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问道商途 > 第325章城中村的夜市

  在二十世纪最后十年,整个国家完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紧邻城市的村民低价甚至无偿取得土地使用权,并迅速从自建、租建中获利。

  东宁县城的东杨村几乎所有房子都是当地农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修建起来的自建房,都在三层以上,并且形成一个独立的私人院落。

  随着东宁县城渐渐扩大,东杨村便成为了城中村。

  东杨村的夜市很有名。

  一个地方热闹,一定是人多。

  东杨村人也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老市民。一类是工厂里的退休职工。

  有人告诉过厉元朗,哪个地方老人多,看看流浪猫狗的数量便清楚了。

  潘柔打算写一篇文章,需要素材,而厉元朗则打算深入考察东杨村。

  这一天傍晚,两个人便来到东杨村。

  下午五点多,摆地摊的人提前开始占地方。

  厉元朗看到了占摊的方式:两块砖头,把个边,或者丢一根棍,实在不行,地上绷根绳子,约定俗成这个地方便是他的,谁都别想占。

  要是再占,双方要么动嘴吵架、要么动手打架,毕竟这是抢饭碗的事——好多人的收入,就靠晚上这一场摆摊。

  到了六点,夜幕拉开,摊子一一摆起。

  东杨村丁字路中间,往北走,左边,以小杂货为主,碗筷碟盘、笤帚拖把、菜刀案板,卫生纸马桶刷擀面杖切菜刀,大到铝盆垃圾桶,小到牙签剜耳子,应有尽有,全部摆在人行道边上。

  逛夜市的人路过,如有需要,指一指,问个价,再问能不能便宜?货比三家,最后没法比了,便蹲下来,翻来捡去,挑一个自以为最好的。

  有些摊主不耐烦,挠着油腻不堪的头发说道:“我说,都一样的货,你再挑,都把货翻乱了。”

  翻找的人才会住手,开始为五毛钱讨价还价。

  右边,主要是买衣服的摊位,以女人和小孩子衣服为主,从短袖裙子到裤衩丝袜、从毛衣打底到胸罩外搭、从运动鞋到皮鞋凉鞋马丁靴,当然还有低廉的化妆品、装饰品,从耳环口红香水到指甲油粉底液。

  刚跳完广场舞的大妈、在附近打工下班的年轻女孩、在附近从事最低档特殊服务的女人,或三五成群、或互挽胳膊、或独自一人,在挂满衣服的摊子中出出进进,看款式问价钱,搭在身上比划,让别人参谋,就算觉得满意,还是要压价。

  摊主则开始诉苦:“夜市的东西都是批发价,你到商场去看,同样的货,要贵好几倍。”

  价格还不下,买的人假装要走,摊主赶忙叫回来:“算了,做个开门生意,就按你说的,给你便宜处理了,我真是赔本了,别人问,可别说这个价,有朋友要买,请带过来捧个场。”

  买卖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皆大欢喜,买的人暗自窃喜捡了便宜,卖的人心里自有数。

  潘柔从来没有来过这种地方,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场景。

  她一边觉得很好奇、一边感叹底层民众普通收入不高,生活艰难,为了一二元钱能化费好长时间讨价还价。

  往南走,右边,是大排档。还是没有固定的商铺,撑一顶蓝帆布帐篷,支起案板,摆好煤气灶,拉来几桶水,头顶挂了灯泡,油烟熏得太久,昏暗不堪,像一只睁不开的眼睛。

  只要把火拧开,就可以营业做生意了。

  厉元朗经过打听,知道这里没有商铺租金,只要向村委会交点摊位费就行,可以常年占住那块地方营业,挣到的钱都可以进入自己的腰包。

  厉元朗看到这边的大排档,主要有炒菜和面食。

  六点多,吃饭的人便蜂拥而至。老板一边切菜,一边吆喝:“吃啥,进来坐,随便点,啥都有。”

  单独一个人吃饭,多以面食为主。三五成群人员,则是吃菜喝酒。

  如果厉元朗一个人或与其它人过来,他也能找个地方坐下开吃,但是潘柔多年形成的饮食习惯让她根本无法如此将就。

  两个人站在路口看去,清一色的帐篷,有新有旧。帐篷里火光翻滚、哗啦有声。铁铲和锅底的摩擦声,吃喝者的划拳声、吆喝声、吹牛声,混合着不远处道路上汽车的喇叭声,沿街小摊的叫卖声,万千声音,聚会一起。

  虽然潘柔不会选择在这样的地方吃饭,但她明白这些嗡嗡声,皆是烟火声,皆是底层人间的苦乐声。

  这让她对所写文章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https://www.biquya.cc/id166181/3431014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