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太子脸上流露出些许寂寞,显然是已经失去了继续交谈下去的兴致。
李斯文微微皱起眉头,略微思考后便明白了,太子这是会意错了自己的意思,以为自己和那些乱臣贼子是一伙的!
再次开口,耐心解释道:“高明露出这番表情,难道是觉得...某说的不对?其实太子并不像人们看到的那样光鲜亮丽,反而是过得很痛苦,很压抑?”
李承乾心里一惊,没想到这人的眼光已经变得这么毒辣,一下子就看出了自己所想。
被人看透心思的感觉让他不由的开始慌张,不自然的摇了摇头想要否认,嘴唇微张,却依旧选择默不作声。
李斯文心中了然,高明这不是不想理会自己,只是选择了用默认来回答自己的询问。
“既然高明不想说,那就让某来猜一猜。”
李斯文深吸一口气,一边盯着李承乾的神色,一边试探的说道:
“从高明的角度来看,你所承受的压力小半是来自对你百般挑剔,不苟言笑的朝臣和老师。”
见李承乾神色阴沉少许,于是又道:“另一方面,是来自那几个虎视眈眈,时刻觊觎你太子之位的手足兄弟,或许迫于陛下的威压,他们会假心假意的与你和睦相处。”
“但实则,无时无刻不在谋划着,要如何将你取而代之?”
见太子脸色愈发低沉,神情也越来越苦涩,李斯文便清楚的知道,自己说对了,但是,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点尚未提及...
李斯文摇了摇头,其实他并不想说的这么明白,但也清楚,今天不把话说开,彻底将李承乾心里的别扭解开,他迟早会重蹈覆辙。
“但要说最令高明苦不堪言的,其实是李二陛下逐渐改变的态度?是他眼底里不经流露出的失望和惋惜?”
李承乾嘴唇微微张启,试图为自己辩解一番,但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他心中清楚得很,李斯文所言句句属实,根本无从辩驳。无奈之下,他只得是深深的叹息一声,以此表示默认。
见此,李斯文也就明白,自己是全说中了...旋即又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那高明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为生父,英明神武的李二陛下会对你逐渐失望;原本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亲兄弟,会对你一再疏远。”
“甚至是那些负责为你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也要对你百般苛责?”
为什么,当然是因为这个令世人垂涎,梦寐以求的大宝之位!
李承乾紧咬牙关,恨恨的道:“孤的老师一心想要把某,塑造成一位没有任何私欲的千古圣君,借此流芳百世。”
“所以但凡孤的行为稍有不当之处,就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直言谏言,毫不顾虑孤能否承受得住。”
“至于那些朝臣,无非是想借机更进一步,妄图以站队支持孤的方法,来效仿当今功勋卓越的几位国公,希望能凭借所谓从龙之功,换得自己将来权倾朝野的地位!”
李斯文点头又摇头,那两位大儒的名声他也听说过,想要将太子塑造成一代圣君的想法也没错,但目的应该不是流芳百世,要追求这个的话,他们早就达成了目标。
而高明看朝臣的想法更是偏激,是有图谋从龙之功的臣子不假,但更多支持太子的臣子,干脆就是性情保守,不愿大唐因为夺嫡而衰败。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听听高明心里,到底是怎么看待李二陛下的。
李承乾还在说道:
“因为人心底的贪婪无穷无尽,总是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多,有了富贵就想要权利,手握重权后自然而然的就把目标瞄准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而孤的那几个弟弟,若是想要登上大宝,成为九五至尊...那第一步就是成为太子!”
“而父皇文成武就,锐意进取,自然也是希望某这个长子也能和他一样,建立伟业成就一代贤名。”
“所以父皇就不假思索的将自己的标准套在了孤的身上,丝毫不考虑孤能不能承受得住如此沉重的期待。”
说到此处,李承乾心里揪的慌。
尽管他很不情愿承认这个事实,但其实心里早就有了答案——自己与父皇在才能方面存在着天壤之别。
差距之大,就犹如点点萤火与煌煌大日,不可同日而语。
“这不仅是孤与父皇所处时代不同,经历也不同的问题。”
“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某的先天资质远不如父皇,所以在父皇看来踮踮脚尖的问题,对于孤来说,却是难如登天。”
李承乾越说越急,声音越来越激昂。
恨不得将这些年来,心里积攒过多的所有消极情绪,一股脑的全都倾诉给眼前的兄弟。
这些年来他实在压抑的太久,精神始终如紧绷的弓弦,时刻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而如今,紧闭的心门终于破开了一道口子,那些被压抑已久的情绪犹如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出,势不可挡。
随着诉苦程度的加深,李承乾越说越激动,也越来越委屈,眼眶止不住的泛红。
他期盼这一刻太久了,他想要得到他人的肯定与同情,更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支持自己。
只是...当李承乾满眼希冀的看向李斯文,希望从这位生死之交的脸上得到一句安慰。
哪怕是一句‘辛苦你了’,他也甘之如饴,之前的一切努力也就都值得了。
但令他绝望的是...当李斯文听完自己的心声,脸上不仅没有一丝一毫的同情,反而是一脸冷漠,甚至眼中流露出的竟是嘲讽。
李承乾不禁恼羞成怒,霍然起身怒斥道:“斯文你这是在看不起孤!为什么?你说话啊!”
呵斥间嗓音变得嘶哑,哽咽不止:“为什么连你也不理解孤,孤可是将你,当做孤最亲近的兄弟啊!!”
李斯文又不是铁石心肠,面对如此情景又怎么无动于衷,只是他心里深知,此刻若贸然表露出支持之意,才是害了他。
于是他仅仅只是长长的吐出了一口浊气,并未多作任何解释,只以一个手势示意太子先行落座。
听了太子憋在心里的这些心里话,他也总算是明白,为什么自幼便素有贤名,早慧且仁孝的皇太子李承乾,行事越来越荒唐,最后竟然胆大妄为到做出逼宫之举了。
根本缘由并不是他所说的那样,是遭受了来自朝臣、老师的压迫,兄弟的步步紧逼,也绝不是因为听信了奸人的谗言,一时头脑发热。
真正的症结所在,是他压根儿就没认清,自己所处的是何等地位!
欲戴王冠,必受其重,这是千古不变的牛顿第三定律。
之所以太子会逐渐偏激,心态出现大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这太子之位得来实在过于轻松,导致他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足。
眼见得李承乾仍旧满脸悲愤之色,死死地凝视着自己,李斯文处于无奈,只得是拽着他的手腕,强硬的将他拉回座位上。
在他痛苦的注视下,悠悠而道:“高明,你可曾读过...《孟子》?”
李承乾面露愕然,不知李斯文为何突然将话题调转到这个方向。
但仅存的理智还是让他点了点头:“当然读过,某的启蒙老师陆德明、孔颖达两人,便是当世有名的儒学大师,亚圣所著《孟子》,又怎么可能没读过。”
李斯文点点头,又问道:“那高明可还记得,《孟子》中历代贤人的出身如何,经历如何?”
不等他问完,李承乾便下意识的背诵道:“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李承乾娓娓念道,脸上逐渐生出疑惑,这一段的意思是,历代贤人皆出身寒苦,磨练出超常的心性,所以才能常人所不能。
但他还是不理解,斯文让自己背诵几句中上层阶级几乎人尽皆知的名言警句,是为何。
于是坦然相问。
见太子还是没理解,李斯文心中长叹一声,你这脑子是不是读四书五经读傻了,难怪英名如李二陛下,会对你越来越失望。
都说李二陛下弑兄逼父的事迹,给以后的大唐开了个极为不好的坏头,就连他的十几个儿子也是学的像模像样,不是造反就是夺嫡,下场一个比一个惨。
唐中后的君王更是喜欢自相残杀,丝毫不顾及血亲的香火情,动不动就搞什么玄武门继承制,宫廷禁军继承制...
但其实,经过这些天里自己的所见所感,才知道原来整个大唐无论是上至公卿贵族,还是下到贩夫走卒,都没有太把玄武门之变当回事。
所谓对于道德的败坏,也远没有后世说的那么严重。
而且与之相反的,在李斯文这个后世人亲眼见证看来。
有关李二陛下玄武门之变的说法,甚至是称赞的人数大于诋毁的。
他的政变竟然都没有牵连到宫外的平头百姓,甚至连隐太子的相当一部分亲信,还好好的活跃在朝廷之上,为国家献上良策。
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止住了自南北朝以来,几百年间接连不断的肆意牵连,乱杀滥屠的风气。
从南朝宋建立开始,宋文帝刘义隆杀宋少帝刘义符,不久后又被自己的长子杀掉,再然后,上位的文帝太子又被自己的兄弟宋孝武帝给干掉...
短短三十年,皇位经历了四次更替。
而同样是宫廷政变,南朝宋皇权更替间波及到的无辜群众,只能用数以万计来统计。
而相比之下,李二陛下的政变,只能用‘仁慈’二字来形容。
(https://www.biquya.cc/id161999/3707428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