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东西是在一个哥们的文章中转载的,写的不错,我不知道那些极度喜欢日本人的人在看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了,但是我既然敢发上来就不怕你们来说我什么。另外这些东西是从《炎黄龙腾》这本书里边转载过来的,地址是:http://www.zhulang.com/56469/index.html,写的不错,想看的可以去看看。
在写本书的时候,其实内心是很矛盾的,我不知道要如何下笔。对自己的文学功底还有着深深的怀疑。
我害怕,我真的很害怕我写不出那种我想要的感觉,不过我还是下笔了,不为其他的就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可是才写了没几天,就受到很多人的质疑。我很奇怪的是,为什么我在书里写日本这个国家的时候,只是用了一些我应该用的字眼,就会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呢。是我错了,还是这个时代变了。
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单说着一个事情,我就郁闷了好几天。我不生气,因为我知道那些没用。我现在只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多去了解一下自己国家的历史,然后在去质疑。难道你们不知道这个你们所谓的在亚洲素质最好的民族都干了什么吗。为什么你们在那里会告诉我。我才是错的呢,难道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就不知道它们干了什么事情。说真的要是把你的话在南京街头上说一句,我保证你会被愤怒的人群打死的。还有你的父母要是知道你这么想的,我想他们也很伤心吧。
既然你说过你会看我的书,看看我到底要如何写,那么在这里我先告诉你,你应该知道的事情吧,仔细看好了。我不是瞎说的。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独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兵士失踪,要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这就是七七事变,我不知道你知道吗。还是你忘记了。喜峰口的忍让和爆发你不清楚吗,那些29军的将士们的鲜血和英灵难道还唤不起你那被蒙蔽的眼睛吗?你告诉我。你们90后的和我们80后的人是有代沟的,可是国耻是时间就可以遗忘的吗,还有你不要把你自己的意思归在90后的人身上,我相信你这样的想发只是很少一部分人的。
八年,你知道八年的抗战死了多少中国人吗,只是为了日本一个野心,我们的前辈们牺牲了多少的生命,我还记的在你QQ和你说,你现在的一切都是中国的革命先辈带给你的。可是你的回答是什么呢,你告诉要是在日本的统治下,你会过的很好。
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没有人性的731部队,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你知道我们的先辈们付出了多少鲜血吗?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日军占领上海后,直逼南京。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但未能阻挡日军的多路攻击。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在南京地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
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
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lunjian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据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以后,派出特工人员330人、士兵367人、苦工830人,从1938年3月起,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南京大屠杀惨绝千古人寰!
你现在告诉我,这就是你口中那个无比优秀的民族,他们就是这么优秀的,就是这么有素质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过于激动了,很多人叫我们愤青,难道我们这些深记国耻的人就是这么一个称呼吗,难道我们比那些哈日的还要无耻吗?民族主义者,天呀。我真没办法去说什么了。难道我们心怀民族不对吗。
很多人说我或者我们这类人虚伪,说我们是假爱国,难道你们就是真爱国,难道我们要去杀上几个日本人才算是爱国吗。还是我们去把日本给炸了才算是爱国,你告诉我呀?
在这里,我真的很想把你的QQ号公布于众。可是我没这么做,你既然都不是一个中国人了,那么我们真的就没必要和你多说什么了。当然如果你还是在说一些我无法忍受的话,我不介意说出去。
好了,我不多说了。本书还是会写下去的。虽然我的文笔不好,思路可能不是非常好,可是我会用最大的努力和心血去完成,如果写的慢了请大家原谅。
勿忘国耻,永记先辈。宁做战场亡魂,不做亡国之奴。
死亡玫瑰2007年13号晚11点书。本人群号:11201811
本章不在一两二更内,正常章节还是二更,每章不会少于3000字。
作品相关你有个祖先叫炎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
登上那古老的城墙,抚摸着泛苔的柱梁,当我兴奋地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地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溟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cha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heartwillgo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蓝眼的豺狼,带着坚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华夏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华夏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线上面是转帖的,下来的话才是我自己写的一些,算是读后感吧,希望大家看了不要真当成小说看了,我是希望大家都能想想,这些话有没有道理,谢谢了。
——————————————————————————————————————————————————————————————
我不反对对一些外来文化的学习,毕竟任何文化只要存在了就有他存在的理由和用处.可是我很痛恨有一部分人,只要是国外的东西就是好的,可是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不放在眼里.(日本和韩国不算外国文化,他们的文化都是偷中国人的.)
现在大家可以看看,也可以想想,说话带洋文,吃饭要寿司.不是说不可以说英语,毕竟这个语言是国际上的通用语言,可是在于一个问题的就是,两个中国人说话,没事在那里说什么鸟话呀.
看看日本和韩国,他们利用电视,利用传媒在全世界推行和宣传他们所谓的韩文化和日本文化.但是你去翻看一下中国历史,那些都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呀.可悲的还真的有一些中国人就因为看了一些偶像剧之后就开始怀疑自己国家文化的出处了.
对于日本,我本人是十分憎恨的,对于韩国我也不是很喜欢。这样或许有人说我假,有人说我傻。说我是愤青什么的,我不在乎。我到是很想告诉那些哈日哈韩的人们,如果你们只是喜欢他们的娱乐和一些风景什么的。那么无可厚非。你们没错,如果是为了这个有人说你们不爱国,说你们如何如何了,那么是他们的错。可是你们要喜欢他们的原因就把历史忘记,就把文化遗弃,那很对不起,你们连个人都不能算,更不要说是做一个中国人了。
看看那些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不管他们的生活习俗在如何改变,不管他们的语言在如何改变,不管他们的身份在如何改变,世界上对他们的称呼只有一个,华人或者华裔。这代表什么,这代表了不管你们如何去迎合国外的生活,在他们的眼里你只是一个中国人。你根本不可能溶入到他们的民族中去。
在看看国内吧,一些年轻的孩子,以外国的文化为主要学习方向。把自己国家的文化认为的老土,这样的人说句不好听的,直接拉出去毙了就对了,留下来就一个祸害。
我不认为学习外国的文化就要把自己国家的文化被放弃吧,连人家老外在学习的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时候,都会学习中国的文化。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呢,我都觉的脸红,当然本人对咱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毕竟中华的文化太大了,不管学习多少都是少的呀。感觉永远也学习不够的。
我在这里劝解一下那些认为外国月亮都是圆的人们。你们还是需要把自己的根找到。
在你们念着莎士比亚等人的名著,你是否还能记起我们中华那如真一样的诗句?在你对毕加索油画欣赏时,你是否还能记起那如情一般的丹青?在你研究那些欧洲文字的同时,你是否还记的那些狂傲如龙,静而如松的书法?
在你们拿起刀叉吃着西餐,一副如贵族一般摸样的时候,你们是否还记的从小陪伴你们长大的,饺子,麻花,元宵和月饼呢?
在你们穿起西装打起领带一副社会精英样子的时候,你们是否还记的淡薄宁静的棉,风轻水远的丝,那精美的刺绣,那汉装唐服呢?
在你们周游世界到处去看那些欧洲的教堂,美洲的神殿,甚至非洲的部落。可是你们是不是还记的那巍峨的长城,神秘的秦踊,古老的宫殿,唯美的园林和精致的雕刻呢?
在你们感叹阿尔卑斯山,希腊爱琴海,荷兰郁金香的时候,你们是否还记的,那险峻的西岳华山,美丽的南沙群岛,娇嫩的洛阳牡丹。
我不是反对人们去追求这些文化,文化本身没错,风景本身没错,食物本身也没错。可是心要放正,你可以喜欢,可以接受,可是你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我认为现在的文化要一体而多元,一体就是植根于中华文化这个你无法去动摇他的基本,多元才是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希望大家在吸取外国文学的时候,在观看外国风景的时候等等,都要把根找准,那你才是一个真正的贵族,一个真正的精英。一个炎黄子孙,一个龙的传人。
本人在写着本书的时候,就被人说我在书里的民族情绪太重,我在这里解释一下,书是小说,是可以无限放大的一种次文化形式,不过我的文笔不是很好,写的比较幼稚吧。呵呵,我给自己的评价就是幼稚。不过在书里描写的东西基本都是真实的,我说的文化上面,科技和军事还有政治等等都是虚构的。
还是那句话,除了日本,在对待其他国家的问题上,我基本都会做到真实,至于有人说我把自己国家的文化写的太高了。我一点也不觉呀,人心都是肉长的,不偏自己人还能偏其他人吗?好了,就这么多了。我也是看了你的祖先叫炎黄发发牢骚而已。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面,事业有成,身体健康,合家欢乐,最重要就是恭喜发财和给本人一点点支持了。
(https://www.biquya.cc/id16353/906164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