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林永士不好意思直接问,只是藏在心头。
等到了翰林院的长间书房之中,开始文卷修订工作的时候,林永士倒是刻意关注了一下夏商。
文卷修订工作其实不难,关键十分繁琐,消磨时间,林永士想从夏商干这个工作的时候看看夏商的文学底子如何。
结果却让林永士大失所望,夏商干这个活根本就不行,看上去像是一个完全没有文学底子的文盲。
实际上这也不能怪夏商,夏商记忆中的知识库跟翰林院记录的这个世界的知识库完全不是一个体系,自然不知道这个时代的历史典故、名人名言之类,所以修订文卷夏商是真的不行,而且他也不是个细心的人,所以这看似简单的工作被他干得一塌糊涂。
最后,林永士都看不下去了,让夏商去一边休息。
夏商自然乐得如此,一个人端着凳子在火盆边上烤火。
林青竹对夏商态度和缓多了,没有刚才那般针锋相对,看到夏商在一边偷懒也只是小声地念叨了两句。
这时候,翰林院的新任首席带来了消息,就是有关三日后两国诗会的,说是朝廷也十分在意此次诗会,要求翰林院的要做好准备,从内部推举一两个人才,作为当日代表大华文坛的文士的幕僚,给他们做一些幕后工作。
林青竹被选定成了大华代表团的幕僚之一,这是来通知林青竹放下手头的工作,即刻前往亲和馆临近的冬林小居集合。
消息来得挺快,但这已经被林青竹料到了。
林青竹虽不属于翰林院,但她的父亲在翰林院呆了很多年,林青竹的才名在翰林院之中是很响亮的,老人们早就把这个年轻丫头当成了自家人了。而且诗会推举人才,不是什么正规场合,属于民间聚会,把林青竹算在翰林院的人之中也很合适。
还有便是因为翰林院中的人都是老人了,年轻人实在是太少。
也只有林青竹一个符合条件。
两国文会是私下交流,参加的都是年轻人,翰林院虽然有些老家伙学识很好,但显然是不适合出面的。
今天,两国文会的消息已经传遍了京城,朝廷十分重视此次民间交流,立刻安排人手组建大华代表团。
当然朝廷只能从旁协助,比如安排住所,饮食,打探对方消息,提供硬件设施的支持等等。
说到底,一切还得交给类似于柯小凤这类在京城十分出名的年轻人主持,朝廷方面多有一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
传话的人说了,这一次两国文会是朝廷几十年来头一次齐心协力,京城所有势力都很重视,且力求要让大华取得优胜,所以立刻安排人员将京城之中有可能代表大华出战的文士全部聚集到一起,进行三天磨合。
这次的阵仗之大是夏商没有想到的,而林青竹得到消息后也立刻收拾行李准备从北门出城。
林青竹得知夏商受柯小凤之邀要参加此次文会,也就叫上夏商一起。
两人一通收拾,半个时辰后离开了翰林院。
刚离开翰林院,柯家的车骄就来了。
当头的轿子里,柯水香探出一个小脑袋来:“小姑说了,朝廷出面临时组织大家去冬林小居,让你们随我们一起过去。”
(https://www.biquya.cc/id163677/3595849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