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将夜真正操控这三个英雄之后,才会发现守望者其实非常脆弱,经常被山丘之王的风暴之锤或者地元帝国的死亡骑士加上巫妖的基友组合秒杀。而圣骑士么?虽然猥琐,但是在死亡骑士的监视下想要安心修炼到三段,非常困难。有可能他千辛万苦修炼到三段,想要施展猥琐的功夫时,敌人已经大军压境,将他的猥琐扼杀在摇篮之中。至于剑圣么?虽然攻击高,但是生命力还是比较脆弱的,很容易被敌人魔法秒杀。
刀似乎看到将夜的兴奋和激动,提前打下预防针。刀告诉他,敌我英雄将领之间的博弈,是非常微妙的,如果英雄不能发挥好,会决定胜败的关键,连累三军。如同兵法所言,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比如说死亡骑士是地元亡灵军队的灵魂存在,他的邪恶光环的加速作用能够给予整支部队无以伦比的机动力。但是,他因此也经常成为敌人的第一击杀对象。如果王者在指挥地元亡灵作战时,不能够好好保护死亡骑士的安全,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亡灵王者。
最后,刀在谋攻篇的总结是这样的:知己知彼,在于能够知道敌我部队的优劣,将领的长短,并预判出我方军队适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怎样一种方式和敌人进行交战,交战时知道打击敌人什么地方最容易取胜,了解敌人将要打击自己什么薄弱点并提前防备,这就是战前谋攻。
将夜疑问道:“刀叔叔,你所说的交战方式是指什么?”
刀的回答是:交战方式有游击战,运动战,消耗战还有攻城战。游击战就是借助己方在机动力上的优势,打一枪换一炮,利用英雄的魔法击杀敌人的部队,赚取便宜。运动战就是利用己方的机动力,在运动中攻击敌人,敌方机动力不足,部队无法.正常攻击。消耗战是要利用己方生命和魔力补给上的优势,以边打边走,打打停停,进进退退的方式不断纠缠对手,让对手疲惫,从而被歼灭。至于攻城战么?那是己方拥有一定优势的时候,逼迫敌人正面决战的一种方法。
这样四种战斗方式的选择,需要具体分析敌我之间的局势,扬长避短。
刀乘机讲述孙圣兵法第四篇,军形篇!
前三篇都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大局势,这种大局势是客观的,不受王者掌控的。无论是国家大小,所处地理,还是特有的作战兵种,都是王者无法改变的,是战争所赋予王者的环境,王者只能尽量详细了解它,并适应它,利用它。
国与国之间的大局势,是政治和文化所决定的,我们王者和军人无法改变,这些东西虽然和行军打仗的兵道没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却是比兵道更为重要。自古以来,强国强权,弱国无外交,如果王者指挥的军队一开始就处于小国的地位,那么如果失败,则可能非战之罪。
下面我要给你叫的三篇兵法,则是和兵道有关。
什么是兵道?兵道就是一种无形之形,无形之势,形势之间,有用兵所必须遵守的原则,遵守就可以顺应形势,就能够胜利,不遵守就会败亡。
第四篇讲的是客观的原则,第五篇讲的是主观的原则,第六篇是对这些原则的运用。
先说第四篇《军形篇》,先祖兵法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艺术中国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意思是说: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
敌人无可乘之机,不能被战胜,且防守以待之;敌人有可乘之机,能够被战胜,则出奇攻而取之。防守是因为我方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超过对方。善于防守的,隐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测的地下;善于进攻的部队就象从天而降,敌不及防。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而获得全胜。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交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不算上最高明。正如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聪。
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原因在于其谋划、措施能够保证,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所以善于打战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被战胜的境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
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交战,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潜心研究致胜之道,修明政治,坚持致胜的法制,所以能主宰胜败。
兵法说: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量,即推算物资资源的容量,三是数,即统计兵源的数量,四是称,即比较双方的军事综合实力,五是胜,即得出胜负的判断。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物力、人力资源的容量,资源的容量决定可投入部队的数目,部队的数目决定双方兵力的强弱,双方兵力的强弱得出胜负的概率。
获胜的军队对于失败的一方就如同用“镒”来称“铢”,具有绝对优势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就如同用“铢”来称“镒”。胜利者一方打仗,就象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出,势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表现。
善用兵的王者,修道保法。将夜,你老师云无心的兵道不败战法,就是符合这“先求己之不败,再求敌之可胜”,所以你们玄武宿的兵道为人所著称的就是你们的沉稳,厚重,无懈可击。善用正,尤其是表现在防御之上,可以称之为守则藏于九地之下。
白虎宿的兵道则是以飘逸和灵动著称,善用奇,可以算是攻则动于九天之上。
朱雀宿的兵道,最是刚猛暴力,攻击之强,为四宿之首,可算得上“不失敌之败”,只要抓住敌人的漏洞就能够将敌人一举击溃。
青龙宿兵道以完美和老练睿智著称,可以算得上是“能为不可胜”,自己没有什么漏洞,进攻和防守都趋于完美,两者之间保持中庸,不像玄武兵道过于偏重防守,而朱雀兵道过于偏重进攻。
之所以将军形看做是兵道,那是因为形已经脱离了战术的层面,而进入了道的领域。
所谓大道至简,用兵达到高明的境地的人,也能够进入如同得道的高深境地。所以说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
大道不易,所以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这是战争的客观规律,是不会变的。
大道的变化无穷无尽,所以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能够以兵法入道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师,用兵如行云流水,无迹可寻,难以简单破解。如果没有形成兵道,而只是精通兵法,还有迹可寻,可以被人用兵法针对。
将夜听完这一篇军形篇的讲解,只觉得以前自己的兵道现在又被梳理了一遍,尤其是这一段“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专门诠释了太极兵道和不败战法,为将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同时,以兵法入道,他对于道的感悟也更深了一层。所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可以理解为先雄厚自身本源,感悟大道之基,然后才可以沟通天地,天人合一,如此一来,这兵道和懒人之道也就相仿了。
恍惚之间,将夜感应到火种小球震动,能够看到懒人心经的新的一章!
这火种小球姑奶奶,自从上次吞掉他十二星星分身之后,就一直对他不理不睬,除了对将夜说了一大堆他一点都不懂的话,其他一点好处都没给,小气死了。只能说,这天道,还真是不亲。
懒人心经第四十八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意思是: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懒人心经的解释是:有事如吹风,过之则已,无事可睡觉,如同冬眠,所以懒人有什么好受伤的呢?
将夜笑了,有事吹风,无事睡觉,还真像是自己的作风。
结合刚刚学习到的兵道,将夜也知道善于用兵的人,为什么能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那是因为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而不善用兵的人,会“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那是因为他们“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战场之上,得到不败的本源,所以能够无死地。没有得到不败本源的人,就是出生入死了。
刀和流袖倒是没有发现将夜发了一会儿的愣,同时嘴角有浅浅的笑意。刀继续讲第五篇《兵势》,而流袖则在边上仔细倾听。
(https://www.biquya.cc/id20573/121376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