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武侠仙侠 > 大罗兽仙 > 修真、修仙、修道的关联和区别

?

  玉列九阶缘修真

  问世间谁人无忧,唯神仙逍遥自在。大罗神仙居于大罗天,不老不死永生不灭,仙境极乐无所忧愁。红尘凡人居于地界,顺生应死繁衍不息,得失苦乐情欲交炽。对剑仙而言,世间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在时间长河中不过转眼云烟,只有飞升紫府位列仙班,才是永恒的追求。不过修仙长生是夺造化之能的逆天举动,会受到天劫的制衡考验,飞升之路极为崎岖难行。

  天劫是自然界对强横生命的一种制约,只有经历过天劫的洗礼蜕变,才能炼就神体超然物外,渡不过者则化为劫灰重归天地本源。早期的剑仙并没有这种烦恼,生命不到一定年限,天劫并不会降临。但当剑仙功法不断完善,有效的修炼法门大量普及,长生变得轻而易举后,如何抵御天劫就成了莜关剑仙生死的头等大事。修炼,成为绝大部分剑仙的主要日常事务。

  为了飞升天界或抗劫保命,无论正邪旁门都极为重视修炼。正道偏重内炼自身精元,旁门喜好借助自然能量,邪派流行采补夺元炼魂,各派修炼的方式途径不同,但飞升上界都需要经历三重天劫考验。浩瀚天威是检验剑仙修炼成果的试金石,即使借助法宝主动舍弃肉身“兵解”逃脱,迟早还是要重新面对考验。剑仙修炼之法门,主要由“缘”与“学”组成:

  “剑仙之缘”由天缘、地缘、人缘三法组成,天缘取象于天,望气观星,取日月精,餐紫霞服玉露,合天之德。地缘则要讲究:法、侣、财、地。其中“地”字最是关键,要以北斗之气寻地眼所在,具一方灵气,顺地之道。人缘一要自身为不世仙才,二要人剑合一,心剑灵通。所以修剑仙之人应具有大毅力、大志愿、大勇气,经多年苦修方能有成。

  “剑仙之学”有“术剑”与“道剑”之分。术剑者,有形有象之剑,以特殊方法制成,用以抵御外侮;道剑者,先天一气也,为无形无象、生养天地的太和元气。道人以法凝结此浩然刚大之气,以之透金石、贯鱼鲁,沛然莫之能御。这既是武学之“神勇”至境,又是仙学“神仙”之地步。学“术剑”者所修只是后天金气,其人尸解之后,剑术遂告无用。若能向上一步,参透造化,采取先天金气,服食元和,回到金丹大道的正途上,练就“道剑”,方能驭天地六和之正,飘然世外焉。否则只是一“剑客”尔,不足以语“仙”也!

  剑仙按修行的深浅以及抵抗天劫的能力,又有三等九阶之分。三等者,天仙、地仙、散仙。散仙是对经历过初劫或二劫者的尊称,地仙则指通过所有天劫考验却未能飞升的仙人。无论何种出身,在成为天仙后,都会飞升上界与世隔绝,再无牵扯。地仙正是因为无法彻底割舍尘世情感的牵念,才会滞留在人间,而付出的代价,是定期受到天劫的制裁,将法力永久限制在凡间层面。

  至于九阶,据《真龙虎九仙经》所载,详称如下:

  第一天侠:上等天仙,奉上帝赐剑也。天仙者,行功圆满,德行高尚,道性坚诚。其体同天之覆帱,意如无心之太极,超越三十三天之外。《钟吕传道集·论真仙》中载:“天仙厌居三岛,而传道世间,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由此可见,此等剑仙已证金仙,受上帝封诰,其道性与心性皆为上流。

  第二仙侠:又称神仙,已修上真之行,又复炼气为铸剑,是人们理想中的超脱尘世,具有神通变化,长生不死者。此等剑仙是以肺金之气炼剑者,为天仙下品,近代丹家有传此道者。

  第三灵侠:已是地仙,镇居三岳及炼气就匕,于万里外闻有不平事,飞剑立至谓之灵侠。地仙者,长生在世,出入洞天福地,故名。还珠楼主等人所写小说中的剑仙就是此等地仙。居三山五岳,飞剑遁形。《钟吕传道集·论真仙》中载:“地仙者,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于小乘之法,不可进功,唯以长生在世,而不死于人间者也。……三田反复,炼成丹药,永镇下天,炼行住世,而得长生不死,以作陆地神仙,故曰地仙。”

  第四风侠:此等剑仙,为地仙下乘,以剑炼气,尚未功全。炼得剑匕,行之间断,未通极灵,知有不平,通风处,身剑一时俱全也,故名。

  第五水侠:本是水仙炼成,号曰水侠,无水不可以飞腾也。水仙者定息炼气,想肾为墨云,出入于耳内来往。此是以先天肾气,按一六之道,化气归髓,入水借水中得道。其剑为水气。

  第六火侠:修之自焚,其亦号火光三味,炼匕剑成,身欲飞腾,剑化火一团,乘而来往,故号火侠也。

  第七气侠:唯定学息气,使将精华炼剑,剑成如气,仗人往来,号曰气剑也。

  第八鬼侠:人不见其形本,修水墨形,水墨剑也,出入往来,如气不殊,如鬼魅行。

  第九遇剑侠:最末等之剑仙,此等剑仙有至深福缘得遇宝剑,遇剑后方知习剑修仙。

  典故

  莲蓬选择对他来说较为困难的气宗。

  历尽磨难,九九归一,终仙术大成。

  天帝问他要什么。莲蓬应声答到,北斗七星里的一颗星。天帝大笑,封了莲蓬为元帅,掌管天河。

  当莲蓬去天河时,却发现浣纱女孩还是一如既往的在天河的彼岸洗纱,还是那样的美丽。可却在彼岸!

  他化身一条在河里游弋的鱼,有时候会因为呼吸而在水面冒几个小水泡,他没有很大而且美丽的鳞片,也没有大而亮的鱼眼睛,但是他能看见明亮的水下世界,也能看见岸上的风景。

  岸上的浣纱女子,闭上双眼吻清风,一丝凉意让她睁开迷人的双眼,看水面细细涟漪泛微光,像鱼儿的鳞片一样闪亮。女子每天做着最简单的事情,就是不停的浣纱,每次他在河边静坐,心思就凝聚在涟漪里,涟漪里有阳光的明亮,也有鱼儿的欢畅,那遥远的回忆。

  不管是人间还是天庭莲蓬都做着同一个遥远的梦。距离似远却近,似近却远。

  直到嫦娥的出现,才做了另一个梦。........(伯常)

  辨析

  无修仙三诀,此乃无名人士臆想而已。可当一看,不可当真。

  修仙之法

  方法

  1。服药炼器,济世度人。古代有很多方士在深山中炼丹炼器,据说炼成后服之可以成仙。据说淮南王家中鸡犬都能升天,就是这个原因。

  2。修炼内丹。类似于气功,通过打坐炼气等方法,据说可以成仙。吕洞宾等属此类。

  3。研究哲学。通晓天地造化之理,自然成了神仙。例如写道德经的老聃。

  4。杀身成仁,建功立业。为国捐躯的忠义之人,如关羽,岳飞等

  5。修炼精神境界,静坐观想,智慧圆满。知天地变化之深机,晓宇宙造化之玄妙,天地都来一眼中,方登堂入室。以至天人合一。

  6。相山凿洞,根据风水选择修炼之地,以为可吸取山中灵气,突破凡人之躯,对精神与肉体驭到自我控制,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境界!

  7.积累功德,普渡众生。内绝世缘,外积阴骘,无怪无奇,是真秘密。天地有乃司过之神,欲求天仙者,当立三千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一日三善,视善,语善,行善

  辨析

  道家典籍中修仙之法众多,强身健体,个人爱好亦可(无人引导,不能乱练),万不可沉迷上当,迷信此类。

  道教

  修仙途径

  修仙是一个由平常的人变为超乎异常的仙真的过程。根据道教固有的形神观,修仙必然对自身的形体与精神同样地关注,因此道士们长期探寻的成仙之途都是沿着“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方向。不过历代道教徒所侧重的修仙之途不一,所尝试过的具体方法更是难计其数。

  修仙原理

  拥有凭空操纵五行元素,善者为仙,恶为妖魔

  人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在于人的智慧及意识。仙人凭空操纵五行即是令五行应意识而动,那么无论有没有仙,还是人是什么,问题都在于意识是什么了,关于意识的说法众说纷纭。

  实际上死人的意识在人肉身毁去以后还是以精神电波的形式存在着的。如此所谓的鬼魂就是人死后残留的精神电波,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对活人的精神波产生影响,令活人产生各种与“鬼魂”精神电波相符的幻象。电波足够强大的还可以影响物质。光本身也是一种波,可以对一些电波产生影响,这应该就是鬼魂怕光的原因吧。

  同样的,人的精神电波足够强大,并且掌握了运用精神波控制外界电流,再将电能转化为其他能量的技巧就能做到凭空操纵五行,令五行应意识而动。或许古人有人通过修炼加强了自己的精神力真的成为过仙魔,仙人的传说因此流传。而人本身只是一个化合物与精神电波的结合体。

  另外说一下,古人若真的有修炼成仙,那么修炼的法门很可能是当下流传于世的气功。道家分炼气与炼意,气功似乎是依靠生物化学练体居多,若要修炼意识控物,应该是修元神比较好(御剑就是此类),要延年益寿的话道家气功是不二选择。当然练气功只要学习古人方法即可,其中宗教思想信不信都可,什么地方该取什么地方该舍,我想读者自己可以分辨的。

  为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将气功理念和现代科学融合得到的理解,读者自己查查道家气功或者其他典籍,看看是不是和现代科学类似,其实道家传授的就是古代的物理化学。

  探索方式

  服药

  练气和导引

  内丹

  积累公德

  不忘本

  渡过灾难

  天灾

  注释为亡灵超度的仪式之一,其要在凭法师的功力和法术地神奇功能,使亡灵经过水火的洗涤、冶炼,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升上天堂。

  修仙修真杂学:炼丹、炼器、阵法、符录、禁制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真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不极端,不脱离二边;佛家所说的“道”,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易经》的谦卦的彖辞中有一句话: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天道心法是“允执厥中”,最早记载为在4600年前尧传给舜的四字心法“允执厥中”,其意义为真诚的保持中道,不偏离中道,北京故宫中和殿上方匾就是乾隆皇帝御书的允执厥中。月牙山人说中道是中华心法的心传,中道有体用之说,中道的体代表德、代表修养,用0表示;中道的用代表才、代表能力,用1表示。一个人有体有用才符合中道,即德才兼备,才能称为中。中字是由一个0(口)字和一个1字组成,0是大道的体,1是大道的用。中字由0和1组成,同时拥有了大道的体和用,所以中是道的大成。中代表中国的人文哲学,是中华的密码,大道之体是仁爱、友善、宽恕、和平的,大道的用是惟精惟一的。引自《心灯一中华心法》。

  “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世界的本原(本体),世界由以出发、由以产生的基础;第二,世界的本质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界面貌(世界的具体现实性)的决定或主宰力量,第三,世界形成、产生和发展全部历史的述说,也即对道以自身为本原、以自身为本质的自我产生、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完成的全部历史的述说。

  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佛家所说的“道”,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老子论道

  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

  对于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道”存在于人类语言及图文之外,心灵可以感知而无法言传和图示。——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对于世界的统一性,老子作了天才的推测和描述。老子的道论,对于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也有说“道生一,一生二”,意思是指,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产生了本源之气,这个本源又分化为阴与阳这两种气。在这种情况下,道即是无,也就是指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够定性,也就是未知的,神秘的。因为道的未知特性,所以越是给道下一个结论,那么就越是错误的。在道代指未知事务的情况下,“道生一,一生二”这句话里面,常被人们所认为的“一”,就是指本源,这个本源、这个“一”,被许多持其它观点的人当作了已知的、可以解释的、能够定性的“道”来给它定性。所以,这个“一”所代指的道,就是一种阴阳家关于道的学说,它是许许多多的道学说中的一种。

  道论演变

  略后于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他说的天道主要指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旋无尽的矛盾运动法则。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进取。范蠡受老子道论的影响,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但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对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道家用“精气”来说明道,把虚而无形的道看作是流布于天地之间、遍存于万物内部的“精气”。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管子·内业》)。老子曾把道表述为“冲气”,并说“其中有精”。稷下道家从唯物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精气说对后来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它赋予精气以灵性,有神秘化的倾向,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他还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道不当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所以只能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对于庄子的道,当前学术界有人认为是独立自存、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并以《庄子》书中“物物者非物”之语为根据,证明道是非物质性的造物主;也有人认为道是指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的、产生了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本体,并以《庄子》书中“通天下一气”之语为根据,说明道就是物质性的气。大多数学者认为庄子夸大了世界本原的神秘性,并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表现为相对主义,他的道论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

  韩非汲取并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关于道、德、理三者互相关系的学说,辩证地处理了它们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始,……万物之源”,是“万物之所然”、“万物之所以成”。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他还认为,“道”是终极范畴,是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万物的特殊本质就是“德”,“德者,道之功”;万物的特殊规律就是“理”,道是“万物之所稽”,“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把道、德、理的关系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所著《易传》也提出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就是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普遍规律。《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一阴一阳相互转化视为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道视为无形的抽象规律,与有形的具体事物区别开来。

  到宋代,张载以道为气化的过程,说“由气化,有道之名”;程颐、朱熹则以道为理,表现了气本论与理本论的不同。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是道家提出的,后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它对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曾起促进作用。

  道的客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创生了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

  道的普遍性。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无时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的普遍性与无限性。“上善若水”,“水几于道”。水是普遍存在的,当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道循环往复。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从起点离开,越离越远,达到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圆圈。这与太阳一天的视运动形成的园圈是很相似的,也与一个太阳年的周期类似,二者存在着同构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与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相认同。空间联系着时间,时间联系着空间,时空是统一的。从时间可以认识空间,从空间可以认识时间。

  道对立统一。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最大的矛盾莫过于阴与阳的矛盾,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是二者的统一。与此相联系的是“无”与“有”的矛盾,这二者是道的别名,道的化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无”。此外,还有一系列矛盾关系,诸如:难易、祸福、强弱、刚柔、美恶、善与不善等等。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法大师。在他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道无为。无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天道自然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它什么也不做,但是什么都做成了。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无为的思想贯穿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象道那样自然无为。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

  道虚。道虚是道的状态,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又无时不在,无始无终,是最大的虚空,它产生出万物,是万物的宗主;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不满。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道虚的作用就是无的作用。它能化解万物的矛盾,协调万物的关系,与万物混而为一。

  老子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亦称老聃,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已难以详考。从老子的家世来看,他的先辈做过太史、太卜一类的官,在身份上接近于卿大夫,属于贵族中上层。老子的原籍是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但由于周王室太史一类的官职是世袭的,因此,老子很可能出生在洛邑。年长后,老子任周王朝的守藏室史(管理图书典籍的官吏)。在这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见闻广博,熟悉旧的典章制度,通晓历史,使他对人世有更深切的认识,形成深奥、玄妙的思想,成为智慧之星。

  按照司马迁的记述,老子是一位学识渊博、社会经验丰富、精通古代礼制而又对礼持严肃批评态度、脾气有些古怪的老者。他生活在周景王、周敬王时代,社会动荡,民心思变。他也许像许多正直的大臣一样,向周王上过治国的策论,但此时的周王已没有重振王权的伟大抱负,他们考虑的是如何除掉有不臣之心的王室异己,如何在各诸侯强国间巧妙周旋,以图苟且偷生。老子是个智者,当他的理想无法付诸实施时,不像有些大臣那样卷入王室的是非之争,从而招来杀身之祸。他埋头读书,接待一些像孔子一样的求学者,谈远离现实政治的哲学命题。

  他综观历史祸福成败,融会各种学问,创造出自己的学说。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道”是他经常谈论的。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道”是什么东西?按他的话讲是一种“视而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的“先天地生”、“惚兮恍兮”、“寂兮寥兮”、“不可名状”的精神实体。“道”创生了万物,“万物”创生以后,还要守住“道”的精神,依“道”而行,应该顺其自然。所以,人们把以他为宗的学派称为道家学派。

  老子思想中包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对立面可以转化。老子还说,“道”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并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他说,一个杯子,因为中间是空的,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一间房子,也是因为它的“无”,才能产生居住的作用。由此可知,“有”之所以能给人便利,全依赖“无”发挥它的作用。只有“有”是发挥不了大用处的,惟有“有”与“无”配合才能产生大用。

  《道德经》,又名《老子》,传为老子所作。虽只有五千言,但其中的哲理却博大精深,能参透玄机者,也可称得上是得道的高士。老子见周室大乱,终于身骑青牛,离洛阳,出函谷,不知所终。

  道家方法

  如何算是真正的修道者?

  首先,必须对“道”有根本的认识,真正理解“道”与自然万物和人生的关系。

  如果一个修道者对“道”的认识,仅限于单纯的语言、文字、经典,或宗教形式上,那么,这种人不论在寺院、道观、神学院具有多么高的地位,有多么深的资格,仍然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修道者,更说不上是真理的真知者。这种人对“道”的一切知识,不过是形式上的知,而不是本质上的知。

  一个人不知“道”为何物,何以修道?

  任何人都不能否定当今世界上真理性理论的存在,人们只能说自己没有认识和理解而已。当一个人对自己的信仰、人生的追求、现实生活,存有疑惑的时候,就应该去探索真理,用自心的智慧解开心中的迷惑,这才是真正热爱人生、热爱真理、追求真理、信仰宗教的人。一个只会用欲望慰藉自己的心灵,用行为表明自己真诚的人,是愚昧者,是人生的懦夫。因为真诚在于自心,觉悟在于自心,光明在于自心,圆满在于自心,而不在于形式。人迷失自心,不能回归本性返璞归真,终日迷误在各种虚幻的形式里,长此以往,又如何获得心灵的真实的大道?

  中国的神仙,主要是由道教与佛教组成的。在神仙与神仙之间,遵从着儒家思想。

  道教神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其次为玉皇等四御,再次则为众天神。其他分司不同职责的神仙,老百姓最熟悉的有风、雨、雷、电、水、火诸神,以及财神、灶神、城隍、土地等。

  儒教和道教的神仙存在对应关系。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

  神仙来自凡人间、凡人博学自成仙。——世界艺术家协会主席:《吴国化秘诀》。

  中华道家修炼,若从“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算起,足有五千年的历史,比正统道教出现的历史还早。数千年来,中华道家历史上出现的高真大德历来甚少,每个朝代仅有数人而已,留下的修炼丹经,极其珍贵。这些典籍,由于年代久远,言辞古奥,而且囿于“道不轻传”之清规,亦多隐语譬喻,造成人们阅读丹经道书的极大困难。自古以来,道家修炼多限于“口传心授”,不得其人不传,欲探其底蕴,又谈何容易!

  诚阳道长夙具慧根,资质非凡,十八岁学道于东海崂山,是恢复道教之后第一批入道的年轻教职人员。他先是栖居崂山太清宫,隐修七载,刻苦自学,遍阅丹经道书,修炼内外道法。并且寻访海内高真大隐,笃志苦探大道之真髓。悟真多年,印证颇深。一九八九年调入中国道教协会工作,精心研读《道藏》及其他道经典籍,撰写了一系列关于道教学术和道家修炼之著述,为当今中华道家文化的整理与研究做出了贡献。田道长是当今全真派研究道教的优秀年轻道士,是道家修炼法脉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所撰述的个人专着《道经知识宝典》,将万卷道经之精华整理介绍于世;他依据自己修炼多年的经验,撰述《修真内景谈》。说明他在道家文化方面已经深入法海,博通道要。当今道教界人士之中,田道长是一位做出卓越学术成绩的年轻道长,道众们亲切地称他为“文化道士”、“道士学者”。

  如今诚阳道长以自身证悟多年的修炼成就,撰成《中华道家修炼学》、《修道入门》和《仙学详述》三部丹书,成为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实属惊人之举.《中华道家修炼学》讲述道家修炼学的理论体系、发展史要、修炼术语、筑基功法、三元丹法、男女丹诀、养生精要、道家方药、经典导读、秘本丹经、修炼百问、道经真言、悟道证言、实修境界、个人参悟等精深内容,论述之全面超过以往丹经,而且依据道家修炼之传统理法,结合自身多年习修所悟,发前人之所未发,阐古人不传之秘,开拓和弘扬了道家修炼学的真实内涵。

  《修道入门》是针对初学修炼之人所撰,讲述道家修炼的基本原理和基础方法,深入浅出,直指大道。《仙学详述》是整理近代陈樱宁先生的修炼著述,由于撄宁先生的“仙学”著作极为散乱,此书将其重新整理为系统的仙学修炼法,发扬了道家修炼仰范先贤的优良传统。三部丹书,相互发挥,弘扬正道,批驳旁门,以冀正本清源,为道家修炼学正名,是当今不可多得的道家修炼之扛鼎力作。读者由此可以学习道家修炼法,修真养性,颐养天年;同时也可认识道家的哲理与智慧,净化心灵,启迪人生。

  诚阳道长童身入道,德清思洁,保持清静法身,正务参修十六年,辛勤耕耘,实属不易。数千年来,古代修炼家留传的丹经著述均为文言古语,目前尚缺乏道家人士运用现代文字撰写的道家修炼学丹书。如今诚阳道长以道家门内人的身份,积十六年悟道修炼之心血,著此三部百万言的丹书,贡献于当今社会,填补了道家这一方面的空白。三部道家修炼学专著,当为传世丹经,承前启后,慈航度人,功德无量。

  丹经云:“未生祖师时,未见祖师面,祖师言可信,祖师心可见。”祖师曰:“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处度此身。”谨以此语,与四海道友共勉。爰为之序。

  杨思澍

  一九九八年九月

  于京畿留月山房

  卷首语

  -----试论中华道家修炼学之发展史与主命力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有一门直接关于人体生命和人类生存的传统学术,虽然古老,却青春常在,充满生机,只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此缺乏了解,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提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今天,理应挖掘整理,发扬光大,为人民群众健康事业服务。这门学术,就是中华民族流传五千年的道家修炼学。

  中华道家修炼学之由来,起源于远古先民对于征服自然、维护生命的可贵探索。据《庄子》载,中华始祖轩辕皇帝“问道于广成子”,始将这门学术推向社会,中华道家修炼学由此肇基。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典藉《老子》、《庄子》、《周易》、《黄帝内经》之中,就有许多关于天人合一、长生久视的学说。由于以上典藉均源于上古先民的原始文明,说明这一思想由来以久,足与古老的中华文化同根同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神仙学说逐渐盛行。这时所谓“神仙”的含义,不是后来封建宗教所信奉的天上神灵,而是人在现实生活之中,通过修炼升华而达到的高尚境界。“长生不死”的说法,是古人为了探索生死奥秘提出的严肃课题;所谓“成仙”也是指肉体长生的期望,并非死后登天的幻想。

  先秦时代的《庄子》、《楚辞》等文献之中,就有许多关于至人、仙人、神人、真人等境界的详尽描述,记述了他们修炼的事迹和成果,说明自古以来,就有生命修炼这门学术。

  在这一思想影响之下,出现了越来越多企求修炼长生的隐士和宣传神仙不死的方士。他们继承了黄帝、老子、庄子道家修养学说的遗绪,因而和中华道家学术紧密相连;同时他们又在追求修炼成仙,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神仙家。“隐士”和“方士”二者有所不同,“隐士”多偏重

  于潜修密炼,不计名利;“方士”多借此游说王侯,以求荣宠。隐士的影响和方士的宣传,使修炼成仙之说蔚然盛行,促使中华道家修炼学术的发展日益炽盛。

  中华修炼之学的发展,在秦始皇时期达到第一次高潮。秦王羸政统一天下之后,羡慕不死之道,广泛召揽方士,搜求长生之药。他曾数次巡游海上,访求神仙,并派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驾船入海,寻找海上的“三神山”。后来方士们认为秦始皇暴虐无道,纷纷弃之而去。秦始皇一怒之下,残酷地进行了“焚书坑儒”(包括坑杀了许多方士)。最后秦始皇至死不改,亡命在求仙的途中。

  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华修炼的发展达到第二次高潮。汉武帝刘彻并不象始皇羸政那样盲目求仙,而是虚心接受方士们的指导,进行个人修炼。武帝先后从事节食、服药、炼丹、祠灶、封禅等方术,长达四十五年之久,虽然未能羽化飞升,但是羸得了七十岁的较长寿命。汉武帝晚年曾言:“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肯定了修炼方术确有奇效。

  这样,隐士和方士们的求仙活动与修炼实践,经过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两次推动,在中国古代社会造成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

  《汉书·艺文志》对于当时人们追求的神仙境界,进行了总结性描述: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城,而无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

  于此可见,所谓“神仙”本义,乃是一种高深的修养境界,并不沾染丝毫迷信色彩。但是如果专门操此为业,则又难免迈入岐途,和远古圣贤的修炼宗旨有所违背。实际在社会上活动的方士们,他们以神仙方术邀宠于皇帝王侯,虽然使得神仙思想盛行于世,但是也有许多迷信成份充斥其间,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为后世一些伪道所效法。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西汉时代将神仙方术分为四类,即

  医经、医方、房中、神仙等。可知中医学亦包括其中,既有医学,可见神仙方术确有科学成分,并非神学迷信。根据《后汉书·方术列传》其中记载的主要方术有天文、医学、神仙、占卜、遁甲、相术、堪舆等等,说明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不断增多,亦可见其兴盛程度有增无减。

  秦皇、汉武之后,神仙方士失去上层统治者的扶植,势力大减,但是默默修炼的隐士们依然潜心修炼。由于受到方士们狂词瞽说的负面影响,使得中华道家修炼变得愈加隐秘而且困难。在这种不利的环境之下,追求修炼成真的人们,需要保障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仅靠神仙学术本身已不足以立世。为了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只有谋求新的出路。

  这时佛教传入中国,老子在东汉时代就被逐渐神化,儒家本身亦倾向于宗教化。当此时代,道家、神仙家、修炼家、隐士和方士等等相互皆有关联的群体人士,沿着中国古代黄老道、方仙道之沿传,以中华道家思想为旨归,以老子为教祖,发展组织了道教。

  但是,道教成为一门正式宗教之后,却与道家修炼的宗旨有所不同,逐渐走上了宗教神权的道路。这一特点,造成中华道家修炼学在以后的沿传之中,既相关于道教亦无关于道教的极大发展空间。出入于道教内外,蔓衍于中华大地。在充满神权思想的古代中国社会,中华道家修炼之士为了得到人们的认可和生活的保障,同时也为了道家修炼学的普遍传播,因而和道教唇齿相依。

  道家修炼的中心是“道”,成仙的目的是为了得道;道教信仰的中心是“神”,信神的目的是为了保佑。道家修炼不信天命,讲究“我命由我不由天”;道教信仰崇拜神权,是以神的意志驾驭个性的自由。道家修炼之士,他们注重本我生命的存在与价值,道家修炼所讲的“神”,也是生命的心神、元神、阳神等,不是天上的神灵。由此可见,道家修炼与道教信仰,毕竟有所不同。

  实际历史上从事道家修炼的名真高道,多不是在道教宫观之中进行修炼活动,而是游离在社会之中,采取半道教、半民间的方式,和光混俗,清修静炼,甚至有的根本以隐士身份进行修炼,并不需要借助宗教

  的旗号。一方面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只有站在道教的立场才能立足;另一方面他们为了保障修炼,又要和宗教的神权崇拜拉开距离。他们或者栖居山林,潜心修炼;或者隐居闹市,和先同尘。他们自认“大隐居尘”、“大隐隐于市廛”。

  就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之中,中华道家一代又一代的修炼之士,笃志无悔地坚持着自己的追求,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为人体生命的探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同时在这种倍受压抑的环境之下,决定了道家修炼学的极大隐密性,数千年来从来讳于公开宣讲修炼,简直成为中华道家的痼疾,一直在夹缝中求发展。因此从历史的事实来看,某些卓有成就的名真高道往往对于中华道家修炼学造诣高深,然而对于道教本身的宗教体制却是鲜有建树,成为一种微妙而复杂的现象,存在于道家和道教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不少帝王,一方面固然也是出于安定民心和个人长寿的需要,对于深谙修炼的高真大隐往往恩宠有加,相对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道家修炼学的发展。同时也迫使真修实证的炼士们不得不归附于道教,导致道家修炼与道教形式之间,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之中,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同盟关系。

  中华历史上,许多献身道家修炼事业的高真大隐,如轩辕黄帝、彭祖、老子、庄子、列子、尹文子、黄石公、鬼谷子、阴长生、魏伯阳、张道陵、魏华存、葛洪、鲍靓、陶弘景、孙思邈、钟离权、吕纯阳、陈抟、张紫阳、石泰、薜道光、陈泥丸、白玉蟾、王重阳、丘处机、刘长生、谭长真、马丹阳、郝大通、王玉阳、孙不二、张三丰、李道纯、陆西星、李涵虚、伍冲虚、黄元吉、陈撄宁等人,不仅个人在修炼方面有着精深造诣,而且多数都留下了丹经著述,以传后世,延续道脉。他们都是虚怀若谷,从来不以神仙自居,而且他们和后来的道教形式,并不完全相同。

  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之中,神秘的宗教,始终伴随着中华道家的修炼实践,使得原本就很隐讳的道家修炼更为神秘,仙道世界从此变得荒

  诞、无情而冷漠,严重歪曲了“神仙”本义。流弊所及,延误至今,依然有人盲目地认为道家修炼就是宗教迷信,难分难解,混为一谈。我们今天研究和发扬中华道家修炼学,理应以现代学术的方法,剥去强加在中华道家修炼身上的迷信外衣,复还本来面目。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修真志士的不懈努力,使得中华修炼学发展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术,长存于天地之间。由于健康长寿是人们的普遍向往和高尚追求,他们的修炼成果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广泛敬重与学习。传播上下五千年,流行纵横几万里。历代真人留下的大量中华道家修炼学文献,为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宗教和哲学所不可比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独特文化精粹。今逢盛世,理应发掘整理,宏扬光大,使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为人类同登寿域焕发新的光彩。

  中华道家修炼学,虽然古往今来缺乏统一组织,都是依靠修炼家个人的实践活动,进行艰苦卓绝的继承和传授,寄居在宗教以求生存。但是他们的努力并未付诸东流,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修炼先辈的献身投入,使得这门学术通过宗教和丹经、官方和民间的种种形式,不断传播和发展,蔓衍于华夏大地,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了难能可贵的积极作用,促使历代中华儿女都很重视养生和修炼之道,成为中华民族讲求健康长寿的优良传统之一。

  遗憾的是,明清之后,道教逐渐走向衰微。特别是在清代之后,道教转变成为以守戒、诵经和劝善、劳动为主,道家修炼反而受到冷落。如《啸亭杂录》卷九介绍四品龙虎山提点娄近垣云:“虽嗣道教,颇不喜言炼炁养真之法,云此皆妖妄之人借以谋生理耳,岂有真仙肯向红尘中度世也?”有的劝善书直接宣称只要行善就能升仙,根本不提倡修炼悟道。如清黄自元辑、毛金兰增订《太上感应篇图说》即云:人能依经而行,则心之精诚发为英华,经文字字皆现宝光,大丹可成而白日上升。

  “五四运动”之后,西方科学的传播进入中国,使得人们在批判宗教与迷信的同时,也在注意保护中华道家修炼学的独立存在。民国年间,中华道家修炼的名称与定义

  中华道家修炼,古代有很多名称,如修道、修真、修仙、修身、修为、修养、修丹、修持、修功、内丹、内养、内炼、内修、内功、摄养、寿养、炼养、养修、持修、丹鼎、炉鼎、炼丹、丹道、仙道、摄生、养生、卫生、仙学、长生学、神仙学。天人之学、金丹大道等等,不一而足。现在一般称为修道、修真、修炼或养生等。

  中华道家修炼、究际天人,体合宇宙,是关于人体生命和宇宙环境的学说。它要通过数千年来薪火相传的方式方法,对于人体生命(包括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即性与命)在宇宙大环境中进行自我修为,直至达到生道合一、长生久视的最高境界,我命由我,不属天地。

  中华道家修炼,乃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一门独立学术体系。这门学说稍稍往前再迈一步,就会堕入单纯精神性的神学范畴;微微向后退出一步,又会落入单纯物质性的科学范畴。神学和科学两大阵营,自古以来,各执一端,互不相让,而各有偏弊,难以融通。惟有中华道家修炼之学,讲究性命双修,生道合一,身神合一,天人合一。通过精神与肉体、人身与大道的结合修证,使得人心与宇宙合为一体,人生与大道同归一源。真修实证,脚踏实地,知行并进,理法统摄。既能避免偏执精神与肉体某一端之弊病,又能够包容二者之所长而升华现实人生。因此,中华道家修炼乃是一门独立存在的“生”的学说。它要通过对于今生今世的切实修证,达到生道合一、长生久视的崇高境界。“宇宙有坏,这个不坏。”这也正是中华道家修炼学的独特感力之所在。

  中华道家修炼提倡修德

  中华道家修炼,提倡修德。修炼特别强调每个人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道德修养。修德是为修炼培养根基,直接决定修炼品位之高低成败。而且提倡道德修养,同时具备匡正人心之社会效力,故为中华道家修炼所一贯重视。

  修道先修德

  中华道家认为,修德是修道的前提。我们的本来天性,原是一片纯洁,下生之后,因为产生种种后天欲望和贪求,逐渐使得本来天性受到蒙蔽和破坏,成为修炼性命的桎梏和障碍。修炼之时,为了达到净化和完善个体生命的目的,就必须逐步清除这些障碍。这就需要做到积功培德,与人为善,常行方便,助人为乐,以培养自己柔弱、谦下、不争、慈善、宽容的中华道家情怀,才能合于大道。须知行得一分善事,即多一分光明;行得十分善事,即多十分光明;时时处处行善事,则时时处处皆光明。如此逐渐扫除迷障,使自己的本我天性恢复纯净,阴霾尽去,而神光常存,则无时无处,不在大道之中,合于先天,与道为一,自为修炼之坦途,足可了证今生大事。道谚所谓:“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中华道家《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中诗云:

  真心清静道为宗,譬彼中天宝月同。

  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

  从修德的角度来说,纵使今生暂且不能够修持到最高境界,也足可使人完善人道,慈光日生,而增福延寿。所以生来向往修道之人,都有一定的德修根基,不可自暴自弃。古人云:“道不远人。”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修炼人人可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因此,中华

  道家修炼之学,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绝非是一种狭隘的个人了脱。《抱朴子》曰:“欲成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若非功德到处,亦不可能修到最髙层次。从社会角度来说,如果人人都去清修,那么社会谁来建设?家庭如何维系?中华道家这种广义的修德观,就是以修德为重,提倡道德并行,以德合道。所以中华道家修炼,不是一门消极的避世哲学。从立身行世的角度而言,提倡修德,使人与人之间保持融洽、和睦、真诚、互助的文明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生存环境的安定,对于社会道德文明是一种有益的建设。

  中华道家修德,进一步还要求推诚万物,经云:“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提倡以好生之德,保护大自然,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环境,仍有可资汲取的现实意义。

  这种广义的修德观,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就是“德”,这是一字真经。这种广义的修德观,体现了中华道家出世与入世并重的鲜明特点。陈撄宁先生将中华道家修炼学改称为“仙学”,并且提出了仙学和道教应当分开的大胆主张,脱离了道教形式的束缚,他在中华道家修炼学方面撰写了大量著述,努力向人们推行和提倡中华道家修炼学的真实义理,使得人们对于中华道家修炼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而推动了中华道家修炼学在新时代的发展。

  最近几十年来气功运动普及神州大地,尽管所有气功均与道家修炼不可完全等同,但是许多气功的原理和方法,追根究底仍然来源于千古流传的中华道家修炼。足以说明中华道家修炼学摆脱宗教形式之后,将会在社会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纵观数千年来中华道家修炼学的发展史,可知这门学术经历了相当曲折而艰难的漫长历程。早在神仙方术的流行时期,就曾被许多沽名钓誉的方士混淆了神仙名声;后来道教成立之后寄寓宗教以谋生存,又被套上了神权崇拜的荒诞光环;封建社会晚期修炼学又被冷落,失去官方和宗教的扶持;中国近百年来的战乱,又把中华道家修炼学摧残得七零八落;近年来的气功运动之中,又遭到某些所谓“大师”们的曲解。由此产生对于中华道家修炼学的种种误解,使得人们至今不能完全清楚地认识中华道家修炼学。在人类文明髙度发达的今天,如果我们不能除去历史带给中华道家修炼学的污泥尘垢,肃清其封建神权的色彩,还其科学的实质面目,将有愧于中华先人五千年来的修炼实践,也有愧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尽管如此,中华修炼学仍与中华道教有着“血浓于水”的胞波情结。中华修炼在汉代之后的发展离不开道教,道教的形成与传播均与中华修炼密不可分。道家修士视道教为家园,道教人士视修炼为法宝。历代修炼典藉多入编《道藏》,而道教教义亦以此为旨归。

  笔者今曰整理中华道家修炼学,以使其走向社会,净化人心,升华人生,造福人类,同登寿域。历代修练家不计个人名利,不计个人荣辱,清修静炼,献身终生,把自己的身心作为试验品,投入这项究际天人的伟大事业,他们永远是人类生命研究的先行者。正是这种超凡的人格和

  高尚的献身精神,方才保证了中华道家修炼学的高度纯洁和无比神圣。

  修炼学是中华道家独有的文化精粹,为其他学科和宗教所不可替代。中华道家修炼学的对象是人本身,修炼以人为本。通过中华道家修炼学所主张的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的圆满修炼,即性命双修,有可能揭示人体生命的奥秘,从而更进一步认识宇宙和人生的真实面目。现代西方科学对于东方修炼文化的“寻找”,从侧面意义上证实了中华道家修炼学具有的独特魅力。

  中华道家修炼的名称与定义

  中华道家修炼,古代有很多名称,如修道、修真、修仙、修身、修为、修养、修丹、修持、修功、内丹、内养、内炼、内修、内功、摄养、寿养、炼养、养修、持修、丹鼎、炉鼎、炼丹、丹道、仙道、摄生、养生、卫生、仙学、长生学、神仙学。天人之学、金丹大道等等,不一而足。现在一般称为修道、修真、修炼或养生等。

  中华道家修炼、究际天人,体合宇宙,是关于人体生命和宇宙环境的学说。它要通过数千年来薪火相传的方式方法,对于人体生命(包括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即性与命)在宇宙大环境中进行自我修为,直至达到生道合一、长生久视的最高境界,我命由我,不属天地。

  中华道家修炼,乃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一门独立学术体系。这门学说稍稍往前再迈一步,就会堕入单纯精神性的神学范畴;微微向后退出一步,又会落入单纯物质性的科学范畴。神学和科学两大阵营,自古以来,各执一端,互不相让,而各有偏弊,难以融通。惟有中华道家修炼之学,讲究性命双修,生道合一,身神合一,天人合一。通过精神与肉体、人身与大道的结合修证,使得人心与宇宙合为一体,人生与大道同归一源。真修实证,脚踏实地,知行并进,理法统摄。既能避免偏执精神与肉体某一端之弊病,又能够包容二者之所长而升华现实人生。因此,中华道家修炼乃是一门独立存在的“生”的学说。它要通过对于今生今世的切实修证,达到生道合一、长生久视的崇高境界。“宇宙有坏,这个不坏。”这也正是中华道家修炼学的独特感力之所在。

  中华道家修炼提倡修德

  中华道家修炼,提倡修德。修炼特别强调每个人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道德修养。修德是为修炼培养根基,直接决定修炼品位之高低成败。而且提倡道德修养,同时具备匡正人心之社会效力,故为中华道家修炼所一贯重视。

  修道先修德

  中华道家认为,修德是修道的前提。我们的本来天性,原是一片纯洁,下生之后,因为产生种种后天欲望和贪求,逐渐使得本来天性受到蒙蔽和破坏,成为修炼性命的桎梏和障碍。修炼之时,为了达到净化和完善个体生命的目的,就必须逐步清除这些障碍。这就需要做到积功培德,与人为善,常行方便,助人为乐,以培养自己柔弱、谦下、不争、慈善、宽容的中华道家情怀,才能合于大道。须知行得一分善事,即多一分光明;行得十分善事,即多十分光明;时时处处行善事,则时时处处皆光明。如此逐渐扫除迷障,使自己的本我天性恢复纯净,阴霾尽去,而神光常存,则无时无处,不在大道之中,合于先天,与道为一,自为修炼之坦途,足可了证今生大事。道谚所谓:“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中华道家《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中诗云:

  真心清静道为宗,譬彼中天宝月同。

  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

  从修德的角度来说,纵使今生暂且不能够修持到最高境界,也足可使人完善人道,慈光日生,而增福延寿。所以生来向往修道之人,都有一定的德修根基,不可自暴自弃。古人云:“道不远人。”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修炼人人可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因此,中华

  道家修炼之学,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绝非是一种狭隘的个人了脱。《抱朴子》曰:“欲成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若非功德到处,亦不可能修到最髙层次。从社会角度来说,如果人人都去清修,那么社会谁来建设?家庭如何维系?中华道家这种广义的修德观,就是以修德为重,提倡道德并行,以德合道。所以中华道家修炼,不是一门消极的避世哲学。从立身行世的角度而言,提倡修德,使人与人之间保持融洽、和睦、真诚、互助的文明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生存环境的安定,对于社会道德文明是一种有益的建设。

  中华道家修德,进一步还要求推诚万物,经云:“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提倡以好生之德,保护大自然,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环境,仍有可资汲取的现实意义。

  这种广义的修德观,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就是“德”,这是一字真经。这种广义的修德观,体现了中华道家出世与入世并重的鲜明特点。

  修德与修炼

  对于修炼来说,修德就是修心、修性、修念。在丹道之中,修德、修性、修心、修念至关重要。因为德修的深浅,直接关乎心性的变化。《黄帝内经》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了种种心性之变化与内部气机的感应关系。古时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发;《说岳全传》有“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的典故。于此可见人的心性变化,影响之大,足以关系人的祸福生死,不可忽视。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道德修养高深的人,与人为善,乐于奉献,对于内心世界是一大财富,精神上必然充实,心胸自然开阔,内炁平和,毫无芥蒂。所谓:“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与此相反,假如心地不纯,德行欠佳,甚至心术不正,道德败坏,必使心神经常处于不安定状态,往往妄念起伏,心火炽盛,难得清静,对于修炼是绝大障碍,即使从事功修,亦难以见到效验。

  中华道家修炼认为:“性主七分,命主三分。”“修心入手,修心了手。”在性命双修的丹道体系之中,心性的修养至关重要。假如缺乏一定的德修作为根基,就难以承当修炼大事,甚至炉倾鼎覆,带来生命危险。这一方面,过去的修炼者有过许多惨痛的教训,不可不慎。

  总而言之,欲要探求中华道家修炼之秘奥,首先必须明白,修德是其根基。由此入手修炼,注重培养道德根基,才能逐步领会中华道家修炼之真实义谛。

  中华道教早期修炼方术

  以上讲述了中华道家修炼的名称定义和发展史要,然后我们就可以进人修炼方法的大致介绍了。首先从早期中华道家和神仙家的修炼方术说起。

  修炼方术,渊源甚古。据《庄子》载,早在轩辕黄帝时期,就有隐居深山的修炼之人。他们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方仙道、两汉时期的黄老道乃至以后出现的正统道教均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从事的修炼方术,为中华道家修炼人士所直接沿袭和继承。这些方术的内容主要有心斋、坐忘、缘督、导引、吐纳、听息、踵息、守静、存想、守一、辟谷、服食、房中、行炁、胎息、外丹、内丹等等,下面作以简明介绍:

  心斋

  心斋,“斋”即清心之义,心斋指内心清静。最早出自《庄子》:“炁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坐忘

  坐忘,即静坐忘身。见《庄子》:“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缘督

  缘督,指遵循中道,或言运行督脉。见于《庄子》:“缘督以为径,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导引

  导引,即导行肢体,以通经络。《庄子》云:“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法,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三国时期华陀所传之五禽戏,即属中华道家之导引术。

  吐纳

  吐纳,指吸入清炁,而呼出浊气。《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

  听息

  听息,又称“听炁”。指静心听,以凝神合道。见《庄子》:“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

  踵息

  踵息指内呼吸功深,而达于踵(足根)。据《庄子》:“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守静

  守静,即收心求静以守之。《太平经》:“求道之法静为根。”

  存想

  存想,又称存思、存神。即内聚精神,不使外游。《天隐子》曰:“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

  守―

  守一,即守心一处,或守一于道。《庄子》云:“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辟谷

  辟谷,又称断谷、绝谷、断食、辟粮、绝粒、体粮、断粮等。辟谷约可分为五种类型:1.不食五谷杂粮,即米面之类。2.不食人间烟火,即不吃熟食。3.不食油盐,道家又称为“上清斋”。4.禁绝一切食物,专门服炁。5.服用药物,代替食物。

  服食

  服食,又称为“服饵”,指服食药物或外丹。《服炁精义论》曰:“诸药以代于谷,使炁味兼致脏腑而全也。”

  房中

  房中,古代又称房内、房中术、御女术、黄赤之道、闺闱之道等。其术源于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房中原是中国古代道家研究房事禁忌和祛病延年之卫生术。《汉书·艺文志》曰:“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抱朴子》曰:“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道谚曰:“若要不老,还精补脑。”后世因为此术易遭毁谤,道教隐而不传。但是许多古代道家房内的书籍,至今还有保留。

  行炁

  行炁,亦称引炁、导炁、领炁、运炁、通炁、逼炁等。指调动体内真炁,以通经脉。《抱朴子内篇》说:“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

  胎息

  胎息,即如胎儿般以肚脐呼吸。高层次丹道的胎息,指与天地同其呼吸。《云芨七签》曰:“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炁,握固守一,是名胎息。”

  外丹

  外丹,又称炼丹术、金丹术、烧炼法、黄白术、地元丹法等。指用炉鼎等器具,烧炼金石草木,炼成神丹,以为修炼之用。《抱朴子内篇》云:“夫金丹之药物,炼之愈久,变化愈妙。……服此二药,炼人身体。

  内丹

  内丹,指以人身三宝精、炁、神作为药物,在体内修炼成丹。笔者认为,内丹的修炼方法应当早于外丹,试看《庄子》所载广成子教导轩辕黄帝的一段话,即属高层次的内丹法。但其名称,乃与外丹相对而言。在隋朝时,罗浮山炼士苏元朗昭示之,见《罗浮山志》:(元朗)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推测内丹开始流传较为隐秘,由苏元朗着书始才显露于世。至唐末出现钟离权、吕洞宾所倡之“钟吕金丹

  道”,内丹学说逐渐形成完整体系,自后流传久远,成为中华道家修炼法之主流。

  中华道家修炼学,就是在以上众多修炼方术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完善,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完整学术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光辉于远古,亦必照耀于未来!

  (注:“炁”,在中华道家修炼指先天之炁或体内阳炁,以区别于空气、呼吸之气或体内阴气。)

  -

  中华道家修炼的主要法门

  中华道家道家修炼,广义的说,包括老庄之道、内外丹法、养生调摄、中医针药、内家拳法等主要法门。狭义的说,就是仙道之学。“仙”与“道”自古以来密不可分,故曰仙道为一,仙为道之体,道为仙之用。道不易闻,赖有仙而后知道之足贵;仙不易修,端有道而后知仙之必成。道家修炼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须通过明师所传口诀,进行真修实证,反对玄学空谈。下面将其主要法门,提要介绍于下:

  老庄之道

  老子的学说,即《道德经》五千余言。《道德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华道家学派的正式形成。《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以上论述,均高度概括了中华道家思想的现实特点。

  《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发挥“道”和“德”两个名词的含义,用以论述宇宙本体和人生哲学及修养方法的原理。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德”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世界万物皆由“道”和“德”的作用而来。因而老子之道,可以广泛运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祖”。对外用于治世,就是国家的治政方针;对内用于修身,就是个人的处世之道。后世之人,各有所取。政治家钻研其中的统治术;养生家钻研其中的修炼法;清谈家将其看作玄言;纵横家将其看作权谋;亦有人将其视为兵书,如唐王真撰有《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现代人更将其视为经商谋略,用于今日商战。

  在中华道家修炼之中,主要把《道德经》作为修道的一部圣典。自

  从第一部炼丹经书《周易参同契》问世以来,历代丹经著述,无不引用老子之旨以立说,成为中华道家思想的一大流派。北宋张紫阳《悟真篇》赞之曰:“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神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

  庄子的学说,基本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史记·庄子传》说他:“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道家之言。”又说其作书目的也是为了要“明老子之术”。《庄子》书中所论之道,基本是由老子一脉贯通而来。例如《庄子》书中说:“道昭而不道。”这和《老子》所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和“道常无名”之旨,二者一致。但是庄子本人更加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对于《道德经》中“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的治政思想,有所分别。

  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充分发挥了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使“道”和“仙”合为一体,成为后世修炼家所追求的“仙道合一”的神仙境界。如《庄子·逍遥游篇》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炁,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谷熟。”这是中华道家文献之中对于神仙的较早描述。此外,《庄子》书中多处提到了中华道家的修养功夫,如《大宗师篇》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庄子》书中所谈踵息、心斋、坐忘、听息、守―、缘督、导引等修真方术,为后世中华道家修炼之权舆。

  三元丹法

  三元丹法,即天元丹法、人元丹法和地元丹法之总称,是中华道家修炼的主要法门。天元丹法和人元丹法属内丹,地元丹法属外丹。有人把道家修炼笼统地称为“内丹”,此说不妥,因为修炼不光包括内丹,还有外丹等内容。

  三元丹法,是三种不同的修炼途径。古人为了区别开来,各予不同

  的名称:

  天元丹法,指北宗,称为“大丹”,如丘处机《大丹直指》,即属此种丹法。

  人元丹法,指南宗,称为“金丹”,如《金丹大要》,即属此种丹法。

  地元丹法,指外丹,称为“神丹”,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即属此种丹法。

  由于中华道家修炼自古以来多限于口传心授,一般人难测其奥,即使过去修炼家所撰丹经著述,亦往往是含而不露,借此说彼,因此造成中华道家丹法的神秘性和复杂性。现在根据笔者修学所得,打破保守框框,将内外丹法之真义归纳如下。

  天元丹法

  天元丹法,又称“清静功夫”,或称“北宗”。是指独自一人,淸静修炼。这种修持形式,由于能够自己做主,而且流弊较少,所以流传很广。修习中华道家功夫的人,以此法门为最多。道教内部的全真派道士,几乎都是提倡此种修持法门。

  清修丹法,一步有一步之层次,一步有一步之效验。最初从筑基开始,经过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过程,才能最终完成,达到天人合一、身外有身的高层次。

  清修功夫做到一定程度,有一点玄机须要特别注意,就是不可执着肉体在腔子里面摸索,许多人功夫做到这往往出现停滞状态。初步入手的功夫,在炼精化炁之前,是在身体内部进行锻炼。逐渐往上的层次,就要跳出肉体腔子从事修证。否则难得丹法之究竟。

  从前的修炼祖师,在此方面多有诫示。如钟离老祖曾言:“一身四大皆属阴,莫把阴精里边寻。”已然说明,肉体本身皆属一团阴气,不可在腔子里面摸索用功。因为修炼用的是阳炁,要出阳神。若在肉体里面摸索用功,最终只能出阴神,功夫落于小成。有人不明此理,妄言什么清修出阴神,双修出阳神,其实是不明清修真义,自误而且误人!

  清修功夫之要妙,贵在采取虚空之阳炁,点化自身之阴质,群阴剥尽,脱胎换骨,以成就纯阳之体。陈撄宁先生对此颇有论述,如曰:

  “北派清静,却不是专靠打坐就能成功,外界资助,当然不可少,却是从虚空中寻求,不是在人身上讨便宜。”

  “修仙者,贵在收积虚空中清灵之炁于身中,然后将吾人之神与此炁配合而修养之,为时既久,则神炁打成一片,而大丹始成。”

  以上论述,可谓如矢中的,已把向上一乘的窍要,揭示无遗。

  除了依照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阶次渐修之外,清修功夫还有顿修法门,可以直入先天,了证道果。但是渐修法门和顿修法门,二者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渐修进展到一定程度会发生顿变,顿修也是有一层层渐进的变化。惟是顿修法门,须要根基深厚者方可悟入,或者功夫深入之后而可知之,不宜躐等而求之。

  清修法门,最要紧的还有玄关一窍。丹经云:“道有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不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即言玄关一窍,可以超越于三千六百修炼法门之上(三千六百乃是虚数,说明修炼法门很多之义)。如能悟入玄关一窍,就能做到顿悟直超,一得永得,即所谓“得其一,万事毕”。“一”即指先天一炁,丹诀曰:“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此乃清修丹法之深层口诀。这句话丹经多有引述,若未经过真实修证则不易知,一般人往往忽略过去,难究其中深义。

  以上所谈,已将清修功夫的要点披露无遗。如果感到似懂非懂,那就证明功夫不到,功夫到处,自然省悟。

  人元丹法

  人元丹法,又称南宗、阴阳、炉鼎。此派法门由于正道与旁门混杂难辨,多遭非议。有人将“三峰采战”和“房中术”曲解为南宗丹法,荒谬之极!

  所谓人元丹法,就是指阴阳修炼而言。其修炼之道,讲究从命功入手,以命涵性,直至性命和合,大丹成就。这里所说的“阴阳”,实指

  人体内部之阴阳,丹经云:“自家夫妻自交媾。”即是此义。盲师误传为男女阴阳之事,蛊惑视听,宣传淫术,下流之极!历代祖师皆有批驳,认为是属伪道。所以人元丹法亦属清修,读者不可错认。

  地元丹法

  地元丹法,又称“外丹烧炼”是以炉鼎等器皿烧炼丹药,此种丹药名为“外丹”。此种丹法共有两种:

  一种是“黄白术”,又称“点金术”。需要采集各种矿物质,进行烧炼,通过“丹头”点化,炼出黄金白银,以充道资。道谚曰:“无财不养道”,此种方法乃为古代修炼家所用。

  一种是地元丹药,专供服食之用。这种经过各种秘传工序炼成的外丹,可以内服。作用在于点化自身阴质,变化为纯阳之体,脱胎换骨,以成道果。这种丹药,才是真正中华道家修炼所用的外丹。

  陈撄宁先生在民国年间,曾费十载纯功进行外丹烧炼,惜因两次受到战争影响,功败垂成,但是已将黄铜炼成白银。根据千百次试验的结果,他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红铜确能变为白银,但不免于亏本。这一点在古人生活水平之低廉和原料价值之便宜,自然不成问题,现代人用之则不合算。”因此证明黄白术在当今社会,已不适用。

  2.“证明古神仙所遗各种外丹口诀,确有可凭,决非欺罔。”因而通过实践,证明外丹的确存在。

  由于以上条件所限,今在道教无人从事于此。陈撄宁先生炼制外丹之后,道家修炼外丹的活动基本停止。外丹之道在当今社会,已然成为中华道家的故实。

  外丹烧炼在历史上有一大悬案,容易为人们误解。不能因为过去有的皇帝服用外丹而夭命,就把这种罪过归咎于外丹本身,武断地否定外丹,甚至认为外丹是骗人的东西。历史上曾经烧炼外丹的古代仙真,他们都很长寿,如葛洪八十一岁、许旌阳一百三十六岁等,陈撄宁尚有九

  十岁高龄,均可证明。古人留下的许多外丹著作,记录了他们烧炼外丹的过程,因为中华道家自古以来师徒相传的隐秘性,书中许多外丹术语的真实含义今人难以破译,所以无法读懂,因而不宜妄下结论。须知服用外丹,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内丹修炼功夫,才能消化得了,否则欲利反弊。古来炼制外丹的祖师从来注重内外兼修,并非只修外丹。比如泥做的盆,须经过火煅之后,变得坚固,然后可以盛水无妨。如果还是泥巴盆,盛水之后盆也难保。这就说明未经修炼的人身,如果服用外丹,弄不好自身难保,其过安在外丹耶!吕祖曾言:“不道未曾经水火,无常一旦临君身。”就已警示那些仅凭服用外丹希图长生的人们,未经水火的锻炼是有生命危险的。过去的封建帝王服用外丹妄求长生,其目的是为了企望永久性地骄奢淫逸,他们的身体早已被酒色掏空,根本失去修炼的资格,再去服用外丹,只会伤身促寿。

  现在传统中医所用的丹药,即与外丹直接相关。历史上精于医术的著名高道,他们亦多擅长炼制外丹,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张景岳、付清主等大道士。有的外丹,现代中医还在继续使用。

  总之,天元、地元、人元三种丹法,只是中华道家修持的三种途径而已。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华道家修炼也在发生“无为自化”的改变。丹法修持的总枢在于清修之道,地元外丹已不适于当今社会。如今唯一可行的也只有清修大道,即天元大丹和人元金丹。明白乎此,我们究心于清修丹法,修真悟道可也。

  养主调摄

  养生调摄,指中华道家在日常生活之中所奉行的修身之道,包括立身处世、四时调摄、茶汤饮食、房事宜忌、情志调节等等内容。

  如南齐陶弘景所撰《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第六》中,论及房事宜忌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则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坠。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

  -

  无费。彭祖曰: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色使目盲,声使耳聋,味使口爽。苟能节宣其道,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一日之忌,暮食无饱;一月之忌,暮饮无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养之不复,终身之忌。暮须护炁。采女问彭祖曰:人年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彭祖曰:不然!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而大佳,然而万无一焉。有强欲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又欲令炁未感动阳道垂弱欲以御女者,先摇动令其强起,但徐徐接之,令得阴炁,阴炁推之,须臾自强,强而用之,务令迟速。精动而止,闭精缓息,瞑目偃卧,导引身体。”告诉人们在房事之中,注意保护自己的健康。

  在丘处机所撰《颐身集·摄生消息论》中《春季摄生消息》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布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炁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肝,以养脾炁。……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掳滞怀,以畅生炁。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炁弱骨疏,风冷易伤腠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可见其对于季节调摄的讲究,已经非常细微。

  明代百岁道人冷谦起敬在《修龄要旨·起居调摄》中讲述养生之道说:“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两手搓热熨眼数十遍,以睛左旋右转各九遍,闭住少顷,忽大睁开,却除风火。披衣起坐,叩齿集神,次鸣天鼓。依呵、呼、呬、吹、嘘、嘻六字诀,吐浊吸清,按五行相生顺序而行一周,散夜来蕴积邪气。随便导引,或进功夫。徐徐栉沐,饮食调和。面宜多搓,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囊宜常裹,言语宜常简默,皮肤宜常干沐。食饱徐行,摩脐擦

  背,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饱食发痔,食后曲身而坐,必病中满。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身体常欲小劳,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运动故也。

  勿得久劳,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炁,久视伤神,久听伤精。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乃成气滞。着湿衣汗衣,令人生疮。夜膳勿饱,饮酒勿醉,醉后勿饮冷,饱余勿便卧。头勿向北卧,头边勿安火炉。切忌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灭之,一度伤于百度。大怒交合成痈疽,疲劳入房,虚损少子。触犯阴阳禁忌,不惟父母受伤,生子亦不仁不孝。临睡时调息咽津,叩齿鸣天鼓。先睡眼,后睡心。侧曲而卧,觉直而伸。昼夜起卧,乐在其中矣。”

  中华道家在养生调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歌诀,早已和中华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千年流传,益寿于民。如“口开神炁散,舌动是非生。”“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静坐常识已过,闲谈莫论人非。”“若要不老,还精补脑。”“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见可欲,使心不乱。静处养炁,闹处炼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生于何处,死于何处。”等等。

  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笔者劝人的养生歌诀为:吃饭要吃素,吃粮要吃粗,穿衣要穿布,出门要走路。

  中医针药

  自古以来,医道两家关系甚密、难以分解,故有“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之说。中华道家认为:“未学道,先学医”,意思是说,想要学习修炼,首先必须以医学作为基础。因为从事丹法修炼,应当明白人体内部的经脉运行、气血周流、脏腑生理、阴阳生克等等,才不致于盲修瞎炼。学医对于修炼人来讲,至少有以下七大利益:

  1.未曾学道,先须学医。这一点前面讲了。

  2.擅医可以救死扶伤,是积功培德的一大途径。

  3.学医能够谋生,以解决修炼的生活问题。

  4.行医可以聚财,以解决修炼四要素之中”财的问题,所谓“无财不养道”。

  5.自身修炼不当或有痼疾,妨碍修持。懂得医药就可以自行调治,经云“法药相助”是也。

  6.习修医药,纵使修炼不成,亦不致迁延岁月,磋跎今生。尚可行医培德,益人利巳,以待来世。

  7.医学是弘道的方便法门,可以获得群众的支持。所谓“道不离俗”。

  自古以来,道教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大名医。如东晋时期的抱朴子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南宋的马丹阳、明代的张景岳、明末清初的付清主等等。由于道教历来对于中医学的重视,《道藏》里面搜集了一些古代中医典籍,弥足珍贵。

  中医所用的药物,除了治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保寿延龄。延龄药物的研治,来源于古代方士的“服食”。后来的中华道家人士保留了这一传统,坚持对于服食药物进行研究,在此方面创造了丰硕成果。服食,又称“服饵”,即通过服食药物,安神益炁,坚固形体,以保障自身的功修。这一课题,对于当今社会的群众保健,仍有相当作用。

  中医的针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俗话说:“一针二拿三吃药”,针灸疗法效果迅速,去病如立竿见影,所谓:“一根银针治百病”,十分简而易行。特别对于修炼人来讲,较为实用。道教七真祖师之中的马丹阳,擅长针灸,现在留传的“马丹阳十二针”,就很有名。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针法,虽然取穴只有十几个,但是以少胜多,可以治疗全身的疾病。

  内家拳法

  内家拳法,源于中华道家,武术界向有“武道同源”、“拳道合一”之说。真正内家拳法的精髓,其实和修炼理法相通。修炼在于自我身心性命之圆满,内家拳法讲“用于人者十之一二,用于已者十之七八。”“养灵根而静心者,道艺也。”其要皆归之于大道一途。所以以道为体,

  以拳为用,以道悟拳,以拳证道,这就是拳法与修炼的内在关系。

  一般来说,太极拳、武当拳、武当剑、形意拳、八卦掌、大成拳等,都是公认的内家拳法。这些拳法流传至今,虽然得其深义者甚少,有些较其本来面目有所变化,但是根据古来前辈留下的拳谱,以及传下的拳法拳理,可知这些拳法的根本原理,来自道家哲学和内丹修炼。

  内家拳法讲究“柔”、“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快打慢,以软打硬等等,这些理法,来自《道德经》中“柔弱胜刚强”、“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等中华道家哲理。内家拳法注重锻炼腰肾和丹田,乃元炁(命)之所在;注意修养心性和清静,乃元神(性)之所系。故此内家拳法之道,实即性命双修之学。拳法与修炼,殊途而同归,道本一理,法无二致。试看炉火纯青的内家拳法大师,无一不是熟谙道家之学。如果没有“道”的证悟,内家功夫绝难出神入化。其实内家拳法本身,就是修炼。内家拳法的上层功夫,所炼的是无形的“炁”和“意”,这就是“大道无形”的境界,拳归于道,道融于拳。故此拳道合一,并非虚言。

  中华道家修炼,根本原则以“守中”为要,偏阴或是偏阳,皆不合于大道本体。故不可执着于一味死静,或一味死动,均非善法。有些人一辈子专习打坐,甚至只坐不卧(号称“不倒丹”),到了晚年,身体就容易落下毛病,腰腿不灵便,出现痼疾等等;有些人只炼动功,不养静功,性情容易暴躁,心地难以操持,极易损折寿命,难得延年。这些都是过去修行人留下的经验教训,我们应当努力避免。所以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静为主,而辅之以动。如此则内家拳法之锻炼,可使修炼人终身受益。

  当初张三丰祖师开创太极拳法,就是为了弥补打坐修炼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住山修炼御防土匪野兽的实际需要。同时针对修炼的内在关系来讲,操习内家拳法可以强身、化欲、行炁、养性。炼拳可以强身,身强自然念少,念少自可寡欲养性,修炼也变得自如。打坐若是念起难消,通过松静自如的内家拳法锻炼,自然气血调畅,万念

  -

  捐消。因此,修炼、习拳二者兼而行之,乃修持之妙方。可知内家拳法,也是修炼的一项必修功课,不宜忽略。

  中华道家修炼十大宗旨

  中华道家修炼,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从道家而至道教,虽其形式有所变异,其修炼内涵却沿袭相传,经过历代中华道家仙真的实修实证,不断完善其学说,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修炼体系,沿传不衰。为了帮助同志们学道的方便,今就其基本宗旨,归纳言之,为以下十点:

  修道养德内功外行

  修道为内在炼养,即内功;养德为外在行持,即外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修炼的进步,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髙尚的德行,同样也会带来功修的精进。反之,若德行不足,则与道无缘。昔秦皇、汉武贵为天子,毕生求仙终不可得;而陈泥丸祖师成道之前,不过是一箍桶匠耳。可知修炼之道,不在贫富贵贱,关键是看一个人有没有德。故“道不妄传”,祖师曾云:“万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街头送至人。”对于修炼人来说,首先必须广立功行。经云:“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欲成天仙者,须立一千三百善。”

  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

  玄门以“道、经、师”为三宝,认为“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

  道,即修道,指以自身修炼,参悟大道。

  经,即读经,阅读祖师著作,印证已修。

  师,即师传,须要真师传授,点明道要。真师指有真正实修功夫的老师,所谓“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以上三者,是对个人内修而言。平时做功德,仍不可少。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道法自然静者得之

  修炼之道,师法自然。“自然”之义约有两层:

  其一,自然而然,不假人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强加个人意志,反害功修。故须顺天行亊,天人合发,《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方合道体。

  其二,因人而异,效验不一。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悟性(即理解能力)各异,即使师传相同,其内修之效验也不会完全一致。

  如何才能合乎自然,要妙在于一个字“静”,《阴符经》曰:“自然之道静”,故静者得之。

  自行修炼无量度人

  道家修炼,主张“自度度人”。首先要求个人潜心修炼,功成道备之后,就要显迹于世,广度有缘。一人行修,众生受益。否则徒作“自了汉”,带道飞升,于世无功,天界不收。《道藏》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所谓“无量度人”,就是最大程度地、无私地度化与道有缘的人。

  昔钟离老祖度化吕祖之时,曾问:尔欲何日成道?吕祖答云:吾欲度尽众生,而后成道!此等胸怀,方是修炼家风。

  至道不繁守中为要

  大道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黄庭经》云:“至道不繁”。繁杂无绪,皆为道末,令人不得要领,故尔道家不取。修炼之学,是质而精的东西,以少胜多,直指大道。《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盖愈趋简易,愈近大道。司马谈论道家要旨说:“指约而易操,事少功多。”颇合修炼宗旨。

  修炼以“守中”为要,《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庄子》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太过不及,阴阳偏盛,均易伤丹,故守中为要,这就是真火候。

  仙道贵实理法合一

  道家修炼贵在真修实证,行一步有一步之效验。而且时刻不离人体本身,离开人之本身,则所谈一切皆假。历代祖师皆以自我身心作为试验品,进行人天奥秘的可贵探索。他们留下的修炼著述,都是通过自身验证得出的成果,是“理法合一”的东西。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认识这些东西,望文生义,就不会真正弄懂;必须以自已的实际修炼与之对照验证,才能明白其真实含义。故《老子》说:“以身观身”。

  和光同尘借假修真

  道家的义理本不局限于出世,亦不局限于入世,而是以一种超越世俗的旷达精神,和光同尘,借假修真。磨炼个人的性情,精修个人的品德,培补个人的丹基,增益个人的道修,升华人生的境界,深化生命的内涵。

  道家修士,提倡“大隐居尘”,就是在尘世中磨炼自已;待等功夫修到一定层次,丹基已成,需要大静,再入山林。《悟真篇》云:“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

  和光同尘与同流合污,二者之不同,只在有道与无道之分别。

  性命双修长生为基

  性者心也、神也、意也、德也;命者息也、炁也、形也、功也。道家修炼注重性命双修,既要涵养个人的心性,使之光明,又要坚固个人的形体,使之长存。并且以长生作为基础,长生之要,其理有三:

  其一,倘道果未成,肉身先坏,则今生了道,毫无指望。故须先证长生,坚固肉体,保住资本,而后方有今世修成之希望。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其二,倘无一定命功,对付个人的肉体,则难以克制自已的心念,修功难臻大成。

  其三,中华道家以修今世为本,最讲现实,首先证得长生,今世即享仙寿,不必待到来生后世。

  所以,只有首先证得长生,才能充分保障个人的丹修,使人生更加圆满。把有限的生命溶入无尽的宇宙运化之中,去体会生命的常在,这就是道家所追求的“长生久视”最高境界。

  男女平等女丹为捷

  大道面前,人人平等。道家认为不分男女,皆可修证道果,故无男尊女卑之别。而且女子做功,一般来说快于男子。因为从命理而言,女子“性”(心宫)与“命”(炁海)的距离较近;从性理而言,“男动女静”。故丹书云:“男子修行十年可成,女子修行三年可成。当然由于各人素质,并不准定十年或者三年。

  男子丹法和女子丹法,下手命功各不相同,故有差别。至于将来成就,则无高下之分。

  长生住世我命由我

  仙道认为,人之天年(正常寿命)为一百二十岁至一百八十岁,与现代科学观点相符,六十岁的人在这里不过是小孩子。认为通过修炼之道,每个人都可以尽其天年,活到一百多岁。而且如同薪尽添柴一样,还可以运用修炼接命之术,把生命延续下去,长生住世,肉体成仙,做一个不受命运摆布的“活神仙”。等到在人间住腻了,然后到天上的仙境去,《庄子》云:“千岁厌世,去而上仙。”即是此义。

  丹道修今世的“活神仙”观点,一是要人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好生、乐生、尊生、贵生,对现实生活充满信心;二是通过修炼,达到尽其天年,乃至长生久视,去而上仙,不受命运的摆布,这就是“我命”

  中华道家修炼的阶次与品位

  中华道家修炼的阶次

  中华道家修炼,其丹法包括筑基炼己、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进虚、炼虚合道等五大阶次。下面作以简要介绍:

  筑基炼已

  天元丹法称为筑基,人元丹法称为炼已,其实均为筑基之意。此步功夫如同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是丹道修炼的基础。筑基的功夫越深,往上修炼的层次也就越高。此步功夫的内容一般包括止念、入静、存想、回光、调息、吐纳、咽津、导引等等,因师传不同而各有差异。筑基的作用是为了补足精、炁、神三宝,作为修炼内丹的药物,达到祛病健体、调和身心的目的。

  炼精化炁

  炼精化炁,是将自身元精化为阳炁,通过任督二脉,采入丹田,使神炁合一,又称“小周天”。以上两步功夫主要针对中老年人说法,补足后天亏损,达到返老还童、恢复青春的目的。

  炼炁化神

  返还童体之后,周身关窍进一步打开,经脉俱通,称为“大周天”。此时人身之炁开始与天地之炁相通,天人感应,而后采取太虚中先天一炁,配合自己元神而修养之。使神炁合一,氤氲于中、下二田之间,和合凝集之后,结为大丹。丹经云:“金丹一粒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内丹成就,可证肉体长生。此时神炁相抟,进入混沌,如同胞胎婴儿,可称返童还婴。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炼神还虚

  此时由肉体修炼(仙功)转入精神修炼(道功),进一步涵养本命元神,归于虚无,可谓返婴还虚,又称真空炼形。这步功夫,元神出离肉体,谓之出神。

  炼虚合道

  又称“粉碎虚空”。进一步将先天虚无之元神,合于遍布万化、无所不在的大道,成为“百千万亿化身”,即庄子所云“上与宇宙同体”。此时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可谓返虚合道,功成道备。

  中华道家修炼的品位

  中华道家对于修炼有成的人物,称为“仙”或“仙人”,亦称“神仙”。根据修炼品位不同,将仙分为五等,即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和天仙。五种品位的分别如下:

  鬼仙

  鬼仙,指修炼仅限于基础的性功,未得命功口诀或者命功无成。身如槁木,心同死灰,神意内守,悟入顽空。撒手了结之时,定中能出阴神,乃属清灵之鬼,非为纯阳之仙,故名鬼仙。有些人修炼之时,肉体已衰,今生修成无望,乃出阴神,亦属鬼仙。可以投胎夺舍,称为“末后一着”。鬼仙为修炼之最下成。

  人仙

  人仙,指完成炼精化炁的功夫,返老还童,肉体坚固,必然长寿,称为人仙。又且修炼之人,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持久而能成功,益寿延年,亦曰人仙。如绝谷、忘情、纳津、持戒、吐纳、守静、存想、采日月精华、导引、闭息、自然、无为等等道功道法,如能信心坚志,终生不移,可以保命固形,安乐延年,均可成就人仙之果。人仙虽能做到肉体长寿,但是有形躯体最终必坏,故为修炼之下成。

  地仙

  地仙,较人仙的果位更进一步,能够在长寿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到长生,但是尚无神通,在丹道中特指完成炼炁化神的胎养阶段。地仙未能出阳神,因而只能在地上行走,此时尚有呼吸,有饮食,形质掺有重浊,未化全部纯阳,没有冲举变化的能力。此时容光焕发,步履轻捷,寿增无量,高于人仙。但是离地仍是一步而不能行,故为修炼之中成。

  神仙

  神仙,道家指修炼中体变纯阳、阳神已成、具有神通的品位,丹道上已进入炼神还虚的乳哺阶段。神仙是在地仙的层次上进一步用功,远居尘世,炼形成炁,胎仙变化,脱质升举。即修至地仙层次,再用大周天之火候,炼炁合神,神炁为一,心无生灭,息无出入。重浊之形,化为纯阳之体;轻清之炁,化为虚无之神。神仙品位在地仙之上,为修炼之上成。

  天仙

  天仙,又称“金仙”或“大罗天仙”。天仙为中华道家修炼的最上一成,丹道指炼虚合道的大成阶段。由神仙品位,用功不已,至于大定,炼至圆满,真空觉照,化身万千。元神通乎宇宙,毫光普照大千。一得永得,一证永证,神通无碍,法力无边。天地闭时,而不同闭,天地开时,而使之开。所谓“天地有坏,这个不坏。”此乃长生久视之不灭元神,谓之天仙。天仙为修炼之最上乘

  中华道家修炼功法

  道家静功诀

  静功法诀

  为了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具体的中华道家修炼法,以及修习道家功法的实际需要,特将中华道家静功之法诀,披露于此。

  1.静功总说

  道家修炼,从静功起步。其实修炼功夫的一切层次,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无论是入手、了手以及中间过程,其中每一阶段的各个层次以及同一层次的不同侧面,都是静功在起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炼总的称为静功,由此可见静功在中华道家修炼之中的重要性。静功在中华道家修炼功法之中,是最基础的起手功法。而在社会上流行的气功之中,却属于最高级的功法。修炼与气功在层次上的差别,于此可见。

  2.静功之道

  道家修功,在于修炼身体内部的精、炁、神,外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立、坐(或平坐或盘坐)、卧(侧卧为宜)均可,要求:

  ①双目垂帘。

  垂帘即微闭之义。眼睛睁开容易滋生杂念,闭拢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入静。此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此公开就是双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②两耳返听。

  返听即返听于内。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人万籁俱寂之境,凝耳内听。内听之义,非在于听声。乃是凝其耳韵,神意内注,以便收心入静。

  ③口须塞兑。

  兑为口,塞兑即闭口之义。要求抿口合齿,忘言默守。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④舌抵上腭。

  即把舌面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住上腭。因为上腭有两个小窝,谓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⑤自然呼吸。

  随着静功层次的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达到以上要求之后,即可逐步锻炼“听息”的功夫。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用功,只用耳听,不加意念。但是并非要求死守耳窍,也不是听呼吸的声音。只须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似听非听的慢慢体会,这就算是得法。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逐渐相恋相依,杂念不知不觉泯灭,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了入静的境界。

  3.静功的层次道家静功,有三大层次,皆须逐步印证:

  ①身静。

  身体不动,谓之身静。静功之时,不要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心放松,自然利于入静。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炼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烦躁,身上也没有难以忍受的感觉。只要能够坐得住,做得轻松,甚至感觉舒适,不愿再动,这样就是身体已经得到安静,谓之身静。身静,为静功之初层。

  ②心静。

  念头不动,谓之心静。做到身静之后,心中的念头尚未完全清除。这时,要用上述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记挂,未来事情不打箅,大脑神经完全进入虚无状态,这样就是内心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静。心静,为静功之中层。

  ③意静。

  不知有我,谓之意静。心中无念之后,还有一个“我”存在,尚未彻底干净。更进一步,由心气合一,做到忘记自我,进入混混沌沌的境界。空而不空,有而不有,故曰混沌。一直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做到意静,即为静功之高层。气功家讲静功,做到身体不动就是成功,很难深入内在的念头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意念,更加难以做到心静,这样的做法不过达到初层而已。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能到达中层。只有道家真正的静功之学,由身静之后,进一步培养心静,又以为心静并不彻底,还要深入修习意静,方为静功之真境界,于此可见中华道家功法之高妙。道家所谓玄之又玄,除将静功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三阶修习之外,往上并无止境。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但这属于“道功”一方面事,且非一般人所能悟及,兹略不述。

  上述身静、心静、意静之三大层次,看似平常,并不平常。有人误认为做静功偏于性功,对于命功没有关系,其实不然。道家静功之奥妙,直指修炼真机。丹书云:“身不动曰炼精,心不动曰炼炁,意不动曰炼神。

  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贯串在内,成为一部修炼大法。炼精就是补精,炼炁就是补炁,炼神就是补神。于是通过静功筑基,可以补足精炁神三宝之亏损,直至“精满不思欲,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这也正是丹道人手筑基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静功与气功

  静功着重在一个“静”字,不必要在“气”上做什么功夫;气功着重在一个“气”字,未必就能符合“静”的原则。试看社会上各处所流传的气功,多数功法都要运用意念的,或者用意念引导动作,或者用意念引导行气,或者动作、行气、意念都混在一起。可见气功的法门虽多,总是要用意念,然后加上气的动作。静功则完全是静,在气上只是顺其自然。并不用自己的意念去支配动作,如果有意念使之动作,就失去了“静”的意义。这样对比而言,静功比气功的起点要高。许多气功把静功作为本派功法的最上层功夫;而在中华道家修炼功法之中,静功只是最初下手的筑基功夫。由此可见,静功和气功在层次上存在差别。

  静功和气功之利弊,亦有所不同。气功做得好的,能够去病健身;做得不好,不但旧病不愈,反会增添新病。静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够治好医药难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心也能多少得点益处;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大的效验,绝对不会又添新的毛病。可见气功是有利有弊,而静功则是有利无弊。有些气功,虽然也有静坐法。但就其本质而言,气功的静坐法,不合道家静功之原则。气功静坐,身体外表虽然坐在那里不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身中运用,没有休息,虽然说是静坐,实际上仍然属于动的一方面,算不得真正的静功。

  对于各种病症的治疗而言,气功的作用离不开静功,离开了静功,气功的效果很难保障。比如胃溃疡病和神经衰弱,如果不用静功,单靠气功很难保证能有切实的效验;假使不用气功,专做静功也完全能够痊愈。这是实际的经验,而且经验不在少数。近些年来治病效果较好的气功,实际上总是包括有静功的作用在内,于无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关系甚大。病愈之后,一般人都认为是气功的效果,不知静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恢复健康的主导作用,气功只是辅助作用。因此在治病方面,气功和静功不可分离,练过气功的人士,进一步深造修炼筑基之静功法,对于身体的健康长寿和精神境界的提高,都将会登上一个新的阶梯。

  静功与日常生活

  修炼成就的高低与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安排自己,以保障修炼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兹将其中较为主要的地方,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1.环境的喧寂

  凡做修炼功夫,首先应当选择环境。最好是在山海林泉之间,其次是在郊外旷野之处。闹区里面有噪音污染的地方,就不适宜。如人声、车声、吵闹声、叫卖声、机器轰鸣声、欢庆锣鼓声、音响喇叭声、戏曲歌声、小儿哭叫声等等,要一概避免。这样就使得耳根清净,听觉神经不受刺激。

  2.空气的秽洁

  做功周围的空气,应当十分新鲜,而且以自然气味为佳。避免一切秽浊气味,如腐烂气、发霉气、汽油气、厨房气、油漆气、化学药水气、浓重化妆品气、农药气等等,均有妨碍。屋内家具越简单越好,摆设东西太多,也容易发出不好的气味。植物茂盛的地方,没有污染,空气于人有益。这样就使鼻根淸静,嗅觉神经不受刺激。

  3.光线的明暗

  关于室内光线一事,古代修炼家强调阴阳调和,不使偏盛,光线太明和太暗都不合适。开始做功,为了利于入静起见,只怕太明,不嫌略暗。室内油漆、粉刷、壁纸、窗帘等,皆宜用浅淡颜色,不宜用大红大绿。灯饰照明,亦不宜太亮。这样就使眼根清静,视觉神经不受刺激。

  4.口味的浓淡

  饮食调味,不宜过于浓厚。各种口味,均应比平时食用再加淡薄。十分鲜味,也不合适。白煮清蒸宜多,红烧煎炸宜少。烟酒之类,最好能够禁绝,这样就使舌根清静,味觉神经不受刺激。

  5.气候的寒暧

  气候条件,对于做功的人影响很大。太热太冷或者霉天潮湿气重时,做功皆难见效。狂风暴雨惊雷闪电之时,应停止做功,以防惊散元神。如果室内生有火炉,不可把门窗关得太紧,以便室外空气流通进来,但是又要防止冷风直接吹到身上。

  6.食物的营养

  含有蛋白质的各种食物,虽然对于身体有益,但也要考虑能否消化得了,否则多吃反而有害。其他一切营养品,也要搭配适宜。不卫生的零碎食物,也要禁绝,不要贪图一时口腹之欲,损害健康大事。

  7.外缘的隔离

  专门做功期间,应当屏绝外缘。但是家庭生活和自己经办的事情,也要预先有个安徘免得临时手忙脚乱。做功期间,亲戚朋友要减少会面,

  -43-

  中华道家修炼著述系列之——修道入门

  外界的事情要尽量少接触,尽量少接电话、少写信件、少看电视。这样,就能够使心情安定,神经经常处于宁静的状态,做功夫也容易见效。

  8.思想的寄托

  多费脑筋或乏味的书籍,最好不看。带有复杂算法及许多数目字的书籍,更不宜入目。若把看书作为消遣之用,可以随意阅读前人的修炼著作、山水游记、神仙故事、笔记小说等,或近人的旅游文章、养生书籍等类。正当做功之时,思想就寄托在功法的体验上;出外散步之时,思想就寄托在周围的风景上;每次用餐之时,思想就寄托在饭菜的香味上;做太极拳之类的动功,思想就贯注在肢体的运动中。

  9.用功的时间

  子(半夜11时至1时)、午(中午11时至1时)、卯(早晨5时至7时)、酉(晚上5时至7时)四个正时辰,或者每天下半夜刚醒时,做修炼功夫最好,其余空闲时间随意可做。若用坐功,至少要做半个钟头,最多不宜超过两个小时(对于一般人而言)。若用卧功,则不拘时间长短。只是在饭饱之后尚未消化之时,不可马上静坐,亦不可倒下睡觉,应使身体稍微活动,过半个小时再做功夫。

  10.身体的姿式

  无论何种姿式,均应保持头脊正直,勿使五迫。另外注意全身尽量的放松,这样才利于达到完全入静的境界。

  以上十个方面的内容,用在做功上,自可增益功修。即使不是专门从事修炼,如能坚持实行,亦必有祛病健身、延长寿命之效验。

  道家吐纳决

  中华道家修性炼命之术,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注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笔者曾在东海崂山得传道家吐纳诀,属于修炼筑基之功。因观社会上各派气功五花八门,杂而多端,颇令学习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或见异思迁,或误入旁门,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养生而反戕生,此气功本身存在之弊端也。盖中华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且与他家气功都可相通。故此不自保守,谨将道家吐纳功法之真正口诀,公开于世,献诸同道。

  功理篇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炁,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炁,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中华道家修炼,重视“炁”对人体的作用。认为“炁聚则生,炁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炁以生之。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炁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炁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自可终身受益。

  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炁。胎儿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乃闭。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闾,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其气粗而浮,呼长而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炁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炁,谓之先天元炁,“动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炁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盖人生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炁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道家修炼,就是要返本还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炁,炁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常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可以选择在子、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1.身法

  炼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立、坐、卧之法则如下:

  行,可缓步许行,神态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

  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抚两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上。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两脚一伸一屈,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以上四种姿势,可以自由选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入静。

  炼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炁是也。所以微闭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炁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此即“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炁。炼功时要求舌顶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九,漏神漏炁。故炼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2.心法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法驭炁。《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3.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补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脏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炁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炁之时,不可强迫压炁,也不可强制憋炁。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入空中太和之炁,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炁,心性渐渐伏下,与肾炁交合。《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益津可化炁,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曰:“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行炁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气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体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炁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是为胎息。《老子》说:“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各人秉赋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养生篇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可就地静心吐纳服炁,则无饥渴之感,所谓“炁满不思食”。种种效验,日久自知,不必详述。

  2.炼习吐纳,最好结合太极拳之类的动功。盖“有动乎中,必有其静。”动静相兼,互相增益。炼武术者,亦可以此作为内功,只知蛮用拙力,不知以意领炁,以炁领形,终究落于下乘,且于养生无益。

  3.《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此法贵在坚持,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时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寻求气功疗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理,学者切忌此种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炁。《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内含养生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试看哪位修养高深之人没有德行。

  5.荤腥香辣之物,不利养炁,应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应注意。盖荤腥之物,性属沉浊,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粗而难伏;香辣之品,性主轻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故均应避之。应持清淡饭食,以养真炁。食可则止,不宜过饥过饱,过饥伤炁,过饱伤神。此饮食之道,修真炼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当风吐纳,炼到好处,全身发热,毛孔开张,更不可见风。若盘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骤然下地,最伤筋骨。先把两腿伸开,手抚两膝,养静片刻,待觉身轻,方可下地。

  7.炼炁当禁烟酒,烟为火之象,火能烁金(肺),故抽烟多者肺先损,肺损则无以生炁。酒者,入于心经则多说话,入于肺经大声叫喊,入于肾经情欲不节,入于脾经不愿吃饭,入于肝经大动肝火……种种危害,皆令人性乱而炁耗,故宜戒之。

  即此一法,已为养生不二法门。但这在道家修炼之中,只为筑基功法。学者得其真趣,欲求上层接命之术者,再访高师深造可也。

  道家女丹决

  女丹活子时

  《黄帝内经》说:“男子八岁肾炁实,发长齿更;女子七岁肾炁盛,齿更发长。”丹经上说,男子以精为肾炁,女子以血为肾炁,故此男女二者之活子时,各有征候。男子修炼活子时景象,丹经言之甚详;女子修炼活子时景象,古人乏有言者。

  《周易·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礼》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此天地相合,乾坤动静,万物与人,皆此一理。顺之则生人生鬼,逆之则成仙成道。女子行经,每月一度。经净之后,无论何日,必有氤氲之候。炁蒸而发,似昏昏状,其中经脉略动,生机兴起。顺而用之,可以种子;逆而采之,可以成丹。所谓活子时,合于此也。但是如果静功修习不到,身心不能清静,则难以体会得到。此时静定用功,就可凝聚先天之炁,不使化为有形浊血。此即女丹下手之功,为修炼内丹成功之始。

  女丹修炼诀

  女子乳房,称为血元。在两乳之间,有一空窍,方圆一寸二分,乃为女子丹田之所在。血元生血,丹田结丹。

  功夫就在子午二时,存意乳间空窍之女子丹田。呼吸绵绵,身心大静。等到活子时“消息”来时,从下元运上女丹田。此中消息,亦如男子。《坤宁经》云:“晓日东升,光痕逗露,运汞配铅,神炁俱住。积炁本生炁之乡,存神为炼神之路。一阳发动之处,行子午卯酉之功;百脉通时,定乾坤坎离之位。”(大意是说:拂晓太阳东升之时,一点光痕开始显露,此时运上真炁配合元神,神与炁都可以凝定不散。积蓄真炁,本是生发真炁的地方;存养元神,即为修炼元神的道路。一阳发动之处,行子午卯酉的周天功夫;百脉贯通之时,定乾坤坎离的交泰之位。)

  注意此时的所谓“消息”,古人又称之为“信”,不是指行经的时候,《三命篇》云:“如人在外未归,而信先至焉。”是为真诀。

  信来之时,自有感觉。或者腰腿疼痛,或者乳房发胀,或者头目不安,或者不思饮食,此即炁将化血之征候。应当在行经之前两日半,专心用功,收回此炁。如果经血已行,则成赤龙(赤龙即月经)阴精,不可控制,此时乱行妄运,有害无益。又须等到行经之后两日半,以白绫试之,其色金黄,此乃经罢之兆。依照前法一样用功,运上以化之。如此用功数日,则其经先变为黄,后变为白,由白而化为无。此时“斩赤龙”功成,而归于童体。

  女子过了四十九岁左右,经事已绝,生机衰退。依照静功法诀慢慢调养,时间长了,又生血元,恢复行经,此为无中生有,返还青春。恢复行经之后,再用前法依样行功,一斩即化,斩断赤龙,又回于童体,而可入于仙道。

  懒道人曾言:“返照调息之久,自然真息往来,一开一合,养成勤鄂,神炁充足,真阳自旺,经水自绝,乳缩如男子,是谓‘斩赤龙’。”大意是说:女子用功,回光返照,调息丹田,时间长了,自然感觉真息往来,一开一合,养成勤鄂。“鄞鄂”又作垠鄂或鄞锷,《淮南子·淑真》曰:“萌兆芽孽,未有形埒垠鄂。”《文选·汉张平子西京赋》:“在彼灵囿之中,前后无有垠锷。”这里皆指边际。道家以之比喻形体,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曰:“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此处是说修养身体。而后神炁充足,真阳自旺,经水自绝,乳缩如同童女之状,是为斩赤龙之功成。赤龙斩绝之后,往上大还丹等等功夫,皆与男子丹法,再无分别。

  道家睡功法

  道家秘传睡功法诀,笔者整理为:“东首而寝,侧身而眠。如犬之屈,若龙之盘。一手屈肱枕头,一手直摩脐眼。一只脚伸,一只脚绻。神不外驰,炁自泰然。收神下藏丹田,二炁和合成丹。

  此诀大意是说:头靠东方而卧(东方为太阳出升之地,乃是生炁之所),侧着身体而眠。好象犬之屈身而睡(道谚曰:学道不学道,学个狗睡觉),又似龙之盘曲环绕。一手屈臂而枕头,一手直抚于脐眼(丹田)。一只脚伸展(左手屈则右脚伸,右手屈则左脚伸),一只脚绻回(左手伸则右脚绻,右手伸则左脚绻)。神意不可驰逐于外物,炁机自然聚集泰定。收敛心神含藏于下丹田之中,体内阴阳二炁自然和合凝聚,结成内丹。

  睡功起始,应当先睡心(收心养静),后睡眼(闭目入睡)。致虚之极,守静之笃。神炁自然归根,入于丹田之内;呼吸自然绵绵,归于元海之中。此时不必有心调息,而呼吸自会安定;不必用意伏炁,而炁机自然降伏。临醒之时,应当先醒眼(眼先醒来),后醒心心生知觉)。然后慢慢展转身躯,方可起卧。睡功做到好处,自可入于大静,一念不生,心同虚空。其后如果能够放下身心,静定一场,还会出现其他良好效验,妙不可言。

  以上道家睡功的法诀,非是一般的小法小术可以比拟,乃是主静立极的上乘大道。当初陈希夷(陈传)祖师留其肉身于西岳华山,蒋青霞真人脱质升举于王屋山,都是修习睡功得道的古代仙真。

  又,上古时代道家传有“宴息法”:每当夜晚之时,耳无所闻,目无所视,口无所言,心无所住,息无所促,形无所动。只留些子元神元炁,相依相偎,如同炉中一点火种相似,绵绵不绝,若有若无。久久纯熟,自可达到“神满不思睡”的境地。所谓妨碍修炼之“睡魔”,亦不知不觉而消失。

  陈抟老祖传有睡功秘诀三十二字,名曰“蛰龙法”。其诀曰:“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吕纯阳祖师曾为之题诗云:“高枕终南万虑空,睡仙常卧白云中。梦魂暗入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修习道家睡功的同志们,当由此参悟之。

  道家回阳功

  道家回阳功,用在初步筑基阶段。静坐之中,或睡眠醒起之时,出现无欲阳举的现象,可用回阳功将其收回,以免散失。如是有了浊念而出现兴阳,则属于浊水源,纵使收回,亦难以保守。

  如果修习《伍柳仙宗》之类的功夫,遇到兴阳之时,照例就要运用河车,搬运周天。即是从海底(又称阴跷,即会阴穴)提起,循督脉上升,经背后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直上泥丸宫;再由泥丸下降,经上鹊桥天池)、十二重楼、绛宫,直下丹田,谓之一个周天。行功之时,可用数个周天完成。同时又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说,及二百一十六、一百四十四,用九、用六等数字(此皆比喻,不可死搬硬套)。但是修习上乘大道之人,却认为其方法偏于有为,而失于执着,不合无形大道,故为下乘之法。其他各派功夫,亦有顺其自然而升降者,不用周天度数;亦有循沿中黄而收摄者,不用运转周天。

  回阳之法,道家传有十六字诀,较为简便,而且易行。其诀为:“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具体做法为:阳生之时,先是吸炁,至会阴穴,然后以微意提摄之,随息归入下丹田(即脐);同时咽下津液一口,即为水火相见。水,喻为肾阳;火,喻为心意。水火相见,即心肾相交,使水升于上,而火降于下,水经火炼,化为真炁,炁归丹田,还归自身。丹道喻后天之水(即肾)为坎卦,后天之火(即心)为离卦,水火相见,乃使坎中之一阳,填入离中之一阴,从而使后天坎离,变为先天之乾坤。此即后天返还为先天,成为纯阳之体,乾健之躯。此法可连用数度,直至阳回而止。然后再以文火温养丹田,谓之封固。

  其他,亦有专以清静为法门,而令阳生自返等法。虽然其中方法不同,难以一概而论,但是总要注意贵在自然,不可用意太过,则偏离大道。

  中华道家修炼主要经典导读

  《轩辕黄帝阴符经》注

  按:《轩辕黄帝阴符经》是与《老子》、《庄子》齐名的中华道家圣典。全篇仅有四百余字,言深旨远。全部经文从天、地、物、人、我五个方面,论述天人之道。尤为中华道家修炼所宗述,奉为丹学祖经之首。仙宗祖师张紫阳诗赞曰:“阴符宝经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神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可见对其地位之尊崇。下面逐句作注,以阐其真义:

  【题解】阴,内含,无形。符,符合,顺应。通过内在无形之修炼,以符合天地之道。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字解】观,观察,体悟。执,按照,执行。

  【释义】观察天道运行之法度,并且按照天道运行修炼自身,一切修炼的理法都可以包括在其中了。

  修炼所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生道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层次越深,生道合一的境界越高,修炼的层次也就越高。故此明白了天人合一,也就等于明白了修炼。这句话点明了全经主题,是全篇总纲。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字解】贼,贼害,戕害。见,识别,发现。昌,精进,成功。

  【释义】天上有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喻指五行。五行相生相克相制相化,莫不戕害我身,使我堕入其中,尝受生老病死之痛苦,不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而在修炼之人,则可识其贼性,探得造化之根源,使五行颠倒,造化逆行,自能反夺五行之造化,使“贼”化为“昌”,反而促使我之道成。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字解】心,指修炼人之心。天,指身外之宇宙。

  【释义】反夺五行造化,在于一心这运用。此乃空空洞洞、不执不失之道心,而非世俗顽恶之人心。其所反夺造化之源,在于体外之宇宙。由于色身有限,宇宙无限,要从宇宙之中施行反夺,才能获取无穷之造化。修成亘古不灭之先天元神,长生久视,“天地有坏,这个不坏。”大道之奥妙,早已揭示无遗矣。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字解】手,手掌,手通心,亦指自心。

  【释义】人能认清五贼,追根溯源,还归本来,明白宇宙总持之根源,自然成为造化主人。穷宇宙,如同在我掌中;万物变化,亦好似生于自身。又手通心,亦指宇宙变化,自心了然可知。这等气魄,若非修炼之士其谁能之。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走人也。

  【字解】机,时机(此经重在“机”字,包括所有的道功、道理、道法、道诀、道妙等。吾人修炼,采药乃至得丹,一切火候,全须掌握时机)。立,遵循。

  【释义】吾人未生之前,乃是元神混沌之体,谓之天性;既生之后,变成后天气质之性,谓之人心。天性既可化为人心,吾人自可明通此机,遵循天道,去除人心,返归天性。老子谓之“归根复命”,大道之根源在此。

  天发杀机,易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化走基。

  【字解】易,交易,变化。龙蛇,指水患地震。

  【释义】天发杀机,日月相蚀,陨星坠落;地发杀机,洪水地震,起于四野;人发杀机,天反地复,动荡四起。要在人能合于天道,天人齐发,则万事万物之变化,可以定其基矣。古人言:“天定胜人,人定胜天是也。

  以上虽言杀机,但是生杀互根,修炼人须由此悟去,杀机即是生机。人能发杀机于天地,即是反夺生机于自身。丹经谓之“大死再活”,“置之死地而后生”。

  性有巧拙,可以仗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字解】性,指人心。邪,邪妄。三要,指耳、目、口三宝。

  【释义】修炼之人,要在杀机之中反夺生机,必须天人合发,即人心合乎天性。但是人心有巧有拙,务使巧伏为拙,使外拙而内巧,拙中藏巧,方才合乎天性。伏藏之道,在乎九窍(即眼、耳、鼻、口、外肾、谷道)。九窍为邪妄出入之门户,而其关键在于耳、目、口三者。精通于耳,神通于目,炁通于口,动则外露,静则内藏。使动化为静,则三要皆成为三宝矣。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好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释义】钻木取火,古人经验。但火性太炽,则术反为火伤。比喻人之心火过旺,必伤元神。推之治国,其理相同。国家出了奸臣,祸国殃民,政局动荡之时,亦必崩溃。犹人炼意不净,妄念滋生,定有伤丹之虞。可见祸福生杀,太过不及,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识得其机,修之炼之,是为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入之盗,入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字解】盗,逆取,反夺。宜,平衡,协调。

  【释义】天生天杀,阴阳消长,乃顺行之自然。但是刑杀之机,亦是反夺生炁之机也,乃为逆行修炼之枢要。天地从万物中反夺,万物从人中反夺,人从万物中反夺。三者互相反夺,配合平衡,才能合乎生杀之道,成为自然。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字解】食,掌握,采取。动,发动。

  【释义】欲求修炼,贵在能知生杀予夺之动机。按时采取,从天地万物中反夺生机,陶铸自身筋骨,才能成为乾健之躯。乘机发动,借生杀变化之机,反夺造化,安定自身。丹道修炼在每次超升阶段,都在掌握时机。

  平常人只知后天思虑之神而为神,而不知先天不神之神方为真神。人要修炼,先须使后天思虑之神,归于先天不神之神,空空洞洞,虚灵不昧,才能做到时至神知,机动神随,反夺造化,调理百骸,得成修炼之功。

  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释义】太阳东升西降,月亮晦朔弦望,皆有定数。小往渐变大来,大往渐变小来,阳大则阴小,阴大则阳小,此日月出没之数也。修炼者能够知往推来,食其时而动其机,采取日月精华,夺得天地正炁,自可完成修真证圣之功,神明亦由此而出焉。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字解】固,固然。躬,躬敬,谨慎。轻,丧失,夭折。命,生命。

  【释义】盗机即反夺之机,反夺造化之功,皆无形象可言,若有形象,便落后天,故天下无见之无知之。先有见知,便失其机。采炼之时,若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先天元炁,无形无象,不可见知,则能成丹;此时若动情识,迅即化为后天浊质,可以见知,必有走漏之危。即使追回采炼,亦不能成丹。此反夺之机,君子得之固然谨慎,信道奉行,可以修成大道;小人得之轻视造化,修功倾覆,反有性命之危。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字解】师,兵事。修炼与用兵理同。

  【释义】双目失明之人,视不外漏,专一于耳,听觉反而灵敏;两耳失聪之人,听不外漏,专一于目,视觉反而灵敏。专心用于一处,便可得到平时用兵十倍的效力。反复不断地专一用心,则可得到用兵百万的效力。丹法与用兵相同,二者一理,运用之妙,都在专一。宋岳武穆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释义】人生之初,心本虚空,随着长大,渐为外物所扰,遂而产生种种妄念欲想,损人心性,损尽则死。修炼下手,还虚第一,盖“魔由心生,境由心造”,心若不虚,反而自惹魔障,毁我功修。心离境,聚性止念,炼养神炁,以成大道。其机系于二目,神生于心,而发于目,此乃丹功之要妙枢机。举凡修炼之内视、采药、烹炼、养胎以至出神等等,均以二目为关键枢机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见莫不蠢然。

  【释义】天本空空洞洞,无识无知,毫无施恩之意,而其行四时,育万物,大恩遂生。迅雷烈风均受其驱使,而蠢蠢然不能自主。此乃大道隐含力量,不可思议,修真悟道之士,当由此参证之。

  至乐性命,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释义】至乐之人,心胸坦荡,性有余闲。至静之人,心性收敛,廉而不失。修炼之人,功到虚静之时,心炁忽开,舒畅愉快,妙不可言,此即是至乐至静之境界。天道驱风使雨,运行四时,看似至私,而其作用于万物生化,却是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实为至公。犹天性降之于人,虽为个人所私,其实贤愚皆同,人人均有。此乃天道大公无私,若至私而实至公。

  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字解】禽,通“擒”,擒摄之义。

  【释义】擒摄造化的诀窍,乃在于炁。所谓炁聚则生,炁散则死。生与死互为本根,生在何处,死在何处,人由男女而生,亦由男女而死。恩害相生,亦同于生死。由人心返还天性,为死处求生,是谓逆则成仙成道,即恩生于害;由天性降人人心,为生老病死,是谓顺则生人生鬼,即害生于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其要,我以不奇其圣。

  【释义】愚人以天地文理为神圣,我以随机应变为原则;人以愚弄欺诈为神圣,我以不言而信为神圣;人以惊世骇俗为神圣,我以和光同尘为神圣。这些都是修德之要,无德便不能培道。

  中华道家认为,道在我身上就是德,没有德也就失去了道。有人做功出偏,或者功夫停滞,即是因为不注重修德之缘故。

  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字解】水,指肾水,在易象为坎卦。火,指心火,在易象为离卦。

  【释义】以坎水填入离火之中,使后天坎离复变为先天乾坤。则后天之人心遂亡,而先天之天性遂现,修炼功夫可以成就。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字解】浸,浸润,充满。胜,主宰。

  【释义】自然之道,主静立极,空空洞洞,无中生有,《老子》曰:“清静为天下正。”天地万物遂得以生化。天地之道充满其中,天为阳,地为阴,因此阴阳之道主宰于万事万物之中。静极生动,阴极生阳,阴阳消长,互资互根。如此相推,则天地万物生生化化,自然而然,不失其序。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字解】违,违抗,改移。制,制订,采用。契,契合,规定。

  【释义】圣人明白自然之道不可随意抗拒,因而采用至静之道。只有致虚守静,才能体悟天道,才能识别五贼,才能反夺造化。一切修为,静中自然印证。能静自可合于天地之道,可以攒簇天道之气候,这是律历所难以规定的。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近乎象矣。

  【释义】有奇异之器,才能产生万象变化。易道八卦甲子之中,藏有鬼神莫测之机。阴阳相胜的法则,昭昭然可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了。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释义】大道没有形象,天地得以生育;大道没有情感,日月得以运行;大道没有名称,万物得以长养。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释义】我不知其以何为名,勉强命名为“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释义】大道之分,有清与浊、动与静之别。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释义】天为清,地为浊;天为动,地为静。男为清,女为浊;男为动,女为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释义】降者生也,本者始也;流者死也,末者终也。生之始为清,死之终为浊。从生到死,即由清至浊;从始到终,即自静而动。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释义】天为清,地为静。人能常清常静,自然合乎天地。如此则天地之炁,皆可归于我身。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释义】吾人元神,本来清纯,可是往往被心念搅扰;吾人本心,原来贞静,可是往往被欲望牵缠。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释义】为了获得清静,就要修正自己的心念和欲望。经常消除自己的欲望,自然本心贞静;经常澄清自己的心念,自然元神清纯。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释义】自然能够去掉“六欲”、“三毒”。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欲望,眼欲视则肝炁漏泄于外,耳欲听则肾炁漏泄于外,鼻欲嗅则肺炁漏泄于外,舌欲尝则脾炁漏泄于外,意欲思则心炁漏泄于外,身欲动则体炁漏泄于外。三毒指三尸阴神,居于人身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皆属阴气闭锁,阻塞吾人修炼之路。六欲、三毒皆为障道之魔,只有遣其欲、澄其心,才能降服魔障,清静修真。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释义】所以不能降服六欲、三毒之魔障,乃是因为心念未澄、欲望未遣的缘故。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健见于空。

  【释义】能够遣欲澄心的人,就能产生这样的效验:往内观看自己的本心,本心归于虚无;往外观看自己的形体,形体归于虚无;往远观看周围的物象,物象,归于虚无。明白了内在本心、外在形体和周围物象三者的虚无状态,则一切皆归于空空洞洞。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释义】以空空洞洞之心进一步观之,则空空洞洞亦无形象可言,仍是空空洞洞,而归于虚无;空空洞洞既归于虚无,虚无亦须归于虚无,而无虚无之象;虚无既归于虚无,则吾人本心元神湛然澄彻,常处清寂;澄彻清寂而不滞于澄彻清寂,则欲望岂可能够产生?欲望既不能够产生,良然就是真正清静,此即道家之“清静心”。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释义】用以上修持之清静心,再去应和万物,而能依然保持清静,则谓之“真常”。如此真常,则自然保持清静本性。真常之中,应和万物,而能常常保持清静不动,自然就是常清常静了。

  如此清静,淅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释义】如此常清常静,渐渐合于真道。既然合于真道,即可名为得道。虽然名为得道,其实并未得到什么。因为大道无形无象,得道之后还是没有形象可言。但是为了教化众生,所以名为得道。能够领悟这一道理的人,就可以传授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释义】上士、上德指修道的人,下士、下德指失道的人。上士之人与世无争,顺应自然;下土之人争强好胜,忤逆自然。上德之人淡泊名利,不以有德自居;下德之人执着求德,自以有德标榜。执着求德之人,其实并不真正明白道德的真谛。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夫真道。

  【释义】众生,指人们。人们之所以不能得到真道,因为存在违背自然的妄求之心;既然有了妄求之心,就会惊扰自己的本性元神;既然惊扰本性元神,就会迷恋于外在物象;既然迷恋于外在物象,就会产生贪求之心;既然产生贪求之心,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烦恼和妄想,们的身心忧愁苦恼。于是遭受浑浊玷辱,迷失自然本性,流浪于生死之中,自心不能做主。如此常常沉沦于苦海之内,永远失去真正大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释义】真正常在之大道,能够领悟的人自可得到。悟得大道的人,自然就是常清常静了。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注

  上药三品,神与炁精。

  【释义】上药指最好的药物,三品即三种。内丹所用的三种药物,即神、炁、精三者,又称为“三宝”。有先天三宝、后天三宝之分别:先天三宝指先天真一之神、先天真一之炁和先天真一之精;后天三宝指思虑神、呼吸气和交感精。先天三宝可以成丹,后天三宝不能成丹。炼丹之人,妙在用性命双修之手段,使后天三宝返为先天三宝,再使先天三宝抟结成丹,则大道成。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释义】《老子》第二十一章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是描述此中景象。恍恍惚惚,指炁生之时,神住恍惚,方可采得真一之炁;杳杳冥冥,指精生之时,神人杳冥,方可采得真一之精。此两句皆指先天三宝发生之时,修炼之中出现的景象。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

  【释义】无者,性也,神也,心也。有者,命也,炁也,精也(先天精即炁)。存无即存养元神,归于虚无。守有即保守元炁,谨藏勿失。神、炁、精三者抟聚一处,和合凝集,成丹之功,只在片刻之间。此谓“结丹”,结丹之所在下丹田。

  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释义】风,指呼吸。回风,指呼吸内转。先天三宝抟结成丹之功,还需运用呼吸,调节火候,混合一处,方可炼养大丹。大丹成就,约需百日时间。此即丹家所谓“百日筑基”之说,修炼至此则命功基本完成。然后“养丹”,养丹之所在中丹田。

  默朝上帝,一纪飞升。

  【释义】上帝,指上丹田。经过结丹、养丹之功,就要将丹移至上丹田,准备出神。出神之后,即可身外有身,超脱生死,飞升天界,合于大道。修为至此,约需一纪(十二年)之功。

  知者易悟,昧者难行。

  【释义】知者,指有智慧的人。昧者,指愚昧的人。有智慧的人,容易领悟;而愚昧的人,则难以实行。道谚曰:“道不传匪(非)人”,非人并不仅指坏人,愚昧之人亦属非人,难以成道。故此修炼之事,特别讲究选择人才。

  履践天光,呼吸育清。

  【释义】修炼功深,与天地之炁合为一体。则周身包裹天光,举足如踏云端。呼吸往来之炁,愈培养而愈清纯。浊阴之气日去,而清阳之炁日长。

  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https://www.biquya.cc/id18510/110784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