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抗震一线党旗红
一场特大的地震灾害,汶川没有倒下,四川没有倒下,中国没有倒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始终坚强地挺立着。在浩浩荡荡的13万抗震救灾大军中,有一支曾经无数次征战祖国大江南北的部队,再抢通北川‘生命通道’、攻克墩秀公路‘老虎嘴’险关,排除老鹰山堰塞湖险情等重大战役中,发挥优势、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屡建奇功,并受到胡主席和军委首长的高度称赞。
自5.12接到抗震救灾紧急动员令后,我们全体党员坚决听从党的召唤,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党的意志变成迅捷的救灾行动,在人民群众面临生死劫难之时,生动的诠释了党和军队形象。
连日来,部队把咱们一群党员化整为零,深入乡村,进入山寨,用一双双温暖之手,把乡村党员召集起来。在一面面鲜红的党旗上,军地党员共同学习党的文件,重温入党誓词,促膝共话职责使命。
从北川擂鼓镇柳林村到德阳汉旺镇凌法村,从安县金华村到绵竹东北镇天齐村,31个基层党组织迅速恢复生机活力,成为带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坚强堡垒。
7月1日,在北川擂鼓镇柳林村一顶简单的帐篷里,一个特殊的党日活动正在进行。部队首长领着党员们与柳林村16名党员一起,高声宣读‘入党誓词’。这是柳林村党支部地震后的第一次组织生活。柳林村是北川县致富奔小康示范村,村党支部是擂鼓镇的先进党支部。在地震中,这个村有3名党员遇难,其余22名党员家家遭灾。
房屋倒塌,桥段路绝!党的组织生活无法开展,先锋队作用发挥不力!奉命在柳林村抗震救灾的咱们部队按照上级指示聚拢群众、寻找党员,组织了这次特别‘党日活动’:村里最老的党员—1962年入党,今年已过耄耋之龄的姜老伯来了;最年轻的党员—2007年入党,还不到而立之龄的孟大哥也来了。宣誓过后,58岁的老党员周登华热泪纵横的说:“有了组织,我们就有了依靠,就有了战胜灾难的信心。”
一面面鲜红的党旗,一本本崭新的党章,一顶顶简陋的帐篷,一群群激昂的‘带头人’。咱们二炮抗震救灾部队开山劈石,排险架桥,路通到哪里,就把党旗挂在哪里,把党章发到哪里,把‘特殊党日’过到哪里,把党组织恢复到哪里!一个个乡村党组织已成为带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中坚力量。
回首抗震救灾以来的日子,不由得感慨良多。
记得5月28日,狂风大作,暴雨将至,忙碌一天的政治部干事带着几名战友正准备吃干粮冲积。突然,接到救援电话,有一车赈灾物资急需转卸。战友们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干粮紧急赶到需要转卸的救灾物质地点,迅速将物资转运到安全地带。两分钟后,暴雨如注。
看到救灾战友们如此拼命,负责看守物质的李大妈心疼了,打着雨伞给咱们端来了早已准备好的热饭菜。
“大妈,谢谢您!我们有纪律,不能吃老百姓的东西。”带队的政治部干事婉言的谢道。
“你们不吃,大妈就站在雨里不走!”劝了几次,实在没有法子,眼含热泪的李大妈扔掉雨伞,就站到了滂沱大雨之中。
“我们听大妈的话,我们吃……”实在是没有办法我们,只好无可奈何的端起了饭碗。吃完饭,战友们将饭钱悄悄的放在了灶台上迅速离开。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块牌子就是一份承诺。这些事例只是抗震救灾中千千万万实例中的一个缩影,在徒步勘察擂禹路的征途上,沿线的所见所闻更是让我们刻骨铭心:90%的房屋倒塌,到处是残砖断瓦、乱石林立。所到之处的老乡们都挤在路边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晴天酷暑难耐,雨天雨水倒灌。
“不能让老乡们再受罪了,要让他们尽快住进房子!”很快根据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当天咱们就投入人员装备,冒雨在废墟上挥镐舞锹。6月13日,当咱们副炮长把‘红心爱民新村’的平安钥匙交给擂鼓镇柳林村先期入住的52户受灾老乡们时,老乡们个个泪流满面,不停地振臂高呼:“共产党好!解放军亲!”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在组织安排俺们进村入户的过程中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帮助灾区重建家园,要建好基础设施,更重要重塑精神家园,帮助受灾乡村加强党支部建设,让人民群众有一个共度难关的‘主心骨’、重建家园的‘铁堡垒’。
6月2日,部队防疫队进入陈家坝后,迅速把分布在自然村和1个社区的85名退役军人党员召集起来,搭起临时‘营房’,发放迷彩服装,组成‘党员突击队’。这支队伍先后完成抢通道路,帐篷搭建,维护治安等40多次重大任务。陈家坝乡党委书记,乡长龙玲玲激动地说:“党员突击队是乡党委灾后重建的最得力助手。”
6月17日,中国铁路第四建筑公司救援队要为麻柳湾村集中建造一批平板房。村民大会上,党支部书记董瑞林站出来说:“部队刚给我挂上的党旗不能白挂,我是党支部书记,先清我家的。”话音刚落,17名党员站出来,拿起铁锹,开始清理自家废墟瓦砾。4天之后,一座板房新村在麻柳湾的一片废墟上崛起。
随着抗震救灾形势由抢救生命逐步转入恢复重建,上级党委得知安县桑枣镇飞龙、云丰、浴溪3个小学校舍全部倒塌,学校被迫停课的情况后,立即调拨12顶帐篷,安排人员连夜平整场地,紧急购置学习教学用具,配套电视和数字化影音系统。只用了仅仅20个小时,就在一片收割过的麦田里再次建起了一座‘红星帐篷小学’,保证200多名学生全部恢复上课。
除此之外,战友们还牵挂着灾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地震造成北川的医疗机构大多被毁,大量伤员和群众急需救治,二炮卫生部援助的200多万元的器械和药品无处安置。在上级党委首长的安排部署下,当时正处在救灾关键当头的咱们部队,万难之中紧急抽调兵力,仅用3天时间就在擂鼓镇搭建起北川第一所板房卫生院,北川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及时进驻接诊,基本解决3万多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有了坚强的组织领导,受灾的老乡们有靠头、有盼头、有劲头,转移伤员、领取物资,房屋重建和劳务输出等工作,已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开展。再一次军地联合召开的党员大会上,高川乡抗震救灾临时党委副书记刘振岩说:“在这样特殊环境下,子弟兵与人民群众站在同一面党旗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创造一个有一个奇迹。”
‘党的形象如何,群众心里自有一杆秤,我们把人民的利益看得越重,老乡对咱们的感情就越深厚,党的形象就越真。’每当面对一次任务攻坚,每一次为老乡们解困,作为老党员的连长对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连长的敦敦教诲,全体官兵们铭记于心。
正是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所以再后来所有参加任务当中,不论参加什么工作,担负什么任务,也不论工作环境如何艰苦、苦难,我们都是咬紧牙关,挺起脊梁,任凭苦难冲刷,艰辛的洗礼都不吭一声。
这不这几天板房建设任务中,咱大一开始就没好好坐着干过活,每天从早到晚都是站着干活,这样一动不动的工作姿势常常一干就是14个小时,因长期的站立在凹凸不平的地板上。以至于我们的双脚脚底板血泡起了好几个,再后来,每当一站起身来身体重心的转移到脚底,整个血泡被挤压后的那个钻心的痛,足以让我们顿足捶心的想自虐,更不用说走起路来的痛楚,那简直就是就天旋地转的痛。
但,即便是战友们疼得走起路来一瘸一歪的,愣是没有一个人将那个‘痛’字和‘苦’字喊出口来。不是我们怕痛和苦,而是在地震的时候,我们没有叫苦叫累的权利。因此,每次实在是挺不住的时候,都差点扛不住要将那个字喊出口的时候。可,每当睁开眼看着大家都在咬牙坚持的时候,实在不想落在他们后面的我,很快就打消了喊‘停’的机会。
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叫苦,使用那谁也不愿意的‘放弃’权利。那么我们怎么对得起:灾区中还么多无家可归的老乡们期盼的眼神,地震一直中含着‘解放军叔叔救救我’,却没能坚持到最后的遇难同胞们。这些永生都忘不了眼神和呼喊声,或许就是我坚持着继续前进的动力吧!
年轻的我们拥有上升的意识、活跃的思维以及昂扬的斗志,就让我们用真切的行动来为灾区的老乡们注入生命的雄奇与珍贵。
;
(https://www.biquya.cc/id20547/121020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