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拯和公孙策从地下室回来,夜里,所有人包括捕头王仲统一在饭厅的饭桌前吃饭。这天不知道为何,厨房的王叔兴致好,做了一大桌好吃的,搞得好像在开宴会一样。结果一问,原来是他收到家乡来到信,说他得了一个大胖孙子,他的高兴劲儿没处发,只好做好吃的给大家吃,再加之王叔是一个明事理的人,他见包大人整天愁眉不展思索案情,好像很辛苦的样子,他也想让大家热闹热闹。
然而在饭桌上,包拯和公孙策依旧愁眉不展,他们已经被地下室的那个鱼的图案弄得稀里糊涂,以至于美食入口而不知其味。
只有小蜻蜓在一旁看不过去,说:“麻烦你们两个能不能好好吃饭?人家王叔一片心意,你们就是这样回报人家的?”
包拯没说话,扒了一口饭,看着桌上的菜,忽然停住了筷子。
“怎么了?包大哥?”展昭问。
包拯伸出筷子,夹住一个盘子里的一条煎鱼,翻过了翻过去地看。
“喂,你不吃别糟蹋啊!”看到那条鱼被包拯毁得不成样子了,小蜻蜓说道。
“为什么是鱼呢?”包拯没理小蜻蜓,自顾自地说道。
“鱼就是鱼,还问为什么,就像你为什么是包黑炭一样。”小蜻蜓虽然知道包拯在想案情,但是还是忍不住损他两句。
“鱼?”公孙策也托着下巴想了起来。其他人无语地看着他俩,索性不理他们。吃自己的饭,让他们想去吧。
在开封府衙住了几天,月华和展昭早已打得火热,俨然有了要成为欢喜冤家的趋势。他们一个“亲切”地称呼对方为“小骗子”,另一个则毫不客气地叫对方“不守清规的小和尚”。月华以前从没到过京城,现在每天的任务就是缠着展昭在京城里瞎逛。而展昭呢,包拯和公孙策没有派任务给他,他倒也乐意带着这个小骗子在京城到处找好吃的,维持他的一贯作风。
他们今天在汴京城里逛了一个白天,都累得不行。虽然在街上吃了好多好吃的,但是一回府衙就看见有好吃的,立马吃货本色不改,毫不客气起来。不一会儿,他们就为最后一块炸酥糕争了起来。
“小骗子,你是女孩子,吃那么多会长胖的,到时候没人要你啊。”展昭用自己的筷子紧紧地夹住月华夹着炸酥糕的筷子。
“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你是小和尚,清规戒律一定要守,要不然老天爷要打雷劈死你。”月华毫不示弱。
“说过多少次我就要还俗了,不是小和尚了,再说这炸酥糕又不是肉做的。”展昭说。
“谁说不是肉做的?你不知道这里面放了鱼肉吗?”月华说,“还好意思说自己是美食专家,连这个都不知道。”
“鱼?”包拯和公孙策听到这个敏感字眼立马来了精神,异口同声地说道。
“这里面是有鱼肉啊!这种炸酥糕我叫王叔教过我,他说里面一定要放鱼肉才好吃。”月华说。
王仲点点头,说:“这种做法是汤婆婆教的,只有鱼肉才能把香味提出来。还说用的鱼肉最好是用里京城不远的万全山的一条小河里的鱼,用别的地方的鱼都做不出她想要的味道。”
“那汤婆婆是汴京人士吗?”包拯或许真的是对鱼太敏感了,问了这个问题。
“不是。”王仲说,“她一口外地口音,好像是湖广一带的。
“湖广一带?”包拯和公孙策再次异口同声。公孙策问:“她为什么会知道京城附近万全山那条河里的鱼做这种炸酥糕最好呢?”
王仲摇了摇头,说:“我也不知道,这汤婆婆也真奇怪,在府衙里干得好好的,不知为什么就要回老家,也不知道她还会不会回来。”
“汤婆婆是什么时候来的府衙?”公孙策问。
“好像是杜大人出事前一个月,她在这里也没干多久。”王仲说。
“她是在什么时候走的呢?”包拯问。
“就是在杜大人出事后啊。”王仲说,忽然他眉头一皱,说,“不会杜大人的案子跟那老婆婆有关吧!”
包拯和公孙策相顾不语,半晌,包拯问:“王捕头,你是否记得在半年前科考期间有个叫范仲禹的仕子来开封府衙击鼓报案?”
“记得。”王仲说,“我记得他说他的妻子被人拐走了,来这里报案。他是欧阳大人的门生,因此杜大人也没有怠慢他,只是说让他等。”
“那结果怎样?“公孙策问。
“没有结果,大人也没有吩咐过衙门里的捕快去查这件事,后来杜大人出事了,听说那范仲禹也失踪了,这件事请也就不了了之了。“王仲说。
“你跟那范仲禹接触过吗?”公孙策问。
“见过他一次,是在他第一次来报案的时候。”王仲说。
“你听他说话的口音和汤婆婆有什么相似之处没有?”包拯问。
王仲想了想,说:“你们不问我还真没有觉得,范仲禹和汤婆婆的口音是一样的,难道他们是同一个地方的人?”
“汤婆婆有没有具体说过她是哪个地方的人?”公孙策问。
“没有说过。”王仲答,“她在府衙只跟我四叔接触最多,我四叔可能知道。”
“王叔现在在哪里?”包拯问。
“他还在厨房做事呢!正在给大家熬汤。”王仲说。
“熬的什么汤啊?一会儿会端上来吗?”吃货展昭一听见王叔的动向,赶紧问。
“我不知道是什么汤,反正是好汤。”王仲现在一点都没有把展昭当成上司了,他说道。
包拯点点头,决定等王叔过来再仔细问他关于汤婆婆的事情。
不一会儿,王叔的汤端上来了,是一锅老鸡汤,不知用了什么秘方,饭桌上的人一闻到就食指大动了起来。王叔抄着手微笑着在旁边看着他们品尝他的美食。
“王叔,你知不知道汤婆婆是哪里的人啊?”包拯问。
“啊?”王叔没有反应过来,说,“我只知道她婆家在武昌府,她娘家我不知道,不过我猜她很可能就是开封府的人,因为我有几次发现她懂汴京城的口音。”
包拯和公孙策再次相顾无言,看来这个汤婆婆很值得去查一查。
(https://www.biquya.cc/id16742/912743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