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惊雷入汉 > 第三百二十五章 动静制宜 下

?

  濮阳。

  百姓无精打采的迎来了一天,作为曾经的魏国子民,如今被晋人占领,完完全全的成为了晋人的奴役。晋国虽然是新建的国家,可打心里仍是认为这都曾经是晋国的土地。

  既然是晋国的土地,被汉人统治过后,再次回归的濮阳城充斥着腥风血雨以及道不尽的悲凉。

  晋人掌权,不少潜伏的耳目纷纷报上濮阳郡内外与汉人关系亲密的世家大户邀功,其中也少不了个人的仇家。有这些耳目提供情报,晋军自然毫不客气的发兵一一围捕。

  那濮阳郡硬生生的沦陷,寻常的兵将都是战死结局,普通的百姓大户怎么逃跑?无非是在家中自求多福,又或是托人寻关系希望避过一劫。只是力挺汉人之后,实在是百口莫辩,就算巧舌如簧,那晋国军队根本不听解释,抓住了便是全家抄斩,家产充公。

  管你在本地声望如何,管你是否真的亲近汉人,只要有人举报,那边是事实,毫无转圜的余地。为了功劳邀功的人不在少数,为了私欲谎称的家伙也是不少,等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如此可以避嫌,整个濮阳内简直成为了人间炼狱。

  今天还在献媚给晋人,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保住家世,不想明日便被他人告发,根本没有丝毫道理可言。

  郡内的大街小巷都有晋军巡视,菜市口一天要杀上千人甚至更多,负责清洗街道的百姓劳役们泼了多少清水也是冲洗不净,盖了几层黄土第二天又是一切如昨。

  晋人其实也不愿意如此作为,但如果不下狠手,如何杀鸡儆猴?中原之地背叛曾经的大魏国的世家豪族有多少?震慑这些人,对民间造成恐慌,如此晋军方才有席卷中原的机会。

  一切为了国家。

  这个时候拿出这种借口,是实话,或者不过是搪塞之词?

  濮阳郡内大大小小的路口,城池,都要进行修缮,野外也要建筑防御工事。这一切自然不是晋军去做,而是濮阳郡内的百姓。两国交战无论孰胜孰负,最后倒霉吃亏又没出讲理的一定是百姓。

  太平年代有府衙可以伸冤,战争时期却是枪打出头鸟。随便寻个借口修理你是好的,真把军爷逼急了,一刀杀了也就杀了。这曾经投降汉人的百姓,在晋人眼中是不可靠的,更是没有任何骨气的。

  每天都在死人,家里的男人不是拉去充军,就是在各处劳役。挣下的钱粮未必多,甚至性命也是风中稻草般的飘摆不定。唯恐汉人大举进逼,濮阳各地的防御工事自然是越早搞定越好。

  催促工作速度以及缩短工期,日以继夜的劳作让人苦不堪言。身体好的都是吃不消,身体不好的,年龄大的,又或是不善劳作的,这个时候都是哎呦哎呦的叫唤,可迎来的不是同情或是良善的目光,而是粗暴的拳打脚踢与冰冷的皮鞭。

  有火气的,懂得道理的,忍不住挺身力辩,最后的结果不是毒打,就是直接被打死,被累死,被折磨死。懂得见风使舵的一时还能够忍耐,可活活的累死在劳役之中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

  男人们走了,家里剩下的不是妇孺便是老弱,这些人的日子也不安稳。不说外面每天死人,官兵巡视不停,就说官府除了防御工事的建设,还有钱粮的凑集,军资的准备,这些都是要各家各户出劳役的。

  青壮劳力是没有了,年龄大的总是有的,男人不足了,可以用妇孺充数。那岸边码头往来运输的物资能不用兵卒做的,便不用。这兵将是打仗的,累坏了总是要影响战事。

  派出部分兵将沿途护送,监视,寻常百姓哪个敢动公家的主意?

  投入汉朝怀抱时间不久,可有不少商队的买卖都做进了濮阳郡内。濮阳的大户正庆贺自家发了财,百姓也欢呼有了收入,到了现在一切都成为了晋军的物资。不仅仅是人,连财产都被晋人一扫而光。

  什么?想反抗,有怨言?

  扣上你一顶亲汉的帽子,全家老少便成为了菜市口排队等着杀头的死刑犯。好死总是不如赖活着,可活着有时候也不如死了好。

  堂堂晋国乃是魏国遗留的精华所在,并非没有爱民正直的官吏,只是大环境如此,任何人也插不上手。晋国耗费了多大气力发兵,作为一名晋国官吏比谁都清楚,南征中原可以不胜,但绝不容有失!

  打下濮阳,便好好的经营濮阳。首先要确立的是防御工事,一旦晋军北撤,濮阳面对的是整个中原的反扑!确保濮阳全郡防御阵地的完成是第一要务,你汉军杀进来便要付出代价,等你的锐气被消耗没了,北岸的晋军跨江再杀过来。

  这个时期是特殊时期,建设好了一切,才是照顾民生的时候。只要防御工事做好了,到了那个时候给百姓们点甜头,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晋国也好,汉朝也好,朝廷做的是统治,是治理,可最直接的解释不过是奴役罢了。

  就算儒家传统的思想中,百姓的价值仍然是作为下层建筑来达到上层建筑的稳固与发展,是无法违背自然规律的,哪怕说得多么冠冕堂皇。

  大量的晋军屯驻在战略要地休整,搜集中原的情报。汉军并没有如同想象中的疯狂反扑,而是屯兵濮阳进军中原的重要路线上做出了守御的姿态。这等举动是窥破了晋人的设计,更是汉人自身所需。

  时间拖延的越长,汉人在这一线聚集的兵力便是越多。等汉人的大军聚集齐了,晋军的美梦也就到了尽头,如何不甘心也只能承认大费周章的只取得濮阳一地的事实。

  但换一个角度来讲,汉人若是夺回濮阳,付出的代价是要远超晋人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濮阳一定要固若金汤的原因,夺不再失,这才是最核心的战略。当濮阳屯下十万晋军,外围的汉军便要有十五万乃至二十万。

  从国力的消耗来说有濮阳本地收入支撑的晋军总要比汉人付出的少许多,对峙的情况下对于汉军也是一种消耗——虽然濮阳只能承担一部分的消耗,但也比汉军屯驻野外好上数倍!

  裴秀设计的战略并没有奇特之策,所谓奇谋也好,妙策也好都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两个国家对峙许久,要比对手提前察觉机会的来临,而对手又无视危机的到来,需要满足多种的条件,所谓的奇谋妙策才有可能成功。

  一味追求奇妙的办法,不过是误入歧途,用兵之道正奇结合,奇不过是辅佐而已,没有正,单单凭借奇,是无法成大事的。

  因此晋军用正兵发动奇袭,打了汉军一个措手不及。毕竟诸葛瞻的指挥系统到位的并不及时,这诚然是汉帝刘禅的原因,更是因为许昌的姜维正在休养恢复,还不能够过多的参与军政。

  否则以姜维的反应,裴秀自己也没有多大的把握可以成功。

  事实胜于雄辩,晋军占据了先手,立足点便有了变化。进可攻退可守,先求立于不败之地,再缓缓谋图中原大地。裴秀设计的谋略无甚奇特,只是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具备灵活多变的特性。

  长期与短期的战略结合在一切,便是濮阳愁云遍布的因缘所在。若是放在百年前的东汉末期,这样的动乱简直是不值一提。但对期望和平的百姓来讲,没有人希望过的是这样的日子。

  府邸之内,晋国大将苟晞,张方,缪胤,李赞等人齐聚一堂,商议接下来的步调。濮阳已经聚集了足够多的兵力,作为大晋的武人,作为军中的大将,没有人希望晋国前进的步伐在此停下。

  要继续迈进中原,等待晋军的是一场硬仗!可若继续拖延下去,对手的实力便会更加的强大!

  “陈留,小沛两处皆聚集汉军,想要再进一步,必然攻克一处!诸位有何见教?”作为这次晋军的主帅,大将苟晞十分慎重的道。

  以资历而论苟晞还不足以担此重任,但经过晋帝司马攸的亲自筛选,破格提拔苟晞,总是比用一些能力不足资历足够的将领要好得多。这其中有裴秀的意思,也有河内王司马伷的意思。

  虽然才干见识不如前人,但晋帝司马攸也好,河内王司马伷也罢,都清楚这是晋国孤注一掷的发兵。有裴秀精心准备的策略,若是没有良将随机应变,功亏一篑后最倒霉的便是一国之君以及司马家族。

  朝中的世家豪族也有出资出力,虽然自家的官吏没能够担任期望中的高位,却也都可以释然。从当年的曹魏,到如今的大晋国,之所以屡战屡败的原因,不就是因为缺乏良将么?

  寻常的良将倒是有,但若是能够有与姜维抗衡的统帅,相信即便两国国力已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可也不至于如此的狼狈,如此的委屈。哪怕是有两个杜预,就不至于整个中原失守了。

  ……

  就在晋军准备发兵之刻,汉军方面同样在做积极的调整。汉军统帅诸葛瞻亲自率领七万汉军赶赴濮阳,并且调集了陈留与小沛的汉军作为左右两翼,一改只守不攻的初衷决意硬撼濮阳!

  从战略上考究,守御的策略十分得当,可根据眼下的形势,若是没有强硬积极的表现,想平息民间的恐慌谈何容易?

  诸葛瞻得到何攀的书信,便知道不可静坐等待,于是调集人马安排各路汉军同时发动攻势,准备正面与晋军决一死战!决一死战,是拿出决一死战的气势与信念,并非这一战的胜负便决定了中原的归属与两国的生死。

  将近濮阳边境,汉军的探子一批批的进入濮阳境内,晋军的防御工事是依据城池而建,在以城池为中心扩散到交通要道。边界之处反而是没有囤积什么兵马,若是囤积多了,影响后续的部署;假如囤积少了,哪勘汉朝大军的雷霆一击?

  斥候与探子是军中最为机敏的兵卒,观察力,反应力以及身手头脑皆属上乘。这些人分批四方哨探,汉朝大军便在原地列开阵势保持警戒,并且派遣人员在后方按扎大营,做长期对峙的打算。

  战或不战,总是要有休息与吃饭的地方,战或不战,也要看晋人的反应与态度。

  斥候前往敌境哨探没有多久,便是仓皇而回,原来竟然是晋国大队人马正在浩荡杀来!

  汉军刚刚抵达,晋军自然不可能得到消息。就算得到消息,也不可能大批人马这样迅速的杀到。显然晋军有所图谋,有其目的,诸葛瞻微微一笑道:“如此碰巧,倒是天意,传令排阵,让诸葛瞻会一会晋军中的能人!”

  两军对决,在阵前用将领的武艺决定胜负并不是什么英明的决策。总不能你有绝世武功,就能用几百人战胜几万人的队伍。实际上将领并非战事的主角,真正的主角乃是兵士。

  兵卒比较的不是单兵作战的勇猛,而是斗具的精良,阵势的熟练,临敌的镇静,拼杀的果敢,坚韧的意志。只有兵显然无法具备这样的条件,军队的构造便因此而来。

  将领的才能通过兵士来体现,兵士的优秀是由将领所提升。二者的相辅相成在这战场上,生死面前融为一体,存亡与共!

  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

  晋人南下,大汉举国震惊!百姓还没有从太子事件的惶恐中缓过神儿来,打击又是接踵而至。安抚百姓,疏导情绪这些工作虽然繁重,但只要各地官吏勤恳为之,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只是中原大地的官吏十有七八是曾经魏国的官吏,有些人厌倦了战事为了和平投入汉朝,有的人为了名利权位,更有人是迫不得已,当然也有人是包藏祸心。这些人之中姑且不论其目的为何,但都是从魏国那腐坏的环境下培养出的。

  当魏国还强盛的时候,有些人都谈不上称职,投身汉朝又怎能指望这些人尽心尽力的治理地方,执行惠政?

  好的政策没有确切的贯彻等于形同虚设,简单的政务没有人落实如何稳定民生?官吏都忙着捞取好处,以权谋私,民间的形势自然无法控制,甚至愈演愈烈。当有心人以官吏为目标时,百姓无处宣泄的情绪便会聚集在此,成为反动势力!

  平心而论,封建社会下的百姓们,有多少终其一生未曾受到压迫?

  汉朝先前占据了雍凉长安,随即把握住了两淮之地,比起最后一举夺下的中原这几处算是情况比较安稳的。然而即便如此,最后一口气攻掠的中原大半土地仍是何攀头疼不已。

  呼雷阙的人手安插的没有那么迅速,经过太子之乱呼雷阙中也是处理了一批人,有了些许缺口。因此使用起来并非得心应手,消息也不如经营久的地方那般灵通。

  一些原本倾向于汉朝的官吏之家,经过前后两次动乱已然逐渐有了变化,这让何攀以及呼雷阙在地方调查中又是增加了不少困难。借助他人之力,也要摸清状况,否则被他人利用借刀杀人,岂不是助纣为虐?

  好在江南的羊祜,吾彦,荆州的杜预都及时出动了人手。江南在汉朝统治数年之后,在汉帝刘禅极力推行的平等政策之下,终于对汉朝产生了归属感。江南高门大阀主动派出了门生子弟前往中原各地支援。这些门生子弟有的在江南时便是能吏,有的虽然还没有从政经验,但是名声在外。

  这些人补充到地方州郡中行使职权,对各地的官僚产生了不少的冲击。一些自恃朝廷不得不任用自己,而肆意妄为的见到朝廷居然从江南调来如此多的优秀人士,不禁对自己的仕途开始倍加珍惜起来。

  这年头仕途不仅仅是权势钱财的象征,更是衡量家族地位的重要标志。若是家族衰落,又或是家中式微,族中的男女也只能婚配门当户对的家族。两个难兄难弟般的家族凑在一起,有什么用?

  远不如保持家族地位,找可以互相扶持的帮手来的重要。

  因此失去了官职,断送了仕途,不仅仅让自己陷入苦境,甚至会把整个家族推向深渊,从而成为了家族的罪人。

  先人犯下了过错,后人是无法弥补的,只能是战战兢兢的做好自己,使得他人评价时可以说“虽然他的先人如何如何,可有这样的后人还是引以为荣”种种。

  可不是只有史书上那些记录下来的人物才会有此待遇,实际生活当中简单的家族又或是左邻右舍皆是如此。这充斥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一旦成为了众矢之的,其结果可想而知。

  名声或者是名望,是立足这个时代的根本,没有这个别想有什么发展,更不用说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敬。就算是家族中长得丑的,想混上一官半职都是困难,时代如此,谁也无力抗拒。

  何攀从名望上下手,正是击中了这些官吏的软肋。不思进取或是懈怠之辈,在朝廷的有意操纵下很快便会臭名远扬,而努力执行政略的人,哪怕是临时抱佛脚的家伙,也会被朝廷冠上贤者之名。

  说白了,违抗朝廷旨意的直接毁掉名誉,废黜官职,让你一家永不超生!这手段虽然恶毒,却也留了活路,执行朝廷的政令不仅仅躲过一劫,更是有朝廷的嘉奖,这有什么不好呢?

(https://www.biquya.cc/id20798/124781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