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历史可以写的好看——汉朝 > 第六章 不安分的亲戚

?

  困扰西汉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亲戚(诸侯王)问题。

  说起这个问题我们还得追溯到刘邦时代。刘邦同志建国以后,他认为,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他分析,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最终导致春秋战国混乱的局面而灭亡;秦朝实行郡县制,结果还是灭亡了。

  于是刘邦先生一拍脑袋,他决定中西医结合,咱分封跟郡县都用上,不就能够江山永固嘛。说到做到,在灭了叛乱的异姓王后,刘邦同志分封了许多自己的儿子为王,还有自己的侄子等亲戚。可是刘邦同志不知道的是,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很大很大。

  这些诸侯王在刘邦在的时候自然不敢造反,毕竟是父亲长辈,造反可是大逆不道的,编再多神话故事也没人跟着干。可是到了汉文帝刘恒这辈,诸侯们胆子就大了。

  西汉宗室发动的第一次叛乱就发生在汉文帝执政的第三年,就在汉文帝调兵遣将准备修理右贤王的时候,济北王刘兴居估计是比较同情右贤王,就叛乱了,害的激动的灌婴同志半路撤兵回来。不过济北王毕竟不是什么大腕(比如吴王、楚王),没两个月济北王的人就被中央军大将军陈武搞定了。

  但是汉文帝同志为人确实不错,济北王都摆明了造反了,他还是赦免了他,显示出极大的明君气度。当然这只是对于他亲戚,比如周勃同志当年只是貌似要谋反就被抓到牢里打了一顿。汉文帝的目的是以德服人,但是有的人,有些事情,注定是用德服不了的。济北王事件是第一次宗室造反,但绝对不是最后一次。

  又过了三年,估计是当年竞选皇帝的时候没有竞争过汉文帝,淮南王比较郁闷(都怪他舅)。有关部门经过多次暗访,踊跃地举报了淮南王刘长涉嫌谋反。证据表明,刘长的行为包括:不听天子的号令、模仿天子的衣食住行、私通外国(匈奴、闽越)想造反。后来把淮南王给抓到长安。

  可是汉文帝终究是一个很仁慈的人,对亲戚格外仁慈,拿谁都不当外人,淮南王把他当不当亲戚都不一定。大臣们认为应该弃市,文帝同志不忍心处罚刘长贤弟。最后双方合计合计了一下,对刘长先生判决如下:流放到四川。

  即使是在流放的路上,汉文帝对刘长也是格外关照。可是他不知道,刘长先生是比较有追求的。刘长从策划造反的时候就认定,不成功、就成仁,他是很争气的。于是他走在半路就自尽了。汉文帝对亲戚简直好的没边,后来还给刘长追认了个厉王。

  总之,西汉一代,从文帝开始,宗室诸侯王造反就络绎不绝。

  在处理了淮南王事件以后,汉文帝收到了一份奏折,上面说了很多事情,其中提到了对于诸侯王国的处理问题,这个上书的人就是汉文帝熟悉的贾谊。

  【贾谊】

  贾谊是个比较有名的人,凡是经过高考的人肯定都听说过他的一篇文章《过秦论》。我们来了解一下贾谊同志。

  贾谊,洛阳人,少年时期的贾谊,用现在大学里的话说,就是个“学霸”。贾谊十八岁的时候,写文章就小有名气了,有个河南郡守吴公,听说了贾谊之后就把贾谊招到自己门下。这对年少的贾谊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幸运。

  但是贾谊同志的人品值很高,运气好的没边。因为招他的吴公也是个很厉害的人。这个吴公被汉朝的人事部门考核为政绩全国第一。汉文帝很欣赏,就把吴公同志叫到中央当廷尉去了,廷尉大概相当于司法部部长。

  这个吴部长对贾谊确实很好,自己调到中央了还惦记着贾谊,他又向汉文帝推荐了贾谊。汉文帝是个比较爱才的人,加上贾谊同志本来就比较有水平,汉文帝把贾谊提拔为博士,博士是个官职。这个时候贾谊二十岁。如果同志们还记得的话,当年的“商山四皓”就是秦朝的博士。

  贾谊同志确实是有水平的,每次当汉文帝下诏让讨论问题的时候,那些老先生们正在抓耳挠腮的时候,贾谊就已经对答如流了(不愧是学霸)。皇帝很喜欢他,一年内就升迁为太中大夫。估计那些老先生是不太喜欢这个学霸的,毕竟来了个抢饭碗的,史书上虽然没有明说,想必这些老油条肯定采取了不少手段,要赶走贾谊。

  贾谊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就一发不可收拾。上书要求改革各种礼仪,汉文帝估计也嫌烦,当时打个马虎眼说先缓一缓。不过看贾谊不顺眼的人是比较多的,正所谓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

  当时的丞相周勃、太尉灌婴、御史大夫冯敬就借机攻击贾谊,说这个小子刚开始学东西就想着独揽大权,扰乱朝政。汉文帝估计听了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在老臣的弹劾下,贾谊同志光荣地成为长沙王的太傅。长沙王虽然是个王爷,但是封地是当时最不发达的地区,跟他混明显是最没有前途的。

  贾谊失落地离开了京城,曾经他是那么自信满满的来到这里。渡过湘江的时候,贾谊觉得自己在心灵上找到了知己,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屈原,他觉得那时的屈原就像是现在的自己。

  不过贾谊虽然失落地缅怀着屈原同志,他倒还不至于纵身一跃去追随屈原。他写了篇文章《离骚赋》,按照高考的标准,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寄情山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贾谊在长沙待了四年多,这期间,正是《滕王阁序》里所提到的“屈贾谊于长沙”。不过待了四年多后,汉文帝又想起来了他,又把他召回来了。贾谊刚见着皇帝,汉文帝就向他咨询了许多关于鬼神的封建迷信类问题,这就是后来李商隐《贾生》诗中提到的“不问苍生问鬼神”。

  后来贾谊被派去当梁王的太傅,虽然都是太傅,差距可大了。梁王是汉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也算表达了文帝对贾谊同志的期望。

  在此期间贾谊给汉文帝上书说,从高祖时代开始,诸侯王都是实力强的最先造反,实力弱的最后造反。所以中央应该让诸侯国的实力远远小于中央政府,要不然大汉就不会安宁。具体操作方式就是,等某个王不幸死了以后,把他的封地全部分给他的儿子,这些新王的实力只有之前老王爷的几分之一,造反以及造反成功的可能性极大降低。

  应该说汉文帝还是认可这些建议的,在淮南王死后,他就把淮南国一分为三。过了几年齐王死后,汉文帝一咬牙就把齐国分为了六份,这些新王的实力也就相当于一个市长,跟中央对抗是万万不行的。

  这个方法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有一个专属名称——“推恩令”。不过在文帝时期这种方法并没有大规模流行,所以最终还是在后来的景帝时期酿成祸患。

  后来梁王骑马时不幸摔死,贾谊作为太傅,深感愧疚。由于贾谊同志太过有自我批评精神,梁王死后没多久,他也跟着死了。应该说,贾谊同志还算是个不错的人,至少责任心很强。

  贾谊驾鹤西去了,汉文帝还在,他还有很多事要做。虽然说文帝执政时期国家情况还是很不错,老百姓也过的不错,但他还是有一些疏忽,这些疏忽都给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本章完)

(https://www.biquya.cc/id20148/114599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