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酒楼里干活儿的人,手非常重要,每天得忙着各种事。万一手上生了冻疮,肯定会影响干活效率。
几个洗碗工更不用说了,大冬天的,手一直泡在水里,不做好防护,很容易生冻疮。
她调制出冻疮膏,送给员工,也算是员工福利的一项。
当然,除了员工们,自家人她也给了。
药材成本不高,花点钱买些药材回来,就能调制出很多。
店里干活儿的人,见有这待遇,都念叨着苏晚晚的好。
苏晚晚调制的冻疮,效果非常好,好几个手上生了冻疮的员工,抹了药膏以后,就慢慢好了。
还有的人,以前每年都会生冻疮,现在因着抹了冻疮膏,也没有再长了。
村子里的人听闻了这事儿,纷纷上门来找苏家讨要冻疮膏。
这年代的保暖措施普遍很差,生冻疮的人不少,冻疮一旦发作,又疼又痒,难受的厉害。
听说药膏抹了有效果,能防止生冻疮,大家当然想讨要点。
一开始,只有几个人来讨要,苏晚晚也不是小气的,便给了。
后来讨要的人越来越多,基本家家户户都过来求药,苏晚晚自然不乐意给了。
家家都要,她就是配药,也得花不少时间,更别说还要贴本钱进去。
所以后面来讨要冻疮膏的人,苏晚晚都给拒绝了。
有的是真心实意求药,而不是抱着占便宜的心态,愿意花钱买。
对于这种人,苏晚晚报了一个成本价,还收了点人工费。
一瓶冻疮膏也就十五文钱,算不上多贵。
可对于村子里很多人来说,就想着白捡便宜,十几文一瓶的冻疮膏,可舍不得买。
这天,苏晚晚干活儿回来,瞧见她二奶奶徐氏,又来到了她家这边。
看到徐氏,苏晚晚就晓得,这老婆子肯定又想找事。
走近了,就听徐氏在和李氏商量苏大秋的婚事。
徐氏有个一个侄女,比苏大秋大个三岁左右,是个寡妇。
苏大秋的年纪也不大,不过三十出头。
三十多岁的男人女人,丧了偶,都会考虑再娶再嫁。
徐氏的侄女还有两个儿子,一个闺女。
三个孩子,大的都有十岁了。小的才三岁。
她男人死了两年,由于被三个孩子拖累,很难再改嫁。
谁要是把她娶回去,等于平添三个拖油瓶。
对普通乡下人来说,除非实在娶不着婆娘了,否则绝不愿意娶这种条件的女人。
正因为这样,徐氏的侄女死了男人已经两年了,还没能嫁出去。
徐氏寻思着苏家现在的条件好了,让自己侄女嫁过来,肯定能让她有好日子过。
而且她侄女肯定和她一条心的,在苏家日子过得好了,指不定还会念叨她这个姑妈的好,给她点好处。
李氏听了徐氏的话,却没什么兴趣。
她确实在焦心着老三的婚事,希望老三再成家。
以前苏家的条件不好,没女人愿意嫁过来。
现在他们家条件好了,想娶个媳妇,自然不是难事。
搁在之前,徐氏要介绍,李氏指不定还会考虑一下。
现在家里条件好了,李氏自然也想给苏大秋挑一个好女人。
徐氏那侄女她是知道的,也见过,人很胖,又懒又邋遢。
要把她娶回来,只怕得在苏家当祖宗。
最重要还拖着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闺女,嫁过来,他们家要多养四口人。
孩子如果是乖的,倒还好说,如果是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家里只怕会被闹的鸡飞狗跳。
(https://www.biquya.cc/id163456/3617517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