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百一十三章中西双方同时代军队
想着改编军队,史军队现代化,但林天宇却是知道改编军队之事却是操之过及,不然便会适得其反,就好比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如果不是因为当代皇帝的急躁的话那变法却也不会以惨败收场,所以林天宇知道要改编这军队那便要将军队之事前前后后的一切都弄清楚,不管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
想到军队林天宇自然能想到那西方的军队,中西双方的军队都有自己的特点,林天宇想着如果将这二者结合,那出来的效果便一定不一样了。首先中国古代军队的数量,很多人根据历史动辄近百万人的大会战判断中国军队数量庞大,可以随便组织起数十万人的大会战。实际上由于各时期的兵制不同,很少有朝代能组织起这种规模的战争。先秦以及秦(西)汉,采取的是一种以常备军为骨干、拥有庞大预备役的征兵制。
以秦为例,全国青壮年满二十者都要在所属郡国接受地方军事长官一年的军事训练,然后进入中央军或边防军正式服役一年。退役后,属于预备役,一有战事就要接受征召。换句话说,秦军有三等,第一等是由正在服第二年兵役中央军和地方军,第二等是正在地方郡国服第一年兵役的郡国兵,第三等是临时征召的退役军人。
前二等是骨干常备军,第三等是主体。长平之战,双方出动军队近百万,大体都由以上三类组成,在围歼长平赵军进入关键时刻后,秦人甚至不惜违反“非教士不得从征”的常识,将未受训练之十五岁男子悉数征召,可谓是一场豪赌。是役,四十万赵军被坑杀,秦人赢得非常干脆。可以说当秦军开始大屠杀时,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就此奠定。
当然这时候的兵役没有军饷可言,但和同期罗马的义务兵役制不同的是,秦军有二十等军功爵作刺激,魏军武卒有田宅和免除赋税(与秦军不同,魏军二十万武卒为长期服役的常备军,有雇佣性质,为后世募兵制之原型),齐军以(斩)首功受钱财。其间优劣,荀子有专文分析,流传最广的那句莫过于说秦军锐士腰挂人头,腋下夹着俘虏,脱掉盔甲追击敌军。
爆发赤壁之战的三国时代,实行募兵和征兵并存的制度,以征兵为主,募兵为骨干。爆发淝水之战的南北朝,北朝是游牧民族建立,除有义务服役的常备军以外,和先秦一样经常临时大量征发青壮,但不同的是这时的青壮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骑兵由游牧民族征发,步兵由汉族农民中征发,游牧民族可以在狩猎活动中学习战争技巧,但农耕民族无法在农耕活动中学习战争技巧,所以这时是骑兵强于步兵,步兵战斗力甚至不如秦汉时期。南朝是中原正统政权南迁演变而来,正规军以募兵为主,但也会临时大量征召青壮。
可以做个总结,中国古代以两汉为界,先秦及西汉早期是全民接受军训、以常备军为骨干辅以临时大量征发的预备役为主的兵役制度。而自汉武时期起,因为战争和土地兼并频繁,无法征集到充足的兵员,募兵制就因此出现了,北军八校就全由募兵组成。武帝之后募兵更加广泛,补充部队和出征也经常出现募兵的身影。
征兵制是以户籍为基础,征召编入户籍之中的农民,先秦、秦朝及西汉早期因人少地多,加之对土地兼并控制得力,使得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而被固定在田地上,一旦土地兼并加剧,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便开始流亡谋生活,按户籍上的年龄、地址征兵往往找不到人,而募兵则不存在这这种问题。罗马募兵制的出现也与此相似,因为战争频繁,公民人数减少,不得不实行募兵制,将无产者、同盟者与行省的居民招募到军队中来。
罗马的募兵制略比西汉晚,出现于公元前107年,公元前九十年才得到全面实行。汉武于公元前133年与匈奴开战,于公元前119年,遣卫、霍十万铁骑出塞,取得决定性胜利,自此匈奴远遁漠北不敢近塞,军事行动的次数和强度都大为减少。
此后,募兵制一直是常备军中的骨干,包括唐代早期的府兵和明代早期的卫所都和武卒一样具有募兵的性质,有意思的是这些兵制和汉朝一样都是被土地兼并所破坏的。但在战争频繁的乱世,因常备军损耗巨大,推行募兵的同时往往又同时实行征兵制,只是这时的青壮并未接受过军事训练。换句话说,这之后的预备役战斗力大大下降。
实际上,在大多数军事行动,不算临时征发的,一个独当一面的战役军团大多在十万左右,如唐朝十大节镇、南宋包括岳家军在内的五大军事集团、明朝的九边重镇,几乎都在十万以下,个别十万多一点。个人推究其原因,一则是指挥控制手段落后所致,那时没有无线电,视距内指挥全靠旗鼓,但在非开阔地,将领视野有限,很难将上十万人的部队全收入眼底,视距外的部队指挥则全靠传令兵。如果相距数天路程,命令的时效性就大打折扣,所以就干脆新设一个独立军团,有自行决断之权。再则,古代是冷兵面对面的交战,能让数十万大军展开队形同时进行面对面交战的场地有限。三则应该是总兵力限制。
中国古代军队的防护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古代军队相对西方来讲以轻步兵和轻骑兵为主,其实是受西方前几个世纪的军事家误导所致,如恩格斯曾提到东方骑兵以轻骑兵为主。因为当时的信息不流通,这些西方军事家完全没有了解过中国,对东方军队的印象全部来自跑到西方的游牧骑兵,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东方军队重机动、轻防护的观点。东方的游牧民族确实是由装备简陋而机动性强的轻骑兵组成,但农耕民族完全不是那回事。以出土的汉朝盔甲为例,不带头盔,全重11公斤,而同期的罗马重步兵,盔甲九公斤,头盔两公斤。到宋朝,步兵盔甲达到世界之最的三十三公斤(包括***手甲),而西欧的骑士盔甲还在二十多公斤徘徊。到西欧骑士盔甲达到三十多公斤时,中国已是明朝中叶,明军大量使用火器,步兵盔甲回落到二十八公斤。在中国大量使用火器之前,从秦汉到唐宋,盔甲分量是领先的。
就几种金属的物理特性来说,从强到弱依次是钢、青铜(合金)、铁、铜。之所以要强调这个是因为有些人拼命强调有些国家使用铁制兵器时中国还在使用青铜兵器。其实战国时期,各国就能大量生产铁兵器,但基本上全用于做农具了,因为原始状态下的铁的物理特性不如青铜合金,所以战国时期各国普及了铁制农具,却仍用青铜为兵。而我们西汉初期用于生产兵器所用的铁实际上应该叫做钢了。公元一世纪,普林尼(罗马博物学家)曾说:“虽然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和中国的钢相媲美(语出其著《自然史》)”。而罗马普及铁兵器是在公元元年前后。更详细的比较已经有了做过了,很专业、翔实严密,我就不照抄了,给个名字让大家去网络上查,《古代西方铁兵器的技术指标及与同时期中国的比较》。
唯一例外的是战马,中国骑兵不喜欢给战马披甲,这是出于战术思想不同所致,中国骑兵往往经常脱离步兵,独立进行快速机动,战马负重太大,战略机动速度就比步兵快不了多少,持续力也不行。西欧骑士经常跟随步兵行动,本身还有邑从,即使独立进行战略行军,速度也和步兵一样。可以说,从行军速度上来讲,西欧的骑士不过是骑在马上的步兵。
独特的军工体系
中国古代的军工体系也与西方不同。西欧的军工是私营,国家必须以金钱向私营作坊主购置武器,所以在每一分钱上都精打细算。以重步兵和重骑兵的防护最好,但由于金钱关系,数量不多,其它长枪兵、***兵就比较简陋了,盔甲以皮甲为主,甚至不披甲,第二武器以匕首为主。马其顿方阵被罗马人击破时,马其顿长矛手就发现,他们的长矛太长,短剑太短,对付持剑的罗马步兵基本上任人屠杀。
中国古代军工是国营,就连铁矿也是国营,因为铁是战略物资,优先保障国家需要。兵器作坊就向一条流水线,源源不断的生产兵器,国家不需要为此支付一分钱,只需要支付工人工资就行。和秦国一样,历朝历代都在兵器上刻上工匠姓名,由严格的追查制度来保证兵器质量,出土的秦兵可以证明兵器的质量。
所以中国士兵的个人装备几乎可以说得上是奢侈,盔甲一领,长兵一件,一米左右腰刀一把,弓一张外加数十支箭矢,远中近各种交战距离全部涵盖。特别是***的装备很有特色,箭矢是一种消耗用品,一战下来发射数十万,而且仅有少数能在回收后直接使用,西欧国家消耗不起,基本上以近战肉搏为主。
而且中国的军工作坊产品甚至还有余,在各地都设有地方武库,以储存武器,中央还有中央武库。武器是一种消耗物品,以中国军队的交战规模,一战不论胜负,往往磨损兵器以万计,临时生产往往要数年才能补充完成,所以往往预先将备用武器生产好存入武库,而兵工作坊只要补充武库所需就成。安史之乱时,唐中央军屡屡战败,兵员武器损失难以计数,封常清到洛阳,不得不临时招募骁勇,数日之日,仅凭洛阳当地武库的装备,就武装起了一支六万人的军队。在长安,高仙芝、哥舒翰又先后招募武装了近十万军队。颜杲卿和颜真卿凭借河北地方武库在安禄山大军过境后,招募了二十万军队。
充足的国家武库为临时大量征召预备役提供了基础。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大量征发预备役参战,靠的也是国家武库,史书形容各国军队往往以“持戟百万”、“带甲百万”形容,可见武库预存兵器量是相当巨大的。而西欧各国因为财力和军工体制原因,即使是临时征兵也因缺乏武器盔甲而征发规模有限。
另外,中国的强***的装备量也是相当大的,出土的秦军方阵,一个千人队拥有二百***手,而根据西汉居延要塞的挖掘结果,汉军的守城兵器中,强***占到六成。攻城器械无法用于野战且不便于行军,一般都是由辎重营随军工匠就地制作,用完就烧,不参加野战行军。
庞大而精锐的骑兵军团
中国古代军队除了宋军,基本上都拥有庞大而强悍的骑兵军团。虽说汉族是农耕民族,但与同时期的世界其它地区相比,发展骑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汉族的疆域东抵于海,西达葱岭,南至亚热带雨林,这几个均无强敌。唯一的且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北方的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的骑兵军团,汉族建设庞大骑兵军团的最大理由就是应对这唯一的威胁。而且,蒙古高原和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多是平原,既为双方提供了战场,也适合双方在此发展畜牧业。
汉族本发源于黄河两岸,经不断向外扩张,才达到今天的疆域,其中三北地区的夺得,本身就是对游牧民族扩张的结果。并州雁门关以北地区,本为林胡、楼烦地,赵武灵王将其夺取。并州河套地区本为匈奴楼烦王、白羊王地,蒙恬、卫青先后将其夺取。凉州陇西地区本为羌人所居,秦国将其夺取。凉州河西地区本为匈奴休屠王、浑邪王地,霍去病将其夺取。幽州地区本为东湖地,燕将秦开将其夺取。这些游牧民族的居住地区被汉族夺取后,迁入的汉族居民也在这里过着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他们自小生长在马背上、自小骑射,是汉族骑兵军团的主要兵员。驱逐匈奴的卫、霍军团骑兵大多来自这些地区。
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历代统治者无不大力提倡骑射和民间养马,使得三北地区骑射成风,其它地区也有不少人饲养驽马、以马代步。加上三北地区频频遭到胡人的入侵,边疆居民民风强悍,东汉郑泰曾言“关西顷遭羌寇,妇女皆能挟弓而斗”,这就是边疆地区民风强悍的写照。
之前已经说过,士兵装备都是官营作坊统一生产的,铁矿也是官营,仅需支付工人工资,所以骑兵的装备来源充足,足以武装数十万铁骑。而骑兵的战马主要来自官营马场,汉武时期官营战马四十万,唐贞观时期官营战马有七十万,明代灭亡前九边之中仅袁崇焕的辽东军区就有马八万多。其次是与少数民族以茶、布交易得来的战马,还有民间养马作补充。
有来自边疆地区擅长骑射的居民、来自国营作坊和马场的充足军械和战马,使得中国古代轻易就能拉起上十万全副武装且精通骑射和长矛的骑兵。东罗马帝国曾仿照匈奴人组建双重功效骑兵,也是远用***,近用长矛,只不过其成员有不少人是匈奴人,因为东罗马人不擅长骑射。这种骑兵到底是匈奴原创还是汉军原创,很难说清楚。总之,当年双方交战时都大量使用了这种双重功效骑兵。
游牧民族政权,多以本民族和其它游牧民族充当骑兵。在募兵制尚未实施的秦朝,骑兵即使是从边郡地区征召的,征召之后仍然要再次选拔,优秀者才能充当骑兵,从秦兵马俑骑兵的介绍就可见一般。之后则以招募为主,即使募兵制和征兵制并存的时期,骑兵也一直是招募而来的常备军。除直接招募外,有时候也从步兵中按十选一以上的比例将优秀的士兵选拔为骑兵。武艺高强、作战勇猛的士兵都有机会成为骑兵,而技艺不合格的骑兵,则会降为步兵。少数精锐部队,如魏武的虎豹骑,虽只有五千,但士兵却都是曹魏五十万大军中的翘楚,如有战损,补充的兵员都要从百人督中挑选,类似于今天特种部队最基本的成员都是连排职干部。
可知,古代军队中,一支军队中的骑兵往往集中了全军最优秀的士兵。不仅在组建时就有相当严格的要求。而且训练也相当严格,汉朝边郡每年秋季都要举行大比武,边郡骑兵的主要考核内容就是骑射,还有在边郡太守的主持下进行军事演习。“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也就是说每年秋季在太守的带领下蜂拥出塞,围追堵截,扫荡近塞的匈奴骑兵。而匈奴骑兵仅通过集体打猎来训练骑兵的技战术素养。岳飞军队中有八千背嵬骑兵,其成员不但是从其十一万大军中十中挑一选拔出来的,而且在岳飞的要求下经常披重甲进行冲坡、越障训练,作战时既能骑射又善使马枪。作战时,“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颖昌、朱仙,皆以是军取胜”。
(https://www.biquya.cc/id19456/168973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