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瑾言见状,嘴角勾起一抹苦涩的笑,继续说道:“陛下天资聪慧,英明神武,自登基以来,励精图治,使得我朝国泰民安,四海升平,微臣与陛下情投意合,自是对陛下忠心耿耿,绝无二心。陛下试想,若微臣真有那谋逆之心,当初又何必挺身而出,拥立陛下登基为帝?”
萧瑾言言辞之恳切,字字句句,看上去皆是肺腑之言,让人不由为之动容。
刘坤听罢,神色复杂,他缓缓站起身,走下龙椅,一步步走向萧瑾言,每一步都显得异常沉重:“萧爱卿的忠心,朕自然是知晓的。你不仅是朕的肱骨之臣,更是朕的救命恩人。若非如此,朕登基之后,又怎会不顾群臣非议,毅然决然地封你为万户侯,任中护军呢?”
刘坤一边说着,目光不经意间停留在萧瑾言的朝服上,那前胸绣着一只猛虎,栩栩如生。
萧瑾言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哀伤:“只可惜,这世态炎凉,人情如纸薄。陛下龙袍加身,稳坐九五之尊后,是否已开始忌惮微臣手中的兵权,功高震主,莫非也要上演一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剧?”
刘坤连忙说道:“爱卿此言差矣,朕绝无此意。”
萧瑾言嘴角勾起一抹苦笑:“陛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若真有朝一日,陛下欲取微臣项上人头,微臣自当引颈就戮,绝无二话。”
刘坤又道:“萧爱卿这是说哪里话,朕哪里想要你的命了?”
萧瑾言冷笑了一声,又道:“陛下可知,微臣身为堂堂中护军,竟会被一小小偏将无端欺辱。而今,陛下又不问缘由,便要将微臣投入大牢。那些刀笔小吏,岂会放过这大好机会,对微臣屈打成招,以求邀功?如此,微臣岂不是死路一条!”
刘坤闻言,眉头微蹙:“爱卿身为中护军,功勋卓著,朕岂会轻易听信谗言,妄加治罪?此事必有误会,朕定当彻查,还爱卿一个公道。”
萧瑾言的声音中带着决绝与悲壮:“陛下,微臣死则死矣,只是微臣宁肯粉身碎骨,也不愿在那阴暗潮湿的地牢中,被那些狱卒小吏肆意折磨,更不愿背负那莫须有的叛逆之名,让后世之人指着脊梁骨唾骂,遗臭万年。与其如此,倒不如让微臣就在这大殿之上,撞柱而亡,成就一番忠臣烈骨之名。”
刘坤闻言,脸色骤变,眼中闪过一抹不忍与急切,他猛地朝萧瑾言走去,衣袍翻飞,口中连声道:“爱卿切勿自戕,万万不可!”
萧瑾言大呼:“陛下保重龙体,微臣去了,今后怕是再也不能伴君左右,为陛下尽忠了。愿陛下万岁千秋,江山永固。”
言罢,他毅然决然地转身,步伐沉重而坚定,朝着大殿中一根粗壮的梁柱奔去……
刘坤见状,心急如焚,他几乎是在瞬息之间便冲到了萧瑾言身旁,伸出有力的大手,紧紧握住了萧瑾言即将撞上梁柱的肩头,急切而深情地喊道:“爱卿,千万不要弃朕而去!你乃国之栋梁,朕不能没有你!”
萧瑾言被这突如其来的力量阻止,身体微微一震,泪水瞬间涌上了眼眶,他哭喊着,声音中带着无尽的绝望与无奈:“陛下,微臣受尽委屈,身如枯木,就让微臣死了算了。”
刘坤见状,心中更是悲痛万分,他紧紧抓着萧瑾言的手臂,语气中满是恳切与不舍:“爱卿莫要如此,朕知你忠心耿耿,恕你无罪,恕你无罪便是!”
“微臣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萧瑾言见状,连忙叩谢皇恩。
刘坤缓缓伸出手,扶起萧瑾言,温言道:“爱卿免礼。”
魏无疾见状,连忙站出来,又道:“陛下,萧瑾言此贼阴险狡诈,巧舌如簧,惯于颠倒黑白,陛下切不可被他的一时花言巧语所蒙蔽,忘了他抗旨不尊的大罪!”
薛文懿也紧随其后,附和道:“是啊,陛下,国法如山,岂能因萧瑾言一番狡辩便轻易宽恕?”
刘坤闻言,眉头紧锁,目光在几位大臣之间徘徊,神色显得颇为为难。
就在这时,萧瑾言挺直了脊梁,正色道:“陛下,您方才金口玉言,已赦微臣无罪,君无戏言啊。”
刘坤的目光在萧瑾言坚定的眼神中停留了片刻,最终,他轻轻叹了口气,似乎做出了某种决定。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清冷而坚定的声音突然划破沉寂。
“陛下,萧瑾言纵然有拥立之功,然而,功是功,过是过,他擅自处决朝廷将领,这无疑是公然践踏国法。倘若陛下对此等行径视而不见,不加严惩,恐怕会令功臣勋贵误以为,只要曾立下汗马功劳,便可凌驾于律法之上,肆意妄为,从而导致朝堂之上骄横之风盛行,国将不国啊!”
此言一出,大殿之内顿时一片哗然,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了那位发言者的身上——殿中御史崔铸,他身着一袭笔挺的官服,面容冷峻。
萧瑾言见状,顿时一阵头疼,按下葫芦浮起瓢,是什么人又跳出来了?崔铸啊!
这个崔铸不是别人,正是何琼英给萧瑾言名单中的太子党成员,目前还没被刘坤发现。也许萧瑾言不知道,崔铸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是受了刘惜玉的指使。
这不大水冲了龙王庙?崔铸,你说你跳出来瞎掺和什么?没办法,只能先弃车保帅了……
于是,萧瑾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正色道:“崔御史此言差矣,怕是你心中另有所图,欲借此机会公报私仇吧?”
此言一出,整个大殿再次陷入了短暂的寂静,众人皆屏息以待,气氛紧张得几乎令人窒息。
刘坤眉头紧锁,目光在萧瑾言与崔铸之间来回游移,显然对这突如其来的争执感到意外。
“萧爱卿,”刘坤沉声道,“此话何意?爱卿不妨直言。”
萧瑾言微微欠身,目光直视刘坤:“陛下,据微臣所知,这位崔御史曾经暗中与太子过从甚密,此事鲜有人知。他今日如此急切地弹劾微臣,恐怕并非出于对国法的维护,而是因微臣在宫变之时,拥立了陛下,让他心生不满。”
(https://www.biquya.cc/id164999/3338970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