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武侠仙侠 > 侠盗魏六 > 第一回 浓霜偏打无根草 少年丧父

?

  在盂县境内的龙华河畔,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邀童来。

  当时村里居住着四五十户人家,虽然有杂姓,但大多姓魏。人们都是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正是:未曾桃源居,胜似桃源人。

  一天快到中午的时候,天空中忽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那些上地干活的人们,见天气突变,赶紧撒腿往家跑。回来后关门闭户,等着大雨的降临。

  但是,魏仁义的家中,有几个妇人照样在焦急地等待着,家主魏仁义更是在院中焦急地来回走动。

  “哇哇哇······”突然,从屋中传出几声孩子的哭声。魏仁义那颗提到嗓子眼的心随即也放下了一半,来回走动的脚步也暂时停了下来。

  这时,天空中忽然传来几声惊天霹雳,同时有几道银色电芒划破天空中厚重的云层,向地面泻下来。接着,黄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倾盆而至,而且越下越大······

  魏仁义刚跑到屋檐下,正好房门开了一条缝,从里面出来一个妇人,面现喜色对魏仁义道:“恭喜了,生下一位又白又胖的小子,母子平安。你听听孩子的哭声,多洪亮,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那就好,那就好,多谢你的吉言。”魏仁义说完,面向苍天激动地道:“苍天有眼,祖宗保佑,苍天有眼,祖宗保佑,我魏门······”

  魏仁义三代单传,从小便秉承家教,修桥补路,乐善好施。他上过几年私塾,认为人丁不旺是坟茔之故。是以请了风水先生,将亡父迁葬在村子西南的麻地沟。但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他的妻子赵氏(系盂县长池镇,普贤村人)共生了五子一女,由于连年战乱,瘟疫横行,五个儿子都夭折了,只剩下一家三口相依为命。

  一天夜里,赵氏在梦中看见一头豹子向她怀中扑来。她惊吓而醒,此后便有了身孕。十月怀胎,今朝分娩,产下了这个男孩。赵氏念及五个夭折的儿子,便给这个孩子取名——魏六。魏仁义理解妻子的心情自然不会反对。

  满月那天,来了一位云游的僧人。那僧人执意要进房中看孩子,众人觉得奇怪,便随那僧人一同进了房中,只见他看着孩子自言自语道:“此子燕额虎头,熊腰狮背,天生异象,将来前途未可限量,当应五百年前谶言。”说完,便出门而去。只是走到门口时低声叹息道:“唉!可惜你生不逢时,奈何!奈何!惜呼!惜呼!······”

  这话正好被魏仁义听到,他听后心中如波涛汹涌,看了看炕上躺着的魏六,口中低声呢喃道:“莫非是我家几代积德行善,感动上苍,派鳞儿下界,以应那五百年前的谶言?······”不由得眼中闪现出了激动的泪花。

  原来,村中一直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在几千年以前,龙华河是一个方圆几十里的湖泊,渔民们每日早出晚归,撒网捕鱼。正如诗中所云:“渔船载酒日相随,短笛芦花深处吹。湖面风收云景散,水天光照碧琉璃。”日子过得还算惬意。

  但是这种无忧无虑的日子,过了几百年之后就一去不复返了,随之而来的是他们想不到的厄运。连续十几年风灾和洪涝灾害不断,在这些自然灾害无情肆虐下,往日轻舟穿梭,歌声飘荡的乐园,竟变成了一个死湖。周围的渔民除了被淹死与被迫迁徙的,剩下得已是十中无一。这些人都是抱着故土难离,走一处不如守一处的想法留下来的。他们每天烧香祷告,希望能够感动上天派天兵天将来将这湖泊填平。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以后玉皇大帝,终于动了恻隐之心······

  有一天,来了一位驾着白仙鹤,手中拿一根龙头拐杖的皓首苍髯的老者。他对那些渔民道:“我可以帮你们填平这个湖泊,使你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却需要从你们这里抽八个人来帮助我。”众人齐声道:“愿听老神仙吩咐”

  老仙翁问了众村民的生辰八字后,从中挑选了八个人出来,跟着他从怀中掏出一个巴掌大黄澄澄的铜锅与八支七寸长的铜钉来。他边将铜钉依次分发给众人,边郑重地对这八人道:“这口铜锅名‘混元一气锅’,这八根铜钉叫‘太乙神钉’,都是我在仙岛用八卦仙炉,耗时三年才炼成的。这铜锅上刻有九宫八卦,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而我现在分给你们的八根铜钉上也分别刻着其中的一个字。一会,我施法将铜锅祭起,就会将整个湖泊罩住。而你们必须按照各自手中的铜钉上写着的方位,站到铜锅上刻有相同方位的位置,并且要将铜钉直立在铜锅上刻着那个字的正中央,用双手将铜钉把定。到时我会站到锅上,拿龙头拐杖将铜钉从铜锅上穿透,钉入地底,则大事成矣。你们切记不可站错了方位,须知我所站之处乃中央戊己土乃海眼也,而你们的生辰命相正好与所站方位的属性相克才成。即坎一宫属水,可用土命之人克之;坤二宫属土,可用木命之人克之;震三宫属木,可用火命之人克之······”

  老神仙叮嘱过众人后,从鹤背上飞到空中,左手切诀,口中也跟着念起咒来。约有一刻钟,右手将铜锅抛向空中,那铜锅见风即长越来越大,最后空中“喀嚓”一声怪响,跟着闪过一道金光,那铜锅便将湖泊严实实地罩住了。紧跟着铜锅越缩越小,原来湖泊占据的地方都变成了平地,只有锅沿跟地面相接触的缝隙中有水慢慢渗出。

  老神仙见铜锅缩成方圆只有十几丈时,便吩咐八个人各就各位。他见八人准备就绪,用手一指,那八个铜钉,便一个劲地往起长,直到与锅顶齐平才停住。老仙翁吹了口仙气,右手挥起龙头拐杖,从离九至坎一的铜钉,挨个各捣一下,到第三轮时,便只剩下钉帽在地面上了。他捣了七根,剩下正北坎宫的铜钉时便不捣了,那根铜钉离地面还剩五尺多高。众人问他原因,他答道:“此乃休门,留之乃休养生息之意。以后湖泊中的水会从这个缝隙中流出来浇灌庄稼。如果以后水不够用时,可找法术高深之人将这根铜钉拔出,当现一深潭矣。”

  老神仙说完又作法移来一座山(即现在的马鞍山)将铜锅压住,又用指尖在铜钉上画了一道符。

  突然空中飞沙走石刮起了一阵大风,吹得人睁不开眼。等风过后,人们睁开眼时,老神仙与白鹤已无影无踪,只留下山脚下竖起一根五尺多高,六寸来粗的一节铜钉······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又不知过了多少岁月。那些渔民的后人也都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昼出耕田夜织麻的农民了。

  到南宋最后一位皇帝的时候,北方连续遭受了三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饿死者不计其数,以致十室九空,饿殍遍地,哀鸿遍野,百里之内难见人烟。这里的人们也未能幸免,不但庄稼都枯死了,地面上也裂开了几寸深的龟裂。就连那山脚下的铜钉下面也不再往出渗水。人们在绝望之时又想起了那个古老的传说,以及传说中老神仙临走时说的话来······但是又去哪里找法术高深的人来拔这根铜钉呢?

  这时,村里来了一位百十来岁的老道士。他身高在六尺多开外,面如婴儿,须发如霜,双手过膝,行走如飞,身上背了一个好大的药葫芦,手拿一柄拂尘,端得是仙风道骨。他从南方一路走到这里,但遇生病之人,只要吃了他葫芦里面的药,马上就能下地干活,时间久了“活神仙”的名声就传出来了。

  当他走到马鞍山下时,一眼便看见了这节黄澄澄的铜钉,知道这是仙家宝物。这时村里的人都围上来,求老道士作法拔出同钉。他听完后,仰起头望着天空激动地道:“看来天意让我成就这一场功德,并且获此仙家宝物······”

  他吩咐人们全部回到家中关好门窗,不到次日寅时,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准出来。人们听了都顺从地往家走,刚走了几步就听老道长自言自语地道:“如此一来,不但我能获得此仙家宝物,还能令此处在五百年后出一能人。唉!可惜······”

  第二天,人们出来看时,那立铜钉的地方变成了一个方圆十数丈的大潭,潭内是清澈见底的泉水,中间尚有一处水眼还在不住地往出喷着泉水。那喷出来的泉水冒着蒸蒸热气,将大潭注满后就向下边的河道慢慢流去······

  “哎唷!快来看呐!这里还是温泉哩······”人们都激动地欢呼起来。这个水潭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龙华河”,它顺着河道汇入滹沱河,流经河北、天津等地,最后进入海河。自从有了龙华河,周围的村庄再不缺水了,更获得了“水流草青”的美誉。

  书归正传,自从云游僧人那天对魏六作了评价后,父母对他更是珍爱有加,视若掌上明珠。母亲赵氏更是顶在头上怕晒着,含在嘴里怕咽了。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不觉魏六已经五岁了。在他生日那天,父亲对妻子赵氏道:“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儿子现在不小了,该叫他读书了。”

  赵氏是个很有远见的妇人,她对丈夫道:“生儿勿喜,女勿悲,女儿也可耀门楣。我共生了七个儿女,如今只剩下她姐弟二人,手心手背都是肉,你就让她姐弟一起读书吧,将来她们若都能成才,我们也就无憾了。”

  从此,父亲便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给两个儿女。他俩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进步很快,但父亲对魏六寄予厚望,管教尤为严厉。

  一天,父亲出外有事,叮嘱魏六在家用功读书。他背了一会书,看到母亲也不在家,心想平日父亲督促太严,难得清闲,今天正好可以出去和伙伴们玩耍了。于是他和邻居家的三四个孩子在树林里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他们正玩得起劲,忽然从远处来了六七个跟他年纪相仿的孩子,为首的正是村里的孩子见了都害怕的“小霸王”。

  这“小霸王”的父亲是个生意人,家境比较富裕,对这个独子更是溺爱,不但不教他做人的道理,反而十分护短。小霸王仗着父亲撑腰,每天领着几个淘气的孩子,东家偷鸡,西家窃狗,遇到不服他的孩子,就痛打一顿,孩子们都对他避之犹恐不及。

  小霸王看到魏六等人便招呼他们一起过去玩耍。可是这些孩子都叫他打怕了,一听他招呼,如见鬼魅立即撒腿就跑,只将魏六留在了当地。这下可把小霸王气坏了,把气都撒到了魏六身上,他眼珠一转,想起个主意来刁难魏六。

  小霸王让魏六跟他们几个一块玩游戏,他自己当皇帝,让跟他一起来的几个孩子同魏六一起向他磕头朝拜。

  跟他在一起的那六七个孩子都是他的跟屁虫,自然对他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但魏六却倔强地站在那里,抬头挺胸动也不动。小霸王对魏六生气地训斥道:“别人都给我磕头了,你怎么还不磕头?你耳朵聋了没听到我刚才的话,还是皮痒了想让我给你松松皮?”

  魏六高声道:“男子汉大丈夫,上跪天,下跪地,中跪父母,岂能跪你!”

  小霸王一听大怒,正要叫上那几个孩子将魏六揍上一顿出气。忽然眼珠子骨碌碌转了转,道:“你不磕头也行,学几声小狗叫,再趴到地上学着小狗爬上几圈也可以。”众小孩听了也都随声附和。

  谁知,魏六却斩钉截铁地道:“我乃堂堂正正的好男儿,又非畜生,岂能学那畜生的言行,要学你们学吧。”

  这时,一个小孩将脸色铁青,鼻子都快气歪的小霸王拉住,打了个圆场道:“要不你就给大伙讲个故事,只要能将我们老大给逗乐了,就让你走。”

  魏六想了想,道:“这个主意好,我正好会讲故事。”说完便给他们讲了起来。从前,有个朝中的大忠臣,他刚直不阿,得罪了许多坏人,于是有人出钱请了刺客,在一天夜里将这个人给杀死了。他的朋友知道后,四处奔走,寻找杀手,但是几个月过去了,一点线索也没有。

  一天,他的朋友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在大街上贴了一个告示,告示上写道:“本人与***仇深似海,几欲除之而后快,无奈其奸诈异常,几次都未得手。现在仇人伏诛,我心甚慰,对替我报了大仇的大侠,心中甚是感激,谨备纹银千两以为谢礼。望这位大侠见到告示后,于三日后的晚上到寒舍领取谢礼。”下面是他的名字与日期。

  三日后的一天晚上,果然他的家中来了四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自称那个忠臣便是他们杀的,他们现在就是来领那一千两银子的。

  死者的朋友呵呵一笑道:“很感谢诸位替我杀了仇人,但是银子只有一千两,你们却有四个人,我该交给谁呢?我在告示上说的清楚,银子只给替我杀死仇人的人。”

  那四个人齐声道:“人是我们四个一起杀的,你就给我们每人二百五十两吧。”这四人话音刚落,就见死者的朋友,突然脸色一变,朝屋外喊道:“将这四个二百五与我拿下,大刑伺候,逼问幕后主使人”。

  “是”突然房门开处进来十几个顶盔掼甲,手执兵器的武士将这四人按到在地,捆了个结实。讲到这里,小霸王跟那几个小孩都大笑起来。

  魏六对小霸王道:“故事讲完了,我要回家了。”

  小霸王正要让魏六走,突然醒悟过来。骂道:“好哇!他妈的,这小子胆子不小,竟敢拐弯抹角骂我们是二百五,我看你是不想活了!伙计们给我打······”说着便向魏六扑来。

  魏六虽然有点力气,但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这些孩子们将魏六按到在地,一顿拳打脚踢,直将他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然后扬长而去。

  母亲赵氏回到家中,不见魏六,正要出去寻找,刚好魏六衣裳不整,一瘸一拐地回来。只见他眼中噙着泪花,右手捂着额头,血水从指缝中渗了出来,将手也染红了。看到儿子这副狼狈样,赵氏又气又怜,她先给儿子止住血,换上干净衣服,然后问起事情的经过。

  赵氏听完魏六的讲述以后,看着魏六倔强不服气的样子,眼中含泪怜惜地摸着魏六的脑袋,给他讲了李白《铁杵磨针》的故事。然后语重心长地对魏六道:“儿呀!须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和你爹含辛茹苦节衣缩食就是希望你用功读书,将来能够金榜题名。像你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岂不有负我们的一片苦心。”

  父亲回家知道后,又狠狠训斥了他一番。然后对他道:“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现在不用功读书,将来就会一事无成······”魏六听了很是惭愧,决意从今以后收心读书不再贪玩,父亲这才转怒为喜。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闪而逝,不觉魏六已经长到了八岁。有一天,父亲的一位同窗好友来家作客,此人姓杨比魏六的父亲小两岁,是县里闻名的私塾先生。他见魏六眉清目秀,谈吐不凡,甚是满意。对魏六的父亲道:“雏凤声清老凤声,将来贤侄定成大器,魏兄你好福气呀。”

  魏仁义听了长叹一口气道:“唉!我也觉得他不算愚钝,想让他现在就接受好的教育,送他到县里的书院上学,奈何囊中羞涩。这真是怀中有钱精神旺,手内无钞面目惭呐!唉!如之奈何!如之奈何!”他说完又连声叹气。

  杨先生当即道:“此乃小事,何足道哉!你若信得过小弟就让贤侄跟我到县城上学,一切费用都由小弟负责,不知魏兄意下如何?”

  魏仁义听了犹如天上掉下个金元宝,那高兴劲就甭提了,他赶紧叫儿子给先生磕头。然后对魏六道:“儿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况且良师难求,承蒙先生另眼相看,此乃你的福气,你只有刻苦攻读学有所成,才不负先生对你的垂青。”魏六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魏仁义见儿子受教,转身对杨先生道:“犬子年少无知,一切就拜托贤弟了。”说完又叫上妻子,儿女一家四口对杨先生恭恭敬敬行了一个大礼。

  杨先生赶紧还礼道:“不敢当,不敢当,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乃杨某份内之事······”最后还是魏仁义扯了流泪的妻子一把,然后强作欢笑送魏六登程。

  魏六自从去了县城,每天废寝忘食,发愤苦读,先生对他又刻意栽培。到他十岁时便将“五经”(即《易》、《书》、《诗》、《礼》、《春秋》)“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倒背如流。

  俗话说: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这话一点也不假。

  寒来暑往,不觉年关渐近。一天魏六正在全神贯注写字,忽听先生在院中大声喊他道:“魏六,外面有人找你,快出去看看。”

  魏六连忙出院中一看,来人是邻居刘大叔。只见刘大叔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道:“孩子,你爹恐怕是不行了,你妈叫你马上回去。”他一听好似晴天霹雳顿时怔在当地,呆若木鸡。在刘大叔的劝慰下,他才含泪向先生请了假,撒开腿就往家跑,五十多里地两个时辰就到了。

  刚到大门口,他就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爹······妈,我回来了······”一进门就被眼前的情景吓呆了。只见父亲面色发灰,双眼紧闭直挺挺地躺在窗前的炕上,已是奄奄一息。这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早知黄泉今将去,万般辛苦作何由。

  母亲和姐姐都围在父亲身边泪流满面,时隔两年,家里的情景更加惨凉了,只见墙上的泥皮大都剥落了,露出土坯和石头,裂缝中塞着束成一束束的干草,室内寒冷彻骨如入冰窖。房顶多处透孔,阳光从孔中射到地上,地上放着的一张木凳的两条腿早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摞着的几块泥坯。父亲盖得那张薄被子破了多处,陈旧发黑的棉花翻出了外面。大概他走后窗户就再没糊过了,不但窗纸发黑,而且还透着十几个大小不等的窟窿,阵阵寒风从窟窿中吹进来,冷气袭人,使人倍感凄凉······

  魏六看着床上躺着的父亲,想起以前父子们在一起的一幕幕,眼中充满了泪水。他几步跨到炕沿前跪下,拉着父亲骨瘦如柴的双手哽咽着道:“爹,孩儿回来了,您快睁开眼看看我呀······”此时泪水如断了线的珍珠涌了出来,早已是泣不成声。

  赵氏见儿子伤心欲绝的样子,忙一把将魏六搂在怀里边哭边道:“自从你走后,我日思夜想,不知你能否适应城里的环境,学业怎样了?想叫你回来见一面又怕影响你学习。直到一个月前,你爹见我思儿心切,便搭乘你邻居陈大伯的车去城里,想接你回家过年。谁知由于那天天气特别冷,他又穿得单薄,还没到了城里就病了,等你大伯把他送过来就一病不起了。他这一病对咱这本就拮据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我和你姐姐四处奔走,请医延药,无奈人情冷暖,药店的先生见咱这副寒酸相,唯恐付不起药资,纷纷拒之门外。因此你爹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病情日益加重。今天早上晕过去就再没醒过来,我才让刘大叔将你叫回来,见你爹最后一面。”

  赵氏说完,又看着昏睡中的丈夫道:“孩子他爹,儿子回来了,你快睁开眼,看他一眼,说上句话呀······”

  兴许是他们的悲声感动了上苍,突然父亲睁开了呆滞的双眼,未语泪先流,从眼角滚落了几颗老泪。这真是世间万般哀苦事,无非死别与生离。他吃力地对魏六道:“儿呀!我不行了,以后你要和姐姐相亲相爱,一起孝顺母亲,谨记,万不可荒废学业,否则我在地下也难瞑目。”“咳咳,咳咳”巍六见状,一边含泪点头,一边用手轻轻给父亲揉搓胸口。

  父亲咳嗽了两声又用柔弱的声音对赵氏道:“孩子他娘,你自从进到我家未曾享过一天福,我现在又要先你而去,将孩子们给你抛下,我,我······”说到这里,他眼角又挤出几滴泪珠,就再没了声音。

  赵氏一摸心口已经没了气息,顿时全家人放声嚎啕大哭。赵氏边哭边数说道:“你这一走什么也不管了,抛下我们孤儿寡母,以后可怎么活呀?老天爷,我这是哪辈子造了孽,才遭到这样的报应呀!······”

  一家人捶胸捣腹哭死者,声嘶力竭喊亲人,早已惊动了左领右舍。邻居们听到哭声,纷纷跑来探视,看到这情景无不落泪,有几个妇人更是跟着放声哭起来。这情景真是即使泥人也坠泪,管教铁汉都心酸。

  这时,从门外进来一人,众人一看原来是魏氏一族的族长。赵氏赶紧拉着一双儿女向族长行礼。

  族长对赵氏道:“人常说人死如灯灭,阴阳两相隔。要想重相见,海底捞明月。死者已逝,你们节哀吧!我们现在须先料理后事,让死者入土为安才是。不知你对丧事如何安排?”

  赵氏泣道:“我一个妇道人家能知道什么,一双儿女又小,一切全凭族长做主。亡夫的丧事就拜托族长跟各位乡邻族人了。”她说完又唤过魏六姐弟,对众人深施一礼。于是众人在族长的带领下,开始忙着料理丧事······

  这正是:阎王注定三更死,岂能相留到五更。

  地狱新添冤恨鬼,家中少了掌舵人。

(https://www.biquya.cc/id18637/112722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