法,分别是江西景德镇、福建泉州市德化县、湖南醴陵市。景德镇:景德镇自不必说,艺术陶瓷,品种繁多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以工艺瓷闻名天下,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等皆为上品,一度是中国对外国元首的赠品。
德化:宋元时期曾随着泉州刺桐港的繁荣而畅销海外,《南海一号》打捞出来的陶瓷很多产自德化。德化白瓷一直获得了国内外的崇高评价,享有“中国白”的盛誉,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备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明代建白瓷器,称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醴陵市: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醴陵釉下五彩瓷1915年和国酒茅台同时获得巴拿马国际金质奖章,近代醴陵瓷器作为人民大会堂装用瓷器而被称为“国瓷”
并且瓷器具有很多优点耐磨不透水,保温性好、瓷质细腻、柔和、器皿形状规整、画面光亮釉面质感好、图案精美艺术。
并且在商代瓷器就已经开始发展了,商代出现的釉陶被称为原始瓷器,属于青瓷系。
但是状况不多见,并且胎骨、釉料接近瓷器。釉是以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为原料制成的物质。
种类很多:
按烧成温度:可分高温釉、低温釉;
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
按釉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
北方地区发现很多墓葬出土。如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巩县、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盘、瓶、瓮、罐、豆等。经科学测定,它们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这些也称为原始青瓷。
在浙江上虞发现过青瓷窑址,那里发现的青瓷器型是尊、罐、豆。并且在郑州铭功路商墓也出土青瓷尊。
但是这些都是不成熟的,不成熟的地方表现在: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
原始青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青瓷:指的是高温颜色品种之一,其坯料和釉料均含有较高的铁的成分,经过1200度以上高温焙烧,使瓷器表面挂釉有一层锃亮的青光。
早期瓷器出现在汉代,东汉时期进入了成熟阶段,成熟的表现有:使用了龙窑,温度达到1300度。使用高岭土相近的瓷土。挂釉不到底,有弦纹、波纹装饰。出现了青瓷和黑瓷。
黑瓷:为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的品种,也用氧化铁作釉的呈色剂,增加铁的含量就成了黑瓷,其釉料中三氧化二铁的含量在5%以上。黑瓷创烧于东汉,浙江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而均匀。
上虞窑:我国古代著名青瓷窑之一。在今浙江上虞。境内窑址密集。今小仙坛及帐子山东汉瓷窑遗址,是我国最早瓷窑之一,烧造青瓷、黑瓷和印纹硬陶。三国吴及两晋所产青瓷极为精致,南京赵士冈吴墓出土赤乌十四年(251)青瓷虎子,镇江晋墓出土的青瓷押均为上虞窑产品。江浙地区墓葬出土这一时期的瓷器也大多属此窑所产。南朝、隋、唐稍有衰退。五代、北宋烧制复盛,为著名越窑的重要产地之一。1984年曾在上虞发现两座商代结构完整、装烧量大、窑温高的烧造印纹硬陶的龙窑。
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东汉的青瓷器。
浙江上虞县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其中小仙坛窑址瓷片的科学测定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0.16%,烧成温度为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
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因浙江上虞县一带曾是古越人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十一窑里面的越窑。
(https://www.biquya.cc/id20819/151404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