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家父万历,请陛下称太子 > 第142章激烈

  所有人都被朱泺这个决定给惊住了。
  朱泺重重点头,十分笃定说道:“不但要北上,我们还要回到伏击倭寇辎重队的伏击点!守株待兔,等德川家康南下!”
  啪!
  朱泺握剑的右手猛地一挥,剑鞘啪的一声插在地面上。
  诸将本来就震惊,可现在更是惊的不知该说什么。
  祖大寿最先回神,提醒道:“经略是不是太冒险了,那个伏击点我们已经用过一次了。”
  “而且,经略怎么就能肯定,德川家康一定会选择原路南下?”
  此时的朱泺并不知德川家康已经在南下,他分析道:“太白山脉的地形地貌我们都了然于胸了,纵观太白山群山中,最适合大军行进的就是这条道路。”
  “德川家康领兵万余追击,如果发现熊廷弼只是一路偏师,他一定不会继续追,那么南下,他急于打通鸡鸣山,选择原路返回的可能性很大!”
  “这无疑就给了我们机会,加上我们已经在此处打了一次伏击,你们都认为用过一次不可用,那么德川家康会不会也有同样的心理?”
  “还有更重要一点,倭寇在鸡鸣山战败的消息,一定会迅速向德川家康汇报。”
  “有这个消息刺激下,德川家康急于赶回鸡鸣山,一定会顾此失彼,减轻对伏击点的重视。”
  “当然,我们要承担的风险,比之前也更大!”
  “但是这是我们最后沉重打击倭寇的机会了。”
  “一旦让德川家康与后面的倭寇汇合,经历了两次严重失败的德川家康,是绝对不敢再分兵,若我是德川家康,我就会选择抱团把自己武装成一只刺猬南下!”
  “这最后的机会我们必须抓住!”
  诸将沉默。
  通过朱常洛的分析,他们也意识到,这已经成了能否彻底打残德川家康最后的机会了!
  “我赞同!”
  “我支持指挥使的决定!”
  “指挥使能领咱们打赢这么艰险的两仗,这最后一仗也一定能赢!”
  短暂的沉默后,新军将领率先开口,紧接着戚家军将领,到最后,祖大寿发现跟着他的几名辽东将领也坚定支持。
  “好!那就马上准备!”
  随着朱常洛一声令下,大军虽然疲惫,却也开始迅速有条不紊的运转起来。
  祖大寿心中十分的担忧。
  将领们对朱泺的支持,让他从其中看到了一种狂热。
  这就意味着,将领们在支持朱泺这个决定上,很大程度并没有从战争的角度去思考去衡量。
  而是更多的因为朱泺率领大家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逐渐对朱泺产生了盲目的崇拜和信任!
  作为一名老将。
  祖大寿虽然有生以来,还从未见到过如此一种狂热和盲目信任。
  但他深知,这种东西,对一支不断冒险,打诡战的大军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他有些犹豫。
  虽然朱泺让他站在局外提醒、监督。
  可这种明显要挑战朱泺权威和影响力塑造的事情,朱泺是否真的能够虚心接受。
  祖大寿一时间不敢贸然开口。
  砰砰砰……
  啊!
  枪声从林中响起后,德川家康南下折返大军中有惨叫声传出。
  “八嘎!”
  “将军,让我去追杀这群该死的耗子!”一名倭将愤怒请命。
  德川家康面色阴沉沉的,冷冷说道:“不用理会,继续行军,加快速度!”在之前,他已经好几次分兵追击了。
  不但没有收获,反而还损兵折将,拖累了行军速度。
  他已经看出,敌人就是要拖住他们南下。
  无疑让德川家康更加不安,更加怀疑,朱泺主力的去向。
  心中不安更甚几分。
  山梁上。
  祖明章放下望远镜,拧眉道:“飞白兄,德川家康看穿了我们的目的,现在他不追击,我们的骚扰就收效甚微了。”
  熊廷弼眉头紧拧着,但面对这种情况,他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尽力而为了,让我们的将士们轮流休息,只要德川家康宿营休整我们就发起袭击,绝不让德川家康的人睡一个好觉!”
  祖明章眼睛一亮,笑着说道:“疲兵之计,这是个好主意!”
  他说着,注意到熊廷弼紧盯着后面,心中意动,询问道:“怎么盯上了倭寇后面的粮食了?”
  “可恨!”熊廷弼咬牙愤怒道:“我们牺牲了诸多兄弟,好不容易毁了倭寇的辎重,可某些无耻之徒,竟然给倭寇拱手送上粮食,这就是汉贼!”
  祖明章的脸色也变得不好看。
  他都没想到,杨镐、辽东的袍泽竟然能做出这么无耻无德无道之事!
  对此,他也不知该说什么。
  但他庆幸,自己有勇气走出那座大营!
  “飞白兄,这件事情我们处理不了,恐怕就是指挥使也处理不了,这官司只能在中枢打!”祖明章拍了拍熊廷弼的肩膀说道。
  ⋯⋯⋯
  “怎么样,确认了吗?倭寇的辎重是不是真的被朱泺毁了,还有,朱泺现在在哪里?”
  辽东军大营。
  杨镐盯着派出去的斥候,迫切询问道。
  尽管德川家康讹诈粮草已经几乎确定了,但杨镐内心中还是希望能够出现奇迹。
  斥候恭敬回道:“禀经略、总兵是真的!”
  杨镐脸上的神色凝滞。
  他最后一点侥幸也随之破灭:“朱泺呢?朱泺现在在哪里?“
  “卑职尚未查到!”
  啪!
  杨镐忽然抓起茶盏狠狠地砸向斥候,指着帅帐门口,声色俱厉咆哮:“没有查清楚你回来干什么,马上滚!滚出去,查清楚!”
  辽东诸将沉默看着,大家都知道,杨镐是终于压不住心中惶恐和愤怒了。
  他们心中何尝不是不安与惶恐呢。
  辽东军大败,甚至要接受德川家康的讹诈保命。
  反观朱泺,节节胜利。
  朝廷一旦知晓,会怎么做?
  大败之下的辽东军,底气不足啊!
  朱泺必须大败一场!
  他们和杨镐一样,迫切想知道朱泺现在在做什么!
  “报,朝鲜国主陪同朝廷传旨的大人在辕门外!”就在帅帐内死寂压抑之际,急匆匆的声音在帅帐外响起。
  杨镐等人连忙起身,相互对视一眼,面色变得凝重。
  片刻后,李昭领着大明来的几个人在杨镐的亲自迎接下,进入帅帐。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杨镐无德无能,狂妄自大,致使辽东精锐损失惨重,夺杨镐经略使之权,革除功名,大军返还之日,打入昭狱!”
  “总兵李如松,狂妄骄纵,劫掠友邦百姓,损兵折将,罢黜总兵之衔,即刻返回辽东,闭门思过,自省其身!”
  “擢升指挥使、副经略朱泺任朝鲜事务总经略!”
  “擢升大同总兵麻贵将军接替李如松,任朝鲜辽东军总兵!”
  “钦此!”
  杨镐面色发白,已经瘫坐在地上了。
  李如松看了眼跪在他身边的麻贵,满嘴的苦涩。
  入朝之前,他信心满满,认为凭借这一战,至少也能够封侯、
  他辽东李氏就是一伯一侯的显贵家族。
  事与愿违,非但野望没有实现,现在连总兵的实权都丢了!
  李昭在旁边看着杨镐与李如松的模样,心中十分解恨。
  辽东兵大败之后,杨镐和李如松竟然还敢要挟他,让他筹措大量的粮草。
  让他筹措的份额,辽东的残兵败将就是吃一年都吃不完!
  现在他终于报了这屈辱之仇了。
  “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群人有气无力领旨谢恩。
  麻贵主动接过圣旨,起身对辽东诸将严肃说道:“我与诸位都是相熟的老朋友,陛下很不满意辽东将士的表现。”
  “所以才把我这个曾经效力辽东军的人调来。”
  “入朝后,情况我已经了解,我认为,辽东军败的耻辱!“
  “所以我的任务就是只有一个,在你们的辅助下,戴罪立功,找回辽东军的尊严!”
  “请问,你们谁知道经略使朱大人现在在哪里?我需要马上见朱大人,听一听朱大人接下来,对解决朝鲜事态的想法!”
  麻贵毫不客气的批评,紧接着就当众直接表明态度。
  他领导下的辽东军,绝不容许忤逆朱泺。
  变天了!
  辽东诸将心中暗道一声,下意识看向杨镐。
  总兵李如松被调离,严令马上回辽东,接下来大家的主心骨只能是杨镐了!
  麻贵一看便知,这些人一定知道经略朱泺的消息,不过很明显不愿意说也不敢说。
  其中就是忌惮杨镐。
  麻贵不由有些埋怨朝中那些文臣。
  李如松都在解职后调回辽东,杨镐入昭狱,反而要等结束朝鲜战事之后,回朝后才正式执行。
  这分明就是朝中有些人在关照杨镐!
  麻贵看向杨镐:“杨大人,经略朱大人现在在哪里?你在此之前还是经略,难道不知麾下将领的去向吗?”
  杨镐心中大怒之余,倍感羞愤。
  朱泺用卑鄙的手段取代他,还想要他杨镐给抬轿子?门儿都没有!
  “听说了吗,朝廷又要摊派,为增兵朝鲜筹集粮饷了。”
  “什么?还要摊派,我们已经过的苦巴巴的,朝廷这不是要把我们往死里逼吗!”
  “为什么要增兵朝鲜,前不久不是流传蓟州卫朱指挥使连战连捷?”
  “这都什么时候的老黄历了,入朝作战的主力辽东军大败,四万人死伤两万两千余人,仅剩一万八千残兵败将,已经难堪大用,朝鲜兵力空虚,大好~局势荡然无存!”
  “这位先生,这是真的吗?为什么蓟州卫的新军,一万人都可以连战连捷,辽东军四-万人却惨败?”
  “听说是经略杨镐,不喜朱指挥使,本想算计朱指挥使,却被倭寇抓住了破绽……”
  “这个杨经略,果然如人家说的,出身士绅地主阶层,阴柔、狭隘、嫉贤妒能!”
  “对啊,那篇文章俺知道,之前有几个读书的秀才郎在俺的茶摊就为了这篇文章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差点大打出手!”
  尽管大明中枢极力的遮掩朝鲜战败的消息,可到底是纸包不住火。。
  很快,辽东军大败的消息,随着朝廷将要再次摊派的惶恐猜测在紫禁城中传开。
  生活重压下,喘不过气来的百姓,顺势想到了朱泺的那篇文章。
  命运操控在当权者手中,将一辈子的气力和汗水挥洒在泥土中,懵懂、麻木,甚至愚昧的百姓。
  对朱泺文章中关于士绅地主阶层的剖析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认识。
  愤怒的赤焰在议论发酵中,开始不断的酝酿。
  对再次增兵朝鲜的强烈反对抱怨。
  对那篇已经广泛传播文章的讨论,变得更加激烈。
  一时间,整个紫禁城都有种风雨欲来山满楼的感觉。
  乾清宫。
  赵志皋等内阁辅臣跪在皇帝的软塌面前。
  整个暖阁充斥着一股令人喘不过气的压抑。
  “沈爱卿,户部是归你管的,国库也是你户部的管辖范围内,增兵朝鲜的钱粮,你筹措的如何了?”
  朱翊钧温吞平静的口吻,却让沈一贯不由冒冷汗。
  形势变化的实在是太快了。
  杨镐的战败,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给他制造出了数不尽的麻烦。
  首先就是有关于增兵的钱粮问题。
  国库早已经空空如也入不敷出了。
  之前的粮饷都是几次摊派才勉勉强强凑齐的。
  可是他若是提不出一个有效的解决的办法,处境就会变得十分尴尬。
  毕竟皇帝还在因为杨镐而迁怒于他。
  这还是小事,不过是朝廷的事情。
  最令沈一贯担忧的是民间的那些议论。
  出身士绅阶层的杨镐龌龊算计朱泺,反而作茧自缚的消息传开后,仿佛佐证了那篇文章中的歪理邪说。
  对出兵朝鲜讨倭本就颇有微词的百姓,在杨镐战败,朝廷要增兵,要再次摊派的背景下,无处发泄的怒火,被这篇该死文章的引导下,隐隐间已经有了对准士绅阶层的苗头。
  民间的议论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一些改革的词汇更加频繁的从贱民百姓的口中说出。
  种种迹象,令沈一贯为首的保守派心惊胆战。
  天下这块肥肉就这么大,所有人都在分食这块肉。

(https://www.biquya.cc/id173495/3126461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