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网游竞技 > 草根历史:明朝那些事儿2 > 于谦

??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帝国送走了它的缔造者——朱元璋,这对于帝国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但也就在同一年,浙江钱塘县(现属杭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诞生了一个帝国未来的拯救者。这自然就是我们的主角。

  当然,当时的并不是什么拯救者,对于还是婴孩的他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吃奶。

  由于家庭环境不错,有着自己的书斋,他就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与当时的所有读书人一样,也是从四书五经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涯的。

  说老实话,像四书五经这种东西是很容易培养出书呆子的,但似乎是个例外,他十分上进,读书用功刻苦,却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除了学习考试内容,他还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如兵法等),历史告诉我们,喜欢看课外书的孩子将来一般都是有出息的。

  就如同现在的追星族一样,也有着自己的偶像,他把这位偶像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此举比较眼熟),日夜膜拜。

  有一次,教他读书的先生发现他经常看那幅画像,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闻言,立刻正色回答:“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画像上的人物就是文天祥。

  除此之外,还在书斋中写下了两句话作为对文天祥的赞词。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在我看来,这正是少年对自己未来一生的行为举止的承诺。

  三十余年后,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永乐十九年(1421),二十三岁,此时的他已经乡试中举,即将赴京赶考。

  他将从此告别自己的家,告别江南水乡的故土,前往风云聚汇、气象万千的北京。

  前路艰险,但却毫无怯意,他明白,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在等待着自己,实现平生抱负的时候到了。

  收拾好行李,告别家人,遥望前路漫漫,口吟一诗,踏上征途。

  拔剑舞中庭,

  浩歌振林峦!

  丈夫意如此,

  不学腐儒酸!

  ,天下是广阔的,就此开始你波澜壮阔的一生吧!

  清风

  在京城的这次会试中,顺利考中进士,并最终被任命为御史。在之后的宣德元年的朱高煦叛乱中,以其洪亮的声音,严厉的词句,深厚的骂功狠狠地教训了这位极其失败的藩王,并给明仁宗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从此,走上了青云之路。

  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并派他巡抚山西、河南等地。这一年,只有三十二岁。

  年仅三十二岁,却已经位居正三品,副部级,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也成为了他同年们羡慕的对象。

  这当然与朝中有人赏识他是分不开的,而着力栽培,重用他的正是“三杨”。

  像杨士奇、杨荣这种久经宦海的人自然是识货的,这样的人才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人对升迁得如此之快表示不满,而杨士奇却笑着说:“此人是难遇之奇才,将来必成栋梁!我是为国家升迁他而已。”

  奇才不奇才,栋梁不栋梁,也不是杨士奇说了算的,只有干出成绩,大家才会承认你。

  就此离开了京城,开始了他地方官的生涯,不过他估计也没有料到,这一去就是十九年。

  在这十九年中,巡抚山西、河南一带,他没有辜负杨士奇的信任,工作兢兢业业,在任期间,威望很高,老百姓也十分尊重他,更为难得的是,他除了有能力外,还十分清廉。

  正统年间,王振已经掌权,他这个人是属于雁过拔毛型的,地方官进京报告情况,多多少少都会带点东西,即使是些日常用品,王振也来者不拒,让人哭笑不得。可是却大不相同,他是巡抚,权力很大,却能够做到不贪一针一线。不但自己不贪,也不让别人贪。

  一个贪,一个不贪,矛盾就此产生了。

  于是正统六年(1441),一直看不顺眼的王振找了个借口,把这位巡抚关了起来,结果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王振完全没有估计到的人望如此之高,如果要杀掉这个人,后果可能会极其严重。于是王振退让了,他放出了。

  这件事情也让王振了解到,这个人是不能得罪的。后来官复原职,王振连个屁都不敢放,可见王振此人实在是欺软怕硬,纯种小人。

  在牢里仍然大骂王振的出狱后仍然坚持了他的原则,清廉如故。

  曾经有人劝多少送点东西做人情,对于这样的劝解,做了一首诗来回答。

  估计他本人也想不到,这个无意间的回答竟然变成了千古名句,为人们所传颂。

  绢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成语两袖清风即来源于此,先生版权所有,特此注明。

  正统十三年(1448),被召入京城,任兵部侍郎,他的顶头上司正是邝埜。

  邝埜是一个十分正派的人,在其任间,他与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两人合作无间,感情深厚。

  如果就这么干下去,估计会熬到邝埜退休,并接替他的位置,当一个正二品的大官,死后混一个太子太师(从一品)的荣誉称号,明史上留下两笔:,钱塘人,何年何月何日生,任何官,何年何月何日死。

  应该也就是这样吧。

  对于和邝埜自己而言,这样的生活似乎也不错,可是历史不能假设,邝埜不会退休,也不会这么平淡活下去,惊天动地的正统十四年终究还是来到了。

  之后便是我们已经熟悉的内容,贸易纠纷、边界吃了败仗、太监的梦想、愚蠢的决策、苦苦的劝阻、一意孤行、胡乱行军,最后一起完蛋了事。

  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但他无能为力,他也曾陷入极端的痛苦,邝埜是一个好上司,好领导,他给了自己很多帮助,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牺牲在远征途中的命运可能本来应该属于自己。

  不要再悲痛下去,是应该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https://www.biquya.cc/id16276/904944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