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阳魂 > 第十章 真正的凶手

?

  “照你这么说,凶手力气不大,莫非是个女人?”王为站起身来,一脸凝惑。

  “对,十有八九,而且此女身怀武艺,虽然程度有限,但速度很快。想必会轻身功夫。”武松胸有成竹。

  “呵呵呵呵!”王为笑了起来,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竟然跟着武松的思维在走。这让他有些不爽,笑完之后他说道:“会武艺的女人,亏你想得出来,阳谷县哪有什么会武艺的女人,就算有又怎么会到西门庆府上去杀人,动机在哪里?”

  “嘿,会武艺算不得什么,江湖上会武艺的女人多得是,而且西门庆府上或许就有,动机就是争宠。”武松斩钉截铁。

  王为皱眉沉思。

  “我认为西门府上哪个目睹现场的婢女有很大嫌疑,昨日我录取供词时,那女子虽然看起来有些震惊,却似乎并没有被吓到,他说话从头至尾条理清晰,没有任何破绽,没有破绽就是最大的破绽,试想一个普通婢女在目睹杀人过程之后,谁能够保持如此镇定,而且叙事有条不紊?这女子绝对不是普通人。”武松继续自己的推测,然后拿眼注视王为,想要得到对方的肯定。

  “你说的或许是对的,或许是错的,只凭这些难以定案。”王为直视武松,接着又说道:“捕头知道五听之术么?”

  武松再度皱眉。

  “《周礼?秋官?小司寇》记载:‘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五听是一种通用审讯方法,早在西周时代就已应用在司法实践中。一曰辞听,即所谓听其言词,理屈则辞穷;二曰色听,即所谓察其颜色,理屈则面红耳赤;三曰气听,即听其气息,理屈则气不顺;四曰耳听,即审其听觉,理屈则听不清;五曰目听,观其双目,理屈则眼神闪烁。适才你所说之婢女,神色镇定,言辞通畅,正是其无罪的明证,捕头何故反其道而行之?”

  这话一出来,武松差点气炸了,恨不得过去给他两耳光,但是他忍了,就算自己舍得一身剐,但是也不能连累哥哥嫂嫂。不过再要他反驳他是不会干了。

  眼看武松怒气勃勃的样子,王为也有些害怕,他知道武松是个什么样的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但是转念一想士大夫气节不能丢,所以他振作精神又接着说道:“你是不是想说,江湖人不能以平常人论,的确,若那女婢身怀武艺又是初到西门府不久,或许之前真是个江湖女子,这样一来的确有可能是他杀的人,但是这个案子若是牵扯到江湖人士,那我们也是管不了的,江湖朝廷各有各的规矩。那就是互不干涉。这案子不如就此打住,那何大壮也不必判处极刑,我朝开国以来一向以仁治国,判他个流放从军也就是了。至于那小婢,以后多加留意想必也不会再做出什么事来。”

  这一次王为口气好了很多,有商量的意思在里面,这也让武松放松了一些,至于到底怎么办他也做不了主,这事也只能这样了。不过武松不服,虽然自己或许不能改变什么,但是很不爽,加上最近老是有些烦心事纠缠,这些怨气积蓄起来,现在已快到临界点了,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听说捕头最近又搬回衙里住了,也不知是为了什么,只是街头常有些闲言碎语,不太好听。捕头自己注意些。”王为见武松顺了自己的意,又恢复和蔼本色,关心起下属来了。

  不过这话听在武松的耳朵里反而坏了事,他怒火再也控制不住,脸色铁青愠声愠气说道:“此事不劳大人挂心。大人还是多想想怎么升官发财吧。”说完之后他转身就走,再不走,他会忍不住动手。

  “站住,大胆!”王为怒吼。

  武松停步,转头,一脸杀气。

  王为一惊,气势顿消,期期艾艾道:“捕头,捕头对我不满?”

  武松怒哼一声,也不回答,大步出门去了。

  武松走后,王为一屁股塌坐在绣塌上。自言自语道:“想我王为,竟落如此地步,蔡京啊蔡京,你不得好死!”

  寒风萧瑟,小小的阳谷县也在寒风中颤抖,虽说王为在阳谷县这几年没干什么坏事,但是这几年来阳谷县早没有了往日气象,原因无他,花石纲。

  花石纲是如今的道君皇帝要的东西,搜集花石纲的朝廷官员像蝗虫一样从开封府散出来,散向全国各地,开始还好些,主要目标在江南,这几年不同了,阳谷县也避不了了,开始还只是找些奇花异石,现在什么都要了,各地官员打着各种各样的幌子,四处扰民,其间利润越来越大,越贪越多,胆子越大,什么都贪,最重要的还是土地,不过王为还算好,他也没多大能耐,阳谷县跟其它地方比起来还是好些。

  这几年武松没少走地方,也看到了不少事情,这些他也明白。走到街上冷风一吹,他怒气惭消,一早起来还未进食,加上寒风一吹,武松酒瘾就上来了,刚想找到酒馆吃点酒,却看见前边不远有一个白衣和尚。

  和尚并不稀奇,虽然这几年比原先少些,但时常也能发现些,问题出在这和尚光着个脑袋。光头的和尚可不多见,武松之所以会注意他,因为他没事做的时候,还有个任务,那就是抓光头和尚。为什么会这样,武松也不是很清楚,只是上边这么交待,他也就照做,而且他自己本身也不喜欢和尚。

  其实这事得从当今皇上赵佶说起,赵佶信道,号道君皇帝,在天上那是有官儿的叫神霄帝君,他因为爱中原这片土地,在天上往下看时,发现茫茫大地上全是光头,心里实在有气,才主动要求降生下来,拯救黎民百姓。

  在他的嘴里,佛教叫“金狄之教”。金,五行中西方属金,这是方向感,指向了天竺古印度;狄,夷狄外族,带有鄙视性,源于中央华美之族的优越感。

  堂堂中华贵嗣,怎能剃光了头,向异族的神灵膜拜?简直是数典忘祖!于是赵佶以教主加皇帝的合一体身份,给道教信徒加持了若干光环,而且下令天下和尚必须得戴帽子,这事很荒唐,而且似乎也不太合理,在很多人心中,和尚那是江湖人物,这么做那是朝廷干涉江湖事务,这是不对的,其实并不是这样。

  第一,朝廷不干涉江湖这只是约定俗成的事情,而且这种情情只对朝廷地方官员有效,在开封府没有这种事,一样照管,尤其是皇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江湖人士,也是皇上的子民,哪能不管。再说朝廷不是不想管江湖,而是管不了,一个身手高明的江湖人犯了事谁去抓捕,得动用多大力量,划得来吗?能成功吗?既然如此,那还不如不管,所以在地方上就形成这样一种现象,表面上是得管,实际上是不管。

  第二,和尚就一定是江湖人物吗?百分之九十的和尚不能算是江湖人物,也不会武功,就算有也是三脚猫功夫,除了南北少林寺,五台山,这类的大寺庙,其它地方和尚只能算是一种职业,为了混个饭吃。

  所以大部份的和尚朝廷是有能力管的,就是真正的名山大寺里的高僧也会戴帽子,不为别的,因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寺庙都有自己的大产业,戴个帽子给皇上点面子不是什么大不了事,那些高僧们这点气量是有的。甚至有很多野和尚都会给自己弄顶假发,实在可笑。

  武松也只是看了一眼,若是平时心情好了,偶尔抓个和尚也还好玩,不过今天他没这个心情。一大早的好心好意,尽职尽责做自己的事,没想到却在王为那里受了一肚子气,现在都半上午了,他早饭还没吃,当务之急,先把自己的肚子弄高兴了,说不定心情也就好了。

(https://www.biquya.cc/id18667/112813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