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道:“所以,父亲大人的意思是,我们三人,去沂州后面的莒、密等州,一方面招募悍勇的乡民为兵,一方面守莒和即墨城?”
王宣微微点头,道:“不错,正是如此!一旦沂州城破,你们就在莒、密二州,继续抵抗。如果吴军实力一般,你们就坚守二州,继续等待朝廷援军。如吴军太强,你们就护送着家眷,逃往山西,投奔王保保!为父为国尽忠了,也算对得起大元朝廷了,王保保非但不会怪你们,反而会加以重用。”
“但是,父亲大人您……”
“我怎么了?不就是死吗?我早就说过了,我五十七了,活够了!再者……”
顿了顿,王宣不屑地一笑,道:“你爹我有的是手段!朱标小儿,想要破我的沂州城,没那个容易!”
……
……
不得不说,王宣的小算盘,打得甚至如意。
在他的想法里,他留守沂州,三个儿子带家眷前往后方。前可守,后可逃。虽然王宣本人危险了一些,但王家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什么华夷之别?王家的富贵安稳,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说华夏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不可能!绝不可能!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华夏先丢河西,后丢燕云十六州,再丢整个北方,到了最后崖山惨剧,亡天下!虽然中间也有许多反复,宋太宗北伐至幽州,岳飞北伐取汴梁破金兵于朱仙镇,甚至钓鱼城打死蒙古大汉蒙哥,但那不过是历史的逆流,昙花一现而已。
华夏的气运,早就衰微几乎不可见了!
最终的胜利者,必定是属于胡人!只是现在,有些反复,胡人暂时处于下风而已。
王家,必须要站在胜利的一方!
必须要和代表华夏的朱家,势不两立!
甚至于,在王宣的想法里,朱标的三十万大军也没那么可怕。
三十万大军又如何?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朱标小儿才几岁?
论算计,怎么可能比得过年近花甲王宣?
所以,当三个儿子秘密带家眷出了沂州后,王宣马上召见了朱标的使者徐唐臣,宣布愿意投降。只是城中反对意见太多,还请朱标宽限几日。为了表示诚意,他愿意派使者,带着财物与军需,前往淮安劳军。
这当然是诈降了。
但是,有诈降就有谈判,就能拖延时间待变了嘛。
王宣相信,年近六旬的自己,能把年不到二十的朱标,耍的团团转。
然而,事实,岂能让他如愿?
两日后,淮安城,吴国中军大厅。
“征虏大将军到!”
“末将等参见大将军!”
哗啦啦~~
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冯胜、朱文正、李文忠、华云龙、顾时、蓝玉……数十名大将,齐齐大礼参拜。
咚咚咚~~
在四名甲士的护卫下,朱标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入了大厅,在前面中央的虎皮太师椅上落座。
“免礼,平身,坐!”
“谢大将军!”
众大将这才起身落座。
整个过程波澜不惊,仿佛理应如此,仿佛本应如此。
然而,世间之事最难的,也就是理应如此,本应如此。
什么?朱标地位高,他们就该听朱标的?哪有那好事啊!果真如此,大家现在还在做大元的顺民呢!
再说句不好听的,用朱元璋本人的话说,那就是:豪杰何有乎仁良?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乱世中的英雄豪杰,哪有好人啊?好人他就活不到,能称为“豪杰”的时候!
对于这些“非好人”来说,不是确实比他们厉害,他们能服谁?
是朱标一步步走来,龙湾之战,墙式冲锋大放异彩。跟随朱元璋出征献计于鄱阳湖,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平日听政,潜移默化。为偏将军,和常遇春一起辅佐徐达,覆灭张士诚。自己率大军二十万,以雷霆万钧之势,不到三个月覆灭大元朝廷剿灭不了只能选择招安的方国珍……一桩桩一件件,让朱标在军中的威望逐渐上升,潜移默化,水到渠成,最终达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https://www.biquya.cc/id162031/3702100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