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抗战:开局一个旅 > 第 178 章 华北新局面

1940年6月,炎热的夏季席卷整个华北大地。

对于日军而言,这一年原本应该是巩固华北占领区、稳定后方战线的一年。

然而,事态的发展却远非他们预期的那般顺利。

自去年年底以来,日军在华北战场推行了一系列新的作战策略,

这些策略大多出自特种作战专家山本一木的构想。

他提出要通过特种作战、情报战、心理战和经济战,多管齐下瓦解八路军的抵抗力量。

然而,经过半年的执行,战果却差强人意,甚至在某些地区,日军的处境比之前更加恶劣。

山本一木原本设想,通过日军特种部队的秘密渗透,破坏八路军的后方指挥系统,暗杀重要指挥官,从而让八路军的战斗体系陷入混乱。

但实际执行时,日军却发现,八路军的警惕性远超他们的想象。

早在特种作战开始前,八路军就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针对日军渗透的反特工体系。

无论是县、区级地方武装,还是各个根据地的民兵组织,都经过严格的反间谍训练。

许多日军派出的间谍和特务,甚至在刚刚潜入村庄时,就被地方武装和民兵发现,随后被秘密处决。

而在一些关键地区,八路军更是主动布下反渗透陷阱,故意向外释放假情报,引诱日军的特种部队前来执行破坏任务,随后设伏将其围歼。

在晋察冀根据地,八路军甚至成功策反了一批日军派出的伪军间谍,将他们反向利用,向日军提供误导性情报,使日军的渗透行动屡屡受挫。

而面对多田骏提出的“治安战”本质上是一种高压手段,试图通过大规模清剿、屠村、扶植伪政权等方式,

让华北农村彻底丧失对八路军的支持。

然而,半年过去,日军发现,尽管他们在一些地方制造了恐怖气氛,但八路军的活动仍旧未能被彻底遏制。

许多村庄表面上屈服于日军,接受日伪政府的管理,但暗地里依旧向八路军提供粮食、情报,甚至隐藏伤员。

而那些被日军报复屠杀的村庄,反而激起了更强烈的抵抗情绪。

说起多田骏,自从1939年中条山之战的惨败之后,多田骏便萌生了去意。

这场战役不仅让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还彻底暴露了华北方面军在战略部署上的缺陷。

作为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他无法回避失败的责任,于是主动向大本营递交了辞呈,希望能卸下这副沉重的担子。

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大本营并未如他所愿批准辞职,反而毫不犹豫地驳回了他的请求。

表面上,这是因为大本营仍然对他抱有期待,希望他能够继续指挥华北战场的作战,

但实际上,大本营的高层已经习惯了华北方面的失利,对这片战场的困境甚至显得有些麻木。

与其重新物色一位新司令官,不如暂时让多田骏继续坐镇,以维持局势的稳定。

事实上,当大本营最初收到多田骏的辞职电报时,部分高层确实动了换人的念头,

甚至开始讨论他的继任者。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当大本营的军务参谋开始征询各大将领的意见时,情况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按照惯例,像华北方面军司令官这样的重要职位,通常会引发激烈的竞争,甚至可能出现明争暗斗。

但这一次,面对这个空缺,往日争权夺势的高级将领们竟然罕见地保持了一致意见——他们都认为自己目前的岗位更为重要,华北方面军的指挥权,还是另择他人更合适。

有人以“北面和南方战局吃紧”为由推脱,有人强调自己在本土的职责更为关键,还有人干脆模棱两可地表示“目前尚无调动的必要”。

即便是那些曾在华北服役的将领,也纷纷回避了这个问题,不愿接手这个“烂摊子”。

大本营的高层一时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原本打算趁机调整华北方面军的指挥权,但却发现竟无人愿意接手。

最终,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暂时作罢,转而安抚多田骏,让他继续留任,以免造成指挥体系的混乱。

对于多田骏而言,这样的决定无疑是一种变相的羞辱。

他原本希望能够功成身退,回到东京远离这场泥潭般的战争,

但现在,不仅无法脱身,反而被大本营有意无意地架在了华北战局的前线,继续为这场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战争苦苦挣扎。

他深知,自己的职位看似稳固,实则只是因为无人愿意接替。

当战局进一步恶化,或是大本营真的找到合适的人选时,他的结局恐怕也不会比现在好多少。

华北这片土地,已经成为了他的困境……

而且华北这半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八路军在清剿区周围设立了游击区,许多村庄被毁后,村民便直接加入八路军,转入山地进行游击作战。

在冀中平原,日军尝试推行“囚笼政策”,修建大量据点和封锁沟,试图将八路军困在山区之中。

但这种方法不仅没有切断八路军的活动能力,反而给了八路军伏击日军补给线的机会。

由于封锁沟的修建需要大量劳动力和物资,而华北的铁路运输又长期受到八路军破袭战的影响,日军的囚笼计划最终进展缓慢,甚至在某些地方不得不被迫放弃。

日军尝试通过控制物资、制造粮食危机来削弱八路军的战斗力。

然而,八路军并非依赖传统的后勤补给体系,而是建立了独立的生产和供应体系。

在华北的许多根据地,八路军开办了合作社,鼓励根据地群众自主生产、互助互济。

许多乡村甚至自己建起了小型兵工厂,制造简易武器和弹药。

此外,八路军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物资管理制度,避免浪费,使得即便是在封锁状态下,依旧能维持战斗力。

此外,八路军还在日军占领区的乡村积极推行减租减息政策,使得农民在根据地生活的条件明显优于日军控制区的百姓。

这样一来,日军企图通过经济手段瓦解根据地的计划彻底落空,反而促使更多的农民选择支持八路军。

到了1940年6月,八路军不仅成功抵御了日军的各种新战术,还主动升级了自己的游击战术。

在这大半年以来,八路军除389师的部队,均大规模发动对日军据点的袭击,采用“攻打据点、袭扰交通、破坏补给”的策略,使得日军在华北的占领区陷入困境。

尤其是在晋西北地区,晋西北军区在何师长的指挥下,结合地形展开了一系列“快速打击战”。

他们利用轻装部队的机动性,在夜间进行长途奔袭,突然袭击日军据点,摧毁补给后迅速撤离,使得日军疲于奔命。

晋察冀军区则通过建立“水泊梁山式”的游击根据地,将山区变成一个个坚固的堡垒。

日军即便发动大规模扫荡,也难以彻底剿灭八路军。

而在冀中平原,日军在封锁沟周围驻扎了大量兵力,但却被八路军实施“围点打援”战术,多次重创日军的援军部队。

面对华北战局的不利局势,日军内部开始出现矛盾。

一部分高级军官认为,华北的治安战政策必须调整,不能再依赖单纯的军事扫荡,而应加强与伪军的合作,利用政治手段进行分化。

但以筱冢义男为代表的强硬派则主张加大武力镇压,甚至考虑对整个华北进行更大规模的烧杀抢掠,以彻底摧毁八路军的生存空间。

而在东京,大本营对华北的局势同样感到不安。

由于欧洲战场的局势正在迅速变化,日本军部开始考虑调整战略,在北上和南下之间紧急准备。

而华北战场迟迟无法解决,使得日本高层在对华战略上陷入两难。

1940年6月,华北的局势进入了新的阶段。

日军的特种作战和治安战策略未能奏效,而八路军不仅顽强抵抗,还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这使得日军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的战术,同时也让东京方面开始考虑是否要调整对华战争的整体战略。

(https://www.biquya.cc/id165312/3321996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