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惊雷入汉 > 第一百零六章 离间 上

?

  吴国和蜀国缔结盟约,派出了前后数批的工匠艺人到川中跟随马钧学习技术,其目的并不单纯。

  刘禅心如明镜,形势所迫之下欣然应允吴人的要求。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吴人来了除了跟随马钧有所学习之外,其活动的范围实在是有限。以学习为名入蜀自可增加刺探蜀汉实际发展的根源,可活动范围也被限制在马钧左右。

  只要马钧有意隐瞒,这些吴人得不到什么消息,甚至学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就拿投石车来说,马钧留了一手吴人掌握的技术便不完全了。回到国内的工匠做出的投石车就算成功,可威力和蜀汉送给吴国的投石车不可同日而语,要差上许多。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到了这个时候吴主开始后悔当初结盟过于痛快了。那个情况下吴国点出来要投石车的制造方法,蜀汉多半也是答应的。可吴主为了让吴人在蜀地能多学一些东西,多打探一些东西,留的时间久一些,说的就比较笼统。

  这一含糊不清,人家蜀汉答应了,回过头来吃亏的还是吴国。若是没有那么贪心,现在至少掌握了投石车的制造方法,而非是一个威力锐减的半成品。

  北伐结束,吴国也是占领了许多地盘,扩大了自身的领土。不过比起蜀汉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吴国就要悲惨了许多。荆州大都督施绩在返回江陵后不久,重伤不治而亡,这使得吴国顿时支柱。

  临死之前,施绩上表再三说明了吴国和蜀汉联手的必要性。魏国和蜀汉的实力都凌驾于吴国之上,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意气用事。联合蜀汉抗拒曹魏,吴国还有平衡三方势力,维持自身发展的余地和机会;若是反其道行之,联合曹魏对抗蜀汉那便只有自取其辱了。

  从施绩的角度考虑,蜀汉和曹魏都是不可信任和长期依靠的,但是联合蜀汉可以让吴国有时间和机会发展,反之便是加速灭亡。

  放到平日里这番肺腑之言一定可以得到认同,无奈今时不同往日。北伐之后吴国元气大伤,强行出兵的后果是士卒将帅多有阵亡,国内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国库的积蓄也见了底儿。

  更要命的是江东的山越开始蠢蠢欲动,而国内一时可以征调的兵力有了捉襟见肘的感觉。百姓比任何时候都厌倦战争,朝堂上的议论也是站在了北伐的对立面。这些问题放到平时都不算是问题,但集中在一起呼啸而至,就成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联合曹魏抑制蜀汉,这是江东许多世家的想法。吴国不像蜀汉一般,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和曹魏是死敌。做为魏蜀之间的“中立国”,吴国要做的便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所属的阵营。

  陆凯和吴主孙亮设计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投石车,可惜北伐之战投石车不说尽数被毁,剩下的也不太多。雍凉长安大显神威的投石车在淮间地区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战力。

  这其中的原因难以尽说,可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失去了淮间的防线,得到了完整的江夏和南阳,义阳两郡,这就是吴国在土地上的得失。和国内损失的兵员以及经济情况做一个对比,这次北伐吴国可谓是亏大发了。

  施绩在许昌和蜀汉皇帝并肩作战,而死前的奏章又是“偏袒”蜀汉一方,这便成了朝中群臣攻击的目标。不只是施绩,包括陆凯,丁奉在内的一拨主张北伐的吴国文武都在打击的范围之内。

  群情激奋的朝堂让吴主孙亮也不得不权宜行事,作为近臣的贺邵,王蕃首当其冲,先后贬职外放。陆凯,丁奉,朱异在淮间连战连败,都削去了兵权,一样贬职外放。

  这些北伐派的人物被打压,朝中的议论才松弛了些,总算给吴主孙亮喘息的机会。施绩,陆凯,丁奉,朱异这四名吴国的都督之才死的死,退的退,留下的位置是急需有人补上的。

  吴主孙亮力主用陆抗为督镇守荆州,朝中的世家群臣很是不满。刚把陆凯拉下马来,陆氏的另一位又握住荆州军政大权,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陆凯等一批北伐派的首领是下了台,朝中的门生党羽仍是极多的,一时之间双方展开激辩,一连数日都没能解决。

  北伐派的意思很是明确,陆抗不能执掌荆州,那么江夏和淮间的都督人选北伐派也是不让步的。吴主孙亮一下子少了左膀右臂,加上不喜欢被朝臣左右,见状也是不做决定。

  一来二去,这拖延的时间就久了。吴国内部混乱,按兵不动的魏军开始有了动作。数路魏军同时进逼南阳,淮间二处,对吴国施加压力。

  吴军都在尽力应付山越,可以抽出支援边防的兵力实在是有限。这个时候连主将都没决定,还谈什么应战?争执不休的两派在这个时候展现了高效,迅速达成了一致。

  陆抗被任命为镇北将军,荆州牧,辖江陵,襄阳,南阳,义阳四大重镇政抵御魏军;步协为西陵督,镇守西陵兼顾荆州南部地区作为陆抗的后援。留平从荆州副都督升为江夏都督,镇守江夏地区,西连义阳,东拒淮间魏军。故太常潘濬之子潘翥为大都督,楼玄为副都督镇守濡须口抵挡曹魏名将王基。

  这一系列任命陆抗乃是陆氏族人,留平军中干将,潘翥名臣之后,楼玄是吴主孙亮倚重之人,各方势力都有兼顾,也是算折中之举了。

  曹魏选择吴国采取报复性的攻势,吴国方面自然派遣使者入川告急,使蜀军协助抗击魏国,同时也招在蜀汉学习的工匠还吴。传闻蜀汉皇帝刘禅带着两万蜀军战退司马昭十余万魏军,已经让魏人吓破了胆,这样的强援如何不拉过来帮忙?

  南中方面倒是和援助吴国没有什么关系,可在川中跟随马钧一起学习已久的吴国工匠都被杀了……怎么还给吴国呢?消息早传往刘禅所在的雍州,可回信儿还没有到。

  吴使催促的甚急,诸葛瞻也只能尽力的安抚和拖延。自家的马钧,刘邵这班重臣都不知所踪,哪有心思和你分辨吴人工匠遇害的事情呢……

  蜀国还没有动静,吴主孙亮却是收到了两份意外的消息。魏国使臣荀勖从淮间渡江而至,请求面圣;同时安插在入蜀工匠中的近臣独自回到了建业。

  荀勖上一次渡江结盟是不成功的,让吴人耍了一通不说,自己也好悬回不去江北。二次前来,荀勖早把江东君臣看透,而气势和身份也不可同日而语。当初是求和,现在无论目的是什么,都可俯视吴国君臣了。

  毕竟吴国内忧外患是世人共知的事情,想掩盖也是捂不住的,处处山越,魏兵陈列江北,只是这些就足使江东君臣喘不上气儿来。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江东鼎足天下这气度上更是不能输。吴主孙亮依照礼节接待了魏国使者荀勖,江东文武群臣皆有到场,只是昔日古人陆凯,王蕃,贺邵等辈早身处异地,无缘再会了。

  不谈结盟,不谈刀兵,荀勖此番前来可谓语出惊人,问的江东君臣哑口无言,不知所措。

  “南阳之战晋公十余万之众被蜀主刘禅率领数千刀枪不入,削铁如泥的军士杀得大败,此事江左可知?”荀勖只是简单的问了一句,无异于一个惊雷炸响朝堂。

  南阳之战吴军见到的是战后的蜀军,至于蜀军是如何击退魏军的,虽然有所猜测,却并不知内中详情。按照荀勖所言“数千刀枪不入,削铁如泥之军”就让十几万魏军败的一塌糊涂,这简直是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司马昭的十几万魏军不是因为吴军的奋勇作战退走的,这个江东君臣都是清楚。蜀军传闻只有两万来人,刘禅励精图治打得魏国节节败退,按照道理没有完全的把握绝不会以身犯险。

  用不满两万之兵去冲杀十几万的魏军,这可谓自杀之举。然而刘禅就这么做了,而且还赢了。

  之前吴国君臣皆认为刘禅另有他助,而国内的事务众多所以都没有详细的探究。如今见荀勖一说,这才觉得事情确实不是那么简单。

  司马昭没必要放着杀死刘禅,全歼蜀军的机会不要,回过头来离间吴蜀的关系。这事儿还真像是确有其事的样子。

  把眼光扫过吴国君臣错愕的神态,荀勖有了些许满足感。上次来自己像是小丑一样被你们戏弄,眼下都为当初的不识时务后悔吧?

  蜀国有这等力量完全可以独自面对魏军,可藏着掖着的到了最后关头才用,这样心机城府的盟友靠得住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荀勖带来的消息引起了吴人的不满和恐慌。蜀人倚仗的是武器,既然是武器就会逐渐增多,眼下是数千人的规模,一年之后是什么规模呢?

  刀枪不入,削铁如泥,面对这样的军队就算是曹魏也没有与之抗衡的办法,吴国又能做什么?帮着蜀汉灭掉了曹魏,两国大可各自争雄,然而蜀汉有这般杀手锏在,灭掉魏国之后吴国的命运可想而知啊……

(https://www.biquya.cc/id20798/124739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